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因子分析确定岩溶地下河系统水质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7
1
作者 蒋勇军 吴月霞 +4 位作者 Chris Groves 袁道先 Pat Kambesis 李林立 张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共7页
根据云南南洞地下河系统2008年旱季的水化学分析结果,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因素及程度,结果表明:流域地下水成分变动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地下水水质受人类活动、水岩作用过程和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三... 根据云南南洞地下河系统2008年旱季的水化学分析结果,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因素及程度,结果表明:流域地下水成分变动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地下水水质受人类活动、水岩作用过程和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三个因素能够解释地下水水质形成的79%,其中人类活动是主要影响因素;地下水中的Cl-、NO3-、SO42-、Na+、K+主要受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和生活废水等因素的控制,Ca2+主要是水-岩作用的产物,但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pH值、电导率受水岩作用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Mg2+、HCO3-受土壤CO2含量和水-岩作用过程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水质 地下河 人类活动 自然过程 因子分析
下载PDF
基于SPSS的岩溶地下水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重庆市金佛山表层岩溶地下水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曹敏 沈立成 +2 位作者 肖琼 邱述兰 王鹏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2-87,共6页
重庆金佛山地区岩溶泉水遍布,但是各个泉点的水质却有较大差异.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如pH,电导率γ,HCO3-、Ca2+、Mg2+、Na+、K+、SO42-、NO3-和Cl-等的质量浓度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分辨出自然过程和人类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2009年1月在... 重庆金佛山地区岩溶泉水遍布,但是各个泉点的水质却有较大差异.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如pH,电导率γ,HCO3-、Ca2+、Mg2+、Na+、K+、SO42-、NO3-和Cl-等的质量浓度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分辨出自然过程和人类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2009年1月在重庆金佛山地区采集36个岩溶泉水样,分析结果表明:金佛山岩溶泉的水化学成分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利用SPSS中因子分析方法,得到基于水中离子和地球化学过程解释的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形成的4个因子:水-岩作用是地下水中SO42-、F-、K+、Sr2+和Ca2+形成的共同因素,Mg2+、HCO3-主要受土壤等因子影响,Na+、Cl-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人类活动主要影响水中的NO3-.以上4种因子可以解释金佛山岩溶地下水水质形成的87.58%,其中水-岩作用可以解释55.56%,是影响金佛山地区岩溶水水质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水质 岩溶泉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 因子分析
下载PDF
哈郑线河南段带电绝缘子污秽成分及悬挂高度对积污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高峰 李瑶琴 +4 位作者 李黎 卢明 杜振霞 马宁 戴玲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923-2928,共6页
为研究特高压线路绝缘子的自然积污状况及不同呼称高度杆塔上绝缘子的积污水平差异,在河南省郑州市境内的±800 k V哈郑直流线路的一基杆塔上,对1片悬挂在负极导线端的绝缘子和4串悬挂于不同高度处的不带电绝缘子进行了半年的自然... 为研究特高压线路绝缘子的自然积污状况及不同呼称高度杆塔上绝缘子的积污水平差异,在河南省郑州市境内的±800 k V哈郑直流线路的一基杆塔上,对1片悬挂在负极导线端的绝缘子和4串悬挂于不同高度处的不带电绝缘子进行了半年的自然积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带电绝缘子表面污秽中的阳离子主要为2aC+和4NH+,阴离子主要为24SO-和3NO-;不可溶成分中2Si O约占80%,也含有少量2 3Al O、2 3Fe O等。工厂烟尘、汽车尾气中的2SO和氮氧化物是绝缘子污秽中24SO-和3NO-的重要来源。利用富集因子法计算得出了污秽中各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发现Ca、Zn、Fe、Mg和Al等元素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污染,其中Ca和Zn元素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程度。化工厂废液中的2nZ+会通过污染周边土壤间接地影响绝缘子积污。绝缘子表面污秽颗粒粒度集中在10μm左右。同一地区,绝缘子表面自然积污程度随着悬挂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 自然污秽成分 人为污染 富集因子 呼称高度 粒度
下载PDF
基于GIS与RS的山东森林火险因子及火险区划 被引量:16
4
作者 黄宝华 张华 +1 位作者 孙治军 周利霞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64-1472,共9页
森林火灾是山东森林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山东2001—2010年MOD14A1每日1 km温度异常/火L3级产品与地形、植被、天气、人为和可访问性数据,分析评估了火灾发生原因;收集了林火发生/未发生相关的15个解释变量的空间数据,利... 森林火灾是山东森林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山东2001—2010年MOD14A1每日1 km温度异常/火L3级产品与地形、植被、天气、人为和可访问性数据,分析评估了火灾发生原因;收集了林火发生/未发生相关的15个解释变量的空间数据,利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了解释变量的函数与林火存在的概率。结果表明,高火险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三角洲、鲁西北平原,包括德州、菏泽、济宁、枣庄南部、临沂东南部;中火险主要在聊城、滨州、济南北部、淄博北部、潍坊东部、泰安、日照和青岛大部分地区(包括蒙山林区、沂山林区、五莲山林区、徂徕山林区、尼山林区、泰莱林区);低火险主要集中在济南南部、淄博南部、莱芜、青岛南部和胶东半岛(包括济南林区、崂山林区、鲁山林区、昆嵛山林区、牙山林区)。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影响火灾发生的因素依次是年均温度、CTI、TPI、人口密度、植被类型、年降水量、植被盖度、距道路距离、坡向、距居民地距离、农民纯收入指数、坡度、年平均相对湿度、DEM、年蒸发量。其中前7个EXP(B)都>1,对森林火灾发生的与否贡献较大。这些结果作为战略规划工具来更好预测森林火灾,也可作为一种战术指南帮助森林管理人员设计区域防火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因素 可访问性因素 火险 二项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anges in Nutrient Structure in the Jiaozhou Bay 被引量:13
5
作者 Shu-JiangZHAO Nian-ZhiJIAO +1 位作者 Zhi-LiangSHEN Yu-LinW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96-410,共15页
: Concentrations and ratios of nutrients in Jiaozhou Bay, China, have changed much in the past decades, with trends indicating an increase in nitrogen and a decrease in silic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has shown that th... : Concentrations and ratios of nutrients in Jiaozhou Bay, China, have changed much in the past decades, with trends indicating an increase in nitrogen and a decrease in silic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has shown that the long-term variations of nutri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precipitation,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Stoichiometric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nutrient structur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unbalanced. There has been almost no possibility for nitrogen limitation since the 1980s, the probability of P limitation has increased, and the probability of Si limitation has also increased markedly from the 1980s to the 1990s. As a consequence of changes in nutrient structure, a decrease in the abundance of net phytoplankton was evident, whereas total chlorophyll a, levels have remained roughly unchanged at around 3.55 g/L. Thus, it is likely that smaller species have taken the niche vacated by the larger species. Changes in phytoplankton siz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may ultimately lead to various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nges at the system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ropogenic factor DIATOMS Jiaozhou Bay nutrient structure silicon limitation stoichio metric calculations
原文传递
德兴地区土壤重金属人为污染的地球化学评价 被引量:12
6
作者 杜加强 滕彦国 王金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24-27,共4页
在系统采集德兴地区表层土壤样品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方法确定了该区Cu、Pb、Zn、Cr、Cd、Hg、As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并采用富集因子对表层土壤的人为污染进行了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基线值较江西省土壤背景值... 在系统采集德兴地区表层土壤样品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方法确定了该区Cu、Pb、Zn、Cr、Cd、Hg、As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并采用富集因子对表层土壤的人为污染进行了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基线值较江西省土壤背景值高;2)土壤中As、Hg、Cd、Cr、Pb、Zn的人为污染以轻微污染为主,Cu的人为污染为轻微污染和中度污染,人为污染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德兴铜矿及其周边地区;3)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判别表明,Pb、Zn、Cd具有相似的来源,其污染与铅锌矿的采矿及冶炼活动有关,Cu的来源与德兴铜矿的采矿活动有关,其他重金属来源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 地球化学基线 人为污染 富集因子 重金属 德兴地区
下载PDF
关中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静晞 曹国良 +1 位作者 韩蕾 胡渭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82-287,共6页
首次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各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选取国内外研究中的排放因子,采用排放因子法"自上而下"建立了2011年关中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1年关中地区人为源SO2、NOx、CO、PM10、VOCs... 首次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各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选取国内外研究中的排放因子,采用排放因子法"自上而下"建立了2011年关中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1年关中地区人为源SO2、NOx、CO、PM10、VOCs、NH3的排放量分别为400.254×103t、342.412×103t、2 731.302×103t、573.193×103t、350.523×103t、323.312×103t。其中渭南是SO2、NOx、CO的主要排放城市,西安是VOCs的主要排放城市,咸阳是NH3的主要排放城市,咸阳、铜川同为PM10的主要排放城市;SO2、NOx、CO的主要排放源为工业用煤炭燃烧,VOCs的主要排放源为炼焦、涂料等工业生产过程,PM10的主要排放源为农田秸秆燃烧,NH3的主要排放源为农业化肥施用。清单的不确定性来自活动水平数据的不完善及排放因子缺乏本地特征两方面。为提高清单的可信度,将研究结果与其他排放清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差异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人为源 排放清单 关中地区 排放因子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养分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8
作者 秦倩倩 王海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18-1329,共12页
凋落物是衡量森林质量的关键特征之一,具有养分归还、水土保持、过滤有毒物质、提供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影响种子萌发和维持地表温湿度等生态功能。凋落物养分空间变异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因空间位置不同凋落物养分特征存在的差异性和... 凋落物是衡量森林质量的关键特征之一,具有养分归还、水土保持、过滤有毒物质、提供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影响种子萌发和维持地表温湿度等生态功能。凋落物养分空间变异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因空间位置不同凋落物养分特征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其影响群落分布格局,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但极为重要的特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森林凋落物养分空间变异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关系的研究进展。目前,凋落物养分空间变异研究以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两种定量描述方法为主,涉及森林群落、景观和区域及全球尺度,受到植物、土壤、地形、气候、森林结构和干扰等诸多因子的影响,因研究的方法、对象、目的、区域或尺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定量描述凋落物空间变异方法的综合应用和标准化,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方法来描述森林凋落物养分空间变异,广泛开展多重尺度上凋落物养分的空间变异及其与多因素的关系,确定研究尺度及相应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凋落物养分 空间变异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原文传递
2000~2021年成渝城市群PM_(2.5)时空变化及驱动机制多维探测 被引量:8
9
作者 徐勇 郭振东 +3 位作者 郑志威 戴强玉 赵纯 黄雯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724-3737,共14页
研究成渝城市群PM_(2.5)浓度时空变化和驱动机制,对区域大气环境保护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M_(2.5)遥感数据、DEM数据、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MODIS NDVI数据、人口密度数据、夜间灯光数据、路网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 研究成渝城市群PM_(2.5)浓度时空变化和驱动机制,对区域大气环境保护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M_(2.5)遥感数据、DEM数据、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MODIS NDVI数据、人口密度数据、夜间灯光数据、路网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等方法,结合地理探测器,在多时空尺度上分析成渝城市群PM_(2.5)时空变化,并探测影响其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1年成渝城市群PM_(2.5)浓度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冬季PM_(2.5)污染最为突出.PM_(2.5)浓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PM_(2.5)浓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自贡、内江、资阳和广安,PM_(2.5)浓度呈显著下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重庆西部等地.因子探测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PM_(2.5)浓度空间分异受气候、地形、植被和人文因子共同影响.高程、坡度和路网密度是影响成渝城市群PM_(2.5)浓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地形因子对成渝城市群PM_(2.5)浓度空间分异相对作用最强,而气候因子成渝城市群PM_(2.5)浓度空间分异相对作用最弱.2000~2021年地形因子和人文因子对成渝城市群PM_(2.5)浓度空间分异的相对作用呈递增趋势,气候因子和植被因子的相对作用呈递减趋势.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PM_(2.5)浓度空间分异较为显著的交互组合主要是高程与路网密度、坡度、降水、日照时数和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尺度上,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例如,成都、德阳和乐山PM_(2.5)浓度空间分异受不同类型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十分显著,而达州、眉山、雅安、资阳、内江和自贡PM_(2.5)浓度空间分异受单一类别因子交互作用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PM_(2.5)浓度 地理探测器 驱动机制 地形因子 气候因子 人文因子
原文传递
陕北农牧交错带50年来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定量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齐雁冰 常庆瑞 +2 位作者 刘梦云 刘京 陈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5期104-109,共6页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为了对自然及人为因素的贡献进行定量化分析,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择该区1949—2000年7个自然和人为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量...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为了对自然及人为因素的贡献进行定量化分析,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择该区1949—2000年7个自然和人为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陕北农牧交错带自1949年以来气候呈现暖干、冷湿交替过程,而未来气候将逐渐趋于暖干,但平均风速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人口和牲畜数量及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则持续下降,这些对荒漠化防治均是不利因素。2)在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13.06%,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贡献率为73.51%。3)尽管自然及人为因素50年来的变化促进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但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阻止荒漠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定量分析 陕北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人为源微生物气溶胶的分布特征及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于学政 韩云平 +5 位作者 曹英楠 王紫轩 周子玉 郑天龙 刘建国 杨晓霞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686,共20页
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引起了公众对于微生物气溶胶潜在风险的极大关注,其中人为源微生物气溶胶潜在的健康危害逐步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4类主要人为源微生物气溶胶的研究现状,比较了不同... 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引起了公众对于微生物气溶胶潜在风险的极大关注,其中人为源微生物气溶胶潜在的健康危害逐步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4类主要人为源微生物气溶胶的研究现状,比较了不同人为源微生物气溶胶的分布特征和微生物组成特性,并探究了影响微生物气溶胶特征的主要因素及其存在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畜禽养殖场微生物气溶胶平均浓度最高,其次是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医院最低。从微生物组成特性来说,不同人为源微生物气溶胶中微生物组成与其产生源密切相关;同时,其组成也受其所处环境条件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进一步展望了未来人为源微生物气溶胶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期为微生物气溶胶控制标准的制定及控制技术的研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源 微生物气溶胶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潜在风险
原文传递
手术植入发射器对鱼类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罗宏伟 段辛斌 +1 位作者 刘绍平 陈大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60-1168,共9页
手术植入已成为开展长期鱼类遥测技术研究的最佳发射器附着方式,但其对鱼类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鱼类遥测技术研究成功的关键在于发射器的存在及附着方式不会影响鱼类的生理状况及行为特征.因此,开展鱼类遥测技术研究之前,必须科学评... 手术植入已成为开展长期鱼类遥测技术研究的最佳发射器附着方式,但其对鱼类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鱼类遥测技术研究成功的关键在于发射器的存在及附着方式不会影响鱼类的生理状况及行为特征.因此,开展鱼类遥测技术研究之前,必须科学评估手术植入发射器可能对鱼类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外关于手术植入发射器对鱼类影响的报道,阐述了发射器、手术程序、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在鱼类手术植入发射器过程中可能对鱼类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减少负面影响的措施,并展望了我国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遥测技术 手术植入 发射器 手术程序 环境因素 人为因素
原文传递
中国八大经济区GPP变化及影响因子协同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勇 赵纯 +3 位作者 郭振东 戴强玉 盘钰春 郑志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7-487,共11页
以中国和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区,全面分析人文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空间分异的影响差异.利用MODIS GPP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类型、DEM数据、夜间灯光和人口密度数据等,基于Theil-Sen Med... 以中国和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区,全面分析人文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空间分异的影响差异.利用MODIS GPP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类型、DEM数据、夜间灯光和人口密度数据等,基于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在全国和经济区尺度上分析2000~2020年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探测植被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及影响因子间的协同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中国及八大经济区植被GPP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4.46%,其中,呈极显著上升区域占19.86%,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中部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东部.影响因子探测结果表明,湿度、日照时数、降水和土地利用类型是中国植被GPP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湿度的影响力最高,q值为0.64.经济区尺度上,湿度、日照时数、降水是影响东北、黄河中游、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植被GPP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而人文因子对东部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植被空间分异的影响较大.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中国植被GPP空间分异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湿度的协同影响,q值为0.75.经济区尺度上,除黄河中游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植被GPP空间分异主要受降水∩其他因子协同影响外,其他经济区植被GPP空间分异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其他因子或湿度∩其他因子的协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大经济区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地理探测器 人文因子 土地利用类型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希彪 王东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6-301,共6页
以农牧交错带南部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对象,以1949~2010年共61年的16个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环县土地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 以农牧交错带南部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对象,以1949~2010年共61年的16个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环县土地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53.77%,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21.79%,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6.76%。在环县60年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子的影响处于较高水平,单独的自然因素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的作用强度较低;(2)在环县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活动,气候条件对于荒漠化的发展只起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其中自然因子的影响主要是气温持续升高、降雨量减少、空气相对湿度下降、蒸发量增大导致干旱和土壤干层的发育,抑制了植物的生长,降低了植被覆盖度及土壤的抗冲蚀能力。而较强的风力及暴雨量的增加加速了土壤侵蚀;人为因子的影响主要是人口急剧增长、农业人口过大、大面积垦殖导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以及超载放牧引起草场大面积退化直接导致了环县土地荒漠化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荒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定量分析 黄土丘陵沟壑区 农牧交错带
原文传递
上海市樟树单木胸径生长模型构建及其影响因素
15
作者 张艳华 张希金 张桂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35,共5页
为了解林分特征、气候和人为干扰等因子对上海市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单木胸径生长的贡献率,以上海市城市森林33个固定样地476株樟树连续3期复测数据为数据源,根据样地人为干扰、气候条件、林木大小、林分竞争指数等因子,运用多元... 为了解林分特征、气候和人为干扰等因子对上海市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单木胸径生长的贡献率,以上海市城市森林33个固定样地476株樟树连续3期复测数据为数据源,根据样地人为干扰、气候条件、林木大小、林分竞争指数等因子,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构建林木胸径生长模型,应用模型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偏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等指标筛选最佳模型并对模型预估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与其他3个模型相比,胸高断面积增长量的自然对数(ln(ΔS+1))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624,均方根误差、偏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647、0.237和0.522,模型预估效果最佳;对最佳拟合模型进行方差分解,显著影响樟树胸径生长的因素依次为对数初始胸径(ln D_(1))、林分初始密度(N_(1))和年平均气温,对樟树胸径生长的贡献率为62.73%;初期胸径大小、种植密度和年均气温对樟树胸径生长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人为干扰 气候因子 单木胸径生长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希彪 上官周平 +1 位作者 王金成 毛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3-208,共6页
以农牧交错带南部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对象,以1949—2009年16组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环县土地荒漠化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以农牧交错带南部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对象,以1949—2009年16组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环县土地荒漠化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49.64%,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21.79%,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10.89%。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的作用导致了环县荒漠化的发展,单独的人为因子和自然因素均处于较低水平;(2)在环县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活动,气候条件对于荒漠化的发展只起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其中自然因子的影响主要是气温持续升高,降雨量减少,空气相对湿度下降,蒸发量增大导致干旱和土壤干层的发育,抑制了植物的生长,降低了植被覆盖度及土壤的抗冲蚀能力,而较强的风力及暴雨量的增加加速了土壤侵蚀;人为因子的影响主要是人口急剧增长,农业人口过大,大面积垦殖导致土地利用不合理,超载放牧引起草场大面积退化直接导致了土地荒漠化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农牧交错带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沈阳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祝胜男 赵帝 +2 位作者 李一倬 王帆 刘岩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3年第2期105-111,125,共8页
为全面评估沈阳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文章收集和整理了相关活动水平信息和排放因子数据并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16年沈阳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显示:2016年沈阳市人为源CO、NO_(x)、SO_(2)、NH_(3)、VOCs、PM_(2.5)、PM_(... 为全面评估沈阳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文章收集和整理了相关活动水平信息和排放因子数据并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16年沈阳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显示:2016年沈阳市人为源CO、NO_(x)、SO_(2)、NH_(3)、VOCs、PM_(2.5)、PM_(10)、BC和OC的排放总量分别为38.64×10^(4)、10.63×10^(4)、3.17×10^(4)、5.28×10^(4)、14.03×10^(4)、5.54×10^(4)、10.59×10^(4)、0.57×10^(4)和1.82×10^(4)t。按照排放源分类,CO、NO_(x)和BC主要来自移动源,SO_(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NH_(3)主要来自农业源,VOCs主要来自工艺过程源,PM_(2.5)和PM_(10)主要来自扬尘源,OC主要来自其他排放源。按照排放源区县分类,NO_(x)、SO_(2)、VOCs、PM_(2.5)、PM_(10)和BC主要来自铁西区,CO、OC主要来自新民市,NH_(3)主要来自辽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源 排放清单 排放特征 排放因子 沈阳市
下载PDF
沈阳市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龙 李一倬 +1 位作者 祝雷 李雄勇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80-87,共8页
对沈阳市各类人为源VOCs进行分类,收集活动水平数据,应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沈阳市2015年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5年沈阳市人为源大气VOCs排放总量为13.75万t,其中,化石燃料燃烧源、工艺过程源、移动源... 对沈阳市各类人为源VOCs进行分类,收集活动水平数据,应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沈阳市2015年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5年沈阳市人为源大气VOCs排放总量为13.75万t,其中,化石燃料燃烧源、工艺过程源、移动源、溶剂使用源、生物质燃烧源、储存运输源、废弃物处理源和其它排放源排放量分别占VOCs排放总量的5.35%、55.02%、12.70%、16.51%、8.87%、1.41%、0.24%和0.17%。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和纺织业为工艺过程源重点排放行业,VOCs排放量占到工艺过程源排放总量的97.16%;表面涂层和其他溶剂使用是溶剂使用源的重点排放行业,VOCs排放量占到溶剂使用源总排放量的8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人为源 排放清单 排放因子 沈阳市
下载PDF
夏玉米和亚洲玉米螟物候同步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姝心 郭亚会 +1 位作者 付永硕 刘玉梅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2-471,共10页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和产量受到气候变化及病虫害的重要影响.物候同步性指不同物候事件的匹配程度,其作为表征物种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物候同步性的变...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和产量受到气候变化及病虫害的重要影响.物候同步性指不同物候事件的匹配程度,其作为表征物种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物候同步性的变化可以由两个机制共同解释.一方面,不同物种的生长发育速率对环境因素的响应具有差异;另一方面,物种为更好地适应同步性变化后的环境而产生进化.夏玉米生长发育物候事件与亚洲玉米螟间的物候同步性关系,尤其物候同步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目前研究较少.基于1995~2012年间菏泽市三站点的夏玉米物候期、亚洲玉米螟成虫高峰期以及气象数据,本文系统研究了玉米物候和玉米螟物候的同步性关系.结果发现,夏玉米物候具有遗留效应,夏玉米播种期影响了拔节期、抽雄期,进而导致夏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和亚洲玉米螟成虫高峰期间的物候同步性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人为控制的播种期变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夏玉米生长发育过程,进而影响玉米螟发生时间和种群数量,最终影响夏玉米的产量.本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夏玉米物候的变化机制及其与玉米螟物候的同步性关系,防治玉米虫害,提高玉米产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同步性 人为因素 气候变化 夏玉米 亚洲玉米螟
原文传递
基于富集因子法与MLR-APCS模型应用的农田土壤重金属人为来源定量识别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延雪 张梦竹 +3 位作者 舒莎莎 邹君晗 焦伟 周峻宇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3-177,232,共6页
准确定量识别农田土壤重金属的人为污染来源对于后续实施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采集典型农业区土壤样品,基于富集因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绝对主成分得分(MLR-APCS)模型对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的人为来源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 准确定量识别农田土壤重金属的人为污染来源对于后续实施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采集典型农业区土壤样品,基于富集因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绝对主成分得分(MLR-APCS)模型对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的人为来源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中Pb、Cu、Zn、Cr、Ni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污染影响,其平均含量相比当地背景土壤分别提高了112.37%、71.21%、59.38%、69.67%和64.54%。5种重金属富集因子顺序为Pb>Cu>Cr>Ni>Zn。其中,Pb总体已达到中等富集水平,来自人为污染源含量占比超过50%。基于人为源重金属含量,大气沉降和有机肥施用被识别为该研究区2种主要人为重金属污染来源。MLR-APCS模拟进一步表明:大气沉降对Pb、Cr、Ni的污染贡献率分别为42.41%、37.58%和37.26%,而有机肥施用对Cu、Zn的污染贡献率分别为41.67%和39.39%。综上,提出了一种可靠的农田土壤重金属人为来源定量识别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相似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人为来源 富集因子 MLR-APCS模型 农田土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