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萝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小平 刘海江 +3 位作者 甄蕾 周曾同 李鸣宇 张卫东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观察松萝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探讨松萝酸作消除剂的可能性。方法:以松萝酸为消除剂、以临床分离的Sa多重耐药菌株为靶细菌进行耐药质粒体外消除实验,用质粒DNA抽提与琼脂糖凝胶电泳... 目的:观察松萝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探讨松萝酸作消除剂的可能性。方法:以松萝酸为消除剂、以临床分离的Sa多重耐药菌株为靶细菌进行耐药质粒体外消除实验,用质粒DNA抽提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观察松萝酸对该耐药菌株质粒的影响。结果:松萝酸对Sa耐药质粒有消除作用,作用24 h其消除率5.2%,延长作用时间至48 h,消除率可达14.6%。结论:松萝酸对Sa耐药质粒有消除作用,有可能用于临床治疗耐药Sa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萝酸 耐药质粒 金黄色彩葡萄球菌
下载PDF
复方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质粒的体外消除试验 被引量:16
2
作者 肖潇 李英伦 杨锐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7-311,共5页
通过以复方蒲公英注射液为消除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对照组消除剂,以从患有乳腺炎乳牛的乳汁中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为靶细菌进行耐药质粒体外消除试验,用质粒DNA抽提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观察复方蒲公英注射液对该耐药菌株质粒的影响,探... 通过以复方蒲公英注射液为消除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对照组消除剂,以从患有乳腺炎乳牛的乳汁中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为靶细菌进行耐药质粒体外消除试验,用质粒DNA抽提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观察复方蒲公英注射液对该耐药菌株质粒的影响,探讨了复方蒲公英注射液作为消除剂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复方蒲公英注射液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24h,其1/2MIC、1/4MIC、1/8MIC的消除率分别为2%、2.6%、3.6%,延长作用时间至48h,其1/2MIC、1/4MIC、1/8MIC的消除率分别为2.8%、3.6%、4.4%。证实,复方蒲公英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质粒有消除作用,可用于临床治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蒲公英注射液 耐药质粒 金黄色葡萄球菌 消除
原文传递
不同浓度的四环素对秀丽隐杆线虫肠道菌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扩散效率的影响
3
作者 笪艳梅 张颖 +4 位作者 李顺顺 高泽萍 黄涛 孙庆业 周国伟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8,共8页
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结合定量PCR和平板筛选法证明抗性基因(ARGs)供体菌Escherichia coli MG1655和受体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都能在肠道中稳定定殖。通过接合获得抗生素抗性的S.typhimurium数量与肠道总菌数的比值用以体现肠... 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结合定量PCR和平板筛选法证明抗性基因(ARGs)供体菌Escherichia coli MG1655和受体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都能在肠道中稳定定殖。通过接合获得抗生素抗性的S.typhimurium数量与肠道总菌数的比值用以体现肠道中ARGs的扩散效率。在3 d的培养中,随着四环素浓度(0、0.08、0.4、2、10和50 mmol/L)的升高,ARGs扩散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其在0.4 mmol/L四环素处理组中达到峰值(第2和第3天分别为0.78%和1.96%)。并且,接合相关功能基因trfA/16S rRNA和trbB/16S rRNA的相对丰度与肠道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显现出与ARGs扩散效应一致的趋势。研究表明,短暂且低浓度的抗生素可促进动物肠道内ARGs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丽隐杆线虫 抗性基因 质粒接合 四环素 肠道微生物
下载PDF
致病性海洋弧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传递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瑞旋 王江勇 +4 位作者 李韵萍 郭子晗 李炳 李云 朱慧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1-90,共10页
随着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中用量的增加及混合使用现象的出现,水产病原菌表现出更强的耐药性甚至是多重耐药性,大大增加了水产养殖中细菌性病害防治的难度。细菌耐药性最常见的传递方式是耐药质粒的转移。本研究通过对多个水产致病弧菌质... 随着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中用量的增加及混合使用现象的出现,水产病原菌表现出更强的耐药性甚至是多重耐药性,大大增加了水产养殖中细菌性病害防治的难度。细菌耐药性最常见的传递方式是耐药质粒的转移。本研究通过对多个水产致病弧菌质粒上新霉素及卡那霉素的耐药基因aph(3′)-IIa进行检测分析,并利用电穿孔法将筛选得到的3个受试菌株上的质粒分别转入大肠杆菌中,结果从3个转化子中检测到目的基因。进一步的药敏测试结果显示,3个转化子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以及最小杀菌浓度(MBC值)均明显上升。可见,在特定条件下,水生致病性弧菌对氨基糖苷类(新霉素和卡那霉素)的耐药质粒可转移至大肠杆菌并参与介导其耐药性,大大降低了受体菌对新霉素和卡那霉素的敏感性。本研究将为环境弧菌与临床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抗性传递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弧菌 耐药质粒 新霉素 卡那霉素 耐药机制
下载PDF
1991年、1996年淋病奈瑟菌耐药谱质粒谱相互关系研究
5
作者 李绍兴 向辉 +2 位作者 雍刚 叶梅君 廖巫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52-354,共3页
通过对成都地区1991年、1996年各50株淋病奈瑟菌的耐药谱质粒谱进行分析,以便探讨耐药谱与质粒谱之间相互关系。以琼脂扩散法测定每株标本对十二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碱裂解加溶菌酶法对其进行质粒抽提。结果表明:1991年分离的淋病奈瑟... 通过对成都地区1991年、1996年各50株淋病奈瑟菌的耐药谱质粒谱进行分析,以便探讨耐药谱与质粒谱之间相互关系。以琼脂扩散法测定每株标本对十二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碱裂解加溶菌酶法对其进行质粒抽提。结果表明:1991年分离的淋病奈瑟菌标本主要以同时耐2种抗生素为主,耐药谱型24种,质粒谱型5种。1996年分离的标本主要以同时耐3、4种抗生素为主,耐药谱型34种,质粒谱型增加到10种。提示:不同时期分离的标本耐药谱,质粒谱变化较大,同一时期分离的标本尽管耐药谱型较多,但质粒谱型相对稳定,说明本地区耐药菌株的流行存在染色体突变。耐药谱、质粒谱相互关系分析,为淋病奈瑟菌耐药性监测及准确及时地跟踪耐药菌株的来源和耐药菌株的流行特征分析提供了流行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病 淋病奈瑟菌 耐药谱 质粒谱
下载PDF
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性检测及相关质粒 被引量:20
6
作者 杨保伟 盛敏 +1 位作者 席美丽 孟江洪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06-1012,共7页
【目的】测定390株沙门氏菌的抗生素药敏性,研究部分多重耐药株中质粒与其宿主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接合过程中对耐药性水平转移的影响。【方法】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到沙门氏菌并通过PCR确认后,按照琼脂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供试抗... 【目的】测定390株沙门氏菌的抗生素药敏性,研究部分多重耐药株中质粒与其宿主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接合过程中对耐药性水平转移的影响。【方法】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到沙门氏菌并通过PCR确认后,按照琼脂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供试抗生素的药敏性,试剂盒提取代表性多重耐药株中的质粒,HindⅢ酶切,DPS软件分析电泳后质粒图谱。通过接合试验研究质粒在抗生素抗性水平转移中的作用。【结果】沙门氏菌分离株对四环素耐药最为普遍(58.2%),其次为链霉素(42.8%)、卡那霉素(39%)和氨苄青霉素(38.2%),对头孢西丁、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曲松、阿莫西林甲氧苄啶、头孢替呋钠和萘啶酮酸的耐药率分别为27.2%、26.9%、21%、19%、18.2%、17.9%、14.6%和12.3%。抗性质粒编码的相同或相似沙门氏菌耐药表型与其中所含的耐药质粒并不呈现出严格的对应关系。质粒携带的抗性基因可通过接合作用转移,接合效率在2.4×10?4到5.6×10?1之间。【结论】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常用抗生素的多重耐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抗性质粒的同源性与其宿主耐药表型无直接相关性,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作用在不同细菌种属之间高频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多重耐药 耐药质粒 接合
下载PDF
水中携带非接合性质粒CTX-M型产ESBL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捕获与转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郭业彬 刘清 郭海龙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41-247,250,共8页
目的初步探索长江水系重庆段地表水中携带非接合性质粒CTX-M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捕获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 modifying enzyme,AME)编码基因及... 目的初步探索长江水系重庆段地表水中携带非接合性质粒CTX-M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捕获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 modifying enzyme,AME)编码基因及水平转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bla)规律,为预防与控制产ESBL大肠埃希菌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滤膜法分离、梅里埃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菌株;将从长江水系重庆段地表水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中筛选出2株供体菌与受体菌进行接合,形成转移接合子,再次将该转移接合子与E.Coli NK5449进行接合,观察AME编码基因和bla CTX基因转移情况;用纸片扩散法测定相关菌株耐药谱;用PCR方法检测分析供、受体菌与转移接合子bla基因型、AME编码基因及整合子携带情况,并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技术判断相关菌株与质粒同源性。结果携带非接合性质粒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可作为受体菌与携带AME编码基因的非产ESBL供体菌接合,接合频率分别为1.6×10-6和7.2×10-6。借助外来可移动基因元件,其本身又可转变为供体菌,将bla CTX基因向其他受体菌水平转移,接合频率分别为3.7×10-6和7.4×10-6。结论与携带接合性质粒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相比,携有非接合性质粒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缺失bla CTX基因转移能力是暂时的,当有外来接合质粒、整合子或其他可移动基因元件协同作用时,该类菌株可实现耐药基因的捕获与转移,在扩大自身耐药谱同时,也可将自身blaCTX基因以较高的频率传递给其他菌株,这将促进水环境中耐药基因的扩散,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ESBL大肠埃希菌 耐药基因 转移 质粒.
原文传递
黄杆菌ND3菌株的分离和降解萘的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蔡宝立 王淑芳 +3 位作者 黄今勇 叶明 朱祚铭 张富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34-438,共5页
从工业污水中分离出高效降解萘的菌株黄杆菌(Flavobacterium)ND3,该菌株还能降解水杨酸、对羟基本甲酸和苯乙酸,对氨苄青霉素(100μg·ml^(-1))和氯霉素(150μg·ml^(-1))具有抗性,含有一个大质粒.适合该菌株生长的最适培养条... 从工业污水中分离出高效降解萘的菌株黄杆菌(Flavobacterium)ND3,该菌株还能降解水杨酸、对羟基本甲酸和苯乙酸,对氨苄青霉素(100μg·ml^(-1))和氯霉素(150μg·ml^(-1))具有抗性,含有一个大质粒.适合该菌株生长的最适培养条件被确定.在最适培养条件下,ND3菌株对萘的降解率达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杆菌 降解 ND3菌株 工业废水 分离 降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