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采血小板输注引发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刘赴平 何子毅 +2 位作者 祁妙华 刘仁强 韩忠朝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5期701-704,共4页
目的调查输注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东莞市某医院2012年5~6月间,输注单采血小板后引发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病例1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输注单采血小板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目的调查输注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东莞市某医院2012年5~6月间,输注单采血小板后引发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病例1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输注单采血小板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病例16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受血者和献血者的基本信息设计调查方案。受血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输血史、药物史及外周血细胞变化(包括输血前后白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的绝对值之差以及血小板回收率和输血后血浆球蛋白含量);献血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献血次数、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血小板采集机型、循环量、献血前白细胞计数、献血过程中有无献血不良反应。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输注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受血者的年龄、性别、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输血前后白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的绝对值之差、输血后血浆球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者性别、年龄、献血次数、血小板采集机型、循环量、献血前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受血者和献血者自身因素、受血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变化及血浆球蛋白含量无关。推测导致输注单采血小板而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为异源血浆蛋白的输入,推荐临床对已发生输血不良反应需再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选择洗涤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输血不良反应 调查 因素
原文传递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丁慧慧 单桂秋 +2 位作者 李艳辉 丘金浪 马静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4-285,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变化,把握献血者筛选,保障捐献者安全。方法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选择31名作为观察组,对当天捐献血小板前与机采血小板后<10 min以及采集后7 d的血常规进行比较,并对所得到的数...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变化,把握献血者筛选,保障捐献者安全。方法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选择31名作为观察组,对当天捐献血小板前与机采血小板后<10 min以及采集后7 d的血常规进行比较,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集前RBC、WBC、Hb、Hct、Plt明显高于采集后10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前与采集后7 d血常规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献血者按规定捐献机采血小板,采集后一周相关血常规指标基本恢复,不仅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可以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血常规 献血者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缩短对长期献血者外周血象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波 蒋玲 姚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4期2016-2018,2022,共4页
目的分析长期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在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外周血象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7年20名捐献单采血小板50次及献血单位100治疗量以上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12下半年缩短献血间隔期至2周,2017年又将间隔期恢复... 目的分析长期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在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外周血象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7年20名捐献单采血小板50次及献血单位100治疗量以上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12下半年缩短献血间隔期至2周,2017年又将间隔期恢复至4周,对所有研究对象机采前血常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11年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2013、2014、2015、2016、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明显高于2013、2014、2015、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PLT、MPV、PDW、P-LCR与201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2014、2015、2016年PLT、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MPV、PDW、P-LCR与2013、2014、2015、2016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献血次数与PLT呈显著正相关;MPV与PLT呈显著负相关;PDW、P-LCR与MPV变化一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对长期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LT、MPV、PDW、P-LCR的观察和分析,延长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既有利于献血者的健康,又保障了单采血小板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长期献血者 献血间隔期 献血频次 血小板参数
下载PDF
55~60周岁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 被引量:19
4
作者 宋娜丽 阮潜瑛 +6 位作者 刘奇 李晨晨 陈寒梅 陈敏 刁荣华 王珊 王世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8-281,287,共5页
目的探讨55~60周岁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站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期间的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5名,将其分为3组,A组为18~30周岁的献血者,B组为31~54周岁的献血者,C组为55~60周岁... 目的探讨55~60周岁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站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期间的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5名,将其分为3组,A组为18~30周岁的献血者,B组为31~54周岁的献血者,C组为55~60周岁的献血者,每组各15名。对比分析3组献血者的捐献前血常规、献血中献血反应观察、单采血小板产品质量、输注患者体内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及止血效果观察。结果 3组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无献血不良反应,3组献血者血常规比较,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随年龄组增大而增大,且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7±0.61 fl vs 8.71±1.21 fl,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单采血小板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现行《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单采血小板制剂输注患者体内后疗效比较,每组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增加值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C组与A组的血小板增加值和CCI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5~60周岁的献血者定期献血是安全的,其血液质量符合我国现行《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输注患者体内可有效改善患者止凝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5~60周岁献血者 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 献血反应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原因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崔虎胜 段红玲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7-31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2012年本站73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736名单采血小板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108...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2012年本站73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736名单采血小板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108例。总反应率14.7%,其中轻度37例(34.3%),中度8例(7.4%),重度1例(0.93%),枸橼酸盐中毒占62例(57.4%)。结论献血者性别、体重、处理抗凝全血量、献血次数、空腹献血等因素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且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个综合影响因素。因此,我们要从源头开始,要注重每一个环节,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预防单采献血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献血反应
下载PDF
2009-2018年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保留的策略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葛立华 周载鑫 +3 位作者 顾海慧 程小林 余凤秀 钱宝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940-942,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某血站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情况,探讨保留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策略,为进一步加强单采血小板献血志愿者的保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等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8年上海某血站的血小板单采工作状况,比...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某血站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情况,探讨保留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策略,为进一步加强单采血小板献血志愿者的保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等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8年上海某血站的血小板单采工作状况,比较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动机、采血者服务等对献血者献血意愿和再次献血行为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对固定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固定献血人群中女性比例较高,医护人员良好的服务是促进固定献血者保留的重要因素,献血者时间和地点的改变是影响成分献血的主要因素,提高献血者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有效的再招募手段。结论通过献血宣传、精准服务以及后期交流等方式可以提高对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单采血小板 志愿者 保留
下载PDF
2007-2014年深圳地区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7
7
作者 聂冬梅 古醒辉 +1 位作者 王霞 李雪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41-744,共4页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单采血小板报废的主要原因,为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及提高献血者的招募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2007-2014年深圳市血液中心采集的单采血小板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保障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结果 20...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单采血小板报废的主要原因,为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及提高献血者的招募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2007-2014年深圳市血液中心采集的单采血小板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保障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结果 2007-2014年深圳市血液中心采集并筛查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共95 476人次,报废746例,单采血小板的总报废率为0.78%(746/95 476),检测因素报废的占78.2%(583/746),非检测因素报废的占21.8%(163/746),2007-20014年检测因素报废率和非检测因素报废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酶免检测项目阳性报废率为0.34%,是单采血小板检测报废的首要原因,其次是核酸检测项目阳性报废,报废率为0.24%,再次是生化检测(ALT)不合格报废,报废率均为0.08%;在非检测因素报废原因中,冲红报废率为0.05%,是非检测因素报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过期报废和不足量,报废率均为0.04%。结论分析结果提示通过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既可以降低输血传播病毒的残余危险,又能减少不必要的报废,且能对今后自愿无偿单采献血者的招募以及单采血小板的采集和储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单采血小板 报废 血液安全
下载PDF
福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分类分级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岑 朱文钦 +1 位作者 叶丽琴 褚晓凌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分析福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分类分级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改进工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献血者的保留。方法根据《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WS/T551-2017),对福建省血液中心2016—2017年期间发生的单采血小板献... 目的分析福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分类分级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改进工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献血者的保留。方法根据《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WS/T551-2017),对福建省血液中心2016—2017年期间发生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分级和献血相关性评估,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对再次献血的影响,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单采血小板共计17 207人次,发生献血不良反应573例,发生率3. 33%,类型包括血肿(77. 66%)、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R)(13. 26%)、枸橼酸盐反应(6. 63%)、神经刺激(0. 70%)、手臂疼痛(0. 70%)、其它(0. 52%);均为非重度不良反应;与献血相关性的评估分级分别为1级占88. 83%,2级占10. 12%,3级占0. 70%,4级占0. 35%。血肿发生率方面,初次献血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P〈0. 01),不同性别、季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发生后献血者半年内再次献血比例85. 84%。VR的发生率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反应率有统计学差异(P〈0. 05),18—23岁组发生率最高,女性高于男性,初次献血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P〈0. 01),反应发生后献血者半年内再次献血比例59. 21%。枸橼酸盐反应的发生率方面,女性高于男性,初次献血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P〈0. 01),不同年龄段的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反应发生后献血者半年内再次献血比例44. 74%。结论总体来说,女性、初次单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于VR,要更多的关注年轻的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有较大影响。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措施做好预防工作,改进采集过程服务,可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献血者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 献血不良反应
下载PDF
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4
9
作者 周爱国 李继红 +3 位作者 周宁 孟德伍 祝峰 范恩勇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6年第5期475-477,共3页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单采血小板捐献情况分为2组,实验组为参加过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153例,对照组为以往无献血史,首次来血站献血且符合献血条件,共189例,利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单采血小板捐献情况分为2组,实验组为参加过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153例,对照组为以往无献血史,首次来血站献血且符合献血条件,共189例,利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WBC、RBC、Hb、HCT、PLT、PDW、PCT、MPV及IPF比例等项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男性献血者WBC、P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b、HCT、PLT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MPV、IP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女性献血者WBC、RBC、Hb、HCT、PLT、PCT、MP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W、IPF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对于男性献血者除加快RBC、PLT的骨髓造血功能外,并未加速IPF上升,相反促进PLT成熟。对于女性献血者则由于自身早期的生理性周期性失血,女性献血者的RBC、PLT等指标已受自身免疫负反馈调节而耐受,但对于多次捐献血小板的女性献血者,可能血小板生成能力较男性献血小板者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织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 骨髓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献血者特征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妍妍 刘军 +1 位作者 徐国星 徐今晶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单采血小板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及未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献血者人群特征,研究发生献血反应者再次参加献血影响因素,为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保留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天津市血液中心2015年12月26日-2020年12月2... 目的对比研究单采血小板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及未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献血者人群特征,研究发生献血反应者再次参加献血影响因素,为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保留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天津市血液中心2015年12月26日-2020年12月25日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57679名,根据是否发生献血反应分为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组168名、未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组157511名。分析2组献血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型、学历、是否初次献血等特征,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采血时间、循环血量、抗凝剂用量等信息,采用卡方检验识别发生献血不良反应高风险人群;运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研究发生献血反应者再次参加献血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组年龄、身高、体重是低于未发生献血反应组的,初次献血者占比、女性占比、采血时间是高于未发生献血反应组的,循环血量、抗凝剂用量、采前与采后血小板计数以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2组的差别不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献血反应组再次参加献血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学历、是否初次献血、采血时间。其中,年龄、是否初次献血呈正相关,学历、采血时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女性、年龄偏小、身高体重偏低、初次献血者等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高风险人群基本特征,年龄低、学历高、初次献血、采血时间长是导致发生献血反应者不再参加献血的影响因素,据此提出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献血不良反应 献血者
下载PDF
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和血清铁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13
11
作者 葛健民 赵宏祥 +2 位作者 黄宏亮 袁秀珍 任素玲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51-1253,共3页
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内储存铁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捐献血小板≥16次且捐献量≥29 U的献血者99名(男84名、女15名)作为实验组,随机选择首次仅捐献全血献血者100名(男86名、女14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 TfR... 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内储存铁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捐献血小板≥16次且捐献量≥29 U的献血者99名(男84名、女15名)作为实验组,随机选择首次仅捐献全血献血者100名(男86名、女14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 TfR)、血清铁蛋白(SF)的水平;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2组检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并按献血者捐献血小板次数及性别做分类统计。结果 s TfR(mg/L):男性及女性捐献血小板组和未捐献血小板组分别为2.877±1.245 vs 2.614±0.706及3.029±0.908 vs 2.453±0.769(P<0.05),捐献50-100次组与捐献0次组分别为3.031±1.361 vs 2.591±0.713(P<0.01);SF(ng/m L):男性及女性捐献血小板组和未捐献血小板组分别为45.89±35.67 vs 105.35±91.64及29.40±24.19 vs 91.32±68.97(P<0.01),捐献16-50次组>50-100次组及≥101次组分别为42.41±3.90,41.99±34.84,47.23±35.68,而捐献0次组为103.39±88.65(P<0.01);性别对s TfR和SF的影响比较(P>0.05)。结论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SF下降、s TfR升高,但变化均处在参考值范围以内,说明多次捐献血小板是安全的,但仍需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捐献者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血清铁蛋白 体内储存铁
下载PDF
972例次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后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汪德清 张晓娟 +3 位作者 关晓珍 陈鑫 刘景汉 田亚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48-249,共2页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治疗血液病的效果及临床科学、合理应用血小板的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本院血液科输注血小板136例(972次)的资料,比较输注前后24h内病历中记载的血小板检查结果,以血小板增加值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972例次中输注...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治疗血液病的效果及临床科学、合理应用血小板的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本院血液科输注血小板136例(972次)的资料,比较输注前后24h内病历中记载的血小板检查结果,以血小板增加值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972例次中输注后24h内复查血小板的为661例次(68.00%),输注前后24h内均检查血小板的为475例次(48.86%);所有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比较显著提高(P<0.01),总有效率为75.74%(103/136);但在输注前后24h内检查血小板的475例次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58.73%。结论机采血小板对血液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的意识仍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机采血小板 血液病
下载PDF
2014~2016年天津地区单采血小板采集数据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相平 高志刚 刘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9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分析天津地区2014~2016年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制定无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策略、保障临床用血、缓解血液供需矛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SHINOW 9.0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 目的分析天津地区2014~2016年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制定无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策略、保障临床用血、缓解血液供需矛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SHINOW 9.0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血液中心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资料。对近3年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人次及治疗量、性别、血型、献血量及重复献血者比例等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6年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及治疗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3年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83 411人次,共采集125 098个治疗量;献血人群中男性居多,占84.81%;血型分布特征为B型>O型>A型>AB型;重复献血者比例为75.87%,多于首次献血者;献血者每次捐献2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的比例3年分别为68.69%、63.22%、68.04%。结论天津地区单采血小板采集情况呈良好健康的发展趋势。依据本地区捐献单采血小板人群分布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单采血小板宣传和招募工作,将开发和保留献血者有机统一,不断发展和巩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为保障临床用单采血小板的安全、充足建立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分布特征 无偿献血 成分血
下载PDF
成都市63577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群特征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敏 胡萍 +3 位作者 李宏 肖湘 康建勋 阎灵均 《云南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377-381,共5页
目的分析成都市2000-2016年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分布特征,为制定个性化招募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成都市2000-2016年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共计63 577人。结果 63 577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女性别比为2.06:1,18~35岁年龄段人群占... 目的分析成都市2000-2016年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分布特征,为制定个性化招募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成都市2000-2016年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共计63 577人。结果 63 577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女性别比为2.06:1,18~35岁年龄段人群占献血者总人数的60.9%,学生是单采血小板捐献的重要力量。单次献血者人数占总献血人群的81.6%,3次及以上的献血者人数虽仅占总人数的9.7%,但献血量超过了总采集量的50.7%。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均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捐献频率的影响因素,男性和56~60年龄段的献血者更容易成为捐献次数大于等于6次的献血者。结论应根据人群分布特征,科学制定个性化招募方案,以实现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工作的飞跃,缓解临床血小板需求紧张的局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特征
下载PDF
综合护理模式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情绪和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常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9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情绪和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我站接待的196例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98例,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98例,综合护理模式)。比较两...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情绪和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我站接待的196例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98例,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98例,综合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献血者的心理情绪状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疼痛程度和再次捐献血小板率。结果护理后,两组的心理情绪状态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再次捐献血小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模式可明显改善献血者不良心理情绪,减少不良反应,降低疼痛程度,提高再次捐献血小板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模式 机采血小板 心理情绪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符小玲 蔡兴权 +1 位作者 夏兰 吴巨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16期3167-3169,3166,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为提高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单次输入血小板12U(血小板数≥2.5&#...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为提高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单次输入血小板12U(血小板数≥2.5×1011个),观察输注后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分析病种、脾大、发热、年龄、性别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71.0%。再生障碍性贫血(AA)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5.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为65.7%,急性白血病(AL)为77.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为71.9%,不同病种之间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感染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9.9%,明显低于无发热感染者(77.6%,P<0.05);脾不大者有效率为74.9%,明显高于脾大者(52.86%,P<0.05);男性、女性有效率分别为76.5%、75.8%,<60周岁者与芏60周岁者有效率分别为72.0%、7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升高,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结论:发热及脾大是影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单采血小板 输注 疗效
原文传递
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 被引量:12
17
作者 胡燕 吴雅娟 +1 位作者 杨俊龙 张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多次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28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5次的献血者,统计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分别从献血量,献血频次(总次数/总月数),献血次数3方面分组分析数... 目的探讨多次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28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5次的献血者,统计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分别从献血量,献血频次(总次数/总月数),献血次数3方面分组分析数据。结果 1)WBC在累计血小板献血量>18治疗量,献血次数>10次开始WBC计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RBC在自身代偿后当献血量≥36治疗量、献血频率≥1.4、献血次数>18次,RBC计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在献血量>18治疗量、献血频率≥1、献血次数>18次时Hb计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lt在献血量>18治疗量时,末次计数值即明显高于首次计数(P<0.05),而当献血量继续增加时,虽然末次计数值高于首次计数,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献血量达到≥76治疗量时,末次计数值再次明显高于首次计数(P<0.05)。Plt在献血频率>1.4,献血次数≥40次时,末次计数值明显高于首次计数(P<0.05)。结论多次频繁单采血小板的采集使献血者外周血的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当献血者Plt捐献量>18,频率>1.4,次数>18次时,建议可以适当延长献血者间隔时间和(或)补充铁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外周血常规 献血者
下载PDF
MCS+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冲红献血者自身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11
18
作者 邢志勇 王维娜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5-306,共2页
目的探讨MCS+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冲红"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单采血小板过程中有冲红(有肉眼可见的红细胞)现象的27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在本站正常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70例作为... 目的探讨MCS+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冲红"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单采血小板过程中有冲红(有肉眼可见的红细胞)现象的27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在本站正常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献血者标本进行全血常规及血红蛋白项目检测。结果冲红组中献血者的Hb、Hct、MCV、MCH、MCHC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献血者RBC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冲红现象与外周血的Hb、Hct、MCV、MCH、MCHC降低有关,与献血者多次采血及混合献血造成红细胞未完全成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冲红 应对措施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建平 朱林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第9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究分析机采血小板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满足机采血小板献血的献血者1 900例,对其中出现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对策展开分析。结果 1 90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出现有59例发生不良献血反应,不良反... 目的探究分析机采血小板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满足机采血小板献血的献血者1 900例,对其中出现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对策展开分析。结果 1 90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出现有59例发生不良献血反应,不良反应率是3.1%,其中轻度69.4%,中度22%,重度8.4%。献血者个体因素中,由于性别因素造成的献血不良反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者的年龄、体质量、献血次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血小板中,通过和献血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对其展开心理调节、环境护理,控制血小板采集的速度进程等,能够有效减少献血造成的不良反应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献血反应 原因 对策分析
下载PDF
标本放置时间对成分献血者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子阳 祝丽双 +1 位作者 唐河山 钱宝华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04-705,共2页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时间。方法选取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血常规标本50例,分别于0 h、0.5 h、1 h、3 h、6 h通过sysmex xs-500i血常规仪检测血小板计数。...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时间。方法选取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血常规标本50例,分别于0 h、0.5 h、1 h、3 h、6 h通过sysmex xs-500i血常规仪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在室温条件下,血液标本放置0 h血小板计数偏低为(224.8±16.3)x109/L,与其它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5-6 h血小板计数较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在标本采集后即刻检测较放置0.5-6 h检测结果偏低,为保证单采血小板质量建议在标本采集后0.5-6 h进行血小板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本放置时间 血小板计数 单采血小板 无偿献血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