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科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晓静 田铁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85-187,共3页
以《古代文选》课程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结合预科学生的特点,梳理民族预科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探索如何立足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 预科教育 经典诗词 古代散文
下载PDF
诗性的文论呼唤诗意的教学
2
作者 吴中胜 蔡安延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2期94-96,共3页
《古代文论》课的教学一直是大学中文系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难点。从教学主体角度看,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主要是:教学认识上的偏差和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紧扣古代文论的特点,把古代文论当文学作品来悟读、来组织教学。
关键词 诗性文论 诗意教学 古代文论
下载PDF
文论转化中的古诗话研究——兼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
3
作者 徐凯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48-49,共2页
把文言文语境中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相应地转化到现代白话文语境中,对整体上散漫的古代文论做系统性研究及运用古代文论来进行文学批评实践,能推动当前文学理论研究中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关键词 古代文论 古诗话 现代性转化
下载PDF
《古代文论》双语教学中的文本翻译问题
4
作者 吴中胜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19-121,共3页
双语教学是当下的时髦话题,但对《古代文论》的双语教学却是难点,尤其是文本的翻译是难中之难。本文以古代文论中几种代表性语体中的几个经典文本为例,具体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以其对《古代文论》的双语教学有益。
关键词 古代文论 双语教学 文本翻译
下载PDF
论宋元时期的文章学 被引量:14
5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南宋至元代创立并蓬勃发展的文章学,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冷落。这时期的文章学著作甚多,内容极为丰富,学者们解析文章作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当然也有局限。可以预言,与诗学、词学、赋学等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一样,文章学应该也必然... 南宋至元代创立并蓬勃发展的文章学,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冷落。这时期的文章学著作甚多,内容极为丰富,学者们解析文章作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当然也有局限。可以预言,与诗学、词学、赋学等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一样,文章学应该也必然会成为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元代 文章学 古文评点 文法 科举
下载PDF
余姚《竹桥黄氏宗谱》的史料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方祖猷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6年第2期42-49,共8页
《竹桥黄氏宗谱》是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家族的宗谱,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在清以前部分,收有文天祥、王阳明的等近二十位著名人物的佚文。清初部分,记录了黄宗羲、宗炎兄弟及宗羲三位儿子的传记和已佚的诗文。清中晚期部分,则收有黄宗... 《竹桥黄氏宗谱》是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家族的宗谱,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在清以前部分,收有文天祥、王阳明的等近二十位著名人物的佚文。清初部分,记录了黄宗羲、宗炎兄弟及宗羲三位儿子的传记和已佚的诗文。清中晚期部分,则收有黄宗羲孙辈为保存其先祖遗著的努力和发展黄氏历算之学的贡献。是研究黄宗羲生平及其著作极有价值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宗谱 佚诗 佚文
下载PDF
论《古文渊鉴》体制“权舆于六籍”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凯歌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1期80-84,共5页
《古文渊鉴》是清初一部大型古文选本,选文自《左传》至两宋,共计1365篇。《序》中指出古文体制"靡不根柢于群经,权舆于六籍",属于我国传统文学批评"文本于经"的范畴。考查《古文渊鉴》的体制与内容,我们发现其&qu... 《古文渊鉴》是清初一部大型古文选本,选文自《左传》至两宋,共计1365篇。《序》中指出古文体制"靡不根柢于群经,权舆于六籍",属于我国传统文学批评"文本于经"的范畴。考查《古文渊鉴》的体制与内容,我们发现其"尊经"更多地是从内容和功用方面,而非文体方面。其以"经"为径,"明道"为旨,"致用"是目的。这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文渊鉴》和"文本于经"的内涵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渊鉴》 文体 选文 “六经”
下载PDF
徘徊于师古与从今之间——祝允明的古文观
8
作者 王晓辉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0-173,共4页
祝允明散文中常常出现"古"与"今"的比对,"师古"还是"从今",是其散文论述的核心命题之一。少年游学、奔波功名期间,他力倡复古纳今,对古文与时文之精华广纳博取、兼收并蓄。宦海沉浮、罢试就选... 祝允明散文中常常出现"古"与"今"的比对,"师古"还是"从今",是其散文论述的核心命题之一。少年游学、奔波功名期间,他力倡复古纳今,对古文与时文之精华广纳博取、兼收并蓄。宦海沉浮、罢试就选后,他厚古薄今,称"时言不足重"。这种徘徊于"师古"与"从今"之间的颇具矛盾性的观点,从根本上体现的是祝允明"调和古今、平衡两端"的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允明 师古 从今 古文观
下载PDF
简论《古文渊鉴》的魏晋文章评点
9
作者 李蓉 孟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年第8期100-103,共4页
《古文渊鉴》是由康熙御选、徐乾学等编注的大型古文选本,选文多是实用性很强的政府公文。书中的魏晋时期的选文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章评点。从评选人及文体情况来看,评选人地位尊贵,大都是当时的文臣与高官,其评点多是对康熙观点的发挥... 《古文渊鉴》是由康熙御选、徐乾学等编注的大型古文选本,选文多是实用性很强的政府公文。书中的魏晋时期的选文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章评点。从评选人及文体情况来看,评选人地位尊贵,大都是当时的文臣与高官,其评点多是对康熙观点的发挥。篇目中涉及诏、书等文体,其中,诏十九篇,疏十六篇。此外,魏晋文章评点中的文学理论具体表现为:宗经、雅正、重情、文气。这四个特点分别体现为:鸿教与至道的结合;典雅庄重的风格;个人性情的体现;清健爽朗的格调。研究《古文渊鉴》的魏晋文章评点,对清代文风建设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渊鉴》 魏晋文章 评点 文学批评
下载PDF
《倭名类聚抄》所引《兼名苑》考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忠鹏 《日本学论坛》 2003年第1期2-8,共7页
中日交流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其中遣唐使的贡献巨大。他们将中国书籍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社会、文化、语言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书籍中有一部分是在中国问世后不久便传入日本,而在中国却渐渐失传。《兼名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 中日交流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其中遣唐使的贡献巨大。他们将中国书籍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社会、文化、语言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书籍中有一部分是在中国问世后不久便传入日本,而在中国却渐渐失传。《兼名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考证《倭名类聚抄》对其的引文部分,对其成书过程、内容及在日本的传播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倭名类聚抄》 《兼名苑》 隋唐时期 日本 文献考证 中国 古典文献
下载PDF
Essay与五四散文的话语定位
11
作者 王娟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6期85-87,共3页
五四文学革命,各种文学体裁都在掊击传统与借鉴外国中寻求自身的话语定位。散文也是如此,一面批判桐城古文,要求摆脱古文学束缚,一面向外借鉴英法Essay建立现代散文的话语模式,形成了现代散文的两种风格:重叙事抒情的随笔和重哲... 五四文学革命,各种文学体裁都在掊击传统与借鉴外国中寻求自身的话语定位。散文也是如此,一面批判桐城古文,要求摆脱古文学束缚,一面向外借鉴英法Essay建立现代散文的话语模式,形成了现代散文的两种风格:重叙事抒情的随笔和重哲理议论的杂感。这也正呼应了英国近代散文的两种风格,就其在当时的发展来看,叙事抒情的“兰姆风”影响更大一些。而重哲理议论的“培根风”在五四之初也得到很大发展。从Essay对中国现代散文话语建立的影响以及现代散文对这一影响有选择的接受这两个方面来讨论现代散文的话语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ay 晚明小品 现代散文 随笔 杂感
下载PDF
《和名类聚抄》与《释名》论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忠鹏 《日本学论坛》 2007年第1期48-53,共6页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日本有史以来就不断地吸收中国文化,可以说其古代发展史就是吸收中国文化的历史。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中国文献被大量地介绍到日本,对促进社会、文化、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日本有史以来就不断地吸收中国文化,可以说其古代发展史就是吸收中国文化的历史。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中国文献被大量地介绍到日本,对促进社会、文化、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很多重要文献在我国已经失传,而在日本却部分或完整地被保留下来。对这些遗失于东瀛的逸书、逸文等资料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古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和名类聚抄》的引文为中心对今本《释名》进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献研究 中日文化交流 《和名类聚抄》 《释名》 逸文考证
下载PDF
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
13
作者 荆美彤 《科教文汇》 2023年第21期155-158,共4页
古代论说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辨价值和论说智慧,是进行思辨性阅读的重要载体。该文通过思辨性阅读这个新的教学视角来阐述古代论说文的教学价值,分析古代论说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谏太宗十思疏》教学为例,探究高中语文古代论说... 古代论说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辨价值和论说智慧,是进行思辨性阅读的重要载体。该文通过思辨性阅读这个新的教学视角来阐述古代论说文的教学价值,分析古代论说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谏太宗十思疏》教学为例,探究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的一些教学实施策略,以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思辨思维的发展,使得年青一代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论说文 思辨性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 高中语文
下载PDF
中国古代灵感理论论纲
14
作者 李宗刚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69-75,92,共8页
灵感这一术语,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没有正式出现过,但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围绕着"灵感"现象而予以概括其内涵的术语还是不少的。"灵感"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它既吸收了我国古代""字所含的神、... 灵感这一术语,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没有正式出现过,但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围绕着"灵感"现象而予以概括其内涵的术语还是不少的。"灵感"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它既吸收了我国古代""字所含的神、巫等意,又较大地符合西方文化中灵感的原始含义和现代含义。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少有人涉足于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更没有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灵感理论,这和西方灵感理论的产生具有较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的灵感理论建构过程中,文论家们对灵感的特征主要从偶发性、独创性和情感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把握。自陆机描述了灵感现象之后,文论家们还试图对灵感做出自我独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养兴说"。总之,经过一代又一代文论家们的不懈努力,逐渐地建构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灵感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感 应感 中国古代文论 养兴说
下载PDF
古代文章奇美的历史样态及审美特性
15
作者 陈玉强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08-112,共5页
在古代文章批评视域中,奇崛的风格和新奇的笔法,是文章奇美的主要表现。文章尚奇有助于破除庸腐气,形成文章异彩,从而打破读者的审美惯性,取得振聋发聩的效果,使文章传播久远。文章奇美与诡晦不同,前者是作者独特境遇、心境的外在表现,... 在古代文章批评视域中,奇崛的风格和新奇的笔法,是文章奇美的主要表现。文章尚奇有助于破除庸腐气,形成文章异彩,从而打破读者的审美惯性,取得振聋发聩的效果,使文章传播久远。文章奇美与诡晦不同,前者是作者独特境遇、心境的外在表现,具有丰厚的审美意蕴;后者不过是文字诡变,缺乏情感底蕴,毫无美感可言。文章奇美的审美特性表现为:奇而稳、奇而正、奇而法、奇而理、奇而易。这种辩证的认识,固然透露出儒家中庸思想的痕迹,但亦为文章奇美的存在奠定了基本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章 奇美 历史样态 审美特性
下载PDF
晚清文界革命期间的桐城绝响
16
作者 张器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77,共6页
后期桐城派代表人物在晚清文界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以独立的主体精神介入和推动文界革命;他们的译著形同替古文开出了一个"新殖民地";他们善因善创,创辟了一个新的古文傍支——莲池文派;他们在对古文实行开放性持守的... 后期桐城派代表人物在晚清文界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以独立的主体精神介入和推动文界革命;他们的译著形同替古文开出了一个"新殖民地";他们善因善创,创辟了一个新的古文傍支——莲池文派;他们在对古文实行开放性持守的同时,致力于写作经验的提升,产生了具有集大成性质的"文章学"著作。然而,封建理学和传统文化的沉重因袭,使桐城派不能打破自身文化改良的桎梏,最终走向了五四时代"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的对立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文界革命 莲池派 古文研究法
下载PDF
论背诵对古代文学课的深化与辅助作用
17
作者 杨宁宁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32-35,共4页
古诗文背诵是传统的古文教学最常见的方法,它对开启人的认识能力,训练人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当今古代文学课教学面临着课时被削减的困境,为弥补课时量的不足,近年来我们采用了课外背诵古诗文的做法,它对教学既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又... 古诗文背诵是传统的古文教学最常见的方法,它对开启人的认识能力,训练人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当今古代文学课教学面临着课时被削减的困境,为弥补课时量的不足,近年来我们采用了课外背诵古诗文的做法,它对教学既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学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诵 古诗文 教学 方法
下载PDF
教学做合一:高职古诗文“五微”教学模式构建
18
作者 王爽爽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93-96,共4页
“教学做合一”是以“活的知识”“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生活力”“创造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基于“教学做合一”的高职古诗文“五微”教学模式,以活动体验为主,重构古诗文学习方式,是古诗文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 古诗文 五微 教学模式
下载PDF
青·情·清——八年级下册《子衿》教学设计及点评
19
作者 陈佳 张慧敏 郝玉香 《语文学刊》 2021年第6期116-121,共6页
聚焦古诗《子衿》,整合《毛诗》《论语》及同名歌曲等资源,创设智慧阅读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以《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青”为突破口,采用板块式教学方式,发挥交互式白板的优势,鼓励学生品味颜色的多元内涵,感受人物的丰富... 聚焦古诗《子衿》,整合《毛诗》《论语》及同名歌曲等资源,创设智慧阅读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以《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青”为突破口,采用板块式教学方式,发挥交互式白板的优势,鼓励学生品味颜色的多元内涵,感受人物的丰富情感和形象特点。进而回归经典,拓展类似诗歌和相关阐释,在群文阅读中体会古代女子表情达意的方式,促进对《诗经》“思无邪”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群文阅读 板块式教学
下载PDF
中国散文语言音乐美的古今演变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艳 陈广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9-116,共8页
在当前文学语言音乐美的讨论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将规则语音效果看作是文学语言的音乐美。该看法不仅难以切合文学语言的本体特征,也违逆了文学语言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就是文学语言组织所表现的情感的流动,... 在当前文学语言音乐美的讨论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将规则语音效果看作是文学语言的音乐美。该看法不仅难以切合文学语言的本体特征,也违逆了文学语言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就是文学语言组织所表现的情感的流动,其不同于理性逻辑的单纯清晰,而是一种充满想象性、弥漫性的情感河流的起伏、奔涌,这使其获得了类似音乐的于纯粹审美层面展开的情感流动特质。梳理中国文学发展史,从汉代辞赋到六朝骈文、唐宋古文到晚明小品以至于现当代散文,正可见古今散文语言的音乐美之由语音层面趋于情感表现层面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能一窥散文语言音乐美的发展趋势,更深地领悟散文语言音乐美的具体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 语音层面 情感表现层面 古今散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