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前突矫治术后软组织侧貌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昕 梅兴华 张清兵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6年第10期599-600,共2页
目的:分析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矫治上颌前突术后软组织侧貌改变情况,探讨其稳定性。方法:对21例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成年男性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软组织侧貌改变:上中切牙切缘点Is平... 目的:分析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矫治上颌前突术后软组织侧貌改变情况,探讨其稳定性。方法:对21例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成年男性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软组织侧貌改变:上中切牙切缘点Is平均后移6.1±2.7m(mP<0.01),上唇突点Ls平均后移4.6±1.6m(mP<0.01),鼻唇角Cm-Sn-Ls平均增加6.8°±5.6(°P<0.01),上下唇间隙Stms-Stmi平均缩小4.5±3.5m(mP<0.01),露齿程度Is-Stms平均减小2.1±2.2m(mP<0.05),上唇突度减小,上唇厚度、长度及软组织面型角G-Sn-Pgss无显著改变(P<0.05)。术后1年颜面软组织侧貌改变的稳定性与术后早期相比,在水平方向上,所有指标复发率均超过10%。在垂直方向上各项指标复发率均在10%以内。结论: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术矫正上颌前突,患者软组织侧貌的改善明显,效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突 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术 颜面部软组织侧貌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外科矫治男性上颌前突术后面部软组织侧貌改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海燕 张清彬 +1 位作者 柳邦友 赵建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7期922-924,共3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术矫治男性上颌前突畸形对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对19例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成年男性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软组织侧貌改变:上中... 目的:回顾性研究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术矫治男性上颌前突畸形对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对19例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成年男性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软组织侧貌改变:上中切牙切缘点Is平均后移(6.8±2.2)mm(P<0.01),上唇突点Ls平均后移(5.2±1.7)mm(P<0.01),鼻唇角Cm-Sn-Ls平均增加(7.7±5.7)°(P<0.01),上下唇间隙St ms-Stmi平均缩小(4.9±3.7)mm(P<0.01),露齿程度Is-St ms平均减小(2.5±2.3)mm(P<0.05),上唇突度减小,上唇厚度、长度及软组织面型角G-Sn-Pg无显著改变(P<0.05)。术后1年颜面软组织侧貌改变的稳定性;与术后半年相比,在水平方向上,所有指标复发率均超过10%。在垂直方向上,各项指标复发率均在10%以内。结论: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是矫正上颌前突畸形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患者颜面软组织侧貌的改善明显而且效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突 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术 颜面部软组织侧貌 稳定性
下载PDF
正颌外科联合正畸治疗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曙光 艾伟健 +4 位作者 段培佳 周会喜 薛国初 曾曙光 朱晓斌 《广东牙病防治》 2008年第6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骨切开术和下颌前部根尖下骨切开术联合正畸治疗在矫治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中的应用。方法对78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全部患者均行上下颌前部骨切开、骨块后退术,其中22例同期行颏前...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骨切开术和下颌前部根尖下骨切开术联合正畸治疗在矫治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中的应用。方法对78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全部患者均行上下颌前部骨切开、骨块后退术,其中22例同期行颏前徙成形术。结果78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骨块坏死。术后随访12~36个月,2例术后1—2个月出现轻度复发。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颌骨关系正常,牙弓形态及胎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颜面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应用上颌前部骨切开术和下颌前部根尖下骨切开术联合正畸治疗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可取得咬合关系和颜面外形俱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部骨切开术 下颌前部根尖下骨切开术 正畸治疗 双颌前突 错胎 安氏Ⅰ类
下载PDF
前段截骨牵引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庆成 王敏娇 +2 位作者 司家文 王旭东 于洪波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79-184,共6页
目的 :利用颅外支架外固定牵引技术,采用上颌骨前段截骨牵引的方式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重度发育不足患者,探讨手术效果并进行术后稳定性的评价。方法:选取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重度发育不足患者15例,采用上颌骨前段截骨,颅外支架外固... 目的 :利用颅外支架外固定牵引技术,采用上颌骨前段截骨牵引的方式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重度发育不足患者,探讨手术效果并进行术后稳定性的评价。方法:选取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重度发育不足患者15例,采用上颌骨前段截骨,颅外支架外固定式牵引器进行术后牵引,通过头影测量分析,评价其术后效果及长期稳定性。利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上颌骨前段截骨及颅外支架的固定,术后进行牵引,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面型及咬合关系显著改善,牵引成骨后上颌骨凸度、前牙覆盖、上颌骨长度和高度等显著增加(P<0.05),术后无明显复发(P>0.05)。而腭咽腔的深度、软腭长度无明显改变,语音功能未受明显影响。结论:上颌骨前段截骨配合颅骨外支架牵引能够显著增加上颌骨长度,同时避免了对腭咽闭合功能的损伤,降低了术后复发的风险,是一种理想的矫治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上颌骨发育不足 牵引成骨 前段截骨 腭咽闭合 稳定性
下载PDF
上颌Le FortⅠ前徙术与前份根尖下截骨后退术术后软组织变化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李沛然 毕瑞野 +5 位作者 王旻 王瑞宇 刘尧 姜楠 曹品银 祝颂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93-301,共9页
目的测量不同上颌骨正颌术式前后鼻唇区域软组织变化,分析可能导致变化的因素。方法2017—2021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住院行正颌手术的患者37例,其中因上颌后缩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切开前徙术(LFIA)的患者18例,因上... 目的测量不同上颌骨正颌术式前后鼻唇区域软组织变化,分析可能导致变化的因素。方法2017—2021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住院行正颌手术的患者37例,其中因上颌后缩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切开前徙术(LFIA)的患者18例,因上颌前突行上颌骨前份根尖下截骨后退术(AMOS)的患者19例。收集其术前即刻和术后6~12个月的螺旋CT影像,通过Mimics和3-Matic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匹配,测量软硬组织标志点变化。使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2种术式术后最主要的软组织变化均发生在上唇区域且改变方向与骨组织移动方向相同。在前后向软组织改变上,LFIA组软硬组织改变的比例为0.628,而AMOS组为0.465。颊部和鼻尖软组织在2种术式后均发生了前移,其中AMDS组中颊部软组织前移的量与软组织厚度的改变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在垂直向软组织变化上,LFIA组鼻尖点发生上抬且其距离与颌骨前徙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AMOS组上唇缘点发生下降且其距离与颌骨后退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在水平向软组织变化上,鼻翼宽度在行2种术式后均出现增宽,但在AMOS组中鼻翼宽度增宽量与后退距离呈显著负相关。结论AMOS和LFIA术后的鼻唇区域软组织改变与颌骨移动量及方向具有显著相关性。上唇前后向改变与颌骨移动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鼻翼宽度改变与上颌骨后退距离具有相关性。以上相关性的发现可能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判断鼻唇区域的软硬组织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 牙颌面畸形 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 上颌骨前份骨切开术 正颌外科
下载PDF
rhPTH加速上颌前部截骨术后正畸牙移动中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陈小燕 唐正龙 +2 位作者 李耀 王冬香 高琼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21-1527,共7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recombinant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rhPTH)促进上颌前部截骨术后正畸牙移动的可行性及其调控机制。方法:48只兔建立上颌前部截骨术及右侧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 目的:研究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recombinant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rhPTH)促进上颌前部截骨术后正畸牙移动的可行性及其调控机制。方法:48只兔建立上颌前部截骨术及右侧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隔日皮下注射rhPTH 20μg/kg;对照组隔日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组分别于第5、7、14及21天测量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的距离,并取移动牙近中牙周组织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破骨细胞计数、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SOST)、骨形态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表达及变化。结果:在同一时间段,实验组右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及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牙周组织中表达的破骨细胞计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发现,实验组右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牙周组织中SOST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BMP-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日皮下注射rhPTH可能通过上调正畸牙近中压力侧SOST的表达,下调BMP-2的表达,增加牙槽骨的改建从而加快上颌前部截骨术后正畸牙的移动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 上颌前部截骨术 正畸牙移动 SOST BMP-2
下载PDF
成年女性上颌前突术后颜面部软组织侧貌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毕春英 东耀峻 +2 位作者 杨学文 余世斌 李祖兵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52-454,共3页
目的:探讨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术矫治上颌前突畸形软组织侧貌改变,说明其稳定性。方法:对26例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成年女性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内及术后1年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软组织侧貌改变... 目的:探讨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术矫治上颌前突畸形软组织侧貌改变,说明其稳定性。方法:对26例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成年女性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内及术后1年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软组织侧貌改变:上中切牙切缘点Is平均后移(6.1±2.7)mm(P<0.01),上唇突点Ls平均后移(4.6±1.6)mm(P<0.01),鼻唇角Cm-Sn-Ls平均增加(6.8±5.6)°(P<0.01),上下唇间隙Stm s-Stm i平均缩小(4.5±3.5)mm(P<0.01),露齿程度Is-Stm s平均减小(2.1±2.2)mm(P<0.05),上唇突度减小,上唇厚度、长度及软组织面型角G-Sn-Pgss无显著改变(P<0.05)。2)术后1年颜面软组织侧貌改变的稳定性;与手术后早期相比,在水平方向上,所有指标复发率均超过10%。在垂直方向上,各项指标复发率均在10%以内。结论: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矫正上颌前突,患者颜面软组织侧貌的改善明显,效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突 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术 颜面部软组织侧貌 稳定性
下载PDF
正颌外科联合正畸技术矫正骨性上颌前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清彬 东耀峻 +2 位作者 李祖兵 刘亚蕊 董福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5期719-721,共3页
目的:探讨正颌手术联合正畸技术治疗上颌骨水平向发育过度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1999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82例上颌前突正颌外科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这些患者采用上颌前份节段性截骨术,必要时配合下颌前部根尖下... 目的:探讨正颌手术联合正畸技术治疗上颌骨水平向发育过度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1999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82例上颌前突正颌外科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这些患者采用上颌前份节段性截骨术,必要时配合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术进行治疗,部分患者配合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结果:在本组病例中,82例患者均恢复了正常的面型和咬合关系,深覆盖术前为9~16mm,术后变为2~3mm;深覆术前11~15mm,术后为1~2mm;角SNA术前为84.2°~85.3°,术后为83.2°~84.0°;角ANB术前6°~9°,术后2°~3°;唇齿关系术前6~12mm,术后1~2mm。所有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经术后8~36月临床随访,复发3例。结论:正颌外科联合正畸技术是治疗骨性上颌前突的有效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前术后正畸可使治疗效果进一步完善,且能减小术后复发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突 正颌外科 正畸 上颌前份节段性截骨术
下载PDF
上颌前部骨切开术改善上唇软组织与微笑的美学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黄伟 李祖兵 +3 位作者 东耀峻 杨学文 贺红 熊晖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8年第6期383-386,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上颌前部骨切开术矫正上颌前突畸形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特点,探讨正畸正颌等多学科联合治疗改善上唇软组织和微笑的美学效果,为手术设计和预测提供参考。方法16例行上颌前部骨切开术的上颌前突患者,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 目的通过分析上颌前部骨切开术矫正上颌前突畸形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特点,探讨正畸正颌等多学科联合治疗改善上唇软组织和微笑的美学效果,为手术设计和预测提供参考。方法16例行上颌前部骨切开术的上颌前突患者,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对相关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上切牙倾斜角平均减少8.8°,上唇高度平均增大2.44mm,两者呈负相关(r=-0.807);上前牙槽高度、唇间隙、露齿距分别平均减少2.17、4.62、3.33mm,三者呈正相关(r=0.863或0.949)。结论上颌前部骨切开术,可根据患者的容貌特征并结合软组织与微笑的审美要求进行设计,通过术前正畸的调整及牙周、整形的辅助治疗,在矫正牙颌畸形的同时改善上唇软组织和微笑形态的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部骨切开术 正畸 上唇软组织形态 微笑 美学
原文传递
改进的上颌前部骨切开术矫治上颌前突及其术后的美学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中兴 李祖兵 +3 位作者 东耀峻 叶翁三杰 杨学文 李智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9年第5期289-293,共5页
目的探讨矫治上颌前突的改进术式,以避免传统术式往往发生的继发鼻部形态改变,并可保证美容效果。方法改进方式是根据下颌前部根尖下骨切开术的原则,在梨状孔下缘下方的前颌骨面、沿各上前牙根尖上3mm做切骨标志点,将其相连即水平... 目的探讨矫治上颌前突的改进术式,以避免传统术式往往发生的继发鼻部形态改变,并可保证美容效果。方法改进方式是根据下颌前部根尖下骨切开术的原则,在梨状孔下缘下方的前颌骨面、沿各上前牙根尖上3mm做切骨标志点,将其相连即水平骨切开线,线两端与左右垂直骨切开线相连,呈“小牛角”形,保存梨状孔下缘骨的完整。所有患者通过术前、术后的头影测量侧位X线片,正位像片做临床资料分析。结果32例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均取得满意的效果,上颌突度和开唇露齿明显改善。经测量分析上唇突度与上颌中切牙突度后退的比值为0.64:1.00。鼻唇角增大15.4°(P〈0.01),人中延长和唇红变薄明显(P〈0.01),鼻尖高度和鼻翼宽度基本无改变(P〉0.05)。结论改进的上颌前部骨切开术操作简便,术后美学评价良好,未见发生牙一骨段坏死和继发鼻形态改变并发症,是矫正上颌前突畸形的首选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突 上颌前部骨切开术 美学评价
原文传递
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结合正畸治疗上颌前突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占巍 郑迎 赵波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4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联合正畸治疗上颌前突的方法。方法:选择19例上颌前突患者,行术前正畸治疗,择期行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术后正畸排齐上下牙列;术后做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9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外观改善及正常的咬合关...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联合正畸治疗上颌前突的方法。方法:选择19例上颌前突患者,行术前正畸治疗,择期行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术后正畸排齐上下牙列;术后做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9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外观改善及正常的咬合关系,SNA达到正常范围,ANB角明显减小。讨论: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结合术前术后正畸是治疗上颌前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突 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 正畸治疗
下载PDF
上颌前部截骨术对上颌前突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
12
作者 都乐 张栋 +3 位作者 靳小雷 宗宪磊 宋国栋 吴荣薇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1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截骨术对上颌前突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共收治女性上颌前突畸形患者41例。所有患者行上颌前部截骨后推术,并于术前及术后10~12个月行头颅CT平扫。以mimics17.0软件对手术前后CT扫描结果进行...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截骨术对上颌前突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共收治女性上颌前突畸形患者41例。所有患者行上颌前部截骨后推术,并于术前及术后10~12个月行头颅CT平扫。以mimics17.0软件对手术前后CT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手术前后各解剖标记的三维数据,系统分析患者鼻部软组织变化。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上颌前突外形明显改善,随访10~12个月,畸形无复发。分析鼻部区域三维解剖数据,术后患者的鼻长无明显变化,鼻翼最宽宽度、鼻翼基底宽度、鼻翼切线点最宽宽度、鼻翼-面角及鼻唇角显著增加。结论上颌前部截骨后推术对患者上颌前突改善明显,但对鼻部形态存在不良影响,对于计划接受上颌前部截骨后推术的患者应进行相关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部截骨术 鼻部软组织变化 三维测量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