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采油中原油组分的变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庞林绪 莫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0-51,共2页
在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19断块(油层温度为74℃,地层水矿化度为12×104mg/L)几口油井注入兼性厌氧混合菌液,进行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油井注入混合菌液仅1个月,微生物降解作用就使地下原油组分有较明显变化。对... 在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19断块(油层温度为74℃,地层水矿化度为12×104mg/L)几口油井注入兼性厌氧混合菌液,进行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油井注入混合菌液仅1个月,微生物降解作用就使地下原油组分有较明显变化。对试验井注入菌液前、后产出原油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原油中碳数大于15的正构烷烃相对含量不同程度减少,碳数为10~15的正构烷烃相对含量相应增加。这使试验井产出原油凝固点降低了0.5~2.0℃、粘度降低了16.0~31.2mPa·s。现场试验证实,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投资少而见效快且效益高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应该在适用的油田推广。图1表1参1(郭海莉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原油组分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微生物降解烷烃中间产物分离鉴定及代谢途径 被引量:7
2
作者 盖立学 陆原鹏 +1 位作者 郭盟华 金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0-142,共3页
为进一步提高微生物降解原油烃的效率,采用铜绿假单胞菌、蜡状芽胞杆菌和地衣芽孢杆3株采油菌株进行微生物降解烷烃途径研究,建立了中间产物分离制备方法,采用重氮甲烷衍生的方法对酸性中间产物进行甲基化衍生,实验菌株对正十四烷、正... 为进一步提高微生物降解原油烃的效率,采用铜绿假单胞菌、蜡状芽胞杆菌和地衣芽孢杆3株采油菌株进行微生物降解烷烃途径研究,建立了中间产物分离制备方法,采用重氮甲烷衍生的方法对酸性中间产物进行甲基化衍生,实验菌株对正十四烷、正二十二烷和非正构烷烃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利用GC-MS方法,在实验菌株作用正二十二烷的产物中,检测到二十二烷酸、十八烷酸和十六烷酸,可以判断采油微生物是以末端单加氧的形式代谢正二十二烷生成二十二烷醇,然后进一步氧化成酸,进入β-氧化过程.该研究为微生物摄取原油中不同组分和控制降解过程、进一步改善微生物采油技术效果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烷烃降解 GC-MS 代谢途径 β-氧化
下载PDF
嗜热解烃菌NG80-2的鉴定及其特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唐赟 冯露 +3 位作者 刘沐之 马挺 梁凤来 刘如林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50,70,共6页
利用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不同碳源发酵产酸试验及16SrDNA的进化树分析的方法。对分离获得的嗜热解烃细菌NG80-2进行了鉴定,确定为Geobacillus thermodenitrificans,其16S rDNA与Geobacillus thermodenitrificans BGSC94A1的相似... 利用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不同碳源发酵产酸试验及16SrDNA的进化树分析的方法。对分离获得的嗜热解烃细菌NG80-2进行了鉴定,确定为Geobacillus thermodenitrificans,其16S rDNA与Geobacillus thermodenitrificans BGSC94A1的相似性最高,达到99.80%.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65℃,最适pH为7.2,能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并且能选择性降解C15~C36直链烷烃,其中对正-十六烷(C16)的降解率高达58.9%.优良的烃降解性能对微生物开采重质原油和治理石油污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热菌 烃降解 石油污染 生物治理
下载PDF
海南八门湾红树林柱状沉积物中有机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和降解 被引量:5
4
作者 孙蕴婕 吴莹 张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4-101,共8页
对海南岛红树林柱样中有机生物标志物等生物地球化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红树林中有机碳(OC)与总氮(TN)比值范围为5.35—7.47,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范围为?25‰—?22.9‰。脂肪酸与正构烷烃浓度分布范围分别为7.8—21.8μg.g... 对海南岛红树林柱样中有机生物标志物等生物地球化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红树林中有机碳(OC)与总氮(TN)比值范围为5.35—7.47,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范围为?25‰—?22.9‰。脂肪酸与正构烷烃浓度分布范围分别为7.8—21.8μg.g?1(干重)和3.2—25μg.g?1(干重)。在表层沉积物中,红树林植物、细菌与浮游生物的脂肪酸生物标志物各占总脂肪酸的25.4%、12.9%和7.5%,结合较低的OC/TN比值和较高的δ13C值,表征了当地微生物和外源浮游植物的有机质贡献。各类脂肪酸在柱样中表现出不同的降解特征: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优先被降解,而长链脂肪酸(LCFAs)则较为稳定,没有明显的降解。碳优势指数(CPI)和平均碳链长度(ACL)显示,埋藏深度越深,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改造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正构烷烃 脂肪酸 降解 红树林 海南岛
下载PDF
恶臭假单胞菌H_(2-3)降解水杨酸和烷烃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素琴 朱湘民 +1 位作者 马国华 夏祥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01-505,共5页
随着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难分解的烃类化合物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微生物对环境中难分解化合物的降解和转化是当今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芳香烃化合物如酚、萘、水杨酸、氯代芳烃等生物降解在近半个世... 随着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难分解的烃类化合物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微生物对环境中难分解化合物的降解和转化是当今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芳香烃化合物如酚、萘、水杨酸、氯代芳烃等生物降解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逐步得以广泛深入的研究。至于细菌对于烃类物质的降解遗传控制只是从七十年代开始。早在1972年美国Chakrabaty研究了假单胞菌降解水杨酸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烃 恶臭假单胞菌 水杨酸 降解
下载PDF
Effects of hydrolysis and bacterial degradation in the cells on hydrocarbons and biomarkers generated by pyrolysis of green alga 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被引量:3
6
作者 Qingyu Wu Bin Zhang +2 位作者 Yitao Song Guoying Sheng Jiamo F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8年第9期749-753,共5页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normal alkanes and isoprenoid alkanes from pyrolysed products of green alga 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increased when the algal cell subject to hydrolysis and bacterial degradation were used. Th...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normal alkanes and isoprenoid alkanes from pyrolysed products of green alga 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increased when the algal cell subject to hydrolysis and bacterial degradation were used. Their value of C 23 -/C 24 + and the rate of Pr/C 17 increased greatly whereas the contents of C 20 alkenes were remarkably low compared with that from untreated sample (as control). These results are more analogous to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hydrocarbons derived from algae in na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HYDROLYSIS BACTERIAL degradation alkane BIOMARKER thermal simulation.
全文增补中
高效柴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烷烃组分的降解
7
作者 陈红初 张婷娣 +2 位作者 付玉丰 茹金涛 秦传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723-5732,共10页
从东北某油田开采区油污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柴油降解菌13-3,经形态观察、16S rRNA鉴定其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该菌株在20℃、180r/min的条件下培养7d,可将1g/L的柴油降解88.50%,与其他菌株相比,表现出优秀的柴油降解能... 从东北某油田开采区油污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柴油降解菌13-3,经形态观察、16S rRNA鉴定其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该菌株在20℃、180r/min的条件下培养7d,可将1g/L的柴油降解88.50%,与其他菌株相比,表现出优秀的柴油降解能力;接种至10g/kg柴油污染土壤中,在20℃、土壤含水量为30%的条件下修复21d,柴油降解率可达71.7%,在柴油污染土壤修复应用中具有较大潜力.根据烷烃底物降解实验,菌株13-3的烷烃利用谱较广,对C_(14)~C_(22)的中长链烷烃均有降解,C_(17)~C_(20)的降解率可达90%以上.环境因素影响实验表明,菌株13-3可在pH值6~9、温度10~30℃、盐度(NaCl)0.5%~3%的范围内生长,在10g/L柴油浓度下仍可获得较好生长,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有望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发挥其降解性能.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在菌株13-3的基因组中找到3个烷烃降解关键基因(alkB、almA、ladA),推测其降解烷烃途径为末端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株筛选鉴定 不动杆菌 柴油降解 烷烃降解
下载PDF
铁锰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对正构烃非生物自然衰减过程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8
作者 张燕子 刘长风 +1 位作者 闫秀秀 安婧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34-2841,共8页
土壤组分中铁锰氧化物和黏土矿物(FeMn⁃Clay minerals,FM⁃C)在有机污染物的非生物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有关黑暗环境下FM⁃C对正构烃的非生物自然衰减过程和作用机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正构烃中长链C16~C31为对象,探讨无机矿物磁铁... 土壤组分中铁锰氧化物和黏土矿物(FeMn⁃Clay minerals,FM⁃C)在有机污染物的非生物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有关黑暗环境下FM⁃C对正构烃的非生物自然衰减过程和作用机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正构烃中长链C16~C31为对象,探讨无机矿物磁铁矿(Fe_(3)O_(4))、赤铁矿(Fe_(2)O_(3))、针铁矿(FeO(OH))、软锰矿(MnO_(2))、蒙脱石和高岭石在黑暗环境下对正构烃的非生物自然衰减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通过人工合成土壤,剔除自然土壤中所含的复杂元素,设置FM⁃C的浓度梯度(1%、2%、3%)来考察FM⁃C含量对正构烃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黏土矿物表面上的铁锰氧化物会加速正构烃的降解和转化,且降解率随着FM⁃C的浓度增加而增加。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对反应前后黏土矿物上铁锰离子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显示,Fe(Ⅱ)和Mn(Ⅲ)的作用效果尤为明显,这是因为Fe(Ⅱ)和Mn(Ⅲ)可以直接与矿物上所吸附的氧气反应生成超氧自由基(O_(2)·-)。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技术检测发现,在正构烃转化降解过程中O_(2)·-反应前后具有明显的变化,并且在正构烃的降解转化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提出了FM⁃C对正构烃降解转化的反应机理。本研究对在黑暗条件下土壤中无机矿物对正构烃类有机污染物的非生物自然衰减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氧化物 黏土矿物 超氧自由基 正构烃 降解
原文传递
基于转录组与翻译组的海洋食烷菌(Alcanivorax)烷烃代谢调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子宁 位光山 +2 位作者 张希妍 王万鹏 邵宗泽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606-4624,共19页
【目的】食烷菌是海洋烃类降解优势菌,其烷烃代谢调控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拟从食烷菌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认识烷烃降解的调控过程。【方法】分别以乙酸和正十六烷(C16)为唯一碳源与能源,获取柴油食烷菌(Alcanivorax dieselolei)B5菌... 【目的】食烷菌是海洋烃类降解优势菌,其烷烃代谢调控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拟从食烷菌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认识烷烃降解的调控过程。【方法】分别以乙酸和正十六烷(C16)为唯一碳源与能源,获取柴油食烷菌(Alcanivorax dieselolei)B5菌株的转录组和翻译组数据,并整合数据计算得到该菌在2种碳源培养条件下基因的翻译效率。采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对差异翻译和翻译效率基因进行功能和代谢通路注释。【结果】当以C16为唯一碳源与能源时,B5菌株烷烃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在转录与翻译水平均大量提升,包括烷烃单加氧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等。KEGG富集结果表明,翻译水平显著上调基因参与了肽聚糖生物合成、脂肪酸降解、氯代烷烃降解、氧化磷酸化和生物膜形成等通路;翻译效率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铁载体非核糖体肽的生物合成、氧化磷酸化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等途径。通过转录组和翻译组学的联合分析显示,为了适应烷烃氧化,B5有效地协调了转录与翻译过程;B5在2种碳源培养条件下基因表达水平与翻译效率均呈现负相关性;全局蛋白调节因子CsrA和sRNAs参与的转录后调控可能导致了烷烃代谢相关基因的翻译效率差异。【结论】转录组和翻译组数据的联合分析表明转录后调控参与了食烷菌的烷烃代谢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食烷菌烷烃代谢的转录后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食烷菌 烷烃降解 转录组 翻译组 翻译效率
原文传递
Gordonia sp. LAM0048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正十六烷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小蓉 阮志勇 +4 位作者 王彦伟 王慧敏 郭翔 孔德龙 邵承斌 《生物技术进展》 2015年第2期137-141,F0003,共6页
以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从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降解正十六烷的菌株LAM0048。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细胞化学组分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细胞脂肪酸和极性脂试验,确定其属于棒杆菌亚目(Corynebacterineae... 以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从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降解正十六烷的菌株LAM0048。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细胞化学组分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细胞脂肪酸和极性脂试验,确定其属于棒杆菌亚目(Corynebacterineae)、诺卡菌科(Nocardiaceae)、戈登氏属(Gordonia),且可能为戈登氏属的一株新种。采用单因素实验对菌株LAM0048在无机盐培养基中降解正十六烷的降解率进行初步探讨,发现该菌株能在以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菌株LAM0048能够在36 h内完全降解0.05%(V/V)的正十六烷,当烷烃浓度达到1.0%(V/V)时,降解率达46.4%。结果表明LAM0048是一株具有耐受高浓度烷烃的石油降解菌,在石油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RDONIA sp. 正十六烷 降解 分离鉴定 高耐受性
下载PDF
Dietzia菌中铁氧还蛋白及其还原酶在正十六烷降解中的关键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裕昭 秦晓宇 +2 位作者 聂勇 吴晓磊 许子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微生物降解烷烃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方式,在环境修复和石油开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烃降解过程中主要通过红素氧还蛋白(Rd)和红素氧还蛋白还原酶(RdR)的电子传递链为中长链烷烃羟化酶AlkB提供能量;然而许多依赖于AlkB的烷烃降解菌,如... 微生物降解烷烃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方式,在环境修复和石油开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烃降解过程中主要通过红素氧还蛋白(Rd)和红素氧还蛋白还原酶(RdR)的电子传递链为中长链烷烃羟化酶AlkB提供能量;然而许多依赖于AlkB的烷烃降解菌,如Dietzia菌,其基因组中未发现已知的RdR的蛋白编码基因,因而其如何发挥AlkB的功能依然未知.以Dietzia sp.DQ12-45-1b作为模式菌株,前期研究发现铁氧还蛋白(Fd)与铁氧还蛋白还原酶(FdR)编码基因的缺失会导致菌株对正十六烷代谢的缺陷.通过构建Fd、FdR及其所在的细胞色素P450类烷烃羟化酶CYP153基因簇的敲除与回补突变株,对比野生型菌株生长表型,发现在Fd或FdR的编码基因缺失的情况下会导致菌株丧失对正十六烷的代谢能力,确定了该基因簇中Fd及FdR基因是Dietzia sp.DQ12-45-1b正十六烷降解的必需基因.此外还发现烷烃羟化酶CYP153基因的缺失并不影响菌株对正十六烷的降解利用.上述结果暗示FdR在降解过程中可能存在与其他烷烃羟化酶如AlkW等的电子传递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探索Dietzia菌的烃代谢降解过程机制.(图6表2参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tzia菌属 烷烃降解 电子传递 铁氧还蛋白还原酶 CYP153羟化酶
原文传递
Dietzia菌随机插入突变体文库的构建及功能基因筛选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鑫 王蒙 +7 位作者 许子牧 黄晓雨 王淼啸 黄婷 方源 聂勇 吴晓磊 汪家权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75-782,共8页
Dietzia属菌具有很好的烃类降解和良好的高盐、高碱耐受能力.为研究Dietzia属降解烷烃和耐受盐碱的分子机制,以Dietzia sp.DQ12-45-1b为研究菌株,利用双质粒系统p Tip-istAB-sacB和pRTSK-sacB,成功构建库容为30720的随机突变体文库.随... Dietzia属菌具有很好的烃类降解和良好的高盐、高碱耐受能力.为研究Dietzia属降解烷烃和耐受盐碱的分子机制,以Dietzia sp.DQ12-45-1b为研究菌株,利用双质粒系统p Tip-istAB-sacB和pRTSK-sacB,成功构建库容为30720的随机突变体文库.随机挑选的突变克隆及突变克隆传代20次后的Southern blot结果表明:转座序列插入的随机性较好,均为单插入突变,并且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可用于长期筛选功能基因.在此基础上,分别以高盐培养和正十六烷为单一碳源培养,利用高通量基因筛选,成功获得了一个耐盐突变体M9G和5个降解利用正十六烷相关突变株M6A、M6B、M7A、M9A、M81C.与野生型相比,5个降解利用正十六烷相关突变株的降解率下降范围为16.67%-84.35%.插入位点分析结果显示,M9G、M6A、M6B、M7A、M9A和M81C的插入基因分别预测为丝氨酸蛋白酶、铁氧化还原蛋白、假定蛋白、铁氧化还原蛋白还原酶、ABC转运蛋白和细胞色素P450类CYP153烷烃羟化酶.其中除了预测假定蛋白外,有些基因与传统上确定的功能存在差异,暗示着其可能具有新的功能.Dietzia菌随机插入突变体文库的构建及筛选可为研究Dietzia菌的抗逆和烷烃降解机制奠定基础.(图6表3参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突变体文库 Dietzia属 筛库 耐盐 烷烃降解
原文传递
三种细菌降解直链烷烃的效果及降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虹 张朋朋 +4 位作者 刘娜 杨元元 刘翠珠 李志萍 王明超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66-70,共5页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克雷白氏菌属(Klebsiellasp.,A5)、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A6)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A10)3种石油烃降解菌,研究了其对石油烃中不同碳原子数的3种直链烷烃(正十四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的降解效...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克雷白氏菌属(Klebsiellasp.,A5)、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A6)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A10)3种石油烃降解菌,研究了其对石油烃中不同碳原子数的3种直链烷烃(正十四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克雷白氏菌属对3种烷烃的降解能力相对较差;假单胞菌属对3种烷烃的降解效果较好,5d的降解率均达到80%以上,且对正十六烷的降解率高达95.9%;无色杆菌属对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也有较高的降解率,对正十五烷的降解率达80%以上,对正十六烷的降解率达90%以上。选取降解效果最好的假单胞菌属对正十六烷进行降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当正十六烷初始含量为100mg/L、200mg/L、400mg/L和800mg/L时,其降解动力学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其降解半衰期为1.79~3.22d;同时,降解过程中菌体浓度的变化显示,环境中的正十六烷含量越低,菌体的对数生长期越短,当正十六烷含量为100mg/L和200mg/L时,A6菌的对数生长期仅持续1d左右就进入稳定期,而当正十六烷含量达到400mg/L以上时,A6菌的对数生长期持续2d后,生长菌群总数处于平坦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降解菌 直链烷烃 微生物降解 降解动力学
下载PDF
一株烷烃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晶 宋东辉 +1 位作者 刘凤路 邸富荣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24,共6页
从天津海域采集的水样中筛选获得一株烷烃降解细菌,经16S r RNA基因鉴定,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鉴定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命名为Citrobacter sp.TUST-S5.利用GC-MS检测出菌株Citrobacter sp.TUST-S5能降解链... 从天津海域采集的水样中筛选获得一株烷烃降解细菌,经16S r RNA基因鉴定,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鉴定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命名为Citrobacter sp.TUST-S5.利用GC-MS检测出菌株Citrobacter sp.TUST-S5能降解链长C11—C28的烷烃;对C20以上的长链烷烃,降解率为80%,以上,且降解率随碳链长度的增加呈升高的趋势;菌株的生长曲线及降解曲线显示菌株对烷烃的降解率的变化与菌浓度紧密相关;菌株的乳化活性为47.86%,疏水性为38.30%.菌株Citrobacter sp.TUST-S5对中长链烷烃的降解效果显著,乳化作用明显,对于修复海洋石油污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烃降解细菌 柠檬酸杆菌属 降解率 乳化活性 疏水性
下载PDF
互营烃降解菌系M82的脂肪酸降解特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丁晨 承磊 +1 位作者 何乔 张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69-1377,共9页
【目的】通过分子生态学手段筛选适合互营烃降解菌Syntrophus sp.生长的非烃碳源。【方法】利用实验室驯化获得的正十六烷烃降解产甲烷菌系M82为接种物,添加不同碳源(正十二烷二元酸、正十四烷二元酸、正十六烷烃、十六烷酸钠、乳酸钠... 【目的】通过分子生态学手段筛选适合互营烃降解菌Syntrophus sp.生长的非烃碳源。【方法】利用实验室驯化获得的正十六烷烃降解产甲烷菌系M82为接种物,添加不同碳源(正十二烷二元酸、正十四烷二元酸、正十六烷烃、十六烷酸钠、乳酸钠和丙酸钠)传代培养,通过PCR-DGGE和qPCR技术研究不同碳源条件下Syntrophaceae科细菌的丰度与变化趋势;利用T-RFLP方法分析古菌群落结构。【结果】菌系M82可以利用多种脂肪酸生长并产生甲烷,但是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只在添加正十二烷二元酸和正十四烷二元酸的培养液中检测到了代表Syntrophaceae细菌的条带,并且每毫升菌液中Syntrophaceae细菌的log丰度分别达到7.4和7.6,比添加其它几种非烃碳源的实验组丰度高2-3个单位。古菌群落结构主要由乙酸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saeta)和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culleus)组成。【结论】Syntrophus sp.细菌可以利用正十二烷二元酸和正十四烷二元酸这两种非烃碳源生长,这为我们定向分离互营烃降解菌和研究起始烃降解机制和代谢机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营烃降解 甲烷 脂肪酸 Syntrophaceae
原文传递
互营烃降解菌系的短链脂肪酸降解特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雪 涂波 +2 位作者 刘来雁 曾婉秋 承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3-790,共8页
为研究互营烃降解菌系的短链脂肪酸(VFAs)降解能力,并解析相关的功能菌群,以3种不同温度下生长的互营烃降解菌系SK、M82和Y15作为接种物,分别添加甲/乙/丙/丁酸钠进行传代培养,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和古菌的16S r RNA基因多样性.... 为研究互营烃降解菌系的短链脂肪酸(VFAs)降解能力,并解析相关的功能菌群,以3种不同温度下生长的互营烃降解菌系SK、M82和Y15作为接种物,分别添加甲/乙/丙/丁酸钠进行传代培养,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和古菌的16S r RNA基因多样性.除M82不能代谢丁酸外,3个烃降解菌系都可以代谢甲/乙/丙/丁酸产甲烷.添加VFAs富集培养后,3种互营烃降解菌系中的已知互营菌群的相对丰度提升.Tepidanaerobacter,Thermotoga和Thermosyntropha在SK细菌菌群中的丰度增加,Tepidanaerobacter在M82中的丰度增加,Syntrophomonas在Y15中的丰度增加;在古菌菌群中,Methanothermobacter,Methanosaeta和un_Thermoprotei在SK的丰度增加,Methanothermobacter和un_Thermoprotei在M82中的丰度增加,Methanosaeta、Methanobacterium、Methanosarcina和un_Euryarchaeota在Y15中的丰度增加.本研究表明高、中、低温3种互营烃降解菌系SK、M82和Y15均具有互营代谢VFAs的能力,不同的互营VFAs降解体系中的功能微生物不同,结果可为今后开展油藏互营微生物分离工作提供良好材料、为进一步研究互营烃降解分子机理奠定基础.(图3参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技术 互营烃降解 短链脂肪酸 甲烷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长链烷烃降解菌C6的鉴定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吕立君 王光华 +3 位作者 李文兵 卢露露 刘念汝 陈彪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7-491,共5页
从含油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长链烷烃降解菌C6,进行了菌种鉴定,考察了该菌对正十六烷及柴油和石蜡的混合物的降解能力,并对由菌株C6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了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对液体... 从含油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长链烷烃降解菌C6,进行了菌种鉴定,考察了该菌对正十六烷及柴油和石蜡的混合物的降解能力,并对由菌株C6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了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对液体培养基中质量浓度为1 000 mg/L的正十六烷降解48 h后,降解率接近100%,降解动力学曲线的拟合结果符合Monod模型;对液体培养基中质量浓度为1 000 mg/L的柴油和石蜡的混合物降解96 h后,降解率达93%;菌株C6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经FTIR分析鉴定为磷脂类表面活性剂,排油圈直径为60 mm,临界胶束质量浓度约为25 mg/L,可将水的表面张力降至27.09 m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烷烃 含油活性污泥 菌种筛选 生理生化鉴定 降解动力学 生物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C3降解长链烷烃的条件优化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立君 王光华 +4 位作者 李文兵 卢露露 刘念汝 陈彪 刘贝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4-67,共4页
以正十六烷无机盐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从武汉石化输油管附近土壤中筛选出了1株高效降解长链烷烃的菌株C3。采用摇瓶实验,研究了菌株C3降解正十六烷的降解条件、降解动力学及降解机理。菌株C3降解正十六烷的最适宜条件为温度35℃、初始p ... 以正十六烷无机盐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从武汉石化输油管附近土壤中筛选出了1株高效降解长链烷烃的菌株C3。采用摇瓶实验,研究了菌株C3降解正十六烷的降解条件、降解动力学及降解机理。菌株C3降解正十六烷的最适宜条件为温度35℃、初始p H=7、摇床转速150 r/min。动力学研究显示,在底物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时,其降解动力学拟合结果符合Monod方程,半饱和常数Ks=609.8 mg/L,最大降解速率v_(max)=62.1mg/(L·h)。对C3降解正十六烷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及GC/MS分析,推测该降解方式为末端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烷烃 降解条件 MONOD方程 末端氧化
下载PDF
降解长链烷烃菌株的选育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吕立君 王光华 +4 位作者 李文兵 卢露露 刘念汝 陈彪 刘贝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81,98,共5页
以正十六烷无机盐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从武汉石化输油管附近土壤中筛选出1株高效降解长链烷烃的菌株,命名C3,对其进行生理生化、16S r DNA鉴定,C3为不动杆菌属。在正十六烷浓度为1 000 m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接入4%的种子液,放入35℃、12... 以正十六烷无机盐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从武汉石化输油管附近土壤中筛选出1株高效降解长链烷烃的菌株,命名C3,对其进行生理生化、16S r DNA鉴定,C3为不动杆菌属。在正十六烷浓度为1 000 m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接入4%的种子液,放入35℃、125 r/min摇床中震荡60 h,C3对正十六烷的降解率可达100%,其降解动力学拟合结果符合Monod模型。将C3应用到柴蜡的降解,96 h后,1 000 mg/L的柴蜡混合溶液的降解率能达到91%。C3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经鉴定为磷脂类活性剂,排油圈直径为80 mm,CMC约为35 mg/L,能将水的表面张力降低到20.79 m N/m。该菌株对长链烷烃的降解提供了良好的菌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烷烃 生理生化鉴定 16SrDNA 降解动力学 生物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