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鸟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振锋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4期443-448,共6页
本文综述了鸟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分布及研究意义.
关键词 鸟类 胃肠道 内分泌细胞
下载PDF
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金琳姊 张欣 +1 位作者 李淑兰 赵文阁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2期119-122,共4页
为了研究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丽斑麻蜥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从其分布密度曲线可以看出,胃体和胃贲门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最高峰,胃幽门部分布密... 为了研究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丽斑麻蜥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从其分布密度曲线可以看出,胃体和胃贲门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最高峰,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长梭形、蝌蚪形、圆形以及椭圆形,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根据其形态,认为丽斑麻蜥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2种功能,同时丽斑麻蜥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可能与其食性及消化道各部位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消化道 嗜银细胞
下载PDF
蛤蚧小肠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炫 岑业文 潘盛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1期77-81,共5页
用龙桂开银浸法,对蛤蚧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作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1)蛤蚧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密度,在小肠上段(相当于十二指肠)最高,由中段(相当于空肠)到下段(相当于回肠)逐渐减少.2)在粘膜上皮的... 用龙桂开银浸法,对蛤蚧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作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1)蛤蚧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密度,在小肠上段(相当于十二指肠)最高,由中段(相当于空肠)到下段(相当于回肠)逐渐减少.2)在粘膜上皮的嗜银、亲银细胞密度较高,而肠腺则较稀少.3)嗜银、亲银细胞在肠腺基底部着色较浅,在腺体上部着色加深,在绒毛顶端为深染.嗜银、亲银细胞基底部有突起,穿过基膜到达固有层.嗜银颗粒到达细胞顶端较为多见,有时可见嗜银颗粒释放到腺腔内.4)在小肠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内,发现有嗜银、亲银细胞,细胞充满嗜银颗粒,有时可见嗜银颗粒到达细胞外.颗粒的形态,致密度及染色特点.与上皮细胞之间的嗜银细胞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蛤蚧 嗜银细胞 亲银细胞 形态学 小肠
全文增补中
不同生长时期山羊小肠亲银细胞的分布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付菊 陈耀星 王子旭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3-135,共3页
为了研究不同生长时期山羊小肠亲银细胞的变化规律,采用Masson-Fonana法和图像分析法对0.5、2、4、6、12月龄山羊小肠不同肠段的亲银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山羊小肠亲银细胞数量从出生0.5月龄69.59个/mm2±... 为了研究不同生长时期山羊小肠亲银细胞的变化规律,采用Masson-Fonana法和图像分析法对0.5、2、4、6、12月龄山羊小肠不同肠段的亲银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山羊小肠亲银细胞数量从出生0.5月龄69.59个/mm2±26.28个/mm2到2月龄显著减少41.75个/mm2±24.13个/mm2,而后随着月龄的增长亲银细胞数量逐渐增多,12月龄时达顶峰105.36个/mm2±46.89个/mm2。各发育时期,从十二指肠至回肠亲银细胞的数量均逐渐减少。说明山羊小肠亲银细胞可能通过内分泌和外分泌的方式调节小肠组织的发育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小肠 亲银细胞
下载PDF
嗜银细胞在3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中的形态与分布
5
作者 潘燕 何敏 +2 位作者 廖琼 李沛 郭红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6期40-45,共6页
为了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研究3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Coturnixaponica)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取消化道各段,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处理,观察嗜银细胞的分布、形态,并统计消化道各段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采用... 为了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研究3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Coturnixaponica)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取消化道各段,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处理,观察嗜银细胞的分布、形态,并统计消化道各段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雌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黄羽鹌鹑的口腔、食管、嗉囊、肌胃和泄殖腔未发现嗜银细胞,在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其分布曲线大体呈现波浪形,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腺胃和结直肠、空肠的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主要分布在腺胃腺叶内细胞、肠黏膜上皮细胞、肠固有层和肠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其形态多样,包括锥形、梭形、圆形、椭圆形等,其中锥形嗜银细胞的突起伸向肠腔,梭形嗜银细胞两端均有突起,分别指向固有层和肠腔。说明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可能与其种属有关,结合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与形态可以推测其有内分泌、外分泌和旁分泌3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银细胞 中国黄羽鹌鹑 消化道
下载PDF
大鼠小肠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65
6
作者 黄威权 黄荫乔 +1 位作者 王文超 杜玉凤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4期412-416,457,共6页
本文用肠卷石蜡切片的嗜银反应(黄荫乔法)、亲银反应(Singh法),对11只大鼠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作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1.大鼠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密度,在十二指肠最高,从空肠到回肠逐渐减少。2.嗜银、亲银细胞在肠... 本文用肠卷石蜡切片的嗜银反应(黄荫乔法)、亲银反应(Singh法),对11只大鼠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作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1.大鼠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密度,在十二指肠最高,从空肠到回肠逐渐减少。2.嗜银、亲银细胞在肠腺基底部着色较浅,在腺上部着色加深,在绒毛顶端为深染。嗜银细胞基底部有突起,穿过基膜到达固有层。在固有层内,于突起附近有嗜银颗粒和突起相延续。嗜银颗粒到达细胞顶端较为多见,有时可见到嗜银颗粒释放到腺腔内。因此我们认为,嗜银、亲银细胞兼有内、外分泌双重功能。3.在小肠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内,发现有嗜银细胞,细胞形状不规则,有突起,胞质和突起都充满嗜银颗粒,有时可见嗜银颗粒到达细胞外。颗粒的形态、致密度及染色特点,与上皮细胞之间的嗜银细胞相同,故这些细胞可能属于内分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小肠 亲银、嗜银细胞 内、外分泌功能 固有层结缔组织内的嗜银细胞
下载PDF
董鸡小肠嗜银、亲银细胞分布型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米志平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年第3期63-65,共3页
报道了董鸡小肠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形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嗜银、亲银细胞逐渐减少.嗜银细胞数量大于亲银细胞.这两种细胞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主要集中在肠腺,在回肠主要集中于绒毛.嗜银、亲银细胞可能具有内、外分泌功能.
关键词 亲银细胞 小肠 董鸡 嗜银细胞 分布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