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schistosomal activities of Echinops kebericho Mesfin root and Hagenia abyssinica (Bruce) J.F Gmel flower part crude extracts in Swiss albino mice
1
作者 Yonas Alemu Zeleke Mekonnen +3 位作者 Ahmed Zeynudin Moti Yohannes Abdissa Biruksew Sultan Suleman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8年第10期570-575,共6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 vivo antischistosomal activities of the crude extracts of Echinops kebericho Mesfin(E. kebericho) root and Hagenia abyssinica(Bruce) J.F. Gmel(H. abyssinica) flower. Methods: Mice were in...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 vivo antischistosomal activities of the crude extracts of Echinops kebericho Mesfin(E. kebericho) root and Hagenia abyssinica(Bruce) J.F. Gmel(H. abyssinica) flower. Methods: Mice were infected with(150 ± 10) Schistosoma mansoni cercariae by paddling technique. Crude extracts were administered orally for five consecutive days at doses of 300, 600 and 1 200 mg/kg/day along with 200 mg/kg/day praziquantel and 3% tween 80 given as a control. Results: E. kebericho root extract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reduction in fecal egg count of 64.44%, 42.96% & 26.82% and worm burden of 65.71%, 47.86% & 31.43% at treatment doses of 1 200 mg/kg/day, 600 mg/kg/day and 300 mg/kg/day, respectively. Similarly, H. abyssinica flower extracts showed a significant(P < 0.05) reduction in fecal egg count up to 84.57%, 77.06% & 63.89% and worm burden of 91.43%, 81.43% & 70.71% at a respective dose levels. In addition, a significant(P < 0.05) reduction in liver granuloma score was observed in all H. abyssinica administered dose groups and E. kebericho at 1 200 mg/kg/day dose group as compared to infected untreated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H. abyssinica and E. kebericho crude extracts show a promising antischistosomal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STOSOMA MANSONI Echinops kebericho Hagenia abyssinica CRUDE extract antischistosomal activity Ethiopia
下载PDF
Spinal Cord Schistosomiasis: Report on Seven Adult Patients
2
作者 Mahmoud H. Ragab Khaled Ismail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19年第3期292-301,共10页
Background: Spinal Cord Schistosomiasis (SCS) is the most disabling ectopic form of Schistosomal infection. It may or may not hav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ey include low back pain and/or lower limb pain and weaknes... Background: Spinal Cord Schistosomiasis (SCS) is the most disabling ectopic form of Schistosomal infection. It may or may not hav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ey include low back pain and/or lower limb pain and weakness, and double incontinenc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vide a good outcome. Aim: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radiologic, and therapeutic data of 7 patients with Spinal Schistosomiasis. Patients and Methods: In this retrospective clinical case study, the medical records of 7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pathologies admitted to Aswan University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7 were reviewed. All were male aged from 17 to 30 years old (mean ± SD, 20 ± 9.5 yr.;median 21 yr.), with neurological deficit in the form of lower limb weakness and sphincter disturbance. All were treated by decompressive laminectomy and debulking of the intramedullary lesion followed by medical treatment. Results: The outcome of our patients was good as 4/7 patients (57%) presented a full recovery, 3/7 patients (43%) presented a partial recovery without functional limitations and none presented a partial recovery with limitations or no response. Conclusion: High index of suspicion should be rais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or radiological evidence of Spinal Cord Schistosomiasis, as early diagnosis can guarantee a better prognosis and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serious sequels. The association of corticosteroids and antischistosomal drugs is related to the best outcome. The role of surgery is decompression, particularly in the granulomatous or pseudotumoral form, and to obtain material for definite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in doubtful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schistosomal DRUGS Neuroschistosomiasis SPINAL CORD SCHISTOSOMIASIS
下载PDF
吡喹酮合成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东升 沙娜 陈勇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66-669,共4页
研究了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的合成新方法。以甘氨酸乙酯盐酸盐和溴代乙醛缩二乙醇为原料,经N-烃化、N-酰化和Pictet-Spengler缩合三步反应合成出了吡喹酮。探讨了催化剂用量、缚酸剂、反应温度和酸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三步反应总收率为... 研究了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的合成新方法。以甘氨酸乙酯盐酸盐和溴代乙醛缩二乙醇为原料,经N-烃化、N-酰化和Pictet-Spengler缩合三步反应合成出了吡喹酮。探讨了催化剂用量、缚酸剂、反应温度和酸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三步反应总收率为32%。产物结构经IR、1 H NMR、13C NMR、MS和HRMS确证。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环境污染少,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抗血吸虫药物 甘氨酸乙酯盐酸盐 溴代乙醛缩二乙醇 合成
下载PDF
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用双氢青蒿素连续给药及与吡喹酮伍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洪军 陶永辉 +5 位作者 戴建荣 曲国立 汪伟 邢云天 李幼子 梁幼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4-538,共5页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连续多次给药及与吡喹酮伍用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腹部贴片感染小鼠,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后随机分组。分别在感染后第6天或第34天,用双氢青蒿素200、300、400mg/kg或600mg/kg...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连续多次给药及与吡喹酮伍用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腹部贴片感染小鼠,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后随机分组。分别在感染后第6天或第34天,用双氢青蒿素200、300、400mg/kg或600mg/kg灌服治疗,日1次,连服3d。在小鼠感染后第7天或第35天,分别灌服双氢青蒿素或吡喹酮各300mg/kg以及2种药物剂量同时灌服,或双氢青蒿素于小鼠感染后第7天或第35天灌服,而吡喹酮则在感染后第6天或第8天,以及第34天或第36天给药。2次试验各设有1组不治疗的对照。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均于感染后50d解剖,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在感染后第6天,连续3次灌服剂量分别为200、300、400mg/kg和600mg/kg双氢青蒿素,小鼠减虫率分别为69.16%、80.68%、87.11%和90.62%,减雌率分别为62.19%、75.61%、83.65%和92.16%。在感染后第34天,连续3次灌服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73.90%、74.99%、84.19%和85.49%,减雌率分别为83.84%、92.91%、94.05%和95.27%。在童虫期(感染后7d),单剂量双氢青蒿素(300mg/kg)与吡喹酮(300mg/kg)联合给药组小鼠减虫率为19.66%;单剂量双氢青蒿素(300mg/kg)第7天服用,吡喹酮第6天或第8天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42.96%和57.46%。在成虫期(感染后35d),双氢青蒿素(300mg/kg)与吡喹酮(300mg/kg)联合给药组小鼠减虫率为70.21%,吡喹酮第34天或第36天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60.82%和81.51%。结论双氢青蒿素在童虫期和成虫期连续给药可增强其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效果。在童虫期,双氢青蒿素与吡喹酮伍用或吡喹酮第6天用药可降低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效果;在成虫期,双氢青蒿素与吡喹酮伍用或吡喹酮第36天用药可增强抗日本血吸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双氢青蒿素 吡喹酮 杀虫效果 联合用药
原文传递
抗血吸虫病药物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7
5
作者 张芳 方渡 +1 位作者 彭彩云 李云耀 《中医药导报》 2005年第12期79-81,共3页
文章概述了近百年来对抗血吸虫病药物的探索与改进历程,肯定了中西药物治疗本病取得的成果,并对首选药物吡喹酮结构改造的目的和意义作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抗血吸虫药物 吡喹酮 结构改造
下载PDF
新型抗血吸虫药物QH917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优化和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建媛 甘勇 +2 位作者 甘莉 朱春柳 潘卫三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4-439,共6页
筛选新型抗血吸虫药物QH917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以油相的用量(%)和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作为自变量,自乳化时间(t)、平均粒径(PS)和多分散系数(PI)作为因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进行处方优化,模拟体内环境... 筛选新型抗血吸虫药物QH917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以油相的用量(%)和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作为自变量,自乳化时间(t)、平均粒径(PS)和多分散系数(PI)作为因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进行处方优化,模拟体内环境,考察了离子强度、食物、pH值、转速和介质体积对优化处方释放的影响,并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试验评价了优化处方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优化处方为:油相中链甘油三酸酯(MCT)的质量分数为30%~34%,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Cremophor RH40)与助表面活性剂乙醇的质量比为4.8~5.2。优化处方的释放行为基本不受介质环境的影响。大鼠在体小肠吸收试验表明胆管结扎与未结扎对吸收率无显著影响,个体间吸收行为差异性较小。以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进行优化,预测性良好,优化处方体外释放和大鼠小肠吸收行为均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吸虫药物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自微乳化释药系统 在体小肠吸收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及其抑制剂抗血吸虫作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宇昕 许静 夏超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4,共8页
血吸虫病是一种被忽视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也是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唯一有效药物。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吡喹酮已在大规模血吸虫病化疗中应用了40余年,长期大规模使用导致部分地区血吸虫对其产... 血吸虫病是一种被忽视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也是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唯一有效药物。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吡喹酮已在大规模血吸虫病化疗中应用了40余年,长期大规模使用导致部分地区血吸虫对其产生了抗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型抗血吸虫药物作为候选替代药物。近期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在血吸虫的生长发育以及繁殖等阶段中均起关键作用,被认为是治疗血吸虫病的潜在药物靶点。本文总结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抑制剂在抗血吸虫药物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抗血吸虫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抗血吸虫药物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抑制剂
原文传递
抗血吸虫新药研发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仇思婕 夏超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7-339,共3页
本文综述了抗血吸虫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从3个方面阐述了发展吡喹酮替代药物的可能途径,为研制抗血吸虫新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抗血吸虫药物 吡喹酮 研究发展
原文传递
7种抗疟药抑制疟色素形成及其体外、体内抗日本血吸虫作用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薛剑 姜斌 +2 位作者 刘丛珊 孙军 肖树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1-169,共9页
目的比较、观察7种抗疟药抑制疟色素(hemozoin)的形成,与其体外和体内抗血吸虫的作用。方法抑制疟色素形成是通过观察25μmol/L磷酸氯喹、盐酸奎宁、奎尼丁、盐酸甲氟喹、磷酸咯萘啶和苯芴醇,以及100μmol/L蒿甲醚在pH 4.0~5.0的乙酸钠... 目的比较、观察7种抗疟药抑制疟色素(hemozoin)的形成,与其体外和体内抗血吸虫的作用。方法抑制疟色素形成是通过观察25μmol/L磷酸氯喹、盐酸奎宁、奎尼丁、盐酸甲氟喹、磷酸咯萘啶和苯芴醇,以及100μmol/L蒿甲醚在pH 4.0~5.0的乙酸钠-高铁血红素(hematin)溶液中对β-hematin形成的抑制作用。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日本血吸虫成虫,测定上述7种抗疟药的半数和95%致死浓度(LC50和LC95)。观察奎宁、氯喹和咯萘啶伍用氯化血红素对体外培养血吸虫的致死作用,以及7种抗疟药口服或腹腔注射对感染日本血吸虫成虫小鼠的疗效。结果25μmol/L咯萘啶对pH 4.4~5.0的乙酸钠溶液中的hematin具有明显抑制β-hematin形成的作用,抑制率为81.3%~97.0%。在pH为4.6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25μmol/L甲氟喹、氯喹或奎宁对β-hematin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79.7%、72.8%和65.8%;在pH为4.8~5.0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上述3种药物明显抑制β-hematin的形成,抑制率分别为83.1%~90.6%、41.9%~49.0%和53.2%~62.0%。25μmol/L本芴醇在pH为4.6、4.8和5.0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分别有74.3%和40.4%~40.5%的β-hematin形成抑制率。在相同浓度下,奎尼丁在pH为4.8和5.0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对β-hematin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53.4%和50.9%,而100μmol/L蒿甲醚对pH 4.4~4.8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的β-hematin形成仅有轻度抑制作用,抑制率为16.6%~25.0%。甲氟喹、咯萘啶、奎宁和奎尼丁对体外培养血吸虫的LC50和LC95分别为4.93和6.123μg/ml,37.278和75.703μg/ml,93.688和134.578μg/ml,101.534和129.957μg/ml;而血吸虫在含100或120μg/ml氯喹、本芴醇和蒿甲醚的培养液中培养3 d,无或仅少数虫体死亡。用对血吸虫无效的奎宁50μmol/L(20μg/ml)和氯喹50μmol/L(26μg/ml)与氯化血红素153.4μmol/L(100μg/ml)伍用培养血吸虫,前者在培养的1~3 d内全部虫体死亡,而氯喹与氯化血红素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抗血吸虫作用 抗疟药 疟色素 氯化血红素 体外试验 体内试验
下载PDF
光诱导金丝桃素体外抗日本血吸虫雄虫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茹 佘新平 +3 位作者 王瑜 龚唯 张惠琴 夏超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 观察光诱导后的金丝桃素对日本血吸虫雄虫的体外杀伤作用。 方法 80只昆明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由单只阳性钉螺逸出的日本血吸虫尾蚴60~80条,6周后剖检,收集雄虫置入含有3 ml DMEM培养液的平皿内(10条/皿)。每批次实验均分... 目的 观察光诱导后的金丝桃素对日本血吸虫雄虫的体外杀伤作用。 方法 80只昆明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由单只阳性钉螺逸出的日本血吸虫尾蚴60~80条,6周后剖检,收集雄虫置入含有3 ml DMEM培养液的平皿内(10条/皿)。每批次实验均分为:金丝桃素提取物或金丝桃素纯品(以下简称金丝桃素)不同浓度(0.1、0.2、0.5、1.0、1.5、2.0和2.5 μmol/L)光照组以及不同浓度非光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各实验均重复2~5次。将金丝桃素提取物或金丝桃素纯品及DMSO液分别加入含有血吸虫的培养皿中,恒温避光共孵育6 h,再分别照射30、60、90和120 min后,37 ℃避光培养过夜(16 h)。次晨,洗涤、更换无药物新鲜培养液,继续避光培养48 h,观察光诱导后的金丝桃素对血吸虫的杀伤作用。选取1.0、2.5和5.0 μmol/L 金丝桃素光照60 min组虫体在解剖镜下观察并摄像;2.0 μmol/L金丝桃素光照60 min组虫体进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各浓度金丝桃素纯品光照组的虫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死亡,0.1 μmol/L金丝桃素纯品光照30 min组,虫体死亡率为20%;2 μmol/L金丝桃素纯品光照90 min组和2.5 μmol/L金丝桃素纯品光照60 min组,虫体均100%死亡。相应的金丝桃素纯品各浓度无光照组、DMSO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虫体均100%存活。解剖镜下观察,1.0、2.5和5.0 μmol/L金丝桃素纯品光照60 min组虫体均出现显著的痉挛性麻痹现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缩短卷曲、体态僵硬和活动终止等改变;扫描电镜观察,2.0 μmol/L 金丝桃素纯品光照60 min组虫体皮层出现肿胀、空泡形成、破裂、糜烂、剥落和感觉乳突丢失等损害,甚至皮层正常结构完全消失。金丝桃素纯品各浓度光照组的虫体死亡率和形态结构的损伤改变与金丝桃素浓度和光照时间有关。 结论 金丝桃素经光诱导后,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桃素 日本血吸虫 抗血吸虫作用
下载PDF
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抗日本血吸虫活性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文龙 宋丽君 +4 位作者 王古平 范文华 殷旭仁 余传信 冯柏年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588-2595,共8页
大规模使用抗血吸虫病药物吡喹酮产生的耐药性问题备受关注.为了寻找新型的抗血吸虫病药物,设计、合成了一类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衍生物2~10,并对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日本血吸虫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含有氯乙酰基取代的衍生... 大规模使用抗血吸虫病药物吡喹酮产生的耐药性问题备受关注.为了寻找新型的抗血吸虫病药物,设计、合成了一类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衍生物2~10,并对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日本血吸虫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含有氯乙酰基取代的衍生物10表现了优于吡喹酮的杀虫活性,可以作为开发新型抗血吸虫病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1-甲基-1 2 3 4-四氢异喹啉衍生物 日本血吸虫 杀虫活性
原文传递
吡喹酮类似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吸虫活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瑜 严燊和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9期395-398,共4页
报道了9种吡喹酮类似物的合成。其中2-环己氧羰基类似物(2_a)的体外抗血吸虫活性与吡喹酮接近,提示环己基及其椅式构象对抗虫活性至关重要。化合物3_d可视作12-苯甲酰-14,15-开环-8,12-二氮杂雌甾-1,3,5(10)-三烯-14-酮,有抗虫作用,是... 报道了9种吡喹酮类似物的合成。其中2-环己氧羰基类似物(2_a)的体外抗血吸虫活性与吡喹酮接近,提示环己基及其椅式构象对抗虫活性至关重要。化合物3_d可视作12-苯甲酰-14,15-开环-8,12-二氮杂雌甾-1,3,5(10)-三烯-14-酮,有抗虫作用,是值得注意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合成 抗血吸虫活性
下载PDF
巴豆叶乙酸乙酯提取物抗血吸虫活性的初步研究
13
作者 李漓 何雨晴 +2 位作者 吴智煌 杨胜辉 周小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257-263,共7页
目的 研究巴豆叶乙酸乙酯提取物(ethyl acetate extract from the leaves of Croton tiglium, EAELCT)体内外抗血吸虫的活性及对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 体外抗血吸虫试验采用人工脱尾制备的血吸虫童... 目的 研究巴豆叶乙酸乙酯提取物(ethyl acetate extract from the leaves of Croton tiglium, EAELCT)体内外抗血吸虫的活性及对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 体外抗血吸虫试验采用人工脱尾制备的血吸虫童虫,滴加于6孔培养板,45条童虫/孔,分为不同浓度EAELCT组、空白对照组、DMSO组以及吡喹酮组,比较各组童虫的死亡率;体内抗血吸虫试验采用血吸虫尾蚴腹部贴片法感染小鼠,建立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感染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吡喹酮组、EAELCT高剂量组(0.3 g/kg)、EAELCT中剂量组(0.15 g/kg)和EAELCT低剂量组(0.075 g/kg)组。体内杀血吸虫童虫和成虫试验分别在感染后第1天和感染后第29天用不同剂量EAELCT连续灌胃7 d,并分别采集感染前、感染后第14天、第29天及感染后第21天、第42天的血液,分别于第29天和42天处死小鼠,收集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的虫体,计算杀虫率。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5、IL-13细胞因子的含量。收集左肝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肝纤维化病变的程度,并通过Imagine-pro图像软件测定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面积。结果 体外试验显示,EAELCT对血吸虫童虫有明显杀灭效果,培养48 h和72 h后各浓度EAELCT组中血吸虫童虫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吡喹酮组(P<0.05)。体内试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EAELCT各浓度组均显示较好的杀虫效果,每鼠虫荷数显著减少(P<0.05);EAELCT各剂量组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Th2型细胞因子IL-5、IL-13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EAELCT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肉眼可见小鼠肝脏的颜色较红润,肝脏表面的虫卵结节数目减少,HE染色显示肝脏虫卵肉芽肿面积下降明显(P<0.05)。结论 EAELCT体内外具有较好的抗血吸虫活性,可通过上调Th1型细胞应答和下调Th2型细胞应答,从而有效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豆叶 乙酸乙酯提取物 抗血吸虫活性 调节细胞因子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体内5-HT和GABA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14
作者 余祖功 沈丽琳 包鸿俊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1期32-34,共3页
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为日本血吸虫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文简要介绍:1药物对日本血吸虫体长和运动性的影响;2日本血吸虫体内5-HT的含量;3日本血吸虫体内5-HT的合成及降解;4抗血吸虫药物对虫体内5-HT含量的影响;5日... 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为日本血吸虫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文简要介绍:1药物对日本血吸虫体长和运动性的影响;2日本血吸虫体内5-HT的含量;3日本血吸虫体内5-HT的合成及降解;4抗血吸虫药物对虫体内5-HT含量的影响;5日本血吸虫体内5-HT受体特性;6药物对日本血吸虫体内环核甘酸(cAMP)的影响;7GABA含量、来源;收稿日期:2002-05-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170578)作者简介:余祖功(1966-),男,河南省商城人,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讲师,在职博士生,主要从事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和新兽药及新制剂的研究工作。8日本血吸虫GABA受体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5-羟色胺 Γ-氨基丁酸 5-HT GABA 神经生物学 抗血吸虫药物 受体 环核甘酸
下载PDF
硝基呋喃烯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15
作者 胡玉琴 周德涵 +2 位作者 相丽珍 乐文菊 梅静艳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07-209,共3页
改变呋喃烯唑分子内二唑环的5位取代基,合成了16个新化合物。小鼠日本血吸虫病预防试验表明其中6个化合物具预防作用。
关键词 抗血吸虫病药 硝基呋喃 乙烯恶二唑 合成
下载PDF
肌肉注射型抗血吸虫制剂治疗绵羊东毕血吸虫病的研究
16
作者 周贵 史学增 +1 位作者 李淑琴 曲河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08-112,共5页
本抗血吸虫制剂是以吡喹酮作为主要治疗药,加入免疫增强剂、稳定剂及适宜的溶媒制成的一种采用肌肉注射方法给药的新型抗血吸虫制剂。通过临床对60只患东华血吸虫病绵羊的治疗试验,以吡喹酮的不同给药途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证明,... 本抗血吸虫制剂是以吡喹酮作为主要治疗药,加入免疫增强剂、稳定剂及适宜的溶媒制成的一种采用肌肉注射方法给药的新型抗血吸虫制剂。通过临床对60只患东华血吸虫病绵羊的治疗试验,以吡喹酮的不同给药途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证明,该制剂具有疗效高、稳定性好、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在口服给药组、肌肉注射组和对照组处理中,以20mg/kg肌肉注射试验组的疗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吸虫制剂 绵羊 东毕血吸虫病 羊病
下载PDF
硝硫氰胺水溶性衍生物的合成
17
作者 彭彩云 方渡 +1 位作者 赵碧清 刘小芬 《中南药学》 CAS 2003年第5期268-271,共4页
目的将脂溶性抗血吸虫病药物硝硫氰胺转化为水溶性衍生物.简化血吸虫患畜治疗的给药方式。方法 通过化学手段引入水溶性基团进行结构改造。结果合成数个水溶性衍生物。结论硝硫氰胺的氨基酸衍生物的钠盐水溶性良好。
关键词 抗血吸虫病 硝硫氰胺 钠盐 水溶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