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颌全口义齿托咬合面不同加载点对托位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坚 张非煜 +4 位作者 吴广辉 金文静 张伟 殷戬 王辉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4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分析下颌全口义齿托后牙区咬合面不同加载点及不同牙槽嵴丰满度对托位移的影响,初步探讨人工后牙偏颊侧位置排列的适合范围。方法:利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取得下颌无牙颌标准模型牙槽嵴表面形态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 目的:分析下颌全口义齿托后牙区咬合面不同加载点及不同牙槽嵴丰满度对托位移的影响,初步探讨人工后牙偏颊侧位置排列的适合范围。方法:利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取得下颌无牙颌标准模型牙槽嵴表面形态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形成下颌全口义齿托,以及标准牙槽嵴(S)、丰满牙槽嵴(U)和刃状牙槽嵴(V)等3种断面形态的牙槽嵴黏膜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托模型咬合面左侧第一前磨牙区(P),第一磨牙区(M1)和第二磨牙区(M2)分别设定始于牙槽嵴顶(PT,M1T和M2T)并向颊侧排列的加载点(PB1-9,M1B1-9,M2B1-9,同部位各加载点间距为0.5mm),共计30个加载点,垂直加载9.8N的力,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各条件下托的最大综合位移。结果:随着单侧加载点由牙槽嵴顶部向颊侧移动,各牙槽嵴条件下托的位移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幅度因牙位而不同;在P加载时的托位移增幅较M1和M2的大;在M1和M2加载时,加载点在牙槽嵴顶至颊侧1.5mm范围内,各牙槽嵴条件下托位移的增幅都较小且相近,超出此范围,托位移增幅显著加大。结论:不同牙位偏牙槽嵴顶颊侧加载对全口义齿托位移影响的程度不同。在各牙槽嵴丰满度条件下,前磨牙区人工牙偏颊侧排列较磨牙区更易破坏义齿稳定性,而在磨牙区偏颊侧1.5mm范围内排列人工牙则对义齿稳定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口义齿 牙槽嵴形态 位移 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两侧非对称性下颌牙槽嵴形态对全口义齿稳定性影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董坚 张非煜 +4 位作者 吴广辉 金文静 张伟 殷戬 吕亚林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3年第5期276-28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下颌两侧非对称性牙槽嵴形态对全口义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取得下颌无牙颌标准模型牙槽嵴表面形态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形成下颌全口义齿,标准形态牙槽嵴黏膜,以及4种左右形态非对称的牙... 目的:初步探讨下颌两侧非对称性牙槽嵴形态对全口义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取得下颌无牙颌标准模型牙槽嵴表面形态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形成下颌全口义齿,标准形态牙槽嵴黏膜,以及4种左右形态非对称的牙槽嵴黏膜三维有限元模型:首先建立标准牙槽嵴(S),其次按下颌牙槽骨不同部位吸收至S的1/4高度为条件,分别形成右侧磨牙区吸收(Rm),右侧后牙区吸收(Rpm),右侧牙槽骨吸收(Rapm)及左侧前牙区和右侧牙槽骨吸收(LaRapm)的黏膜模型。在S条件下义齿左右两侧咬合面的双尖牙区P,第一磨牙区M1及第二磨牙区M2等6个部位分别设定位于牙槽嵴顶及其颊侧的2个加载位置,共计12个加载点,单侧垂直加载9.8N的力,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各条件下义齿最大综合位移。结果:M1加载时各牙槽嵴条件下的义齿最大位移较P和M2加载时的小。各部位加载时LaRapm条件下义齿最大综合位移都较其他牙槽嵴条件下的大。左侧M2加载时的Rapm较Rm和Rpm的大,P加载及右侧M2加载时的Rm、Rpm、Rapm相近,且都大于S。结论:在单侧加载条件下,下颌两侧非对称性牙槽嵴前牙区高度影响全口义齿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口义齿 牙槽嵴形态 义齿稳定性 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