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魏瑞鸿 庄永青 +8 位作者 刘英男 温桂芬 柯燕娜 刘志东 陈纯玲 黄杰滔 刘兆康 徐滔 劳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8-391,共4页
目的报道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成人标本,对颈外侧区及颈前区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经锁骨上入路模拟内窥镜手术,确定该术式的最佳路径。根据解剖研究结果,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应用... 目的报道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成人标本,对颈外侧区及颈前区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经锁骨上入路模拟内窥镜手术,确定该术式的最佳路径。根据解剖研究结果,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应用于临床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结果解剖研究表明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最佳手术入路点为头偏向健侧60°轻微后仰时,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点;颈横动脉为镜下操作的解剖特异标志。临床完成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5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2~36个月),按照Roos评定标准,优4例,良1例。结论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有其解剖学基础,临床应用安全可行,能有效解除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锁骨上入路 内窥镜 微创 解剖与临床应用
下载PDF
胸锁乳突肌前缘颈丛阻滞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慧友 柏树令 +3 位作者 刘德成 刘慧 李波 张健 《解剖科学进展》 CAS 1999年第3期270-271,共2页
作者对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进行了改良。在胸锁乳突肌前缘 ,甲状软骨上缘下 1.5 cm与前正中线外 4 cm的交点处 (麻醉点 ) ,先垂直进针 ,针尖入皮下后向内倾斜 ,进针深度为 1- 1.5 cm,注入局麻药2 m l,退针至皮下后再向前 ,前下方各注... 作者对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进行了改良。在胸锁乳突肌前缘 ,甲状软骨上缘下 1.5 cm与前正中线外 4 cm的交点处 (麻醉点 ) ,先垂直进针 ,针尖入皮下后向内倾斜 ,进针深度为 1- 1.5 cm,注入局麻药2 m l,退针至皮下后再向前 ,前下方各注药 1.5 ml。通过 3 0具 ( 60侧 )尸体模拟解剖实验研究和 10 0例临床应用观察证明 ,本法操作简便 ,麻醉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丛神经麻醉 解剖 胸锁乳突肌前缘
下载PDF
肝后间隙的临床解剖应用
3
作者 周小龙 李剑 +7 位作者 邱启祥 徐能全 李鸿玮 刘潜 钟应华 廖振机 郭少华 林乐迎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343-344,共2页
目的:探讨肝后间隙的解剖基础及其在肝脏外科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6例尸肝进行解剖,测量肝后间隙的相关解剖数据。经肝后间隙入路行11例巨大肝癌、8例血管瘤切除。结果:肝后间隙的长度平均为(55.43±9.65)mm,肝后间隙上口(膈面)的... 目的:探讨肝后间隙的解剖基础及其在肝脏外科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6例尸肝进行解剖,测量肝后间隙的相关解剖数据。经肝后间隙入路行11例巨大肝癌、8例血管瘤切除。结果:肝后间隙的长度平均为(55.43±9.65)mm,肝后间隙上口(膈面)的宽度平均为(20.04±6.88)mm,肝后间隙下口(脏面)的宽度平均为(18.17±5.23)mm。19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与其手术入路相比有显著意义。结论:肝后间隙有其解剖基础,在肝脏外科中可作为一良好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肝后间隙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背阔肌分区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赵茹 乔群 +6 位作者 柳成 孙家明 张启旭 岳颍 赵宇 刘志飞 王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从解剖和电生理探讨背阔肌分区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以便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1对 10具成人尸体进行背阔肌内的血管和神经解剖 ,按主要血管、神经的分支分布 ,将背阔肌分区。 2利用体表电极记录 13例 (2 5侧 )健康成人背阔肌不同... 目的 从解剖和电生理探讨背阔肌分区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以便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1对 10具成人尸体进行背阔肌内的血管和神经解剖 ,按主要血管、神经的分支分布 ,将背阔肌分区。 2利用体表电极记录 13例 (2 5侧 )健康成人背阔肌不同分区在肩关节运动中的肌电表现 ,将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3应用外下区背阔肌岛状肌皮瓣支配范围 ,为 10例行乳房再造、肘关节及胸壁瘢痕创面的修复。 结果  1背阔肌内的主要血管神经分内、外侧两支 ,按内、外侧将背阔肌分成内上和外下二区。 2二区在肩关节运动中的肌电表现不同。 3分区应用背阔肌肌皮瓣行乳房再造、肘关节及胸部瘢痕创面修复均取得满意效果。 结论 背阔肌可以分为二区并可分开应用 ,外下区较内上区在肩关节运动中起的作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 解剖学 肌电图 临床应用 乳房血管瘤切除术
下载PDF
胸腰段脊椎前路手术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曾志远 黄杰聪 +2 位作者 陈小青 蔡雅谷 卢天祥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23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椎(T10~L3)前路手术入路局部解剖结构指导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10具(男性6具、女性4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胸腰段脊椎(T12~L3)进行解剖学研究,并于2010年1月~2013年10月对30例...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椎(T10~L3)前路手术入路局部解剖结构指导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10具(男性6具、女性4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胸腰段脊椎(T12~L3)进行解剖学研究,并于2010年1月~2013年10月对30例脊髓压迫主要来自于椎管前方的胸腰段椎体暴散性骨折病人行胸腰段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0~65岁,平均38.5岁。均采用右侧卧位、左侧入路,切除左第十一肋骨,行T12、或L1、L2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其中T125例,L112例、L213例,所有病例均行相隔一个椎体、短节段固定。观察手术时间中出血并发症发生以及术后随访对比分析,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8±1.3)h,平均术中出血量(400~2100)800mL,术中胸腹损伤5例,术后胸腔引流3例,无大血管损伤及内脏脏器损伤,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病例。随访6~46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例均获满意复位,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内固定位置佳,无松动断裂,均于5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结论对于胸腰段(T12~L2)椎体暴裂性骨折,脊髓压迫主要来自于椎管前方,熟悉脊椎前入路局部解剖,掌握前路技术要点,采用前入路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脊髓减压确实,术中植骨融合率高,手术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椎 前路 解剖临床应用
下载PDF
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袁锋 俞光荣 +3 位作者 张世民 张凯 梅炯 倪之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22-625,共4页
目的为第2掌背动脉(seconddorsalmetacarpalartery,SDMA)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观察其效果。方法30例新鲜成人尸手标本经肱动脉灌注天然乳胶—红色球磨染料混合液,观察SDMA皮肤返支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 目的为第2掌背动脉(seconddorsalmetacarpalartery,SDMA)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观察其效果。方法30例新鲜成人尸手标本经肱动脉灌注天然乳胶—红色球磨染料混合液,观察SDMA皮肤返支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支。临床采用SDMA双轴点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18例,背侧11例,掌侧7例,其中背侧皮肤缺损伴拇长伸肌腱缺损3例,中指背侧近侧皮肤缺损2例。切取皮瓣2cm×3cm~3cm×5cm。结果尸手标本中,皮肤返支血管出现率100%。皮肤返支血管在SDMA与食指伸肌腱交叉连接远侧0.5±0.2cm处穿出,在距掌指关节近侧1.2±0.5cm处进入皮肤;可见1.7±0.7支细小皮肤返支血管分支,在背侧浅静脉深面向近侧纵向扇行分布行走,血管网间有很多吻合;皮肤返支血管外径0.3±0.1mm,长6.5±0.8cm。临床应用18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6例获8~14个月随访,2例失访。随访期间皮瓣色泽好,外形满意。皮瓣内神经桥接指固有神经的3例和与指背神经吻合的9例,两点辨别觉分别为0.9、1.1mm;未吻接神经的4例两点辨别觉为13~15mm。结论皮肤返支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恒定,皮肤返支血管可增加SDMA皮瓣血管蒂长度,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克服了SDMA岛状皮瓣从指背取皮需植皮留下瘢痕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掌背动脉皮肤返支动脉双轴点应用解剖临床应用
下载PDF
颈内静脉的解剖与穿刺改良法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陈大燕 陈春彬 +1 位作者 廖霖 高泉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7期576-577,共2页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的最佳进路法 ,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法 观察 42具成人尸体的颈内静脉外径及体表投影 ,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的关系 ,以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上方 30mm处为穿刺点临床应用 16 9例 ...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的最佳进路法 ,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法 观察 42具成人尸体的颈内静脉外径及体表投影 ,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的关系 ,以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上方 30mm处为穿刺点临床应用 16 9例 (改良法 ) ,并与中路法 15 0例作对比 ,观察两组的穿刺效果。结果 试验组穿刺成功率为97 6 % ,对照组为 95 .3 % (P <0 .0 5 )。试验组皮肤至颈内静脉的深度为 ( 2 1± 0 3)mm ,对照组为 ( 3 1± 0 3)mm(P <0 0 1)。试验组误穿动脉及胸膜发生率为 0 6 % ,对照组为 4.0 % (P <0 .0 1)。结论 颈内静脉穿刺改良法与中路法比较 ,进针浅 ,损伤小 ,安全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静脉 应用解剖 穿刺改良法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胰尾的解剖学观察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智 吕端远 +1 位作者 欧伟 蔡雪彦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年第9期22-23,共2页
目的为胰腺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观测22具尸体。结果胰尾垂直径为(35.36±11.75)mm,前后径(17.48±5.64)ram;54.5%(12/22)的胰尾与脾门有距离,距离平均为13.86mm;胰尾的毗邻比较复杂。
关键词 胰尾 解剖 临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