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在中国古玻璃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青会 张斌 +1 位作者 承焕生 干福熹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50-954,共5页
化学成分分析是中国古玻璃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为研究中国古玻璃的起源和技术发展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必要发展新的测试方法。质子激发X荧光(proton induced X-ray emission,PIXE)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非破坏性、多元素定量测定的... 化学成分分析是中国古玻璃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为研究中国古玻璃的起源和技术发展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必要发展新的测试方法。质子激发X荧光(proton induced X-ray emission,PIXE)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非破坏性、多元素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概要介绍了PIXE分析的原理、特点,相关的设备和分析过程,列举了外束PIXE技术应用于中国战国、西汉古玻璃样品分析的一些实例。PIXE分析技术在古玻璃样品特别是整形器皿的成分分析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激发X荧光 古玻璃 成分分析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青会 干福熹 顾冬红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4-247,共14页
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感应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技术对中国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古代玻璃研究的现有成果,从科技研究的角... 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感应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技术对中国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古代玻璃研究的现有成果,从科技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玻璃(主要是东汉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应加强对西周到战国时期中国出土的釉砂、玻砂、镶嵌玻璃珠(含陶胎镶嵌玻璃珠),以及伴随古代玻璃同时出土的绿松石等文物的科技研究,并结合对中国古代陶瓷和冶金技术的研究,以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釉砂和玻砂 镶嵌玻璃 珠科技研究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玻璃研究的几点看法 被引量:11
3
作者 干福熹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188,共7页
概要介绍玻璃的本质、古玻璃的名称,分析了当前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状况和若干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指出了中国南方古玻璃的特点及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进行玻璃技术交流的情况,同时对中国南方古玻璃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玻璃 中国古玻璃 中国南方古玻璃
下载PDF
湖北省出土战国玻璃制品的科技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干福熹 赵虹霞 +2 位作者 李青会 李玲 承焕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6,151+0,共11页
结合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和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对湖北省出土的17件战国早期到中晚期的玻璃制品进行了无损伤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玻璃分别属于Na2O-CaO-SiO2、K2O-CaO-SiO2和PbO-BaO-SiO2体系。首次在陶制器物上发现... 结合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和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对湖北省出土的17件战国早期到中晚期的玻璃制品进行了无损伤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玻璃分别属于Na2O-CaO-SiO2、K2O-CaO-SiO2和PbO-BaO-SiO2体系。首次在陶制器物上发现PbO-BaO-SiO2玻璃态釉层。对这些玻璃器物的着色特征,胎体、芯层材料的化学成分、制作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或更早的玻璃制品进行了概要比较。初步探讨了所分析样品的可能产地和技术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 湖北省 战国 古代玻璃
下载PDF
古代玻璃样品表面因素对便携式X射线荧光定量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松 李青会 干福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54-1959,共6页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PXRF)是一种表面分析技术,样品表面状况对定量分析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采用PXRF对新疆、广西、江苏等地出土的Na2O-CaO-SiO2,K2O-SiO2和PbO-BaO-SiO2体系古代玻璃的风化表面与内部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PXRF)是一种表面分析技术,样品表面状况对定量分析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采用PXRF对新疆、广西、江苏等地出土的Na2O-CaO-SiO2,K2O-SiO2和PbO-BaO-SiO2体系古代玻璃的风化表面与内部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了主要助熔剂的含量在不同部位的变化。另外,还研究了样品与参考平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弧形表面对样品定量分析的影响,利用归一化方法和校正因子法,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校正,并对校正后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归一化方法及校正因子法对于非理想状态表面样品的校正结果几乎相同,但实际测量中,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归一化方法更适合古代文物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对于古代玉器的PXRF定量分析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 古代玻璃 风化腐蚀 归一化 校正因子
下载PDF
河南宝丰和新郑出土硅酸盐制品的无损分析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付强 赵虹霞 +2 位作者 董俊卿 李青会 胡永庆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7-262,共6页
无损分析是文物样品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中采用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和激光拉曼光谱仪(LRS),对河南宝丰和新郑出土的21件战国晚期到汉代的硅酸盐制品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和微区物相分析。依据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将样品... 无损分析是文物样品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中采用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和激光拉曼光谱仪(LRS),对河南宝丰和新郑出土的21件战国晚期到汉代的硅酸盐制品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和微区物相分析。依据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将样品划分为铅钡硅酸盐玻璃、钾硅酸盐玻璃、釉砂和铅钡釉砂四类分别进行讨论,并对样品的着色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在部分蜻蜓眼和圆环珠蓝色颜料中检测到了中国蓝(BaCuSi4O10)、中国紫(BaCuSi2O6)和中国深蓝(BaCu2Si2O7),同时成功确定了部分样品中存在石英、方解石、碳酸铅、煅棕土、绿土等多种物相;结合考古研究资料,对这些样品的来源进行了简要讨论,其中本实验铅钡硅酸盐玻璃、钾硅酸盐玻璃耳珰和铅钡釉砂为我国自制,而另外1件釉砂可能属于舶来品,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原各地区间,以及中原与西域间有着广泛的文化技术交流。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激光拉曼光谱仪的相互结合,能够提供硅酸盐制品的有效化学成分和结构信息,在文物科学分析中显示出特有的优势,为其考古研究提供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 激光拉曼光谱 无损分析 古代玻璃 中国蓝
下载PDF
宁夏固原北周田弘墓出土玻璃残片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宋燕 马清林 《玻璃与搪瓷》 CAS 2008年第2期35-42,45,共9页
利用体式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等分析测试仪器,研究了宁夏固原北周田弘墓出土玻璃残片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并探讨了其风化状况和风化原因。
关键词 古代玻璃 PbO—SiO2玻璃 宁夏固原 北周 田弘墓
下载PDF
广西合浦地区出土汉代古玻璃的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赵虹霞 李青会 +1 位作者 干福熹 承焕生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3,共7页
采用改进的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等技术,对广西合浦地区出土的一批汉代古玻璃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性等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两汉时期,合浦地区的古代玻璃存在K2O-SiO2、PbO-BaO-SiO2、PbO-SiO2... 采用改进的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等技术,对广西合浦地区出土的一批汉代古玻璃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性等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两汉时期,合浦地区的古代玻璃存在K2O-SiO2、PbO-BaO-SiO2、PbO-SiO2、Na2O-K2O-PbO-SiO2、(Na2O)K2O-CaO-SiO2等多种类型,但绝大多数为K2O-SiO2玻璃。表面风化可引起K2O-SiO2玻璃表面K2O等助熔剂的流失和富硅层的形成。综合化学成分以及器型特征,认为我国汉代K2O-SiO2玻璃制造技术可能受到同时期PbO-BaO-siO2玻璃制造技术和外来技术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激发X荧光 古玻璃 化学成分 合浦
下载PDF
一批金元时期古玻璃的EDXRF探针无损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清临 徐承泰 +1 位作者 凌雪 姚政权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60-1963,共4页
利用EDXRF探针无损分析技术,分析了河南禹县阳翟遗址出土的一批金元时期的玻璃样品,以研究这批古玻璃的工艺技术特点。分析显示,所有蓝色玻璃样品的呈色剂均为CuO,而非CoO。从化学组成来看,这批古玻璃的种类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钾钙玻璃... 利用EDXRF探针无损分析技术,分析了河南禹县阳翟遗址出土的一批金元时期的玻璃样品,以研究这批古玻璃的工艺技术特点。分析显示,所有蓝色玻璃样品的呈色剂均为CuO,而非CoO。从化学组成来看,这批古玻璃的种类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钾钙玻璃、钠钙玻璃和铅钾钙玻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玻璃 EDXRF探针 无损分析 化学组成
下载PDF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M4出土硅酸盐珠饰的科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晓娟 严静 王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95-2900,共6页
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M4出土的11件装饰性硅酸盐珠饰进行了无损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将这些样品划分为钠钙硅酸盐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釉砂三种类型。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钠钙硅酸盐... 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M4出土的11件装饰性硅酸盐珠饰进行了无损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将这些样品划分为钠钙硅酸盐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釉砂三种类型。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钠钙硅酸盐蜻蜓眼玻璃珠的蓝色眼珠部分采用Co2+着色。拉曼光谱分析在铅钡体系硅酸盐样品中检测到了人工合成的硅酸钡铜系中国蓝和中国紫颜料,在钠钙蜻蜓眼玻璃的白色区域检测到了锑酸钙(CaSb2O6)乳浊剂/着色剂。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所分析样品的可能来源及其反映的早期文化和技术交流状况。含有中国蓝、中国紫的装饰性珠子的制作材料和工艺应当是受到当时秦人的影响。而钠钙蜻蜓眼珠的成分特点,又与新疆等西北地区出土的同类珠子有相似之处。可见西戎人在玻璃制作技术方面同时受到北方草原民族文化和秦文化的共同影响。这批样品中以泥芯和玻璃化材料共同组成的装饰珠子,可能是从釉砂珠向玻璃珠的过渡类型,这对于研究我国玻璃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荧光 激光拉曼光谱 中国蓝 釉砂 古代玻璃
下载PDF
基于可解释性的多模型融合的古代玻璃成分分析及亚分类方法
11
作者 汤思远 黎恒 +2 位作者 邱诗睿 朱宇坤 柯圆圆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37-51,共15页
因埋藏环境的影响会使玻璃的内部元素和环境元素进行交换而风化,导致成分比例都发生变化,给考古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从玻璃文物的化学成分含量角度进行分析,利用单变量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和SHAP-SVC相融合的方法得到如下结果:与古玻璃风... 因埋藏环境的影响会使玻璃的内部元素和环境元素进行交换而风化,导致成分比例都发生变化,给考古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从玻璃文物的化学成分含量角度进行分析,利用单变量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和SHAP-SVC相融合的方法得到如下结果:与古玻璃风化程度相关的3个指标排序为玻璃类型>纹饰>颜色。通过数据挖掘,将玻璃的类型作为分类变量,将玻璃的化学成分的含量作为呈现变量,对14种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玻璃表面有无风化化学成分含量的统计规律,即当高钾玻璃的SiO_(2)含量高于90%时大概率出现风化现象,铅钡玻璃的SiO_(2)含量低于30%时大概率出现风化现象。然后,利用风化前后的各个成分含量的中位数的差值构建风化预测模型,通过GMM和决策树算法,建立了玻璃的粗分类和亚分类模型,给出了铅钡玻璃亚类主要通过PbO、SiO_(2)、SrO、BaO和CaO这5种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划分,而高钾玻璃亚类则是通过CaO、Al_(2)O_(3)和SiO_(2)这3种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玻璃风化 风化预测 玻璃分类 SHAP-SVC 决策树
下载PDF
广西合浦堂排西汉古玻璃的铅同位素示踪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俊新 李平 +5 位作者 张巽 彭子成 陈树瑜 黄允兰 蒋廷瑜 邱钟仑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499-502,共4页
应用X衍射、X荧光光谱分析法研究了广西合浦堂排西汉古玻璃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用高精度质谱仪测定其铅同位素比值后,与国际数据对比分析,确证该类高钾低镁玻璃是用中国的矿料制成,排除了由欧洲及其它地区输入的可能,成为继国内外... 应用X衍射、X荧光光谱分析法研究了广西合浦堂排西汉古玻璃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用高精度质谱仪测定其铅同位素比值后,与国际数据对比分析,确证该类高钾低镁玻璃是用中国的矿料制成,排除了由欧洲及其它地区输入的可能,成为继国内外学者公认的Pb-Ba玻璃最早产于中国之后又一种具中国地方特色的早期古玻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玻璃 铅同位素 同位素标踪 玻璃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古代玻璃制品分类
13
作者 高国云 王青芸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9-22,共4页
古代玻璃制品是古丝绸之路交易的商品之一,一般依据化学成分对玻璃制品进行分类.但是风化会改变玻璃制品化学成分的含量,从而影响玻璃制品类型的鉴别.本文尝试先预测风化前的化学成分以消除风化的影响,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化学成分的关... 古代玻璃制品是古丝绸之路交易的商品之一,一般依据化学成分对玻璃制品进行分类.但是风化会改变玻璃制品化学成分的含量,从而影响玻璃制品类型的鉴别.本文尝试先预测风化前的化学成分以消除风化的影响,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化学成分的关联关系以及差异,最后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对古代玻璃制品进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SVM) 系统聚类 灰色关联分析 古代玻璃 玻璃风化
下载PDF
中国古代釉砂和玻砂浅议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清临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9-116,共8页
釉砂和玻砂是处于原始阶段的玻璃制品,其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均与成熟的玻璃有所不同。釉砂和玻砂不是完全的玻璃态物质,而是部分玻璃态和晶态石英砂的混合体。釉砂与玻砂的主要区别则在于二者烧成温度不同,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玻璃化程度... 釉砂和玻砂是处于原始阶段的玻璃制品,其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均与成熟的玻璃有所不同。釉砂和玻砂不是完全的玻璃态物质,而是部分玻璃态和晶态石英砂的混合体。釉砂与玻砂的主要区别则在于二者烧成温度不同,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玻璃化程度的差异。但由于烧成温度和玻璃化程度确定的难度,以及在使用上可能造成的困惑,建议舍弃玻砂称谓,而仅以釉砂一词来命名此类处于玻璃发展最初阶段的制品。在原料配方和烧制工艺等方面,釉砂为后来成熟玻璃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釉砂可被视为玻璃的前身,或可称为"原始玻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玻璃 釉砂 玻砂 原始玻璃
原文传递
基于成分数据分析与模糊模式识别的古代玻璃种类鉴别
15
作者 王保乾 蒋剑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7期41-46,共6页
以一批古代玻璃制品成分数据为例,研究成分数据处理方法与模糊模式识别在古代玻璃分类鉴别中的应用。采用非对称、对称与等距3种对数比变换方法,对古代玻璃成分数据进行转换,针对数据中零值不能进行对数比转换的情况,引入可以保持单形... 以一批古代玻璃制品成分数据为例,研究成分数据处理方法与模糊模式识别在古代玻璃分类鉴别中的应用。采用非对称、对称与等距3种对数比变换方法,对古代玻璃成分数据进行转换,针对数据中零值不能进行对数比转换的情况,引入可以保持单形空间运算的乘法替换法。分别对比3种对数比变换方法对模糊模式识别结果的影响,同时引入随机森林与支持向量机算法,对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做进一步的分析。近似零值替换后古代玻璃成分数据的统计特征基本不变,乘法替换法具有良好的替换效果。模糊模式识别结果的准确率与变换方法特性表明,基于对称对数比变换的模糊模式识别方法最优。在古代玻璃的分类鉴别研究中引入成分数据分析理论,为古代玻璃成分数据的处理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模糊模式识别方法的引入,为考古工作者、地质研究人员等,提供一种新的简单快速且准确的分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成分数据 零值替换 对数比 模糊模式识别
下载PDF
中国出土战国至汉代玻璃的功能探讨
16
作者 董俊卿 王宜飞 李青会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44,共21页
本文围绕中国境内出土的典型战国至汉代玻璃器,归纳了其主要功能:装饰、礼器、葬、乐器、生活与娱乐用具,其中以装饰用途为主,该研究对挖掘阐释和传播中国玻璃文物蕴含的人文、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 古代玻璃 战国至汉代 功能 价值
原文传递
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出土珠饰的分析研究
17
作者 吴晨 刘松 +3 位作者 梁云 赵凤燕 李青会 王建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2-769,共8页
2017年—2018年度,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拜松市拉巴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墓葬94座,出土了丰富的遗迹遗物。考古学初步研究表明,该墓地为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的一处月氏文化墓地,文化因素丰富,为古代月氏文化面... 2017年—2018年度,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拜松市拉巴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墓葬94座,出土了丰富的遗迹遗物。考古学初步研究表明,该墓地为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的一处月氏文化墓地,文化因素丰富,为古代月氏文化面貌研究及北巴克特里亚地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古代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新资料。拉巴特墓地发掘中出土各类材质珠饰1 500余件,选取了其中典型人造硅酸盐质珠饰残样13件,采用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OM)、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EDXRF)、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激光拉曼光谱(Raman)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科技分析,确定了这些人造硅酸盐质珠饰的材质属性和部分制作工艺相关信息,结合材质和工艺特点探讨了拉巴特墓地人造硅酸盐质珠饰可能的产地。结果表明,该遗址人造硅酸盐质珠饰包括富钠费昂斯、泡碱型钠钙玻璃、植物灰型钠钙玻璃、高镁钠钙玻璃、矿物碱型钠铝玻璃、植物灰型钠铝玻璃和钾玻璃等多种材质。其中,富钠费昂斯的产地与西亚有关;已分析出的六类玻璃产地涉及西亚、地中海周边、印度、巴基斯坦、中亚等多个地区。研究表明拉巴特墓地所处区域在公元前2世纪末期到公元2世纪文化面貌丰富,与西亚、地中海、南亚等地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人群间文化互动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巴特墓地 珠饰 费昂斯 古代玻璃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古代玻璃主成分鉴定及分类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锦娟 庞金祥 陈文卓 《科学技术创新》 2023年第14期37-40,共4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古代玻璃制品的成分分析与鉴别问题。选取相关数据,对缺失值处理和异常数据剔除后,进行定类与定类之间关系分析,选择差异性分析中的卡方检验判断玻璃表面风化与纹饰、颜色、类型之间的关系,再使用多独立样本Kruskal-Walli... 本文主要研究了古代玻璃制品的成分分析与鉴别问题。选取相关数据,对缺失值处理和异常数据剔除后,进行定类与定类之间关系分析,选择差异性分析中的卡方检验判断玻璃表面风化与纹饰、颜色、类型之间的关系,再使用多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差异判断,得到相应的统计规律。并依据风化点检测数据,建立基于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化学成分预测模型,并将数据合并处理后采用随机森林对高钾玻璃和铅钡玻璃分类规律进行分析,根据玻璃利用类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玻璃的亚类划分。再根据得到的载荷矩阵热力图结合因子载荷象限,并进行降维处理,得到最终的划分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随机森林 卡方检验 化学成分 参数检验
下载PDF
四川地区出土古玻璃的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飞 李青会 +3 位作者 干福熹 张斌 承焕生 申世放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9-124,共6页
质子激发X荧光(PIXE)技术是一种对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非破坏性分析的有效方法。采用PIXE技术对四川地区出土的战国(770—476B.C.)和六朝(220—589A.D.)时期古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战国时期的玻璃璧和蜻蜓眼玻璃... 质子激发X荧光(PIXE)技术是一种对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非破坏性分析的有效方法。采用PIXE技术对四川地区出土的战国(770—476B.C.)和六朝(220—589A.D.)时期古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战国时期的玻璃璧和蜻蜓眼玻璃珠均属于PbO-BaO-SiO2玻璃,从成分和外型特征看,这些样品都为中国自制;而六朝时期的耳珰、玻璃珠的化学成分呈现多样性,有K2O-CaO-SiO2玻璃、K2O-SiO2玻璃等。结合实验和文献结果,对中国古玻璃技术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激发X荧光 古玻璃 化学成分分析
下载PDF
河南禹县阳翟遗址出土古玻璃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清临 徐承泰 +1 位作者 汪大海 姚政权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5-110,共6页
考古发掘中出土玻璃器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中,通过对古玻璃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科学分析,以探讨其工艺技术及产地问题,是古玻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研究,学界已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工艺技术特点及产地等问题有... 考古发掘中出土玻璃器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中,通过对古玻璃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科学分析,以探讨其工艺技术及产地问题,是古玻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研究,学界已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工艺技术特点及产地等问题有了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全面的认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玻璃 化学组成 EDXRF无损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