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西部干旱河谷自然特征及植被恢复与重建途径 被引量:61
1
作者 刘兴良 慕长龙 +1 位作者 向成华 宿以明 《四川林业科技》 2001年第2期10-17,共8页
本文分析阐明了四川西部干旱河谷的特点、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对干旱河谷生境进行了分类 ,并针对各类型或亚类型提出了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途径、方法及其配置的植物种类 ,同时提出了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四川西部地区 干旱河谷 生境分类 植被恢复 植被重建 自然特征
下载PDF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土壤盐分累积变化 被引量:68
2
作者 李玉义 张凤华 +2 位作者 潘旭东 陈阜 赖先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0-64,共5页
为详细分析干旱荒漠区土壤盐分长期累积变化的区域差异,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选择冲积洪积扇、冲积平原和干三角洲3种主要地貌类型,通过取样、典型调查等方法讨论其土壤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位于山前冲洪积扇缘以上部位是最稳定的地区... 为详细分析干旱荒漠区土壤盐分长期累积变化的区域差异,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选择冲积洪积扇、冲积平原和干三角洲3种主要地貌类型,通过取样、典型调查等方法讨论其土壤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位于山前冲洪积扇缘以上部位是最稳定的地区,地下水位低,基本不存在盐碱化问题。相比之下,冲积洪积扇缘部分地区由于普遍较高的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矿化度,短期内仍将处于持续积盐状态。冲积平原部位表土虽明显脱盐,但由于底土含盐量高,且部分地段地下潜水埋深上升至临界深度以下,仍处于脱盐不稳定或脱盐积盐反复型状态。干三角洲部位经过多年的开垦,地下水位出现上升,随着深层盐分上移,也将导致土壤盐渍化发生。分析认为冲洪积扇缘、冲积平原和干三角洲部位部分地区将来土壤盐渍化威胁依然很大。该研究将为区域土壤盐渍化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玛纳斯河流域 地貌 盐分累积 变化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四川黄栌叶片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1
3
作者 李芳兰 包维楷 刘俊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277-2284,共8页
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四川黄栌(Cotinus coggyg ria)叶片特征及变化特点,以及它们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测定指标有叶片形态结构(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长/叶宽),表皮特征(气孔器密度和面积、孔径、表皮细胞密度和面积)以... 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四川黄栌(Cotinus coggyg ria)叶片特征及变化特点,以及它们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测定指标有叶片形态结构(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长/叶宽),表皮特征(气孔器密度和面积、孔径、表皮细胞密度和面积)以及生态学特征(生物量、比叶重、饱和含水量).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叶长、叶宽、叶面积、生物量、饱和含水量以及表皮细胞面积呈增大趋势;而表皮细胞密度呈减小趋势;气孔器面积和比叶重在海拔1 950 m以下,随着海拔上升而增加,1 950 m的区域明显减小,气孔器密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孔径和叶长/叶宽无明显变化.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叶面积、饱和含水量和气孔器面积主要与温和度有关,三者随着海拔升高和温和度降低呈增大趋势;随着水热综合因子的增加,气孔器密度减小而孔径和比叶重增大;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生物量和气孔器面积呈增大趋势,而表皮细胞密度减小;表皮细胞面积随着生物温度降低而增加.综合分析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缺水和生长季节高温是影响叶片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海拔梯度 四川黄栌 叶片 环境因子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动态 被引量:20
4
作者 严代碧 岳永杰 +6 位作者 郑绍伟 吴永波 潘攀 何飞 刘兴良 宿以明 慕长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68,共5页
于2002年8月~2003年7月对四川西部理县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理县干旱河谷区,不饲海拔高度0~5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阴坡比阳坡高。而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阳坡比阴坡大。同一坡向不同海... 于2002年8月~2003年7月对四川西部理县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理县干旱河谷区,不饲海拔高度0~5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阴坡比阳坡高。而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阳坡比阴坡大。同一坡向不同海拔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为2050m处的最高,1850m处的次之,1450m处再次之,1650m处最少,表明了在干旱区河谷的两岸坡面上部土壤水分状况最好,在坡面下部靠近河流处次之,中下坡水分条件最差。相同海拔高度,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都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的趋势,且30~5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区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岷江上游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晓君 王宪帅 +1 位作者 黄从德 王勇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7-172,共6页
研究了岷江上游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川滇高山栎次生林、人工刺槐林、灌木林地、灌丛地、经济林和农耕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以... 研究了岷江上游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川滇高山栎次生林、人工刺槐林、灌木林地、灌丛地、经济林和农耕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川滇高山栎次生林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土地类型(p〈0.05),以农耕地低于或显著低于其他土地类型(p〈0.05)。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13.65g/kg)低于同区域土壤的平均有机碳含量(17 g/kg)。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易氧化碳占有机碳的比率分别介于1.36%~2.35%,0.82%~1.34%和7.77%~10.50%之间。研究结果说明交错带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且活性大,容易转化。因此,减少人为干扰对于维持和增加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带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干旱河谷
下载PDF
1960年至2005年河西干旱区的日照时数变化时空特征分析——以黑河中上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艳艳 张勃 +1 位作者 张耀宗 康淑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81-1586,共6页
运用复值Morlet小波分析及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并借助地统计软件ArcGIS(9.X)对黑河中上游1960年-2005年日照时数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年均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β值为18.57;春、夏、秋、冬四季... 运用复值Morlet小波分析及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并借助地统计软件ArcGIS(9.X)对黑河中上游1960年-2005年日照时数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年均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β值为18.57;春、夏、秋、冬四季日照时数均为上升趋势,β值分别为7.13、7.72、3.18和6.96;②年、季节的日照时数变化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日照时数而言,酒泉、金塔、鼎新一线为日照时数升降的分界线,以北为主要的上升趋势区,升幅大于8.0h/年;以南则主要表现为下降趋势,降幅在(1.9-31.5)h/年;③日照时数年变化具有12年左右的主振荡周期和5年左右的次振荡周期,年代际特征明显。日照时数在1975年开始由显著增加趋势变为不明显的减少趋势;④年、夏冬两季日照时数的变化主要是大气中云量变化引起的,而春秋两季日照时数变化的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日照时数 时空特征 趋势分析 周期 黑河中上游地区
原文传递
新疆玛纳斯流域生态环境需水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洁 王先甲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09,共6页
本文从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概念出发,就西北地区的一个典型的流域代表玛纳斯河(以下简称玛河)流域的生态特点与问题,提出玛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水概念,并概述了国内外生态环境需水的现状。根据玛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本文从降水—... 本文从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概念出发,就西北地区的一个典型的流域代表玛纳斯河(以下简称玛河)流域的生态特点与问题,提出玛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水概念,并概述了国内外生态环境需水的现状。根据玛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本文从降水———径流的发生与演变出发,按山区和平原生态圈层结构分层次计算玛河流域生态需水,并区分生态需水的水源组成(降水、径流)。分析计算结果,对玛河流域生态需水计算结果进行供需平衡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需水 干旱地区 玛纳斯流域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四川省干旱河谷分布范围区划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袁晖 李贤伟 林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目的】探讨遥感技术在干旱河谷范围区划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拓展遥感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范围,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干旱河谷进行科学的区划,为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利用遥感技术方法,结合干旱河谷地面资料,对四... 【目的】探讨遥感技术在干旱河谷范围区划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拓展遥感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范围,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干旱河谷进行科学的区划,为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利用遥感技术方法,结合干旱河谷地面资料,对四川省干旱河谷区域进行了区划划分研究。【结果】干旱河谷分布范围巨大,面积总计10 955.2km2,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部、南部的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基于遥感技术对干旱河谷分布区域划分精度高达95%以上。【结论】初步探明了四川省干旱河谷的面积及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干旱河谷 生态地理单元 遥感 可持续经营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幼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岳永杰 郑绍伟 +2 位作者 黎燕琼 刘兴良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08年第2期35-39,共5页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的测定,研究了人工林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不同树种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Ⅰ、岷江柏Ⅱ、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的测定,研究了人工林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不同树种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Ⅰ、岷江柏Ⅱ、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和辐射松(Pinus radiata)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240.3707 g、82.2402 g、37.7339 g、34.2295 g、26.6739 g,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769.186 kg.hm-2、272.215 kg.hm-2、72.297 kg.hm-2、68.87 kg.hm-2和56.016 kg.hm-2。(2)岷江柏Ⅰ、岷江柏Ⅱ、榆树、刺槐和辐射松的根桩、粗根、中根和小根(>2 mm)的根系生物量总和占单株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87%、58.99%、76.8%、83.0%和35.79%,不同树种细根生物量(<2 mm)占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大小顺序为辐射松(64.2%)>岷江柏Ⅱ(41.0%)>榆树(23.2%)>岷江柏Ⅰ(17.1%)>刺槐(17.0%)。(3)林木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关系密切,回归分析表明林分根系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符合线性关系。(4)不同林分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岷江柏Ⅰ>岷江柏Ⅱ>刺槐>榆树>辐射松,岷江柏Ⅰ生产力最高,林分年平均净生产力达128.20 kg/hm-2.a-1,辐射松生产力水平最低,林分年平均净生产力只有14.00 kg.hm-2.a-1,仅为岷江柏Ⅰ的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人工林 干旱河谷
下载PDF
2000—2020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地形效应
10
作者 周雪妮 肖成志 +4 位作者 刘磊 计扬 曹亚廷 李小红 巴仁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C趋势变化与海拔、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FVC由2000年0.62增加至2020年的0.67。(2)在空间上,植被覆盖度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呈现增高趋势,低等级和中低等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岷江干流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两岸,中等级和中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低中山和中山区,高等级植被覆盖度则主要分布在远离河谷的高中山和中高山区。(3)高等级植被覆盖面积随海拔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1100~1400 m和3200~3500 m区域达到峰值;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随坡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0°~20°和30°~40°是植被覆盖度高等级和中高-高等级的峰值区;总体上阳坡植被覆盖度高于阴坡。植被覆盖状况受海拔、坡度以及坡向影响较大,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保护应考虑地形影响,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效应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下载PDF
基于地质建造的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下段土壤特征和植被时空变化
11
作者 周雪妮 巴仁基 +2 位作者 肖成志 曹亚廷 计扬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0-673,共14页
为探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地质建造对土壤性质的控制以及对植被分布的制约,支撑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治理工作,本文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下段为研究区,采用地质建造调查、元素分析测试和遥感解译方法,结合土地利用数据,从地质建造类型、土... 为探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地质建造对土壤性质的控制以及对植被分布的制约,支撑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治理工作,本文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下段为研究区,采用地质建造调查、元素分析测试和遥感解译方法,结合土地利用数据,从地质建造类型、土壤特征、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方面分析地质建造单元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第四纪松散堆积建造区土壤层厚、养分丰富,由于人类活动改造作用较强,区内植物种类以经济作物为主;三叠纪复理石建造区土壤层较厚,养分丰富,基岩构造裂隙较发育,富水性较好,适宜灌木和少量乔木生长,该区植被覆盖度高;泥盆纪泥页岩-碳酸盐岩建造土壤层较厚、土壤钙等养分含量高,分布大量喜钙侧柏;志留纪泥砂质-碳酸盐建造区区发育非贯穿性裂隙,受构造作用影响浅表层的岩石风化破碎程度高,水土极易流失,以低矮灌木和草地为主;元古宙中酸性岩浆岩建造区土壤层薄,裂隙发育,土壤中磷等养分含量较高,土壤层含水率最低,以灌丛植物生长为主;中元古代火山岩-熔岩建造区发育闭合状裂隙,含水性差,仅适合灌草丛生长,植被覆盖度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建造 土壤特征 植被覆盖度 时空演变 干旱河谷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典型生态防护林碳密度分配特征研究
12
作者 吴雨峰 彭涛 +4 位作者 杨育林 齐沛森 贺维 张好 魏晓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3期1-5,共5页
通过评估岷江干旱河谷不同类型生态防护林碳积累能力以及垂直分配特征,旨在为区域植被恢复和碳汇计量提供理论依据。以岷江干旱河谷典型人工生态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模式的生态防护林植被层、土壤层开展野外调查和分析。结果表... 通过评估岷江干旱河谷不同类型生态防护林碳积累能力以及垂直分配特征,旨在为区域植被恢复和碳汇计量提供理论依据。以岷江干旱河谷典型人工生态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模式的生态防护林植被层、土壤层开展野外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岷江干旱河谷不同生态防护林的平均碳密度为126.32 t·hm^(-2),大小顺序为:岷江柏香樟林>刺槐林>油松侧柏林>岷江柏林>辐射松林,以岷江柏香樟林(156.44 t·hm^(-2))和刺槐林(150.76 t·hm^(-2))碳密度最高。碳密度垂直分布格局呈现为:土壤层>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其中土壤层和乔木层占比超过97%。研究表明以岷江柏香樟林、刺槐林为代表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可作为岷江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主要造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人工造林 碳密度 碳分配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坡面尺度土壤贮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岳永杰 慕长龙 +2 位作者 刘兴良 郑绍伟 何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2-166,共5页
研究干旱河谷区土壤层的蓄水特性,以期揭示该区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格局及其供水机理。本文对理县干旱河谷区典型阳坡的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海拔1450m、1650m、1850m和2050m的0~50cm土层的年平均贮水量... 研究干旱河谷区土壤层的蓄水特性,以期揭示该区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格局及其供水机理。本文对理县干旱河谷区典型阳坡的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海拔1450m、1650m、1850m和2050m的0~50cm土层的年平均贮水量分别为54.04mm、42.8mm、56.38mm和66.22mm,表明了在典型阳坡上部土壤水分贮量最大,下坡位次之,水分条件最差的地带出现在中坡。土壤层贮水量在剖面上的垂直变化规律为30~50cm土层〉10~30cm土层〉0-10cm土层,底层贮水量最大,表层贮水量低且稳定。在典型阳坡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层贮水量季节分布极不平衡,贮水量变化过程与降雨量季节变化不一致,贮水量变化明显滞后于降雨过程,滞后期为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干旱河谷 海拔 土壤贮水量
原文传递
内陆干旱区河谷林生态需水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叶睿 尚松浩 +1 位作者 陈根发 秦大庸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98-303,共6页
研究了干旱区河谷林生态需水的概况,并以新疆阿尔泰山前平原布尔津河出山口以下河段的河谷林为例,采用参考作物法,计算了研究区内河谷林生态需水量。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生态需水总量为0.8亿m3,其中6-7月份河谷林需水量较大,月需水量... 研究了干旱区河谷林生态需水的概况,并以新疆阿尔泰山前平原布尔津河出山口以下河段的河谷林为例,采用参考作物法,计算了研究区内河谷林生态需水量。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生态需水总量为0.8亿m3,其中6-7月份河谷林需水量较大,月需水量约为全年的25%。这些成果可为流域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河谷林 生态需水
下载PDF
干旱河谷区土壤有机碳及其质量分配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姜广争 宫渊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7期137-142,共6页
[目的]研究干旱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8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即人工纯林、退耕荒坡、农用地、经济作物林、灌木林、人工混交林、次生林和天然林地,对其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 [目的]研究干旱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8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即人工纯林、退耕荒坡、农用地、经济作物林、灌木林、人工混交林、次生林和天然林地,对其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碳库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土壤有机碳及密度均随土层增加而递减,但因植被类型的差异和人类干扰活动的影响,递减程度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土壤有机碳及其密度退耕荒地、农用地和经济作物林地均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而退耕荒地、农用地和经济作物林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在1.35~3. 03 kg/m2,平均以经济作物林最低(1.35 kg/m2),以灌木林最高(3. 03 kg/m2);从有机碳密度及其变异系数看,表层土壤变异程度最高,10~40 cm各层间变异程度相对表层较低但变异波动大,40~100cm土层变异程度又有所上升,表明碳密度差异主要取决于土壤厚度;从碳库质量看,非保护性碳库表现出与有机碳及其密度一致递减规律,但在0~40 cm土层各土地利用类型非保护碳库均呈快速下降趋势,尤其在0~20 cm土层,除农用地呈小幅上升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轻组有机碳在该层均大幅度降低,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人工纯林(78.45%),最小为经济作物林(7.28%)。在60 cm土层以下,轻组有机碳含量差异很小,灌木林地则在整个剖面中碳库质量最低。[结论]该研究为我国干旱河谷区科学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增强土壤碳吸存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土地利用 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碳库质量
下载PDF
川西干旱河谷林草植被建设科学考察报告 被引量:2
16
作者 夏先玖 《四川草原》 2001年第2期5-8,共4页
阐述了川西干旱河谷现有治理状况 ,存在问题 ,提出了治理该区的措施和发展农业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 川西干旱河谷 林草植被 治理措施 生态建设 农业经济
下载PDF
Grain-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andy sediments in Dongjiang River valley,southern Nanling Mountains,during the MIS2 stage 被引量:1
17
作者 ShuHuan Du 1,BaoSheng Li 1,2,DongFeng Niu 1,XiaoHao Wen 1,FengNian Wang 1,XianJiao Ou 1,Yi Yang 1,YueJun Si 1,XinNan Zhao 1 1.Department of Geograph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1,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i’an,Shaanxi 710061,China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09年第5期443-447,共5页
Layer LJ3 of Linjiang stratigraphic section in Dongjiang River valley in the south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 is a set of red sandy sediments.Measured by thermoluminescence(TL) dating,it was found to be formed in MIS2-9... Layer LJ3 of Linjiang stratigraphic section in Dongjiang River valley in the south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 is a set of red sandy sediments.Measured by thermoluminescence(TL) dating,it was found to be formed in MIS2-9,500 ± 800 yr to 19,600 ± 1,800 yr B.P.After analy-sis of the grain sizes of the 16 samples(LJ3-100 to LJ3-85) in this layer,it was discovered that(1) The contents of each grain group in dif-ferent samples are similar.(2) The values of Md,Mz,,Sk,and Kg vary from LJ3-100 to LJ3-85 in a narrow range.(3) The segments of each sample in the accumulative curves extend parallel with similar slopes.All the three aspects reveal the Aeolian characteristics of Layer LJ3.Therefore,it is thought that Layer LJ3 consists of red sandy sediments formed in MIS2 in the south of Nanling Mountain,which reflects the arid climate at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ling Mountain Range Dongjiang river valley red sandy sediment grain-size analysis arid environment
下载PDF
退耕还林效益优化模式系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01
18
作者 李世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7-383,共7页
以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立地的干热干旱河谷区为研究区域 ,引入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 ,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长江上游金沙江干热干旱河谷区云南省鹤庆县实验点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圆柏×... 以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立地的干热干旱河谷区为研究区域 ,引入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 ,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长江上游金沙江干热干旱河谷区云南省鹤庆县实验点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圆柏×黑荆树 (Sabinachinensis×Acaciamearnsii)优化模式 ,并提出了相应的规范配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系统动力学 优化模式 干热干旱河谷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优势灌丛群落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6
19
作者 王冰冰 曲来叶 +2 位作者 马克明 张心昱 宋成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078-6088,共11页
与碳(C)、氮(N)和磷(P)分解矿化相关的土壤生态酶的相对活性可以揭示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的能量限制。尽管干旱生态系统愈来愈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但在土壤水分有效性限制和斑块状分布的植被背景下,探讨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 与碳(C)、氮(N)和磷(P)分解矿化相关的土壤生态酶的相对活性可以揭示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的能量限制。尽管干旱生态系统愈来愈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但在土壤水分有效性限制和斑块状分布的植被背景下,探讨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化学因子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的相关研究仍十分缺乏。通过调查岷江干旱河谷不同水分梯度4个研究样地(两河口、飞虹、撮箕和牟托)灌丛及其丛间空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土壤生态酶活性,探讨不同水分梯度样地间及灌丛和空地间土壤酶活性计量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岷江干旱河谷土壤C∶N∶P酶活性化学计量表现出了与全球尺度上酶活性化学计量的相对特异性(C∶N∶P=3∶2∶2 vs.1∶1∶1)。整体上,岷江干旱河谷区域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存在一定程度的N限制。虽然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在所有空地和灌丛土壤之间总体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对各研究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两个相对干旱的两河口和飞虹样地表现出更为明显的N限制,而两个相对湿润的撮箕和牟托样地则存在一定的P限制。这种样地间的差异性主要受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驱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不同样地间土壤C∶N酶活性比(ln(BG)∶ln(NAG+LAP))和N∶P酶活性比(ln(NAG+LAP)∶ln(AP))的决定性影响因子。而土壤含水量与C∶N酶活性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N∶P酶活性比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土壤真菌、菌根真菌和真菌∶细菌比对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的影响,说明了真菌和菌根真菌类群对干旱河谷养分循环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干旱河谷 生态酶化学计量 养分有效性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干热干旱河谷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世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8,共4页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 ,在两大流域分别选取一个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 ,即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利用适地适树...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 ,在两大流域分别选取一个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 ,即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利用适地适树理论、正交实验设计和建立半永久全封闭径流观测场的方法 ,对树种的选择、配置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研究 .最后提出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干旱河谷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 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