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忠实”的现象学分析(之二)——忠实结构的现象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屈平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79-82,共4页
翻译忠实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有三个看待忠实现象的角度值得关注:一是在什么面前忠实,二是忠实本身,三是就什么而忠实。这三个视角合为一体,构成翻译忠实这一现象的统一结构。根据翻译忠实与"是之理解"的亲缘共在关系... 翻译忠实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有三个看待忠实现象的角度值得关注:一是在什么面前忠实,二是忠实本身,三是就什么而忠实。这三个视角合为一体,构成翻译忠实这一现象的统一结构。根据翻译忠实与"是之理解"的亲缘共在关系以及"是之理解"为翻译行为奠基的渊源性,我们可以把忠实结构的存在论分析视为对翻译可能性最基本条件的敞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忠实 是之理解 忠实结构 现象学分析
下载PDF
海德格尔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近代科学基础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利民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97,共6页
胡塞尔对笛卡尔的一再回访,在海德格尔看来透露了胡塞尔对笛卡尔绝对科学观念的分享,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未经现象学批判的接受使胡塞尔沦入"非现象学的"境地。胡塞尔虽然拒斥笛卡尔的一种数学化的自然科学的科学理想,但也无法... 胡塞尔对笛卡尔的一再回访,在海德格尔看来透露了胡塞尔对笛卡尔绝对科学观念的分享,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未经现象学批判的接受使胡塞尔沦入"非现象学的"境地。胡塞尔虽然拒斥笛卡尔的一种数学化的自然科学的科学理想,但也无法由此摆脱"传统"的嫌疑,因为他所理解的笛卡尔的数学化的科学观念,只是把哲学建立为一种演绎系统的理想,而海德格尔则把这种数学化的科学观念还原到了其存在理解之上,即一切存在者都仅仅在被给予主体的意义上才存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没有摆脱近代科学与哲学的存在理解,反而把这种原本隐蔽的理解带到了前台,从而使自己置身于近代科学与哲学的根本意义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数学化 科学观念 存在理解
原文传递
从《康德书》看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三个突破
3
作者 李章印 江午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34,共11页
《康德书》作为一部为《存在与时间》辩护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期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内在理路。这一理路表现为如下三个突破:首先,在“存在问题”的引导下,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在“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并将这一问题进一步凸显为... 《康德书》作为一部为《存在与时间》辩护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期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内在理路。这一理路表现为如下三个突破:首先,在“存在问题”的引导下,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在“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并将这一问题进一步凸显为人的有限性问题;其次,对人的有限性进行追问,将人的有限性深化为“存在之领会”的有限性;最后,“存在之领会”的有限性被解读为“视”之方式的有限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对存在本身的遗忘,而要克服此“有限性”和“遗忘”,就必须赢获时间视野。依循《康德书》追踪前期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内在理路,对于把握海氏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之思 人的有限性 存在之领会 照料 时间
下载PDF
“和合”体生——“和合学”的中国哲学创新实践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海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8-117,158,共11页
哲学问题追根究底是人的问题,这既指向哲学问题的对象,也指向对于问题进行追问的主体。每一个人既有能力也都在以某种方式思考着人自身的问题,也就是哲学的问题。但是,惟有哲学才能对人的问题进行形上的反思,惟有哲学史才能呈现人对于... 哲学问题追根究底是人的问题,这既指向哲学问题的对象,也指向对于问题进行追问的主体。每一个人既有能力也都在以某种方式思考着人自身的问题,也就是哲学的问题。但是,惟有哲学才能对人的问题进行形上的反思,惟有哲学史才能呈现人对于人本身反思的思想历程并提供古今对话的可能,惟有哲学家才能真正地将这种哲学思考以言说体系的形式一般地表达出来。当哲学思考的对象——"人"发生了变化,哲学史的叙说视"域"发生了变化,哲学的言"说"方式发生了变化,哲学这一人对于人的形上反思就必然有了创新。就其实质而言,"人""域""说"只能是哲学、哲学家眼中之"人""域""说",也就是说一切哲学只不过是人对于人自己生存状态这一存在的一种思考、对话与言说。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正是基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悟,在与前哲不断对话的视域融合中,以自己的"和合"言说方式来表述的人类生命之道的哲学体系,是中国哲学创新的理论新体系、方法新视野与思想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立文 “和合学” 中国哲学 哲学创新 生命体悟 和合体道 和合体生
下载PDF
“知人论世”与文学批评 被引量:3
5
作者 邵滢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78-81,共4页
"知人论世"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经历了不断地衍变与发展。它有着自身存在的文学理论依据,也在漫长的批评实践中证实了其有效性。但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内部批评、接受美学的兴盛,"知人论世"也... "知人论世"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经历了不断地衍变与发展。它有着自身存在的文学理论依据,也在漫长的批评实践中证实了其有效性。但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内部批评、接受美学的兴盛,"知人论世"也显现了理论的局限性。文学批评应立足文本,参照"人"、"世",以求对文本的阐释具有审美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人论世 文学批评 内部批评 外部批评
下载PDF
宋代年谱的本义阐释 被引量:1
6
作者 常先甫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51-55,共5页
年谱在宋代兴起不是偶然的,除了史学的发达,文学的繁荣,崇尚家学、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外,更为重要的是孟子所倡"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在宋代受到重视。年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为了解谱主的生平事迹提供丰富的资料,更可... 年谱在宋代兴起不是偶然的,除了史学的发达,文学的繁荣,崇尚家学、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外,更为重要的是孟子所倡"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在宋代受到重视。年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为了解谱主的生平事迹提供丰富的资料,更可贵的是还提供许多与谱主有关的其他人的信息。宋人编辑、注释名家文集,多从作品的编年入手,并进而考求作者的进退出处及时事变化,从而使"以谱证人"的写作方法在所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年谱 本义 知人论世
下载PDF
曹雪芹考证的观念与方向——兼及《金瓶梅》作者 被引量:4
7
作者 欧阳健 《文学与文化》 2013年第2期25-29,共5页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研究中"曹学"及《金瓶梅》研究中"笑学"纠结的剖析,探讨了古代小说的"考证观念"问题。风靡世界的"接受美学"理论摈弃以作者与文本为中心,片面强调读者对作品的主宰,在古...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研究中"曹学"及《金瓶梅》研究中"笑学"纠结的剖析,探讨了古代小说的"考证观念"问题。风靡世界的"接受美学"理论摈弃以作者与文本为中心,片面强调读者对作品的主宰,在古代小说研究领域造成了负面影响。人文学科领域,"知人论世"才是最大的科学。本文提出《红楼梦》作者系曹顺的新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学与笑学 考证观念 知人论世 曹顺说
下载PDF
浅谈“知人论世” 被引量:1
8
作者 邱丹丹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77-82,共6页
主要通过追溯"知人论世"这一批评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探讨其自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经综合分析后指出"知人论世"这一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前景和发展道路。
关键词 “知人论世” 文学批评方法 西方文论
下载PDF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范畴——与夏传才先生之商榷
9
作者 申丽 《阴山学刊》 2018年第1期79-82,104,共5页
夏传才先生在《诗经研究史概要》中认为:孟子在《诗经》研究的方法论上,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命题,但是孟子的诗说,并不能完全运用他自己提出的一些合理的方法。细推敲发现夏先生这个观点有失偏颇。说诗和引... 夏传才先生在《诗经研究史概要》中认为:孟子在《诗经》研究的方法论上,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命题,但是孟子的诗说,并不能完全运用他自己提出的一些合理的方法。细推敲发现夏先生这个观点有失偏颇。说诗和引诗属于文学的两个范畴,说诗是鉴赏原诗的过程,引诗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是针对说诗提出的,与其实践的"引诗"并不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夏传才
下载PDF
论王慧骐的散文诗及理论批评
10
作者 秦兆基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12,共6页
以当代作家王慧骐的散文诗创作及理论批评为研究对象,采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展开论述,从即时性和历时性的角度分析其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指出其散文"背靠现实、直指内心"的艺术特点。并探讨如何看待王慧... 以当代作家王慧骐的散文诗创作及理论批评为研究对象,采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展开论述,从即时性和历时性的角度分析其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指出其散文"背靠现实、直指内心"的艺术特点。并探讨如何看待王慧骐散文诗评论的意义和作用,进而考量其对于散文诗的本质特性,特别是对其表现技巧和美学性格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性格 即时性 历时性 对话 知人论世
下载PDF
从“两个缪见”看“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11
作者 熊尧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9-61,87,共4页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先秦以来的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理论,经后人的不断采用和提倡,逐渐衍化成今天对文学作品解读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文试图在简析对这一理论认识的同时,结合部分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先秦以来的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理论,经后人的不断采用和提倡,逐渐衍化成今天对文学作品解读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文试图在简析对这一理论认识的同时,结合部分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尝试陈述它与西方文学批评中"意图缪见"和"感受缪见"之间的一己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图缪见 感受缪见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文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