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夸克系统中的湮灭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谭志云 杨友昌 +2 位作者 潘正坤 万猛 田维钊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14-117,共4页
考虑四夸克系统内部正反同味夸克对湮灭为零质量的虚胶子和带有质量的有效胶子,推导出了湮灭相互作用势;在不修改夸克模型参数的情况下,采用精确四体算法——多高斯展开算法,计算了S-波的能谱。作者不仅合理地解释了新强子态X(3872),而... 考虑四夸克系统内部正反同味夸克对湮灭为零质量的虚胶子和带有质量的有效胶子,推导出了湮灭相互作用势;在不修改夸克模型参数的情况下,采用精确四体算法——多高斯展开算法,计算了S-波的能谱。作者不仅合理地解释了新强子态X(3872),而且还发现存在J^(PC)2^(++)、D^0*D^0*和J^(PC)=0^(++)、D^0D^0两个弱束缚态,并为北京BES、欧州LHCb等国际实验合作组探测这些新粒子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YZ新强子态 BCN夸克模型 湮灭相互作用 多高斯展开算法
下载PDF
多夸克系统中的湮灭相互作用与新强子态X(3872)研究
2
作者 谭志云 杨友昌 +1 位作者 万猛 田维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5-149,共5页
考虑多夸克系统内部正反夸克对湮灭为有效胶子,推导出了湮灭相互作用势;在不修改夸克模型参数的情况下,研究了ccuu系统的能谱,不仅合理地解释了新强子态X(3872),而且还发现了J^(PC)=2^(++)的D^(0*)D^(0*)弱束缚态,并为BES和LHCb等国际... 考虑多夸克系统内部正反夸克对湮灭为有效胶子,推导出了湮灭相互作用势;在不修改夸克模型参数的情况下,研究了ccuu系统的能谱,不仅合理地解释了新强子态X(3872),而且还发现了J^(PC)=2^(++)的D^(0*)D^(0*)弱束缚态,并为BES和LHCb等国际实验合作组探测该粒子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征组分夸克模型 湮灭相互作用 多高斯展开算法
下载PDF
光学活性起源的研究——Ⅴ.^(22)Na的正电子湮没与D-、L-、D,L-亮氨酸的不对称作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文清 赵健 王蕴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61-165,共5页
利用正电子湮没测定技术,研究^(22)Na的β^+粒子对D-、L-、D,L-亮氨酸的不对称作用。实验发现β^+粒子(右旋电子)作用于亮氨酸异构体,三重态正电子素(o-Ps)优先在L-亮氨酸中形成。这一实验说明基本粒子的手征不对称,通过电弱作用力对氨... 利用正电子湮没测定技术,研究^(22)Na的β^+粒子对D-、L-、D,L-亮氨酸的不对称作用。实验发现β^+粒子(右旋电子)作用于亮氨酸异构体,三重态正电子素(o-Ps)优先在L-亮氨酸中形成。这一实验说明基本粒子的手征不对称,通过电弱作用力对氨基酸对映体立体有择,在原初状态(Prima-ry State)可被灵敏探针检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湮没 亮氨酸 宇称不守恒
下载PDF
表示湍流场的一种新设想 被引量:1
4
作者 蔡树棠 林多敏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91-95,共5页
本文仿照量子场论中描述基本粒子产生湮灭的方法来描述湍流中涡旋的产生和消灭.因为当某一基本粒子存在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不变实体,而湍流中涡旋则在时间过程中不断变化和耗散,所以在类比应用量子场论方法时首先要解决怎样的... 本文仿照量子场论中描述基本粒子产生湮灭的方法来描述湍流中涡旋的产生和消灭.因为当某一基本粒子存在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不变实体,而湍流中涡旋则在时间过程中不断变化和耗散,所以在类比应用量子场论方法时首先要解决怎样的湍流涡旋可认为是同一个涡旋.根据线性化理论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时间过程中按相似性规律变化时湍流涡旋才算是同一个涡旋,而把不具有相似性的涡旋出现或消失,看成是方程(2.6)中相互作用项φ_i所引起的湮火和产生的结果.然后,我们采用和量子场论相类似的产生算符和消灭算符来描述湍流涡旋系统所处的状态.最后,我们利用原N-S方程中相互作用项来构成涡旋相互作用的“Schr(?)dinger”方程以描述其状态的变化.这样就得类似于量子场论的湍流涡旋相互作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涡旋 相互作用 量子场论
下载PDF
A NOTE ON A NEW THEORY OF TURBULENCE
5
作者 蔡树棠 林多敏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1991年第1期101-105,共5页
In this paper, the creation and annihilation of turbulent eddies are described as elementary particles in the quantum field theory. An elementary particle mav be considered as a solid entity as it exists in quantum th... In this paper, the creation and annihilation of turbulent eddies are described as elementary particles in the quantum field theory. An elementary particle mav be considered as a solid entity as it exists in quantum theory, but a turbulent eddy is often changed in size and shape with time due to its energy dissipation in a turbulent field. Therefore, in order to apply the method of the quantum field theory to the turbulent field by analogy, the entity of the same eddy should be defined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linearized theory, the turbulent eddies with the similarity character in time duration may be considered as the entity of the same eddy, and the creation and annihilation of turbulent eddies without the similar characters are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 term in equation (2.6). Then, the creation operator and annihilation operator similar-to those in the quantum field theory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state of turbulent eddy field. Finally, a 'Schrddinger' equation of turbulent eddies is formulated based upon the nonlinear terms in the original N- S equation. Thus, a new turbulent eddy interaction theory similar to the quantum field theory is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t eddies creation and annihilation of turbulent eddies turbulent eddy interaction
下载PDF
Fast magnetic energy dissipation in relativistic plasma induced by high order laser modes
6
作者 Y.J.Gu Q.Yu +4 位作者 O.Klimo T.Zh.Esirkepov S.V.Bulanov S.Weber G.Korn 《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85-89,共5页
Fast magnetic field annihilation in a collisionless plasma is induced by using TEM(1,0) laser pulse. The magnetic quadrupole structure formation, expansion and annihilation stages are demonstrated with 2.5-dimensional... Fast magnetic field annihilation in a collisionless plasma is induced by using TEM(1,0) laser pulse. The magnetic quadrupole structure formation, expansion and annihilation stages are demonstrated with 2.5-dimensional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s. The magnetic field energy is converted to the electric field and accelerate the particles inside the annihilation plane. A bunch of high energy electrons moving backwards is detected in the current sheet. The strong displacement current is the dominant contribution which induces the longitudinal inductive electric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order LASER mod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MAGNETIC annihilation
原文传递
^(22)Na正电子湮没对D-、L-苯丙氨酸不对称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文清 丁翔 +2 位作者 林峰 王蕴玉 曹慧敏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2-45,共4页
研究22Na正电子湮没与D-、L-苯丙氨酸(Phe)的不对称相互作用。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检测D-、L-两种异构体的升华样品纯度,异构体有一致的吸收曲线。实验数据显示在D-Phe中三重态正电子素o-Ps的寿命τ3和强度I... 研究22Na正电子湮没与D-、L-苯丙氨酸(Phe)的不对称相互作用。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检测D-、L-两种异构体的升华样品纯度,异构体有一致的吸收曲线。实验数据显示在D-Phe中三重态正电子素o-Ps的寿命τ3和强度I3都比L-Phe的大。D-Phe的τ3值为(1.570±0.033)ns,I3值为(10.107±0.315)%;L-Phe的τ3值为(1.529±0.033)ns,I3值为(8.457±0.379)%。结果表明,正电子在D-Phe中比在L-Phe中形成更多的三重态正电子素,D-Phe和L-Phe的I3比值为1.1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湮没 苯丙氨酸 手性起源 不对称作用
下载PDF
腐蚀疲劳断裂前氢与缺陷相互作用的正电子湮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俞方华 郑万辉 +3 位作者 郑文龙 朱锡英 苏立民 闵国全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34-139,共6页
用正电子湮没谱和加热释氢研究了低合金高强钢人工海水腐蚀疲劳断裂前经若干小时疲劳的样品。实验结果表明,腐蚀疲劳早期阶段产生的位错、空位团以及钢中晶界是氢的捕获位,其捕获氢量随疲劳时间增加。氢与空位相互作用使空位团尺寸增加... 用正电子湮没谱和加热释氢研究了低合金高强钢人工海水腐蚀疲劳断裂前经若干小时疲劳的样品。实验结果表明,腐蚀疲劳早期阶段产生的位错、空位团以及钢中晶界是氢的捕获位,其捕获氢量随疲劳时间增加。氢与空位相互作用使空位团尺寸增加,数目增多,氢与位错相互作用促使位错增殖且随疲劳时间增加。晶界与氢相互作用能随疲劳时间、晶界捕获氢量增加而降低。碳化物沿晶析出促进了晶界捕获氢。较低的晶界-氢结合能有利于氢沿晶运动,促使预裂缝沿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湮没 缺陷 腐蚀疲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