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荟萃华夏群籍 承钵炎黄流觞——甘肃省图书馆古籍工作掠影 被引量:2
1
作者 曾雪梅 《图书与情报》 CSSCI 2007年第2期101-102,144,共3页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甘肃省图书馆现有古旧籍38万册,其中有享誉海内外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国内收藏最完整的大型明版木刻《永乐南藏》,国内罕见的《汉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敦煌写经,吐鲁番写经和一大批宫廷及名人字画等...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甘肃省图书馆现有古旧籍38万册,其中有享誉海内外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国内收藏最完整的大型明版木刻《永乐南藏》,国内罕见的《汉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敦煌写经,吐鲁番写经和一大批宫廷及名人字画等弥足珍贵文献。形成了普通古籍、善本特藏、地方文献构建的古旧籍藏书体系。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保障体系,优化建筑设施设备,加强药物防害以及修复装帧等加强了保护工作。信息咨询服务,编辑影印出版古籍,特藏的整理研究亦取得了显著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图书馆 古籍保护 古籍整理 古籍研究
下载PDF
学院图书馆古籍普查实践探索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世萍 曹凯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27-28,共2页
通过对图书馆古籍普查的前期工作、人员培训、古籍的定级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提出科学建议和措施,促进学院图书馆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 古籍普查 人员培训 古籍定级 古籍心得
下载PDF
古佚书整理中的谶纬辑佚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杰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9-142,共4页
古籍佚文可分为今存书佚文和古佚书佚文。古籍整理工作中应重视古佚书佚文的整理。对古佚书佚文中的谶纬文献进行整理,应包括确定主据本和参考本、缀合与剔重、核校原始出处、补充佚文、点校注译等工作程序。而对谶纬文献进行研究,则应... 古籍佚文可分为今存书佚文和古佚书佚文。古籍整理工作中应重视古佚书佚文的整理。对古佚书佚文中的谶纬文献进行整理,应包括确定主据本和参考本、缀合与剔重、核校原始出处、补充佚文、点校注译等工作程序。而对谶纬文献进行研究,则应进行谶纬文献产生流传史、谶纬与经学的关系、谶纬与上古文化的关系、谶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佚书佚文 谶纬文献 整理 研究
下载PDF
古佚书整理与谶纬辑佚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杰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69,共5页
古籍佚文可分为今存书佚文和古佚书佚文。古籍整理工作中应重视古佚书佚文的整理。对古佚书佚文中的谶纬文献进行整理,应包括确定主据本和参考本、缀合与剔重、核校原始出处、补充佚文、点校注译等工作程序。而对谶纬文献进行研究,则应... 古籍佚文可分为今存书佚文和古佚书佚文。古籍整理工作中应重视古佚书佚文的整理。对古佚书佚文中的谶纬文献进行整理,应包括确定主据本和参考本、缀合与剔重、核校原始出处、补充佚文、点校注译等工作程序。而对谶纬文献进行研究,则应注意谶纬文献产生流传史、谶纬与经学的关系、谶纬与上古文化的关系、谶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佚书佚文 谶纬文献 整理 研究
下载PDF
古籍保护视野下的《凌烟阁功臣图》版本及价值初探
5
作者 杨光辉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5-35,123,共22页
清康熙七年(1668)刘源绘画朱圭刻版吴门柱笏堂印本《凌烟阁功臣图》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木刻版画之一。初刻印本流传稀少,存世多为补刻覆刻本。清光绪十年(1884)出现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民国九年(1920)陶湘临摹石印编入《喜咏轩丛书》... 清康熙七年(1668)刘源绘画朱圭刻版吴门柱笏堂印本《凌烟阁功臣图》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木刻版画之一。初刻印本流传稀少,存世多为补刻覆刻本。清光绪十年(1884)出现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民国九年(1920)陶湘临摹石印编入《喜咏轩丛书》。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两次线装影印。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古版画研究会相继出版线装影印本。该书“诗文书画印”五者融为一体,在人物传记、绘画雕版、书法篆刻、藏书流播、文物保护、中外文化交流诸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保护 《凌烟阁功臣图》 版本考证 文献价值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何以成医?——古医籍序跋相关医道之论整理与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文林 杨丽丽 +2 位作者 许康耀 曾莉 张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0,14,共4页
在古代知识传承体系中,医虽列为方技之属,医家社会地位并不高,但因其本身承载有祛疾保健功能,使这门技术承载了更多"道"的成分,故"医虽小技,近乎道""医乃大道"等论述较多,尤其在古医籍序跋中含有大量关... 在古代知识传承体系中,医虽列为方技之属,医家社会地位并不高,但因其本身承载有祛疾保健功能,使这门技术承载了更多"道"的成分,故"医虽小技,近乎道""医乃大道"等论述较多,尤其在古医籍序跋中含有大量关于医者入门之道、临床实践技能养成之道、医家职业自律之道的论述,但是这些内容分散在大量的古籍文献中,一直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挖掘。鉴于此,笔者以明清医籍序跋为对象并对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旨在为中医药知识传承规律的再认识、人才培养路径的再思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医籍 序跋 医道之论 整理与思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