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战诗剧冠千秋——《秦妇吟》新论 被引量:1
1
作者 卢英宏 《云梦学刊》 2011年第2期97-101,共5页
韦庄的《秦妇吟》在唐诗中字数最多,是一首反战诗,也是一曲反战诗剧。《秦妇吟》以说唱的形式表现,以乐府的体裁完成;节构完整,人物出场错落有序;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虚构的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人揪心;主题集中,场景宏阔,对战争的... 韦庄的《秦妇吟》在唐诗中字数最多,是一首反战诗,也是一曲反战诗剧。《秦妇吟》以说唱的形式表现,以乐府的体裁完成;节构完整,人物出场错落有序;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虚构的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人揪心;主题集中,场景宏阔,对战争的罪恶给予全方位的展示和立体化的批判;是中国和世界反战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庄 秦妇吟 反战诗剧 批判精神
下载PDF
国防诗歌的拥趸与抗日战争的歌者(1936-1942)——客籍诗人蒲风诗歌创作论(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红旗 《嘉应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53-58,共6页
1936-1942年间,火热的爱国热情和强劲的抗日情绪促使蒲风响应"国防诗歌"的号召,相继创作并出版了《钢铁的歌唱》《抗战三部曲》等多部鼓吹抗日斗争的诗集,这些诗集抒写了诗人自我和民众的爱国热情,批判了日帝的凶残无耻,揭露... 1936-1942年间,火热的爱国热情和强劲的抗日情绪促使蒲风响应"国防诗歌"的号召,相继创作并出版了《钢铁的歌唱》《抗战三部曲》等多部鼓吹抗日斗争的诗集,这些诗集抒写了诗人自我和民众的爱国热情,批判了日帝的凶残无耻,揭露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歌颂了抗日战士英勇斗争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蒲风的诗歌也存在艺术上较为粗糙等不足之处,但其助推中国左翼诗歌大众化发展进程的功绩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风 客籍诗人 国防诗歌 抗日战争 诗歌大众化
下载PDF
抗战时期的古典诗歌创作——后南社时代的诗歌流衍
3
作者 邱睿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46-51,共6页
南社在抗战时期进入后南社时代,民族主义再次成为诗歌的主题。但诗人们的创作不是对清末民族主义的重复,而是赋予了一种新的历史体验。昔日的南社社友在抗战中,以诗歌记录各自的战争遭际,并在诗歌中通过回溯南社旧事和南社精神,重温了... 南社在抗战时期进入后南社时代,民族主义再次成为诗歌的主题。但诗人们的创作不是对清末民族主义的重复,而是赋予了一种新的历史体验。昔日的南社社友在抗战中,以诗歌记录各自的战争遭际,并在诗歌中通过回溯南社旧事和南社精神,重温了社团强调的气节操守。且不少南社旧友汇聚陪都重庆,继续南社时代的雅集唱和,创造了陪都古典诗歌创作的高峰。昔日南社社友的古典诗歌创作,在白话诗歌占据主流的创作环境里,也在尝试自我突围,一方面调整自己成为一种大众可以接受的宣传方式,一方面在诗歌中砥砺气节,振奋民气,继续发挥着古典诗歌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南社时代 抗战诗歌 陪都诗歌 民族主义 诗歌大众化
下载PDF
慰劳信运动视域中的《慰劳信集》
4
作者 邱悦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5-92,共8页
在“慰劳信运动”风潮的感召下,卞之琳于1938—1939年陆续创作了20首“慰劳信”体诗歌,合为《慰劳信集》。从原始报刊爬梳慰劳信运动的大致过程和整体景象,可见慰劳信运动对《慰劳信集》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深刻影响:运动过程的真实场景... 在“慰劳信运动”风潮的感召下,卞之琳于1938—1939年陆续创作了20首“慰劳信”体诗歌,合为《慰劳信集》。从原始报刊爬梳慰劳信运动的大致过程和整体景象,可见慰劳信运动对《慰劳信集》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深刻影响:运动过程的真实场景、各阶层的意识觉醒被纳入写作题材;在慰劳信运动大众化思潮的影响下,卞之琳在择取口语词、方言词和农业意象入诗的同时,依然坚守抗战前诗歌写作的“纯诗”逻辑和形式自律,为抗战诗提供另类风格;卞之琳延续1930年代“小处敏感”的诗艺,从日常生活点滴窥见西北、华北地区新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慰劳信运动 《慰劳信集》 大众化 抗战诗歌
下载PDF
1940年代报刊视域中的现代诗人节
5
作者 李玫琦 金宏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52-158,共7页
源自端午节的中国现代诗人节在1940-1949年间经历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1940年代的中国报刊对此有明显展现。诗人节的诞生隐含着文人政客重振新诗雄风、鼓舞民心士气的期望,也赢得了众多报刊的支持与推广。但它的庆祝范围一直被局限在... 源自端午节的中国现代诗人节在1940-1949年间经历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1940年代的中国报刊对此有明显展现。诗人节的诞生隐含着文人政客重振新诗雄风、鼓舞民心士气的期望,也赢得了众多报刊的支持与推广。但它的庆祝范围一直被局限在文人圈中、形式也过于单一,导致诗人节在与赛龙舟、劳军等端午活动的报刊宣传博弈中居于下风。而诗人节的设立初衷与实际影响之间的差距,也引发了不少文人在报刊上质疑该节日的存在合理性。诗人节对抗战诗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为节日它并未深入民心,因此在建国后逐渐消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节 1940年代 报刊 端午节 抗战诗歌
下载PDF
时代的记忆 永恒的丰碑——抗战诗歌刍论
6
作者 曹帅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54-461,479,共9页
抗战文学作为历史的化石记载了中华民族在灾难岁月中的创痛与希望,抗战诗歌,以其灵活性、丰富性和战斗性的优势成为抗战文学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分别从历时性角度纵向梳理抗战诗歌的发展脉络,从共时性角度横向铺排抗战诗歌的地域性风... 抗战文学作为历史的化石记载了中华民族在灾难岁月中的创痛与希望,抗战诗歌,以其灵活性、丰富性和战斗性的优势成为抗战文学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分别从历时性角度纵向梳理抗战诗歌的发展脉络,从共时性角度横向铺排抗战诗歌的地域性风格差异,同时着重介绍了较为突出的抗战诗人和诗人团体,从审美价值追求、大众化倾向和多种艺术形式的探索、新诗的丰碑和时代记忆的角度探讨抗战诗歌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发展历程 风格差异 诗人群体 艺术价值
下载PDF
抗战时期“以诗为词”的接受与创新——以章士钊、林思进、苏鹏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杜运威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25-32,共8页
“以诗为词”的理念在抗战时期产生激烈反响,得到章士钊、林思进、苏鹏等人的积极回应。章士钊词评论犀利、诡奇夸张,然存在一味追求表情达意而轻视词体本色的不足,这是“以诗为词”创作者的普遍困境。林思进词对此有所规避,他在剖析大... “以诗为词”的理念在抗战时期产生激烈反响,得到章士钊、林思进、苏鹏等人的积极回应。章士钊词评论犀利、诡奇夸张,然存在一味追求表情达意而轻视词体本色的不足,这是“以诗为词”创作者的普遍困境。林思进词对此有所规避,他在剖析大后方民生疾苦时,巧用比兴之法,既情笺锦瑟,又启人深思。苏鹏则更进一步,其词不仅史料价值丰富,且一腔热血贯穿始末,更擅长虚实结合,形成气韵浑厚、境界高深的文学气象。林思进、苏鹏二人以娴熟技法,掩盖了“以诗为词”理念下粗率直白、有损词体当行本色的缺陷,是对抗战词坛稼轩风大潮下诗词合流、有失雅驯的及时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词坛 以诗为词 章士钊 林思进 苏鹏
下载PDF
中国抗战诗歌研究综述
8
作者 田源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6-11,共6页
中国抗战诗歌从一出现便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十余年来,抗战诗歌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从"九一八"事变至新中国成立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大多是创作者;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第二个时期,这一... 中国抗战诗歌从一出现便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十余年来,抗战诗歌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从"九一八"事变至新中国成立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大多是创作者;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对个体诗人和诗歌集团的文学活动、不同地区诗歌艺术特色以及诗歌文本进行分析的研究框架;20世纪90年代为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在抗战诗歌的审美体验、精神情怀、演变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拓展与反思;从21世纪初至今为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在强化大后方研究的同时运用了新兴的理论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研究 流变 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