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6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寒草场优势杂草黄帚橐吾水浸液对牧草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27
1
作者 马瑞君 王明理 +3 位作者 赵坤 郭守军 赵庆芳 孙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5-850,共6页
研究了高寒草场中主要毒杂草———黄帚橐吾水浸液对同域分布的5种牧草的化感作用.将反应指数(RI)相加平均后分为一、二、三级敏感指数,分别评价不同测定指标、不同发育期和物种水平对化感作用的敏感性;从供体角度对相应RI值做同样处理... 研究了高寒草场中主要毒杂草———黄帚橐吾水浸液对同域分布的5种牧草的化感作用.将反应指数(RI)相加平均后分为一、二、三级敏感指数,分别评价不同测定指标、不同发育期和物种水平对化感作用的敏感性;从供体角度对相应RI值做同样处理,以综合评价不同水浸液及其不同浓度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5种牧草对黄帚橐吾化感作用的敏感性从强到弱依次为早熟禾>大雀麦>中华羊茅>羊茅>垂穗披碱草;牧草种子萌发期的敏感性强于幼苗生长期,尤以萌发指数受化感作用的影响明显.黄帚橐吾根、叶水浸液对牧草生物测定结果大多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物种水平的化感效应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说明雨水淋溶是黄帚橐吾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的途径之一.黄帚橐吾根部化感效应强于叶片,可能与其地下种间激烈的资源竞争有关.化感作用在增强黄帚橐吾生存竞争力、扩大种群和入侵草场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可能是黄帚橐吾单优势种群落形成和草场退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帚橐吾 水浸液 高寒草场 牧草 化感作用
下载PDF
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 被引量:131
2
作者 马玉寿 郎百宁 +2 位作者 李青云 施建军 董全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9期1-5,共5页
通过对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现状的调查研究 ,将这一地区的退化草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 4类 ,对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草地采取不同治理措施进行试验研究。最后提出了通过禁牧封育、毒杂草防除和草地施肥的措施进行轻度和... 通过对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现状的调查研究 ,将这一地区的退化草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 4类 ,对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草地采取不同治理措施进行试验研究。最后提出了通过禁牧封育、毒杂草防除和草地施肥的措施进行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的恢复改良。通过建植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的手段恢复与重建重度和“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高寒草甸 退化草地 重建技术
下载PDF
青藏高原“黑土滩”形成的自然因素与生物学机制 被引量:106
3
作者 李希来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0-22,共3页
“黑土滩”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海拔范围、区域特征和独特的气象条件。整个过程的主导因素是人为过度放牧 ,导致秃斑地的形成 ;害鼠破坏、风蚀、水蚀和冻融剥离等自然因素起到加速“黑土滩”
关键词 “黑土滩” 形成机制 高寒草甸 退化草地 青藏高原 生物学机制 自然因素
下载PDF
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生物量的分布模式 被引量:85
4
作者 刘伟 周华坤 周立 《中国草地》 CSCD 2005年第2期9-15,共7页
以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地下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和地上生物量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的范围内,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根系有向表层聚集的趋势;植物... 以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地下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和地上生物量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的范围内,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根系有向表层聚集的趋势;植物群落组成中,莎草和禾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杂类草则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向;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总地上生物量远低于地下生物量,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则相差较小,特别是在极度退化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十分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退化草地 生物量 分布模式
原文传递
不同海拔梯度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89
5
作者 李凯辉 胡玉昆 +2 位作者 王鑫 范永刚 吾买尔.吾守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019-2024,共6页
以新疆天山南坡的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每升高100m设置1块样地,共9个样地,研究了海拔梯度变化条件下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紫花针茅、羊茅群落分布在海拔2460~2760m,地上生物量为52.2~75.9g.m... 以新疆天山南坡的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每升高100m设置1块样地,共9个样地,研究了海拔梯度变化条件下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紫花针茅、羊茅群落分布在海拔2460~2760m,地上生物量为52.2~75.9g.m-2,线叶嵩草+紫花针茅群落分布在海拔2860m,地上生物量为53.2g.m-2,线叶嵩草、天山羽衣草、细果苔草群落分布在海拔2960~3260m,地上生物量为62.1~107.4g.m-2;7—8月平均相对湿度对群落总的地上生物量影响较大;海拔与禾本科的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莎草科呈显著正相关;7—8月平均气温是决定禾本科和莎草科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回归方程分别为Y=13.467X-97.284和Y=171.699-15.331X;海拔与平均气温和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N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高寒草地 功能群 环境因子 海拔
下载PDF
施肥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86
6
作者 郑华平 陈子萱 +1 位作者 王生荣 牛俊义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5期34-39,共6页
研究了施肥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物种丰富度、植被高度、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增加物种丰富度和高度,其中施氮磷肥和施氮磷有机肥分别比对照的草地丰富度提高了42.9%和44.7%,植被高度平均提高4.5和5.6 cm。不同施肥... 研究了施肥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物种丰富度、植被高度、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增加物种丰富度和高度,其中施氮磷肥和施氮磷有机肥分别比对照的草地丰富度提高了42.9%和44.7%,植被高度平均提高4.5和5.6 cm。不同施肥处理对高寒沙化草地的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有影响。氮、磷和有机肥混施后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与对照之间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施氮磷肥后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对照间差异极显著。不同施肥类型对高寒沙化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不同,采用氮、磷和有机肥混施的方案可最大限度的增加沙化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比对照的增加2.5倍。从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增加综合考虑,氮、磷和有机肥混施为高寒沙化草地施肥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化草地 施肥 植物多样性 生产力
下载PDF
东祁连山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84
7
作者 柳小妮 孙九林 +2 位作者 张德罡 蒲小鹏 徐广平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1-11,共11页
采用样方法对东祁连山地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群落生产力进行了分析,并运用α多样性、β多样性等指标研究了其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样地内共有植物种13科27属40多种,从未退化-... 采用样方法对东祁连山地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群落生产力进行了分析,并运用α多样性、β多样性等指标研究了其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样地内共有植物种13科27属40多种,从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优势种分别为线叶嵩草+禾草、线叶嵩草+珠芽蓼、珠芽蓼+线叶嵩草、珠芽蓼+杂类草、平车前+杂类草。2)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草地总盖度降低,优良牧草生物量减少,而毒杂草的比例逐渐上升,草地质量下降;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明显降低,地上生物量远低于地下生物量,分布在各层的植物根量越来越少,地下根系具有浅层化特点。3)高寒草甸植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基本上与均匀度、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与生态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中度退化阶段最高,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重度退化阶段最高,群落多样性更多地受均匀度的影响。4)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样方内微生境或资源异质性减小,样方间异质性增大,从而导致β多样性增加;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替代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重度退化-极度退化>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祁连山 高寒草甸 物种多样性 草地质量
下载PDF
西藏那曲地区高寒草地地下生物量 被引量:75
8
作者 鄢燕 张建国 +2 位作者 张锦华 范建容 李辉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818-2823,共6页
矮嵩草草甸、藏北嵩草草甸及紫花针茅草原是那曲地区主要的草地类型,通过对其地下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地下/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及其对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发现:(1)这三类植物群落的地下生物量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下的锯齿状分布,主要分布在0... 矮嵩草草甸、藏北嵩草草甸及紫花针茅草原是那曲地区主要的草地类型,通过对其地下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地下/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及其对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发现:(1)这三类植物群落的地下生物量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下的锯齿状分布,主要分布在0~10cm的草皮层中,而且不同的退化草地,其地下的生物量也不同;(2)各群落的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密切相关,相关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地下/地上生物量的比值越大,地上生物量就越高.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不大,而地下生物量变化显著;(3)在高山草甸土中,矮嵩草草甸的地下生物量和土壤的有机质,全N,碱解N的含量及土壤的容重呈相关关系,而与其他的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著.(4)各群落的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与土壤环境的关系是植物长期适宜高寒生境条件的结果和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生物量 地上生物量 高山草甸土 高寒草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79
9
作者 王建林 钟志明 +5 位作者 王忠红 余成群 沈振西 张宪洲 胡兴祥 大次卓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19,共11页
利用67个样点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4.45,变化幅度为1.05~177.69。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磷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 利用67个样点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4.45,变化幅度为1.05~177.69。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磷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磷含量差异显著;2)19个草地型不同土层(0~10cm,10~20cm,20~30cm,30~40cm)碳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6.15,33.59,30.33和22.76,表土层(10~20cm)与底土层(30~40cm)碳磷比差异显著。土壤剖面自上而下,碳磷比可分为低-高-低-高型、低-高-低型、高-低-高-低型、高-低- 高型和由高到低型等5个类型;3)土壤碳磷比与植被盖度、植被高度、20~30cm土壤容重、10~20cm土壤含水量、30~40cm土壤含水量、HCO3-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10℃年积温、年均相对湿度、10~20cm地下生物量、0~10cm土壤容重、0~10cm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有机质、总有机碳、水解性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原 土壤 碳磷比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发展以燕麦为支柱产业的可持续高寒草地畜牧业 被引量:76
10
作者 刘振恒 武高林 +3 位作者 仁青草 巩晓兰 靳瑞芳 刘明清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9期67-69,共3页
针对我国青藏高寒草地畜牧业的生产现状,探讨了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繁育、人工草地建植和草产品加工以及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新型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的建立,为发展以燕麦为支柱产业的可持续高寒草地畜牧业提供... 针对我国青藏高寒草地畜牧业的生产现状,探讨了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繁育、人工草地建植和草产品加工以及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新型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的建立,为发展以燕麦为支柱产业的可持续高寒草地畜牧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高寒草地 畜牧业
下载PDF
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及其与土壤物理因子相关性特征 被引量:68
11
作者 杨成德 龙瑞军 +3 位作者 陈秀蓉 满元荣 徐长林 惠婧婧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62-68,共7页
使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646.32~1 132.05 μg/g)、氮(31.46~100.57 μg/g)和磷(13.00~51.62 μg/g)均为上层高于下层,其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分别为0.... 使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646.32~1 132.05 μg/g)、氮(31.46~100.57 μg/g)和磷(13.00~51.62 μg/g)均为上层高于下层,其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分别为0.45%~0.84%,0.65%~1.30%和0.54%~3.39%;微生物量碳、氮、磷彼此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微生物量与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在杜鹃、珠芽蓼和禾草草地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pH值在金露梅灌丛(P<0.01)、珠芽蓼草地(P<0.05)和嵩草草地(P<0.01)呈显著负相关,在杜鹃(P<0.01)和高山柳灌丛(P<0.05)呈显著正相关.微生物量碳氮比及碳磷比分别为9.59~24.95和17.13~91.65.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和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率可反映草地土壤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量 相关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碳排放及其迁移过程研究 被引量:69
12
作者 裴志永 欧阳华 周才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1-236,共6页
采用箱式法通过对青海省五道梁地区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含碳温室气体的研究发现 ,该地区高寒草原系统表层土壤 CO2 和 CH4 在 7~ 8月份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 0 .46μmol· m- 2 · s- 1和 - 0 .43× 1 0 - 3μmol... 采用箱式法通过对青海省五道梁地区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含碳温室气体的研究发现 ,该地区高寒草原系统表层土壤 CO2 和 CH4 在 7~ 8月份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 0 .46μmol· m- 2 · s- 1和 - 0 .43× 1 0 - 3μmol·m- 2 ·s- 1,此两种气体的排放通量随时间都有明显的变化特征 ,它们的日变化均为明显的单峰型 ,而且其中 CO2 排放通量的变化明显受大气温度变化的影响。地下土壤中 CO2 和 CH4 气体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两种气体浓度在土壤中与相邻层次的气体浓度有很明显的相关关系 ,尤以永久冻土上层边界附近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原 碳排放 迁移过程 CO2 CH4
下载PDF
1982~2013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覆盖变化及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70
13
作者 陆晴 吴绍洪 赵东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2-300,共9页
利用GIMMS 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站台观测数据,对青藏高原1982~2013年高寒草地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表现为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近32 a来,整个高原草地生长季NDVI呈上升... 利用GIMMS 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站台观测数据,对青藏高原1982~2013年高寒草地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表现为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近32 a来,整个高原草地生长季NDVI呈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0.000 3/a(p<0.05);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具有空间异质性,整体为增加趋势,呈增加趋势的面积约占研究区域面积的75.3%,其中显著增加的占26.0%(p<0.05),类型主要为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高寒草甸;比例为4.7%,草地类型主要为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高原西部地区;基于生态地理分区的分析显示,青藏高原草地与降水、温度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均值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对降水的滞后效应显著;高原东北部温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好,降水为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变化的主导因子;东中部地区降水充沛,温度则为高寒草地生长的制约因子;南部地区降水和温度都较适宜,均与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相关性显著(p<0.05),共同作用于草地的生长;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因子与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关系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NDVI 气候因子 生态地理区域
下载PDF
放牧干扰对高寒草场的影响 被引量:59
14
作者 周华坤 周立 +3 位作者 赵新全 严作良 刘伟 师燕 《中国草地》 CSCD 2002年第5期53-61,共9页
述评了放牧干扰对高寒草场动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活动及草场退化等的影响 ,指出了合理利用高寒草场的优化放牧策略 ,只有确定适宜的放牧强度、科学施加放牧干扰 ,才能保证高寒草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
关键词 放牧干扰强度 高寒草场 动植物群落 土壤 草场退化演替 优化放牧策略
原文传递
放牧强度对环青海湖高寒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66
15
作者 郑伟 董全民 +3 位作者 李世雄 李红涛 刘玉 杨时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33-1038,共6页
通过2年的连续放牧试验,采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不同放牧强度对环青海湖高寒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并探讨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草地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为高寒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强... 通过2年的连续放牧试验,采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不同放牧强度对环青海湖高寒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并探讨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草地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为高寒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基本呈单峰变化,即在中度放牧下多样性最高,重度放牧下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最小;群落生产力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莎草科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禾本科和豆科生产力降低(P<0.05),杂类草生物量有增加趋势;禾草和豆科比例减小,莎草和杂类草比例增加;草地生产力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呈显著的单峰函数关系(R2=0.910,P=20.027;R2=0.953,P=20.010),结合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才能更好地反映维持草地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指标。放牧强度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及其关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湖地区 高寒草原 放牧强度 物种多样性 草地生产力
下载PDF
垂穗披碱草利用价值评价 被引量:60
16
作者 陆光平 聂斌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9期13-15,共3页
对野生于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的垂穗披碱草进行了栽培及连续 3年的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 ,垂穗披碱草在当地年均生长天数为 12 8d ,越冬率为 91% ,1、2、3龄草地的干草产量分别为 3170、2 4 5 3、2 5 6 0kg/hm2 ,平均 2 70 7kg/hm2 ... 对野生于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的垂穗披碱草进行了栽培及连续 3年的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 ,垂穗披碱草在当地年均生长天数为 12 8d ,越冬率为 91% ,1、2、3龄草地的干草产量分别为 3170、2 4 5 3、2 5 6 0kg/hm2 ,平均 2 70 7kg/hm2 ,叶片重量可达地上总重量的 6 9%。试验表明 ,垂穗披碱草是适合当地的优良牧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穗披碱草 利用价值 牧草驯化 草产量 高山草原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藏北地区草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 被引量:61
17
作者 高清竹 万运帆 +5 位作者 李玉娥 林而达 杨凯 江村旺扎 王宝山 李文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526-2532,共7页
基于1981-2004年遥感监测和气象数据,采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模拟分析藏北地区草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水热条件的制约,藏北地区草地植被NPP空间分布规律呈水平地带性... 基于1981-2004年遥感监测和气象数据,采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模拟分析藏北地区草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水热条件的制约,藏北地区草地植被NPP空间分布规律呈水平地带性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由230gC·m^-2·a^-1减少到接近0.藏北地区草地植被NPP整体水平较低,年均草地植被总NPP为21.5×10^12g C·a^-1,多年平均值仅为48.1g C·m^-2·a^-1,明显低于青藏高原和其它草原区.藏北地区坡度小于1°平地和平滩地,以及南坡的草地植被年平均NPP相对较低.藏北主要高寒草地7-9月NPP占全年NPP的64.0%~70.0%.1981-2004年间,藏北地区草地植被总NPP的年际变化较大,并有进一步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地区 高寒草地 NPP 时空格局 CASA模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草地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研究 被引量:62
18
作者 郝爱华 薛娴 +5 位作者 彭飞 尤全刚 廖杰 段翰晨 黄翠华 董斯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4-975,共12页
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法,探讨了青藏高原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系分配及土壤理化特性差异。研究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高寒草原禾草优势地位未改变,高寒草甸优势种莎... 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法,探讨了青藏高原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系分配及土壤理化特性差异。研究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高寒草原禾草优势地位未改变,高寒草甸优势种莎草逐渐被杂类草取代。(2)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先保持稳定再下降。高寒草甸地下生物量较高寒草原地下生物量对退化响应更敏感。(3)高寒草原退化过程中,莎草地上物生量变化不明显(P>0.05),禾草地上生物量贡献率由88.12%减少至53.54%,杂类草地上生物量贡献率由0.08%增加至42.81%;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禾草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小,莎草地上生物量占比由69.15%减少至0.04%,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占比由12.56%增加至92.61%。(4)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高寒草原根系向浅层迁移,高寒草甸根系向深层迁移。(5)退化对高寒草甸土壤含水量(θ)、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及土壤容重(BD)影响均比高寒草原更强烈。本研究对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退化 植被生产力 植物群落 土壤特性
下载PDF
Patterns of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in China's grasslands:Evidence from individual-level observations 被引量:56
19
作者 WANG Liang NIU KeChang +1 位作者 YANG YuanHe ZHOU Pe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0年第7期851-857,共7页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not only influences growth of individual plants,but also influences vegetation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and consequently impacts soil carbon input as well as terrestrial ecosys...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not only influences growth of individual plants,but also influences vegetation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and consequently impacts soil carbon input as well as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ing.However,due to sampling difficulties,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uncertainty remains about the root:shoot ratio(R/S),a key parameter for model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ing.We investigated biomass allocation patterns across a broad spatial scale.We collected data on individual plant biomass and systematically sampled along a transect across the temperate grasslands in Inner Mongolia as well as in the alpine grasslands on the Tibetan Plateau.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edian of R/S for herbaceous species was 0.78 in China's grasslands as a whole.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emperate grasslands than in alpine grasslands(0.84 vs.0.65).The slope of the allomet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 was steeper for temperate grasslands than for alpine.Our results did no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aboveground biomass scales isometrically with belowground biomass.The R/S in China's grasslands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ean annual temperature(MAT) or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MAP).Moreover,comparisons of our results with previous findings indicated a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R/S data from individual plants and communities.This might be mainly caused by the underestimation of R/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as a result of an inevitable loss of fine roots and the overestimation of R/S in community-level surveys due to grazing and difficulties in identifying dead roots.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root biomass in grasslands tended to have been overestimated in previous reports of 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veground biomass ALLOMETRY alpine grassland belowground biomass Inner Mongolia isometric relationship root:shoot ratio temperate grassland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近45年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59
20
作者 杜际增 王根绪 李元寿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5,共11页
根据1969年航片数据、1986,2000,2007年以及2013年TM数据建立的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空间数据集,结合该地区近50年的气候资料以及人类活动状况,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 根据1969年航片数据、1986,2000,2007年以及2013年TM数据建立的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空间数据集,结合该地区近50年的气候资料以及人类活动状况,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45年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呈现以覆盖度降低、破碎化与干旱化加剧为主的退化趋势,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的速率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呈迅速增加趋势,2000年后退化速率逐渐降低;气温升高引起的区域的暖干化是导致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过度放牧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是导致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加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长江黄河源区 退化特征 驱动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