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三为一”与“摆跳”——现代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林明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104,共4页
运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分析了弧线助跑身体内倾是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的有效途径,这种速度的转换是背越式跳高优势所在,是从最后助跑2-3步降低身体重心,可加大起跳垂直工作距离,起跳实质是三种旋转力结合(三合一)在一起才能有效地把... 运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分析了弧线助跑身体内倾是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的有效途径,这种速度的转换是背越式跳高优势所在,是从最后助跑2-3步降低身体重心,可加大起跳垂直工作距离,起跳实质是三种旋转力结合(三合一)在一起才能有效地把助跑获得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上升速度,将摆动腿动作在起跳过程中的作用上升到用“摆动腿来起跳”这一高度来认知,有利于理解起跳动作实质,有利于在实践中正确指导训练,是技术训练的突破口。摆动腿蹬伸动作转化的越快,起跳效果就会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高 弧线助跑 身体内倾 水平速度 垂直速度
下载PDF
背越式跳高旋转动力来源和利用的再认识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建民 刘恒概 《湖北体育科技》 2003年第3期306-308,共3页
旋转在背越式跳高技术中至关重要。旋转动力主要来源于弧线助跑、起跳和起跳摆动动作。旋转动力的获得首先避免了偏心起跳,实现了正心起跳,提高了起跳效果;其二,过杆时能充分利用已获得的转动角动量,并协同肌肉内力的作用,实现旋转补偿... 旋转在背越式跳高技术中至关重要。旋转动力主要来源于弧线助跑、起跳和起跳摆动动作。旋转动力的获得首先避免了偏心起跳,实现了正心起跳,提高了起跳效果;其二,过杆时能充分利用已获得的转动角动量,并协同肌肉内力的作用,实现旋转补偿、相向补偿,完成身体各部位依次过杆,达到了对H3(重心腾至最高点与横竿上沿之间的距离)挖掘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越式跳高 旋转动力 弧线助跑 起跳 摆动动作 动量距守衡定律 旋转补偿 纵轴 矢状轴 额状轴
下载PDF
对背越式跳高加快助跑速度和提高身体控制能力的探讨
3
作者 田中原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98-100,共3页
加快跳高的助跑速度是当今背越式跳高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 ,也是现代背越式跳高提高运动成绩的一个突破口 ,但是 ,在具体的训练中 ,助跑速度与起跳技术是一对矛盾的整合体 ,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跳高训练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加快跳高的助跑速度是当今背越式跳高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 ,也是现代背越式跳高提高运动成绩的一个突破口 ,但是 ,在具体的训练中 ,助跑速度与起跳技术是一对矛盾的整合体 ,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跳高训练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其问题的关键是 ,在突出助跑速度时及时地调整身体各环节的动作位置 ,在保持快速助跑过程中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越式跳高 助跑速度 身体控制能力 跳高训练 垂直加速度
下载PDF
背越式跳高助跑“曲率”与起跳技术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强 《湖北体育科技》 2004年第2期218-219,223,共3页
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问世和不断改进及技术环节上的创新 ,在田径运动技术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弧线助跑和起跳是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后程 2~ 3步助跑与起跳的有机衔接对强化起跳效果更为重要。研究助跑“曲率... 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问世和不断改进及技术环节上的创新 ,在田径运动技术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弧线助跑和起跳是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后程 2~ 3步助跑与起跳的有机衔接对强化起跳效果更为重要。研究助跑“曲率”与起跳衔接的关系 ,总结技术训练实践的经验并进行理论分析 ,以求达到更高的技术训练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越式跳高 技术训练 弧线助跑 起跳技术 曲率 速度 运动水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