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7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地土壤施用生物炭减少土壤氮损失及提高氮素利用率 被引量:130
1
作者 高德才 张蕾 +3 位作者 刘强 荣湘民 张玉平 田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61,共8页
该试验采用土柱室内模拟的方法,旱地土壤上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生物炭(0、0.5%、2%、4%、6%、8%),通过模拟降雨淋洗,探讨生物炭对旱地土壤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能延缓 NO3-和总氮淋洗速度,生物炭添加质量百分... 该试验采用土柱室内模拟的方法,旱地土壤上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生物炭(0、0.5%、2%、4%、6%、8%),通过模拟降雨淋洗,探讨生物炭对旱地土壤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能延缓 NO3-和总氮淋洗速度,生物炭添加质量百分数达2%及以上时,可显著降低总氮和 NH4+淋洗,其添加质量百分数达4%及以上时,可显著降低NO3-淋洗,而添加少量生物炭对氮的淋洗无影响;NO3-淋洗量占旱地土壤氮素淋洗总量的84%~90%,而NH4+仅占0.4%~2%;各处理下不同土层间土壤全氮含量均无差异,而不同处理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著,当生物炭添加质量百分数达2%及以上时,土壤全氮含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且生物炭添加百分数与土壤全氮之间满足极显著的指数关系(R2=0.9944)。因此,在旱地土壤上施用生物炭量至少达2%以上才能显著减少氮素淋洗和增加土壤全氮含量,达到减少土壤氮素损失和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由氮素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改善土壤肥力的综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物炭 淋洗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氮素形态对甜菜氮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95
2
作者 李彩凤 马凤呜 +1 位作者 赵越 李文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 ,以甜研 7号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同一氮素水平不同氮素形态比例对甜菜氮、糖代谢关键酶 :硝酸还原酶 (NR)、谷氨酰胺合成酶 (GS)和蔗糖合成酶 (SS)活性及相关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中 NR活性随NO-3比例增加而增加 ... 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 ,以甜研 7号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同一氮素水平不同氮素形态比例对甜菜氮、糖代谢关键酶 :硝酸还原酶 (NR)、谷氨酰胺合成酶 (GS)和蔗糖合成酶 (SS)活性及相关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中 NR活性随NO-3比例增加而增加 ;根和叶片中 GS活性 ,当 NH+4小于 NO-3时 ,随 NH+4比例增大而增加 ,当 NO-3∶ NH+4为 1∶ 1时活性最大 ,当 NH+ 4大于 NO- 3时活性下降 ;根中 α-氨基态氮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 GS活性的变化基本一致 ;生育后期 NH+ 4和 NO- 3混合培养的甜菜根中 SS合成方向的活性明显高于单一氮营养的 ,蔗糖的变化与之相对应 ;而葡萄糖和果糖则随 NH+4浓度增加而降低。块根中含糖率随 NH+4浓度增加而增加 ,块根产量和产糖量以 NO-3∶ NH+4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形态 甜菜 氮糖代谢 酶活性 相关产物 硝态氮 铵态氮 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 蔗糖合成酶
下载PDF
外源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铵态氮素滞留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75
3
作者 刘玮晶 刘烨 +3 位作者 高晓荔 杨旻 王英惠 代静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2-968,共7页
以生物质炭和黄棕壤为研究材料,通过阳离子交换量测定、铵态氮等温吸附实验以及模拟土柱淋溶,研究生物质炭对土壤铵态氮素滞留效应的影响。发现生物质炭以1%、3%和5%添加后,土壤CEC值分别增加9.4%、14.7%和19.7%,铵态氮素淋失量分别减少... 以生物质炭和黄棕壤为研究材料,通过阳离子交换量测定、铵态氮等温吸附实验以及模拟土柱淋溶,研究生物质炭对土壤铵态氮素滞留效应的影响。发现生物质炭以1%、3%和5%添加后,土壤CEC值分别增加9.4%、14.7%和19.7%,铵态氮素淋失量分别减少22%、39%和47%,氮素滞留量分别增加15%、5%和14%;同时影响氮素在土层中的分布,其中加生物质炭土壤的氮素集中在土柱上部5~7cm处,而不加生物质炭土壤集中在中部偏下9~11cm处。结果表明,生物质炭能够提高土壤对铵态氮素的吸附能力,显著降低土壤铵态氮素养分的淋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滞留效应 淋溶 铵态氮素
下载PDF
农业区氨氮流失模型 被引量:63
4
作者 徐向阳 刘俊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37,共4页
定量分析了农田降水、产流、下渗、排水、蒸散发、灌溉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数学方程式.采用Langmuir等温线动态描述土壤中氯氮吸附与溶解两相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拟随农业排水和产沙的氨氮流失数学模型,并... 定量分析了农田降水、产流、下渗、排水、蒸散发、灌溉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数学方程式.采用Langmuir等温线动态描述土壤中氯氮吸附与溶解两相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拟随农业排水和产沙的氨氮流失数学模型,并以江苏省锡澄农业区为例说明了这一模型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排水 流失模型 农业区 农业排水
下载PDF
生物炭对黄壤中氮淋溶影响:室内土柱模拟 被引量:68
5
作者 邢英 李心清 +4 位作者 王兵 周志红 程红光 程建中 房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483-2488,共6页
土壤氮素的淋失作用不仅造成土壤营养元素的损失,而且对河流和湖泊等环境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贡献。采用土柱室内模拟方法,通过模拟降雨淋滤,研究了生物炭对土壤淋溶液体积、pH和电导率以及NH4+-N和NO3-N淋溶的影响。试验中所用的生... 土壤氮素的淋失作用不仅造成土壤营养元素的损失,而且对河流和湖泊等环境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贡献。采用土柱室内模拟方法,通过模拟降雨淋滤,研究了生物炭对土壤淋溶液体积、pH和电导率以及NH4+-N和NO3-N淋溶的影响。试验中所用的生物炭是以桉树木屑为原料制成,分别按照炭土质量比1%、2%、4%、10%施用于土壤中。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向土壤添加10%、4%、2%、1%生物炭分别减少土壤水分损失14%、0.03%、0.02%和0.01%;随生物炭添加量增加,淋溶液的pH和电导率也逐渐增加;土壤生物炭添加量为10%、4%、2%时,NH4+-N淋溶量分别增加235%、28.1%、31.6%,NO3-N淋溶量分别增加4.2%、14.5%、25.6%;但生物炭添加量为1%的土柱NH4+-N淋溶量减少15.8%,NO3-N淋溶量减少19.2%。本研究表明,桉树生物炭对土壤氮淋溶与其施用量有关,1%施用量能减少氮淋溶,过量施用将增加氮淋溶,这种作用是否与生物炭种类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NH4^+-N NO3^--N
原文传递
不同形态N素对水曲柳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0
6
作者 张彦东 范志强 +1 位作者 王庆成 王政权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65-667,共3页
在温室内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了NO-3 N、NH+4 N及其不同配比对水曲柳 (Fraxinusmandshurica)幼苗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水曲柳幼苗在营养液NO-3 N NH+4 N为 75 2 5时生长最好 ,营养液中NH+4 N比例继续增加则生长下降 .过量的NH+4 ... 在温室内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了NO-3 N、NH+4 N及其不同配比对水曲柳 (Fraxinusmandshurica)幼苗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水曲柳幼苗在营养液NO-3 N NH+4 N为 75 2 5时生长最好 ,营养液中NH+4 N比例继续增加则生长下降 .过量的NH+4 N可抑制水曲柳幼苗根系生长 ,降低幼苗的地下 /地上比 .营养液中NH+4 N比例增加 ,水曲柳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下降 ,体内P浓度增高 ,而Zn和Fe浓度下降 .N素形态明显影响基质的 pH值 ,NO-3 N比例增加使基质 pH值升高 ,NH+4 N比例增加则基质 pH值下降 .完全供给NO-3 N时基质 pH值升至 7 2 2 ,而完全供给NH+4 N时基质的 pH值降至 4 2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 pH值 硝态氮 氨态氮 幼苗生长
下载PDF
生物炭对水体中铵氮的吸附特征及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6
7
作者 邢英 李心清 +3 位作者 周志红 程红光 房彬 张立科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1-516,共6页
以生物炭作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生物炭对水体中铵氮的吸附特性,并从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生物炭对铵氮的吸附在60min内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量随着水溶液中铵氮的增加而增加,Langmuir方程能够更好的描述铵... 以生物炭作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生物炭对水体中铵氮的吸附特性,并从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生物炭对铵氮的吸附在60min内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量随着水溶液中铵氮的增加而增加,Langmuir方程能够更好的描述铵氮在生物炭上的等温吸附行为,最大吸附量为1.24mg/g,铵氮在生物炭上的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假二级方程,吸附过程受外部液膜扩散、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铵氮 吸附机理
下载PDF
有机物浓度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吕永涛 陈祯 +2 位作者 吴红亚 孙婷 王志盈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89-1192,共4页
通过间歇试验和连续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浓度对厌氧氨氧化活性及脱氮性能的影响。间歇试验结果表明:自养条件下厌氧氨氧化菌的最大比反应速率为0.189 kg NH4+-N/(kg VSS.d);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为80 mg/L时,有机物的添加降低了厌氧... 通过间歇试验和连续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浓度对厌氧氨氧化活性及脱氮性能的影响。间歇试验结果表明:自养条件下厌氧氨氧化菌的最大比反应速率为0.189 kg NH4+-N/(kg VSS.d);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为80 mg/L时,有机物的添加降低了厌氧氨氧化速率,当有机物浓度超过70 mg/L时,厌氧氨氧化菌的最大比反应速率降低到0.05 kgNH4+-N/(kg VSS.d)以下,是反硝化菌与厌氧氨氧化菌竞争亚硝酸盐产生了可逆抑制的结果。连续试验结果表明,高氮低碳源有机环境下厌氧氨氧化能稳定运行,并且比自养系统中总氮的去除率有所提高,当COD值为50 mg/L时,总氮去除率最大,平均值达96.59%,是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共同脱氮的结果;当有机物浓度过高时,ANAMMOX对TN去除贡献率持续降低,反硝化不断得到强化,厌氧氨氧化运行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氨氮 总氮去除率 厌氧氨氧化活性 有机物浓度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和类型对土壤氮及氮组分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41
9
作者 董林林 王海侯 +4 位作者 陆长婴 金梅娟 朱兴连 沈园 沈明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43-1150,共8页
秸秆还田可以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提升土壤质量、构建肥沃耕层的关键措施.为揭示长期稻麦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组分变化的影响,选取了江苏太湖地区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稻麦秸秆均不还田(NRW)、麦秆还田+稻秆不还田(W)、... 秸秆还田可以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提升土壤质量、构建肥沃耕层的关键措施.为揭示长期稻麦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组分变化的影响,选取了江苏太湖地区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稻麦秸秆均不还田(NRW)、麦秆还田+稻秆不还田(W)、稻秆还田+麦秆不还田(R)、稻麦秸秆均半量还田(HRW)和稻麦秸秆均全量还田(ARW)共5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量和秸秆类型对土壤全氮及氮组分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007年相比,2017年除NRW处理外,其他处理土壤全氮和重组氮都增加,稻秆还田处理土壤全氮和重组氮含量最高;所有处理土壤轻组分有机质中氮含量都下降,ARW处理土壤轻组分有机质中氮含量下降最多,为8.09 g·kg^(-1);各处理间碱解氮没有明显差异;秸秆还田处理10年后,稻秆还田处理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最高.秸秆是土壤氮素的重要物质来源,增加效果取决于秸秆类型和还田量.轻组分有机质中的氮含量变化对秸秆还田反应更敏感,重组氮相对稳定,是维持土壤肥力的关键组分,随着秸秆还田时间的延长,土壤全氮与氮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生变化.稻秆全量还田+麦秆不还田更有利于提升土壤氮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轻组和重组 铵态氮 硝态氮
原文传递
添加生物炭对灌淤土土壤养分含量和氮素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38
10
作者 惠锦卓 张爱平 +3 位作者 刘汝亮 王永生 陈哲 杨正礼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灌淤土是宁夏引黄灌区的主要土种,当地大引大排的灌溉方式不仅造成土壤养分淋失,而且会引起水体污染。本文采用室内土柱模拟降雨淋滤方式,设置1500g灌淤土分别添加1%、2%、5%、10%生物炭4个处理,观测淋滤后土柱中的养分状况和淋溶液中... 灌淤土是宁夏引黄灌区的主要土种,当地大引大排的灌溉方式不仅造成土壤养分淋失,而且会引起水体污染。本文采用室内土柱模拟降雨淋滤方式,设置1500g灌淤土分别添加1%、2%、5%、10%生物炭4个处理,观测淋滤后土柱中的养分状况和淋溶液中氮素含量,以不加生物炭为对照,研究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氮素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生物炭后土壤pH、全盐以及全磷含量未发生变化,土壤中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加;(2)添加生物炭处理与对照相比均极显著降低了土壤淋溶液的硝态氮含量和淋溶损失量(P<0.01),以2%生物炭添加处理效果最好,比对照减少了49%的淋溶损失。(3)铵态氮的淋失峰值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大而延后,但仅添加生物炭10%的处理显著减少铵态氮的淋溶损失量(P<0.05),比对照减少了18%,其它处理则显著增加了铵态氮的淋溶损失量(P<0.05),这一效果是否与生物炭种类有关,还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灌淤土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5
11
作者 陈星 李亚娟 +3 位作者 刘丽 方素萍 方萍 林咸永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3-290,共8页
以Ⅱ优838为材料,湖北潮土为供试土壤,通过2年稻麦轮作柱栽试验研究了2种灌溉模式(FW:土表淹水3 cm;CW:保持土壤湿润但土表不积水)和4个供氮水平(N 0、126.0、157.5、210.0 kg/hm2)对水稻地上部干物重、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以Ⅱ优838为材料,湖北潮土为供试土壤,通过2年稻麦轮作柱栽试验研究了2种灌溉模式(FW:土表淹水3 cm;CW:保持土壤湿润但土表不积水)和4个供氮水平(N 0、126.0、157.5、210.0 kg/hm2)对水稻地上部干物重、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淹水处理下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水稻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控水处理;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积累量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趋势明显;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学利用率均表现为随施氮量提高而下降的趋势,但减氮25%处理(N 157.5 kg/hm2)与常规施氮量处理(N 210.0 kg/hm2)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综合分析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各项指标,在8个供试处理中,淹水灌溉模式并减氮25%的处理为值得推荐的稳产高效水氮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模式 供氮水平 铵态氮 硝态氮 氮肥农学利用率 氮肥吸收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12
作者 王爽 孙磊 +7 位作者 陈雪丽 谷学佳 李伟群 王晓军 张磊 刘颖 潘亚清 王玉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7-391,共5页
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残留量的影响,为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园区布置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为165 k... 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残留量的影响,为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园区布置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为165 kg.hm-2时,氮肥利用率最高,当施氮量高于165 kg.hm-2,产量反而有降低的趋势,过量施氮也并不能增加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因而氮素利用率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玉米收获后土壤剖面无机态氮质量分数的变化因施氮量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0-8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氮肥输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以表层(0-40 cm)硝态氮质量分数最高,中间层(60-80 cm)质量分数最低,100 cm以下土层以施氮量为165 kg.hm-2的处理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最低,降低了硝态氮淋溶风险;铵态氮的质量分数相对较低,不同的施氮量对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的影响主要在0-20 cm土层,铵态氮质量分数与施氮量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综合考虑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与生态环境效益,以165 kg.hm-2(优化施氮量)为最佳氮肥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玉米产量 氮素利用率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象山港氮、磷营养盐环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5
13
作者 吕华庆 常抗美 石钢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8-144,共7页
采用定点监测分析方法,研究了象山港狭湾内设置的六个固定站位1992—2007年时间段内的硝酸氮(NO3-N)、亚硝酸氮(NO2-N)、铵氮(NH4-N)和磷酸盐(PO4-P)浓度的监测数据,探讨了象山港狭湾内(122°00′E以西)氮、磷营养盐的环流和分布规... 采用定点监测分析方法,研究了象山港狭湾内设置的六个固定站位1992—2007年时间段内的硝酸氮(NO3-N)、亚硝酸氮(NO2-N)、铵氮(NH4-N)和磷酸盐(PO4-P)浓度的监测数据,探讨了象山港狭湾内(122°00′E以西)氮、磷营养盐的环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除个别年份外,16年内硝酸氮、亚硝酸氮、铵氮和磷酸盐浓度的空间分布,从港顶1号站向港口6号站呈降低趋势,其中以PO4-P、NO2-N的降低趋势最为明显,而NH4-N的降低趋势相对较弱。(2)NO3-N的空间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并且3号站的浓度往往达到最大值。(3)无论是平水期(4月)还是丰水期(7月),表层盐度均低于底层,而表层温度高于底层;盐度从港顶1号站向港口6号站递增,而温度递减。这种分布规律基本上可用余环流模式进行解释,但余环流输运并不是促使营养盐入海的唯一原因,潮振荡的垂向剪切造成的纵向弥散和潮混合亦对营养盐输运有重大贡献。(4)与1992年相比,2007年各站的NO3-N浓度几乎都增加了一倍,PO4-P浓度增幅更大,说明象山港的氮、磷污染与日俱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硝酸氮 亚硝酸氮 铵氮 磷酸盐
下载PDF
不同氮素供应对烟草品质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介晓磊 黄向东 +2 位作者 刘世亮 刘芳 化党领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50-1153,共4页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形态和不同氮浓度对烟草钾、氯、总糖和烟碱等品质指标的影响。两种氮形态均有助于叶片钾和氯的积累,铵态氮有助于增加氯的积累,硝态氮更有利于钾的积累。铵态氮有利于总糖提高,其比例超过硝态氮时不利于烟碱含...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形态和不同氮浓度对烟草钾、氯、总糖和烟碱等品质指标的影响。两种氮形态均有助于叶片钾和氯的积累,铵态氮有助于增加氯的积累,硝态氮更有利于钾的积累。铵态氮有利于总糖提高,其比例超过硝态氮时不利于烟碱含量的提高。任何铵/硝比下,氮浓度增加均会降低糖/烟碱比。下部叶对氮的反应不同于上部和中部叶,也是其烟叶品质不同于上部和中部叶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铵态氮 硝态氮 烟草 品质指标
原文传递
不同氮形态和氮水平对水田与旱地烤烟烟叶糖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杨宇虹 赵正雄 +1 位作者 李春俭 华水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86-1394,共9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硝态氮和铵态氮两种氮肥形态和5个施氮水平对水田与旱地烤烟在团棵期、旺长期、脚叶采烤期、腰叶采烤期和顶叶采烤期烟叶中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变化动态...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硝态氮和铵态氮两种氮肥形态和5个施氮水平对水田与旱地烤烟在团棵期、旺长期、脚叶采烤期、腰叶采烤期和顶叶采烤期烟叶中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变化动态及烤后烟叶中可溶性总糖、总氮和烟碱的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用硝态氮和铵态氮后,水田与旱地施氮量分别在01-20和01-12.5 kg/hm2范围内均能明显提高烤烟烟叶中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果糖含量;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肥效相当。水田烤烟在生育期内烟叶的糖分含量明显高于旱地烤烟。施用氮肥还能明显促进SS和SPS活性,加速烟叶中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烘烤后旱地烟叶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3323-83 mg/g,DW)显著高于水田烟叶的含量(3053-42 mg/g,DW)。施用铵态氮,旱地与水田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为366.5、331.3 mg/g,DW),显著高于硝态氮处理(分别为358.9、317.2 mg/g,DW);而旱地烤烟烟叶的总氮和烟碱浓度(121-6 mg/g,DW)却低于水田烟叶烟碱浓度(162-0 mg/g,DW);旱地烤烟烟叶的可溶性总糖/总氮或烟碱比值高于水田烟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硝态氮 铵态氮 水田 旱地 碳水化合物 酶活性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红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33
16
作者 靖彦 陈效民 +4 位作者 李秋霞 黄欠如 张佳宝 陈晨 卢绍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5-269,共5页
以生物质炭为0,5,10,20,30,40t/hm2的比例与土壤混合,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方法,研究生物质炭对红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土壤淋溶速率随着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不同处理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穿透... 以生物质炭为0,5,10,20,30,40t/hm2的比例与土壤混合,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方法,研究生物质炭对红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土壤淋溶速率随着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不同处理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穿透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各处理CK、C5、C10、C20、C30和C40的铵态氮淋失率分别为38.33%,37.05%,34.91%,29.83%,28.28%和20.03%;硝态氮的淋失率分别为98.86%,96.49%,94.23%,90.21%,86.15%和83.46%。各处理CK、C5、C10、C20、C30和C40的铵态氮相对浓度(C/C0)的峰值为0.12,0.12,0.11,0.10,0.09和0.09;硝态氮相对浓度(C/C0)的峰值为0.36,0.35,0.34,0.33,0.32和0.32。除硝态氮的浓度峰值与容重呈正显著的相关性外,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累计淋溶量和浓度峰值与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碳、CEC及生物质炭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生物质炭能显著减少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淋溶速率,延长淋溶时间,减少累计淋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红壤 硝态氮 铵态氮 淋溶 垂直运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积累特征及其与玉米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33
17
作者 南镇武 刘树堂 +3 位作者 袁铭章 刘锦涛 辛励 陈晶培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6-181,共6页
为潮土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运移、积累特征及其与夏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始于1978年的莱阳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在2014,2015年夏玉米收获后,分别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并计算0~100 cm不同土... 为潮土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运移、积累特征及其与夏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始于1978年的莱阳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在2014,2015年夏玉米收获后,分别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并计算0~100 cm不同土层硝态氮、铵态氮积累量及夏玉米产量。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或化学氮肥均能提高土壤硝态氮或铵态氮含量及其积累量;在0~100 cm土层中各处理硝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不同,而铵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基本一致;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滞缓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溶,但两者对铵态氮向土壤深层迁移趋势的影响不明显;长期施用有机肥、氮肥对硝态氮、铵态氮积累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对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存在极显著的交互效应;与长期不施肥M_0N_0(CK)相比,施肥处理(M_0N_1、M_0N_2、M_1N_0、M_1N_1、M_1N_2、M_2N_0、M_2N_1、M_2N_2)硝态氮积累量、铵态氮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112%~396%和69%~259%(P〈0.05);在0~20,0~40,0~60,0~80,0~100 cm各土层中,硝态氮、铵态氮积累量与夏玉米产量具有不同线性关系。研究表明,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降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淋溶及其积累,从而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维持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保护地下水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硝态氮 铵态氮 积累特征 玉米产量
下载PDF
磷酸铵镁法处理焦化厂高浓度氨氮废水 被引量:22
18
作者 刘小澜 王继徽 +3 位作者 黄稳水 刘大鹏 金先奎 蒋谦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5-68,共4页
介绍了磷酸铵镁(magnesium ammonium phosphate,MAP)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技术,研究了药剂配比、反应pH值以及药剂选择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在剩余氨水中投加MgCl2·6H2O和Na2HPO4·12H2O药剂,Mg2+:NH4+:... 介绍了磷酸铵镁(magnesium ammonium phosphate,MAP)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技术,研究了药剂配比、反应pH值以及药剂选择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在剩余氨水中投加MgCl2·6H2O和Na2HPO4·12H2O药剂,Mg2+:NH4+:PO3-4的摩尔比为1.4:1:0.9,反应pH值为8.5~9.5的条件下,原水的氨氮浓度可由2000 mg/L降到15 mg/L.并通过对反应沉淀物的结构成分分析,探讨了MAP作为有效缓释肥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氨氮废水 磷酸铵镁 氨氮去除率 氨氮浓度 焦化厂 pH值 剩余氨水 PO 摩尔比 反应
下载PDF
滨岸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NH_4^+-N,TP的吸收效果 被引量:26
19
作者 董凤丽 袁峻峰 马翠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2期93-97,共5页
在野外布点采样及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了滨岸缓冲带植被类型对NH4+-N、TP浓度变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深度样品中NH4+-N、TP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1)植被不同,缓冲带对NH4+-N、TP的去除效率不同;(2)不同深度采集的样品中,NH4+-N、TP的浓度变... 在野外布点采样及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了滨岸缓冲带植被类型对NH4+-N、TP浓度变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深度样品中NH4+-N、TP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1)植被不同,缓冲带对NH4+-N、TP的去除效率不同;(2)不同深度采集的样品中,NH4+-N、TP的浓度变化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岸缓冲带 农业面源污染 铵氮 硝氮
下载PDF
3种人工湿地基质吸附污水中氨氮的性能与基质筛选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张燕 庞南柱 +1 位作者 蹇兴超 冯庆革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91,共5页
通过等温热力学吸附实验,比较人工湿地的基质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种基质的氨氮吸附过程都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氨氮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6.27mg/g... 通过等温热力学吸附实验,比较人工湿地的基质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种基质的氨氮吸附过程都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氨氮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6.27mg/g、6.15mg/g和0.98mg/g;经高钙废渣处理的污水,出水最清澈;高钙废渣对氨氮的吸附效果最好。用吸附效果最好的高钙废渣进行了模拟人工湿地吸附氨氮的基质柱实验,以高钙废渣为基质的模拟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为2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等温吸附 基质 人工湿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