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2
1
作者 陈胜华 徐达传 +3 位作者 周小兵 安高 钟光明 吴坤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肌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游离削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49
2
作者 罗盛康 高建华 +3 位作者 罗力生 张立宪 胡志奇 颜玲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游离削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腕部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首先对手腕部创面控制感染,减少分泌物,术中彻底清创,对受区血管状况做出判断,保证吻合血管质量,其次切取股前外侧皮瓣后,断蒂前修薄皮瓣至浅筋膜层,一般... 目的探讨游离削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腕部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首先对手腕部创面控制感染,减少分泌物,术中彻底清创,对受区血管状况做出判断,保证吻合血管质量,其次切取股前外侧皮瓣后,断蒂前修薄皮瓣至浅筋膜层,一般保留穿支血管周围1.5~2.0 cm血管袖组织,可仅保留1支穿支血管.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后密切观察血供,及时处理血管危象. 结果临床应用19例,移植皮瓣均成活,其中2例手术后24 h出现血液循环危象,经及时处理后恢复皮瓣血液循环. 结论削薄型股前外侧皮瓣厚度适宜,供区隐蔽,简便实用,可用于手腕部创面缺损修复,尤其适用于较大面积及肌腱、血管、神经外露创面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手腕部 血管 创面 修复 软组织缺损 临床应用 游离 薄型 膜层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感觉重建探讨 被引量:49
3
作者 唐举玉 李康华 +2 位作者 谢松林 刘俊 宋达疆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7-271,I0003,共6页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感觉重建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25例,依据前期对股外侧皮神经、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的解剖和截面形态研究结果,设计、切取股...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感觉重建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25例,依据前期对股外侧皮神经、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的解剖和截面形态研究结果,设计、切取股前外侧皮瓣和股外侧皮神经,感觉重建采用股外侧皮神经预制成形与跟内侧神经缝合14例、跟外侧神经缝合2例,采用神经束膜结合外膜缝合法将股外侧皮神经与跟内侧神经缝合3例、跟外侧神经缝合3例,采用小间隙缝合法将股外侧皮神经与跟外侧神经缝合3例,全部病例均选择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下5-7cm的平面与跟内和(或)外侧神经起始部缝合。术后测试皮瓣的痛觉、触觉、温度觉和两点辨别觉,了解患者负重、行走功能恢复情况及有无溃疡发生。结果25例股前外侧皮瓣全部成活,修复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S3*5例,S3 10例,S210例,感觉恢复优良率为60%,负重和行走能力获得恢复。无一例发生溃疡。结论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时,注意股外侧皮神经的分布及变异情况,选择合适的受区皮神经和吻合部位,依据神经截面的不同形态特点选择合适的神经缝合方法可以明显改善股前外侧皮瓣的感觉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足跟 感觉重建 修复 皮神经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皮瓣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4
作者 芮永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325,共13页
股前外侧皮瓣(ALTF)是中国学者徐达传等首次报道。相关术式自创立初始,经过国内外学者们近40年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该皮瓣以各种不同类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可覆盖上至头顶、下至足底的所有创面,并以多种形式参与多个器官的修复与再... 股前外侧皮瓣(ALTF)是中国学者徐达传等首次报道。相关术式自创立初始,经过国内外学者们近40年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该皮瓣以各种不同类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可覆盖上至头顶、下至足底的所有创面,并以多种形式参与多个器官的修复与再造,成为真正"顶天立地"的"万能皮瓣"。本文主要阐述国内ALTF在应用解剖、穿支定位、临床应用和供区保护方面的研究节点及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中国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四肢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5
作者 何晓清 朱跃良 +5 位作者 徐永清 范新宇 王腾 董凯旋 冯凡哲 杨曦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四肢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总结其作用与特点。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1月,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进行四肢创面或瘢痕修复重建87例;男56例,女31例;年龄13-68岁,平均34.4岁。修复小腿37... 目的回顾分析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四肢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总结其作用与特点。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1月,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进行四肢创面或瘢痕修复重建87例;男56例,女31例;年龄13-68岁,平均34.4岁。修复小腿37例、足踝部21例、上臂1例、前臂19例和手9例。回顾性分析皮瓣修复的作用特点及效果。结果结果显示,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进行皮瓣移植时,可同时发挥如下作用:①修复主干血管缺损,重建肢体远端血供(12例);②保留受区血管的完整性,防止远端血运损害(7例);③重建受区血管连续性(29例);④保护血管吻合口,同时保留肢体远端血供(12例);⑤避免受区血管深在、端侧吻合困难(8例);⑥平衡血流压力,皮瓣供血更符合生理特点(15例);⑦串联额外组织瓣,完成复杂重建(4例)。术后3例发生危象,探查后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1例。因深部感染并肾功能不全,截肢1例。伤口局部感染3例,伤口裂开2例。余皮瓣完全成活,质地色泽良好。供区局部感染1例,伤口裂开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血流桥接皮瓣 四肢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穿支定位技术辅助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36
6
作者 康永强 吴永伟 +7 位作者 马运宏 刘军 杨通 顾珺 惠涛涛 徐鹏 林芳 芮永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86-891,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穿支定位技术辅助下设计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2017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8... 目的探讨术前穿支定位技术辅助下设计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2017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31-68岁,平均52.3岁。创面缺损面积11 cm×10 cm-18 cm×14 cm。均采用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完成修复,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CDS)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穿支进行定位,根据定位穿支及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一侧大腿设计分叶皮瓣,将长度转化为宽度后保证所有皮瓣供区I期缝合。患者均为Ⅱ期修复,修复时间为5—29 d,平均13 d。术中观察穿支定位准确性(误差不超过1 em为定位准确);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成活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采用皮瓣功能7项检查指标对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穿支定位准确率为99%。I例皮瓣近端约2 em坏死,2例皮瓣术后出现动脉危象,积极探查后存活。2例术后皮瓣周围伤口感染不愈合,1例换药后愈合,1例再次行清创术后愈合。皮瓣供区均I期直接缝合,1例供区瘢痕增生明显。2例手部皮瓣患者后期行皮瓣修薄。24例患者均获随访7-33个月,平均18.3个月。按皮瓣功能7项检查指标进行评定优7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3%。末次随访时皮瓣质地均较柔软,色泽良好。 结论采用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宽度较大的软组织缺损,可转化长度为宽度,供区直接缝合,良好覆盖创面并减少并发症;术前穿支定位技术能实现皮瓣的术前指导设计及术中快速而精确切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股前外侧皮瓣
原文传递
两种游离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7
作者 陈丹 杨凯 +4 位作者 陈睿 张福军 赵丹 张劲松 李雅冬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45-1447,1451,共4页
目的:探讨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两种游离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该院口腔颌面外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53例,TNM分期为T2N0M0~T4N3M0,均行... 目的:探讨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两种游离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该院口腔颌面外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53例,TNM分期为T2N0M0~T4N3M0,均行原发灶扩大切除、颈淋巴清扫术加游离皮瓣同期修复术,其中前臂皮瓣修复27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26例。前臂皮瓣面积最小为3cm×4cm,最大6cm×8cm;股前外侧皮瓣面积最小4cm×6cm,最大8cm×13cm。结果前臂皮瓣成活率为92.59%(25/27),股前外侧皮瓣成活率为96.15%(25/26),两种皮瓣总成活率为94.34%。术后随访2~24个月,50例患者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均良好。前臂皮瓣修复患者中有3例女性患者手臂供区瘢痕明显,2例男性患者供区手掌虎口感觉消失;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患者中有1例女性患者大腿供区瘢痕明显,所有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未受明显影响。结论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均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由于前臂皮瓣血管恒定和管径大,易于吻合,更适合初学者采用,而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可直接拉拢缝合,不需植皮,同时供区创口也比前臂皮瓣更隐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前臂 股前外侧皮瓣 上颌面部损伤 修复外科手术 口腔肿瘤
下载PDF
股前外侧free-style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8
作者 陈洁 蒋灿华 +4 位作者 尹乒 杨龙 吴晓珊 黄龙 翦新春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free-style穿支皮瓣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3年8月-2014年5月,采用free-style手术方式制备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一期修复5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术前应用手持式声学多普...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free-style穿支皮瓣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3年8月-2014年5月,采用free-style手术方式制备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一期修复5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术前应用手持式声学多普勒标记股前外侧供区皮肤血管穿支,并以此为中心根据受区缺损的大小和范围设计相应形状的皮瓣.术中先通过内侧的皮瓣边缘切口于阔筋膜上暴露穿支,然后逆行解剖出足够长度的血管蒂,部分病例根据受区需要于显微镜下对皮瓣进行修薄处理. 结果 53例皮瓣均移植成功,5例因修薄出现表皮剥脱,4例边缘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5- 14个月,受区外形及语音、吞咽功能恢复较好.供区均一期关闭且无伤口裂开、切口瘢痕增生及远期下肢肌力下降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股前外侧free-style穿支皮瓣制备方法通过术前精确定位血管穿支能在最大限度保存供区美观、减少功能损害的同时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符合现代修复重建外科微创、精细及个体化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皮瓣 自由式 口腔颌面部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33
9
作者 文根 柴益民 +2 位作者 吴旭华 康庆林 曾炳芳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1-463,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的供区并发症及其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988年7月至2007年7月,有效随访的427例施行股前外侧皮瓣手术供区的处理方法。其中:①直接缝合:单纯皮瓣49例,筋膜瓣27例;②游离植皮:单纯皮瓣258例;肌皮...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的供区并发症及其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988年7月至2007年7月,有效随访的427例施行股前外侧皮瓣手术供区的处理方法。其中:①直接缝合:单纯皮瓣49例,筋膜瓣27例;②游离植皮:单纯皮瓣258例;肌皮瓣65例;③逆行腹壁浅动脉皮瓣:28例。皮瓣或筋膜瓣切取面积30cm×10cm,18cm×7cm。随访时间8~54个月,平均21个月。采用SPSS11.0.1对供区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期并发症(4周内)包括:植皮区皮肤坏死23例(5.4%),伤口感染17例(4.0%),肌肉坏死2例(0.5%);远期的并发症(6个月以上)包括:伤口迁延不愈21例(4.9%),严重瘢痕28例(6.6%),严重局部不适感25例(5.9%),股四头肌功能障碍16例(3.7%)。统计分析表明供区手术方式与供区并发症的出现具有相关性,部分并发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结论应重视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并发症的防治,合理选择和改良供区手术方案,术中注意软组织保护等均可有效预防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供区采用股前外侧筋膜瓣移植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供区是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供区 并发症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折叠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颊部洞穿缺损 被引量:30
10
作者 王友元 范松 +5 位作者 林钊宇 张大明 钟江龙 黄志权 陈伟良 李劲松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折叠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颊面部洞穿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23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颊面部洞穿缺损同期应用吻合血管的折叠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其中颊黏膜鳞癌15例,... 目的评价应用折叠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颊面部洞穿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23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颊面部洞穿缺损同期应用吻合血管的折叠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其中颊黏膜鳞癌15例,颊部皮肤基底细胞癌2例,牙龈鳞癌4例,腮腺复发导管癌1例,颊部横纹肌肉瘤1例,术后缺损面积为3.5cm×7.0cm~7.0cm×12.0cm,皮瓣切取面积为4.0cm×12.0cm~8.0cm×20.0cm,折叠皮瓣近远端分别修复口内黏膜及颊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随访评价患者外形、开口度、吞咽功能、语音功能及预后。结果23例患者股前外侧皮瓣均成活,供区均可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供、受区切口一期愈合。患者颊面部外形满意,张口度为2.5~4.0cm,吞咽、语音功能恢复良好,供区瘢痕隐蔽,15例患者行术后辅助放疗。术后随访8~42个月(平均22个月),5例患者因肿瘤复发行挽救性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因肿瘤转移死亡,1例患者复发带瘤生存;另有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股前外侧皮瓣组织量丰富,折叠后适用于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颊部较大范围洞穿缺损,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恶性肿瘤 洞穿缺损 股前外侧皮瓣 移植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区皮瓣血管3D可视化研究与皮瓣设计 被引量:28
11
作者 江奕恒 徐达传 +4 位作者 李学雷 李严斌 彭田红 张元智 唐茂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3-436,I0004,共5页
目的为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血管3D可视化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6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股前外侧区动脉及皮肤穿支血管的基础情况,并拍摄X线片观测穿支血管的二维分布;对其中2侧下肢标本股部及... 目的为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血管3D可视化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6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股前外侧区动脉及皮肤穿支血管的基础情况,并拍摄X线片观测穿支血管的二维分布;对其中2侧下肢标本股部及其股前外侧区的皮肤、肌肉分别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并应用计算机软件分别进行动脉、穿支血管的三维重建及3D可视化处理。结果三维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股前外侧区动脉的解剖学结构特点,以及可直观准确地显示皮肤穿支血管的供血区域,股前外侧皮瓣各穿支血管各自进行的血管三维重建的形态和供血区域一致。结论皮瓣血管3D可视化研究能直观且准确显示股前外侧区皮瓣的血管三维形态和供血区域,并为术前皮瓣设计提供了直观的数字化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外科皮瓣 血管 三维重建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大面积股前外侧皮瓣的设计与切取:附28例报告 被引量:27
12
作者 隋海明 翟建国 +2 位作者 吴红军 史永安 丛海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股前外侧皮瓣的设计、切取方法及修复创面的疗效。方法依据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设计皮瓣。切取皮瓣时保留一支较粗大的肌支或源血管的终末支,在皮瓣近端或远端选取一支口径适宜的穿支,将两者吻合以扩大血管... 目的探讨大面积股前外侧皮瓣的设计、切取方法及修复创面的疗效。方法依据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设计皮瓣。切取皮瓣时保留一支较粗大的肌支或源血管的终末支,在皮瓣近端或远端选取一支口径适宜的穿支,将两者吻合以扩大血管供血范围,皮瓣皮血管为肌皮穿支型的供吻合的穿支自肌肉穿出点切断,皮瓣皮血管为肌间隙穿支或直接皮动脉型的广泛游离供吻合的肌皮穿支。自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该术式临床应用于四肢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创面修复28例,术中测量穿出肌肉浅出处切断穿支的血管口径,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随访供区有无并发症出现。结果18例皮血管为肌皮穿支型的皮瓣自肌肉穿出点切断供吻合的穿支,术中测量该处血管口径为1.3—1.8mm,平均1.45mm,均可用于吻合。28例28块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22.0em×15.0em一42.0em×14.0em。其中2例皮血管为肌皮穿支型的皮瓣术后发生动脉危象,为血肿压迫吻合口并形成血栓,清除血肿后重新吻合,皮瓣成活。无感染病例发生,皮瓣受区与供区均一期愈合,未发现皮瓣皮缘坏死。2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供区未见明显塌陷畸形、肌肉坏死、肌力减退和肌疝等,皮瓣外观平整、颜色接近正常、质地好。结论采取吻合穿支的手术方式可切取大面积的股前外侧皮瓣,用于创面的修复,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 皮瓣移植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穿支游离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 被引量:27
13
作者 张彬 瘤医院头颈外科 +1 位作者 李德志 唐平章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 探索更为理想的穿支游离皮瓣修复技术,运用于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方法 2003年12月-2005年5月用于头颈部手术缺损修复的穿支游离皮瓣共14例(股前外侧皮瓣8例,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6例)。其中10例为复发后挽救手术,12例曾行放疗... 目的 探索更为理想的穿支游离皮瓣修复技术,运用于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方法 2003年12月-2005年5月用于头颈部手术缺损修复的穿支游离皮瓣共14例(股前外侧皮瓣8例,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6例)。其中10例为复发后挽救手术,12例曾行放疗(平均63.5Gy)。头颈部肿瘤手术缺损部位分别为舌体3例,颊黏膜3例,口咽壁3例,舌根2例,颅底、头皮以及中面部各1例。受区供吻合动脉主要是甲状腺上动脉和面动脉;静脉为颈内静脉。结果 13例穿支游离皮瓣成功(93%),有1例穿支皮瓣因吻合侧的颈内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皮瓣坏死。受区未发现其它明显并发症。供区均直接缝合关闭并一期愈合,未发现腹壁疝和运动受限等手术并发症。结论 穿支游离皮瓣保留了供区的肌肉、筋膜和神经,将供区的并发症降到最低限度,是头颈部缺损修复新的可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 头颈 肿瘤
原文传递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动脉血管重建修复腕部高压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7
14
作者 邢培朋 郭海娜 +5 位作者 狄海萍 薛继东 曹大勇 梁占岭 梁琰 夏成德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9-425,共7页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动脉血管重建修复腕部Ⅱ、Ⅲ型高压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2019年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腕部高压电深度烧伤患者25例,其中男23例、女2例,年龄11~63岁,4例为双侧腕部电烧伤、21例为单侧...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动脉血管重建修复腕部Ⅱ、Ⅲ型高压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2019年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腕部高压电深度烧伤患者25例,其中男23例、女2例,年龄11~63岁,4例为双侧腕部电烧伤、21例为单侧腕部电烧伤,共29个患肢29个创面,创面深度为Ⅲ~Ⅳ度,其中Ⅱ型17个、Ⅲ型12个。术前24例患者行上肢CT血管造影,1例患者因海鲜过敏未行该项检查。7个患肢尺桡动脉均无明显损伤,6个患肢单纯尺动脉损伤,7个患肢单纯桡动脉损伤,9个患肢尺桡动脉均有损伤。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7 cm^36 cm×17 cm,切取面积为11 cm×8 cm^37 cm×18 cm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尺桡动脉均无损伤患者,皮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或其主干联合携带的较粗肌肉穿支或外侧支与创面尺或桡动脉吻合;单一的尺或桡动脉损伤患者,皮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外侧支或内侧支与创面尺或桡动脉吻合;尺桡动脉均长段损伤患者,采用上述方法重建创面尺或桡动脉,未与皮瓣动脉吻合的损伤动脉移植大隐静脉进行重建,并将移植的血管用股外侧肌包埋。皮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伴行静脉与创面尺或桡动脉的伴行静脉和/或头静脉吻合。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大腿中厚皮封闭。术后和随访观察皮瓣和患肢成活情况,随访时根据上肢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评定标准评定患肢手功能。结果15个创面因组织液化于皮瓣修复术后14~28 d再次行清创手术后愈合。最终29个皮瓣均成活。1例患者患肢尺桡动脉长段损伤,术后1周因血管再次栓塞致手坏死;其余患肢均成活。术后随访6~30个月,皮瓣稍臃肿,患肢手温暖,血运正常,屈指、屈腕功能及手部感觉不同程度恢复。成活患肢功能评定为优者8个、良9个、中5个、劣6个,优良率为60.71%。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动脉血管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腕损伤 股前外侧皮瓣 动脉血管重建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优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15
作者 常树森 金文虎 +7 位作者 魏在荣 徐达传 王波 孙广峰 唐修俊 聂开瑜 曾雪琴 王达利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前瞻性总结穿支出肌点位置、穿支走行方向、走行距离、入皮点位置,探讨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优化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大腿前外侧区设计切取了58例股前外侧皮瓣,术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探测穿支穿出... 目的前瞻性总结穿支出肌点位置、穿支走行方向、走行距离、入皮点位置,探讨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优化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大腿前外侧区设计切取了58例股前外侧皮瓣,术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探测穿支穿出点(出肌点,P点),术中观察了穿支离开出肌点后的走行、距离(穿支血管皮下段)及进入浅筋膜、真皮的位置(入皮点,P'点)。据此我们在大腿原髂髌线(A线)的后侧增加B线(髂前上棘—股骨外上髁)、前侧增加C线(髂前上棘—髌骨上缘中点)。结果58例术前和术中发现所有穿支均位于A线上或A、B线之间,未见穿支位于A、C线之间,穿支离开肌膜向前内侧走行,穿支血管皮下段(P点与P'点之间的距离)为(2.02±0.23)cm。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有股直肌肌支,未见股直肌肌皮支。采用一线法设计20例,两线法设计12例,三线法设计26例。结论优化的三线法设计有利于对股前外侧区穿支探测、降低术中损伤入皮点穿支血管,使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简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 探测 修复 重建
原文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栗翠英 胡建群 +2 位作者 姚刚 叶新华 范伯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0-533,共4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为ALT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120例健康志愿者双侧ALTF穿支血管的数目、管径、起点位置... 目的: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为ALT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120例健康志愿者双侧ALTF穿支血管的数目、管径、起点位置、走行位置、穿深筋膜位置、平均流速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单侧ALTF穿支血管平均2.25支,三种类型:Ⅰ型肌皮穿支(65.9%);Ⅱ型肌间隙皮穿支(30.7%);Ⅲ型直接皮穿支(3.4%)。最粗大穿支血管(深筋膜穿出点)97.1%出现在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侧缘中点连线的中1/3段。平均血流速度左右侧及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稍高于女性(P<0.05)。结论:CDFI技术可直观地显示ALTF穿支的走行分布、进行体表定位,并可评价血管质量,从而更好地指导术前ALTF设计,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 高分辨力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下载PDF
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同时修复肢体软组织并主干血管缺损 被引量:26
17
作者 刘刚义 荣向科 +6 位作者 刘宗义 苟军全 石定 宋永斌 马光兵 李志宏 谢瑞菊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8-451,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同时修复肢体软组织并主干血管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至2017年5月,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7例肢体软组织并主干血管缺损伤患者。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覆盖肢体皮肤... 目的总结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同时修复肢体软组织并主干血管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至2017年5月,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7例肢体软组织并主干血管缺损伤患者。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覆盖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同时,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缺损的主干动脉桥接,以重建血液循环。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0 cm×4.5 cm-21.0 cm×11.0 cm,主干血管缺损范围为2.5~11.0 cm,切取皮瓣大小为6.5 cm×5.5 cm^23.0 cm×12.0 cm.对于合并主要神经或肌肉、肌腱缺损,或存在死腔者,予移植腓肠神经或同时切取股外侧肌肌瓣或股直肌肌腱瓣嵌合移植修复。结果本组1例在游离皮瓣过程中误伤穿支血管,立即予吻合;1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解除,其余皮瓣及肢体均顺利存活。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2个月。1例术后半年患肢远端轻度萎缩,但无明显功能影响,于1年、2年追踪随访再无加重;其余肢体均恢复基本外形及屈伸功能,皮瓣外形、质地均良好,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除线性瘢痕或色素沉着外,无功能影响。上肢功能根据Berten评定标准:优2例,良1例,可2例;下肢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评分标准:优、良各1例。结论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同时修复肢体软组织并主干血管缺损,在修复肢体创面或复合组织缺损的同时,可桥接重建肢体主干血管。将本来需要分期多次或牺牲多个供区才能完成的手术,应用一个供区一次性完成;缩短了病程,为患肢功能康复赢得时间,而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显微外科手术 血流桥接 股前外侧皮瓣 移植修复
原文传递
穿支定位技术在预防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并发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8
作者 芮永军 张雁 +6 位作者 施海峰 陆征峰 张志海 糜菁熠 薛明宇 吴永伟 刘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9-533,共5页
目的:通过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ALTF)穿支定位、术中切取时术式的改良,预防并减少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对134例游离ALTF移植修复四肢创面的病例,术前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 目的:通过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ALTF)穿支定位、术中切取时术式的改良,预防并减少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对134例游离ALTF移植修复四肢创面的病例,术前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和彩色超声多普勒(CDS)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穿支进行定位,在确定穿支的部位和口径后,切取皮瓣时做了以下改进:①保留供区的阔筋膜,切取超薄皮瓣,使皮瓣宽度在8.0 cm以内的供区均可直接缝合。②对皮瓣宽度大于8.0 cm的病例,根据创面情况将单块皮瓣按其纵轴方向分两叶,皮瓣切取后供区创面直接闭合。③根据术前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穿支的走行定位,切取时减少对肌肉的创伤,并保护好股神经的股外侧肌支。结果根据术中验证,术前穿支定位符合率达93.22%。单叶ALTF移植97例,占病例总数72.39%。其中超薄皮瓣69例,超薄皮瓣供区创面均直接闭合,1例发生近期并发症。其余28例宽度均超过8.0 cm 的皮瓣利用皮瓣供区两端修整下来的皮肤修成全厚皮片植皮,植皮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分叶皮瓣37例,占病例总数27.61%,供区创面均直接缝合。134例皮瓣全部成活,成活率100%。术后3-24个月随访供区的瘢痕、股外侧肌功能及股外侧区的感觉等情况,创面直接闭合的均为线性瘢痕,1例出现远期并发症,供区无局部不适和疼痛,股外侧肌功能良好。统计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9%。结论穿支定位技术对股前外侧皮瓣设计起到指导性作用,通过对皮瓣切取的改良,保留了供区的阔筋膜和降低了皮瓣切取的宽度,尽量使供区直接闭合或最少的植皮,明显减少了供区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并发症 穿支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 彩色超声波多普勒
原文传递
改良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3
19
作者 尹路 宫可同 +1 位作者 徐建华 殷中罡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切取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应用改良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17例,修复手部缺损6例,其中3例手背缺损;修复足踝创面11例,其中5例为足背缺损。皮瓣面积为... 目的探讨改良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切取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应用改良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17例,修复手部缺损6例,其中3例手背缺损;修复足踝创面11例,其中5例为足背缺损。皮瓣面积为5 cm×3 cm^33 cm×10 cm。传统穿支皮瓣在深筋膜表面掀起皮瓣,断蒂前进行削薄或显微削薄,改良的方法是皮瓣在浅筋膜层大、小颗粒脂肪之间游离皮瓣,直接切取成薄型穿支皮瓣而无需削薄或显微削薄。最后一次门诊复查记录作为随访结果。 结果本组有3例皮瓣术后出现皮瓣下血肿,经二次探查止血后皮瓣得以成活;有2例皮瓣发生部分坏死,其中1例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另1例二期经植皮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3~18(平均7)个月,17例皮瓣中的15例顺利成活,患者对修复外形满意,皮瓣质地薄而柔软,不臃肿。结论自浅筋膜层大、小颗粒脂肪之间切取皮瓣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改良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为直接切取薄的穿支皮瓣,减少术中削薄或二期削薄的几率,节省手术时间,减小了供区损伤,临床修复效果满意,特别适用于手背、足背及头颈等创面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皮瓣 改良薄型皮瓣方法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股前穿支接力皮瓣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 被引量:22
20
作者 滕云升 梁高峰 +9 位作者 文波 贾宗海 智丰 吴勐 郭永明 段超鹏 张满盈 许平安 董俊文 马志雄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股前穿支接力皮瓣修复游离股前皮瓣供区创面的疗效。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对8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6例,女2例,行清创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供区行局部穿支接力皮瓣修复,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面积9.0 cm×6.0 c... 目的探讨股前穿支接力皮瓣修复游离股前皮瓣供区创面的疗效。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对8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6例,女2例,行清创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供区行局部穿支接力皮瓣修复,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面积9.0 cm×6.0 cm- 20.0 cm×11.0 cm,穿支接力皮瓣面积7.0 cm×3.0 cm- 12.0 cm×7.0 cm。结果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及接力穿支皮瓣成活,1例皮瓣术后远端尖部发生部分坏死,经局部转位皮瓣后创面愈合,余伤口一期愈合,患者随访1- 6个月,平均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结论穿支接力皮瓣血功可靠,切取部位不变,供区直接闭合,不需植皮,对于供区小面积缺损,是一种高效、快捷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皮瓣 接力皮瓣 肢体 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