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216
1
作者 刘海猛 方创琳 +4 位作者 黄解军 朱向东 周艺 王振波 张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7-191,共15页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区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探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种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京津冀202个区县PM_(2.5)的时空分异特征,创新性地对自然与人文影响...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区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探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种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京津冀202个区县PM_(2.5)的时空分异特征,创新性地对自然与人文影响因素贡献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系统地甄别和量化。结果表明:2000-2014年来京津冀城市群PM_(2.5)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季节上呈秋冬高、春夏低,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且城市建成区PM_(2.5)浓度比周围郊区和农村平均高10~20μg/m^3;2014年仅有13.9%的区县空气质量达标,PM_(2.5)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与扩散性,城市间交互影响距离平均为200 km,邻近地区的PM_(2.5)每升高1%,将导致本地PM_(2.5)至少升高0.5%;社会经济内因对PM_(2.5)主要是正向影响,自然外因主要是负向影响;影响因素中对本地大气污染的直接效应贡献强度依次是:年均风速>年均气温>人口密度>地形起伏度>第二产业占比>能源消费>植被覆盖度,人均GDP、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对本地PM_(2.5)没有显著影响;对邻近地区大气污染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的因素排序是:植被覆盖度>地形起伏度>能源消费>人口密度;对于自然和人文影响因素应分别采取针对性的适应策略和调控策略,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与合作治理,在城市群规划中注重环保规划与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雾霾 PM_(2.5) 时空演变 联防联控 空间杜宾模型 京津冀城市群
原文传递
“大气十条”政策的实施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1
2
作者 罗知 李浩然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6-154,共19页
为改善中国的空气污染状况,特别是减少北方地区供暖季节的雾霾天气,国务院于2013年提出了治理空气污染问题的"大气十条"政策。本文利用258个地级市的数据,对"大气十条"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助于减轻北方地区冬季供暖对... 为改善中国的空气污染状况,特别是减少北方地区供暖季节的雾霾天气,国务院于2013年提出了治理空气污染问题的"大气十条"政策。本文利用258个地级市的数据,对"大气十条"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助于减轻北方地区冬季供暖对其空气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地区层面因素、秸秆燃烧点、其他能源使用量、各种气象条件、节假日因素以及各种固定效应后,冬季供暖确实显著加重了北方地区的空气污染。相对于南方地区,实施"大气十条"政策显著减轻了北方地区冬季空气污染程度,但是这一作用仅在供暖季节显现,这说明"大气十条"政策主要是通过与供暖相关的机制改善了北方地区冬季的空气质量。本文进一步设置"煤改气"指标,发现"煤改气"虽然可以改善北方地区冬季空气质量,但是通过测算可知其使用成本远远高于燃煤供热。更进一步地,本文将发电用煤作为清洁用煤的代理变量,发现清洁用煤的增加并不会导致空气质量的恶化。因此,如果用先进燃煤锅炉集中供热,减少散煤和燃煤小锅炉,将有效改善北方地区冬季空气质量,而且更加符合中国"富煤、少油、缺气"的现实资源禀赋状况,长期看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十条” 空气质量 “煤改气” 雾霾 集中供热
原文传递
中国的大气污染和COPD 被引量:51
3
作者 胡国平 钟南山 +1 位作者 冉丕鑫 吴开杰(译)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07-112,共6页
最近,许多学者在关注大气污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关系。在过去的这个冬季里,一种严重的大气污染形式——雾霾正悄然影响着中国北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已有研究开始评估户外大... 最近,许多学者在关注大气污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关系。在过去的这个冬季里,一种严重的大气污染形式——雾霾正悄然影响着中国北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已有研究开始评估户外大气污染和生物燃料烟雾对COPD的影响,但多数研究在关注大气污染对疾病诱发和恶化的作用,几乎还没有研究关注大气污染在诱导具有COPD特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中的作用。有证据显示,户外大气污染影响儿童和成人的肺功能,且可诱导COPD症状的加重。因此,户外大气污染被认为是COPD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现有证据也提示户外大气污染的慢性暴露可以增加COPD的发病率。横断面研究显示生物燃料烟雾暴露是COPD的危险因素,一项长期的回顾性研究和另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均显示减少生物燃料烟雾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_1)的改善及COPD危险性的降低相关。总之,为了更透彻地理解大气污染对COPD的影响,我们建议以后的研究要增加随访时间,提供更标准化的COPD定义和更精确的污染来源特异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燃料烟雾 大气污染 雾霾 慢性阻塞I生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M_(2.5) in China between 2000 and 2015 被引量:35
4
作者 ZHOU Liang ZHOU Chenghu +3 位作者 YANG Fan CHE Lei WANG Bo SUN Dongq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253-270,共18页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M_(2.5) are universally considered as a main cause for haze formation.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M_(2.5) concentrations for r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M_(2.5) are universally considered as a main cause for haze formation.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M_(2.5) concentrations for regional air qua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PM_(2.5) data from 2000 to 2015 was determined from an inversion of NASA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images. Using geo-statistics, geographic detectors, and geo-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PM_(2.5) concentration in China were evaluated.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In general,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PM_(2.5) in China increased quickly and reached its peak value in 2006; subsequently, concentrations remained between 21.84 and 35.08 μg/m3.(2) PM_(2.5) is strikingly heterogeneous in China, with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the north and east than in the south and west. In particular, areas with relatively high PM_(2.5) concentrations are primarily in four regions, the Huang-Huai-Hai Plain, Lower Yangtze River Delta Plain, Sichuan Basin, and Taklimakan Desert. Among them,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has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PM_(2.5).(3)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PM_(2.5) has generally moved northeastward, which indicates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haze in eastern China. High-value PM_(2.5) concentrations have moved eastward, while low-value PM_(2.5) has moved westward.(4)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The "High-High" PM_(2.5) agglomeration area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Fenhe-Weihe River Basin, Sichuan Basin, and Jianghan Plain regions. The "Low-Low" PM_(2.5) agglomeration areas include Inner Mongolia and Heilongjiang, north of the Great Wall,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aiwan, Hainan, and Fujian and other southeast coastal cities and islands.(5) Geographic detect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account for spatial variations in PM_(2.5) concentration. Geograph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ollution PM_(2.5) haz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China
原文传递
上海地区空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 被引量:37
5
作者 陈镭 马井会 +1 位作者 甄新蓉 曹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3期59-67,共9页
利用2013—2014年上海地区6种空气污染物小时浓度和逐日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的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上海地区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14年上海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7.0%,空气质量总体较2013年明显好转。2013—... 利用2013—2014年上海地区6种空气污染物小时浓度和逐日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的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上海地区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14年上海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7.0%,空气质量总体较2013年明显好转。2013—2014年上海地区AQI具有季节性特征,表现为冬季空气质量较差、秋季空气质量较好的特征,其中12月空气质量最差。由首要污染物分布可知,上海地区最主要的污染物为PM_(2.5),其中冬季PM_(2.5)污染出现最多;O_3则为夏季的主要污染物。由污染物浓度的周循环变化可知,上海地区PM_(2.5)、PM_(10)、NO_2和O_3浓度均存在周末低于工作日的"周末效应",但PM_(10)和NO_2浓度的"周末效应"更显著。由2014年上海地区霾日与PM_(2.5)浓度的变化可知,当PM_(2.5)浓度达到轻度及以上污染时,霾天气出现的概率大幅提高,但二者并非对应的关系。天气形势对PM_(2.5)污染影响较大,基于上海地区天气形势特点可以将PM_(2.5)污染的地面形势分为7种类型,其中高压中心型和高压楔型为PM_(2.5)污染的主要天气型。由于上海地区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西北风将上游地区颗粒物输送至本地,易造成较严重的污染天气;同时在冷高压的控制下,高压中心型和高压楔型天气频繁出现,导致颗粒物不易扩散,也易造成空气污染。夏季和秋季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均较好,不易出现PM_(2.5)污染,但由于气温较高,光照条件较好,易出现O_3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首要污染物 周末效应 天气型
下载PDF
2013年1月华北平原重霾成因模拟分析 被引量:35
6
作者 韩霄 张美根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7-139,共13页
2013年1月华北平原出现了罕见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并引发连续多天大范围重霾现象。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日值数据和气象常规观测数据,结合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MS-CMAQ的模拟结果,对1月10~15日污染过程... 2013年1月华北平原出现了罕见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并引发连续多天大范围重霾现象。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日值数据和气象常规观测数据,结合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MS-CMAQ的模拟结果,对1月10~15日污染过程的气象要素和关键气溶胶物种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灰霾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受本次污染过程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唐山、河北省中南部和山东省大部。这些地区细颗粒物(即PM2.5)日均质量浓度超过120 μg m-3,且基本被灰霾覆盖,日均能见度在5~8 km之间。其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和济南市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日均质量浓度可达250~300 μg m-3,部分市区可超过300 μg m-3,而日均能见度则可下降至3 km以下,形成重度灰霾。此外,对气象场的分析显示,本次污染过程期间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水平风速较多年平均值偏小约20%,且有明显逆温层覆盖,北京-天津-唐山、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北部的相对湿度则较多年平均值偏高达10%~40%。这样的气象条件不仅造成污染物易于堆积,而且有利于吸湿性粒子消光效应的快速增长,使能见度明显下降,是引发灰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北京地区引发灰霾的主要气溶胶物种为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这3种无机盐对近地面的消光贡献比率达到50%以上。其中硝酸盐的消光贡献比率最高,可达总体效应的1/4,表明在这次污染过程中除相关工业源排放外,交通源排放也是北京地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能见度 华北平原 气象场 CMAQ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modeling system)
下载PDF
广州市灰霾天气对城区居民心血管疾病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殷文军 彭晓武 +2 位作者 宋世震 李宁 余素君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81-1085,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灰霾天气(haze)和PM10、PM2.5、SO2、NO2浓度对心血管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环境法规、保护易感人群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中心城区某医院心血管疾病日门诊量资料及同时期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监测资料,采... 目的探讨灰霾天气(haze)和PM10、PM2.5、SO2、NO2浓度对心血管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环境法规、保护易感人群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中心城区某医院心血管疾病日门诊量资料及同时期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监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自回归模型,在控制了长期趋势、短期趋势、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广州中心城区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灰霾天气及空气污染物与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结果自回归模型显示,2008年的门诊量水平高于2006年,每年4和12月的门诊量高于1月,工作日都高于休息日;灰霾的水平与医院心血管门诊病人量呈正相关,灰霾天气每增加1d,医院门诊病人量就上升2.12个单位;前第2天的灰霾的水平(lag2)对当天的疾病水平是负影响。而残差部分表明前1d和前3d的疾病门诊残留量(AR1、AR3)对当天的门诊残留量是正影响(分别增加52.25%,26.1%),前2d的疾病门诊残留量(AR2)对当天的门诊残留量是负影响(下降17%)。另外,各种空气污染物(PM10、PM2.5、SO2、NO2)之间呈现一定正相关性,并且具有滞后现象。结论由悬浮颗粒物、气象因素和气体污染物产生的灰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环境病因,而单个空气污染物指标对心血管门诊病人量的影响被灰霾污染的综合效应所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灰霾天气 时间序列分析 心血管疾病 门诊病人量
原文传递
杭州市典型雾霾期污染特征及污染源的HYSPLIT模型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正 张昊 +4 位作者 叶辉 程广焕 孙明洋 胡宝兰 楼莉萍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17-1726,共10页
为探究杭州市冬春季节大气污染特征与雾霾成因,本文分析了2015年12月—2016年3月市区1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_(2.5)、SO_2等6种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规律,对比了雾霾期和非雾霾期各污染物间的相关性,利用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 为探究杭州市冬春季节大气污染特征与雾霾成因,本文分析了2015年12月—2016年3月市区1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_(2.5)、SO_2等6种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规律,对比了雾霾期和非雾霾期各污染物间的相关性,利用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型探讨了期间5次典型雾霾期污染物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污染物浓度呈现冬高春低的变化趋势(除O3浓度3月最高),颗粒物和NO_2是主要的超标污染物,其中PM_(2.5)和PM_(10)日均值分别是一级标准的2.2和2.4倍.雾霾期PM_(2.5)、PM_(10)、SO_2、NO_2和CO浓度是非雾霾期的2.4、2.3、1.3、1.5和1.6倍,PM_(2.5)与CO的正相关性最强(0.863),远高于NO_2(0.410)和SO_2(0.399),而非雾霾期三者差异不大,表明雾霾期机动车尾气的贡献更为重要.HYSPLIT后向轨迹和浓度权重轨迹CWT(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分析结果表明雾霾时期西南(38.3%)、西北(19.1%)方向和近距离输送(27.3%)的气团携带了较多的污染物,远距离输送是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的雾霾污染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相关性 雾霾事件 后向轨迹
原文传递
灰霾天气变化特征及垂直交换系数的预报应用 被引量:27
9
作者 廖碧婷 吴兑 +4 位作者 陈静 李菲 陈欢欢 刘运策 黄晓莹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7-424,共8页
利用1998—2008年广东省广州、东莞和增城的常规气象资料及2004年6月10日—2008年12月30日Micaps 3.0的K指数、沙氏指数和L指数资料,重点分析了这三个地方10—12月的灰霾天气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增城的能见度比例主要集中在大于10 k... 利用1998—2008年广东省广州、东莞和增城的常规气象资料及2004年6月10日—2008年12月30日Micaps 3.0的K指数、沙氏指数和L指数资料,重点分析了这三个地方10—12月的灰霾天气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增城的能见度比例主要集中在大于10 km的范围内,空气质量最好,东莞的空气质量最差。广州和东莞10—12月的能见度等级百分比分布形态类似,轻微灰霾天气所占频率较大,其中10月占的比例最高。并提出垂直交换系数试图对污染物的垂直输送能力进行评估,进而尝试对灰霾天气进行预报。结果表明当垂直交换系数小于15 000时,城市容易出现灰霾天气,反之则说明该地的空气质量较为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学 空气质量 灰霾天气 矢量和 垂直交换系数 广州 东莞 增城
下载PDF
重型柴油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排放的控制 被引量:26
10
作者 周磊 王伯光 汤大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177-2183,共7页
通过对柴油车污染物排放的特征和机动车排放清单的分析,探讨了重型柴油车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排放的控制.重型柴油车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其中氮氧化物为大气中产生二次细粒子以及臭氧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导致区域性灰霾... 通过对柴油车污染物排放的特征和机动车排放清单的分析,探讨了重型柴油车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排放的控制.重型柴油车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其中氮氧化物为大气中产生二次细粒子以及臭氧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导致区域性灰霾的形成,而柴油颗粒物是影响健康的一个主要有毒空气污染物,尤其是其中粒径为30~100 nm的超细粒子,由于其粒径非常微小,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性.目前机动车已成为我国很多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的重要空气污染源,而其中的重型柴油车则排放了很大部分的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因此,控制重型柴油车的排放应当是今后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部分,一些与重型柴油车排放控制相关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粒子 氮氧化物 重型柴油车 机动车排放 空气质量 灰霾
原文传递
珠三角空气质量暨光化学烟雾数值预报系统 被引量:22
11
作者 邓涛 吴兑 +7 位作者 邓雪娇 冯业荣 郑君瑜 刘乙敏 谭浩波 李菲 毕雪岩 蒋德海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68,共7页
基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排放源模式(SMOKE)和大气化学模式(CMAQ),耦合本地排放源清单,建立了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数值模式预报系统。该套模式系统对清洁、污染过程的一次、二次污染物都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冬季,能见度和PM_(2.5)的预... 基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排放源模式(SMOKE)和大气化学模式(CMAQ),耦合本地排放源清单,建立了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数值模式预报系统。该套模式系统对清洁、污染过程的一次、二次污染物都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冬季,能见度和PM_(2.5)的预报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76和0.78。O_3和NO_x的预报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64和0.61。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预报效果没有明显降低。夏季,在2个典型光化学过程中,O_3的预报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和0.81,NO_x分别为0.57和0.64。在相关的边界层气象因子中,地表通风系数和能见度相关度最高,相关系数达0.71。混合层高度、地面风速、比湿和能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50、和-0.37。在灰霾过程中,PM_(2.5)占PM_(10)的质量浓度为78%。在气溶胶质量权重中,硫酸盐所占的比重最高,占PM_(2.5)权重达到33%,元素碳为18%,有机碳为14%,铵盐为5%,硝酸盐仅为1%。灰霾过程的二次气溶胶的质量权重比清洁过程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光化学烟雾 灰霾 CMAQ 数值模式
下载PDF
浙江省空气质量及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邓霞君 蔡振群 +2 位作者 项晓美 陈武 朱泠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372-377,395,共7页
利用浙江省环保厅发布的2004年9月以来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API/AQI)和浙江省气象局2005年以来的逐时气象要素数据,分析浙江省近年的空气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浙江省近年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年际变化不... 利用浙江省环保厅发布的2004年9月以来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API/AQI)和浙江省气象局2005年以来的逐时气象要素数据,分析浙江省近年的空气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浙江省近年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年际变化不大,但偶有区域性空气污染事件发生;春节效应明显,而星期效应较弱;区域上,浙北空气质量最差,浙中次之,沿海较好,浙西南山区更好,最佳为海岛舟山地区。主要污染物在监测API时期为PM10,2012年10月起改为监测AQI后,首要污染物为PM2.5取代,且臭氧(O3)作为首要污染物的比率凸显,AQI指数值比同期API高近15~30。进一步分析空气质量与(雾)霾、降水、连晴天数、风向风速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发现适量降水和中等风速有利空气净化,连晴使空气污染加重;各地除舟山海岛地区外,空气质量与(雾)霾天气的出现比率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空气质量 API AQI 气象要素 雾霾
下载PDF
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宁 彭晓武 +2 位作者 张本延 殷文军 余素君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77-1080,共4页
目的探讨大气污染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市某医院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统计资料,结合同时期环境监测和气象资料,采用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on model),在消除了气象、季节等... 目的探讨大气污染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市某医院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统计资料,结合同时期环境监测和气象资料,采用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on model),在消除了气象、季节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广州市研究期间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关系。结果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的就诊量具有明显的星期效应(医院周六、周日休息所致),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较大月份与各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月份趋于一致。大气中SO2和NO2的浓度每增加10μg/m3,居民呼吸系统疾病的日门诊就诊量分别各增加3%(P<0.01)。灰霾天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高于非灰霾天气。结论广州市大气主要污染物SO2和NO2浓度的升高引起居民呼吸系统疾病的日门诊就诊量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时间序列分析 呼吸系统 日门诊量 灰霾天气
原文传递
天气形势对南昌市空气质量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波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3年第2期57-64,共8页
利用2007—2010年南昌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空气质量与天气形势的关系,以及造成南昌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1)南昌市空气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污染日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春、秋两... 利用2007—2010年南昌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空气质量与天气形势的关系,以及造成南昌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1)南昌市空气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污染日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春、秋两季,夏季由于雨水的冲刷稀释作用、热对流作用,极少出现空气污染日。(2)影响南昌市空气质量的地面形势主要分为低压类(倒槽、锋前)和高压类(高压底部、高压后部、弱高压),而高空系统主要为槽后西北气流以及西南气流的影响。(3)当出现空气污染时,地面至1 000 hPa近地层逆温非常明显,地面风速弱,基本在3 m/s以下,且以偏东风出现频次最高。(4)污染物浓度与霾天气密切相关,霾日的空气质量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天气形势 逆温层
下载PDF
警惕空气污染诱发“逆城市化”:基于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孙中伟 孙承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4-141,192,共9页
城市空气污染可能会导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下降,进而阻碍城市化进程。基于2014年全国地级市—流动人口匹配数据,分析空气污染与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关联,发现:雾霾与流动人口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负相关,年龄越大受雾霾冲击越大;在地区... 城市空气污染可能会导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下降,进而阻碍城市化进程。基于2014年全国地级市—流动人口匹配数据,分析空气污染与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关联,发现:雾霾与流动人口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负相关,年龄越大受雾霾冲击越大;在地区层面,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省份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受雾霾冲击更大;与省内流动者相比,跨省流动者的城市居留意愿受雾霾负面影响更大。此外,南方籍贯者对雾霾容忍度更低,其城市居留意愿受雾霾负面影响更大。上述发现意味着,如果中国城市空气污染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将可能导致大量流动人口离开城市,过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阻碍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流动人口 居留意愿 逆城市化 雾霾
下载PDF
成都市气态污染物NO2、SO2与大气颗粒物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欣悦 张凯山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116,共6页
以成都市为例,研究气态污染物NO2、SO2与大气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以2014-2016年成都市8个监测站3种污染物(PM2. 5、NO2、SO2)的监测数据做统计数据分析,包括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PM2. 5与SO2和NO2的关系密切,3种污染物... 以成都市为例,研究气态污染物NO2、SO2与大气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以2014-2016年成都市8个监测站3种污染物(PM2. 5、NO2、SO2)的监测数据做统计数据分析,包括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PM2. 5与SO2和NO2的关系密切,3种污染物之间总体呈现一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即春、冬高,夏、秋低,且呈现不同的空间变化规律;在重度雾霾条件下,PM2. 5与SO2的关系较其他污染物密切,但在空气质量条件较好的情况下,PM2. 5与NO2的关系较其他污染物密切。这说明SO2对雾霾的形成有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SO2突然变化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因此,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SO2的来源及其清单的准确估算,这对于雾霾的控制异常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污染物 趋势分析 相关性分析 雾霾
原文传递
2018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刘超 江琪 桂海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0-596,共7页
2018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环流呈四波型,东亚槽略偏强。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9.6mm,较常年同期(13.2mm)偏多48.4%。1月冷空气势力明显加强,全国平均气温(-5.3℃)由较常年偏高转为偏低的状态,气温较常年同期(-... 2018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环流呈四波型,东亚槽略偏强。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9.6mm,较常年同期(13.2mm)偏多48.4%。1月冷空气势力明显加强,全国平均气温(-5.3℃)由较常年偏高转为偏低的状态,气温较常年同期(-5.0℃)偏低0.3℃。月内,降水偏多偏强,我国南方地区以及陕西关中等地出现较为少见的冰冻雨雪天气,与2008年出现的南方雪灾情况相似;1月仅有1次雾-霾天气过程,但2018年1月13—22日是2017年入冬以来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雾-霾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冷空气 降水 雾-霾
下载PDF
空气质量对我国旅游城市的影响分析——基于2005-2014年全国135个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 被引量:17
18
作者 展云逸 尹海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8-94,共7页
随着雾霾事件日渐频发,环境因素对我国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正逐步凸显.该文基于全国135个旅游城市2005-2014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空气质量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空气中PM10的质量浓度不会对我国旅游... 随着雾霾事件日渐频发,环境因素对我国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正逐步凸显.该文基于全国135个旅游城市2005-2014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空气质量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空气中PM10的质量浓度不会对我国旅游业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在媒体集中关注的23个城市中,空气质量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自2013年开始,PM10质量浓度每增长1×10-9kg/m3,国内旅游人数降低0.27%,入境旅游人数降低0.43%.结果表明:我国空气质量对旅游业的影响受媒体披露环境信息的程度制约.据此,该文从媒体披露的角度,探讨了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雾霾 旅游业 PM10 媒体披露
下载PDF
雾霾污染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 被引量:14
19
作者 叶莉 陈修谦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3-221,共9页
在对我国2004—2017年期间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研究雾霾污染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以及区域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①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高污染区域与入境旅游小规模区... 在对我国2004—2017年期间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研究雾霾污染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以及区域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①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高污染区域与入境旅游小规模区域以及低污染区域与入境旅游大规模区域重叠特征;②雾霾污染已经对我国入境旅游产生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其中,PM10的负向效应最显著,其次为NO2,SO2的影响相对较弱;③雾霾污染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其中,对东中部地区的负向影响大于西部地区,对北方地区的负向影响明显于南方地区。最后,提出改善雾霾污染以提升我国入境旅游吸引力和促进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空气污染 入境旅游 影响效应 区域差异 雾霾治理 节能减排
原文传递
严重雾霾条件下家用空气净化器防霾效果实测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兆坚 邢科伟 +1 位作者 杨潞锋 邱小林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32,共5页
为了解家用空气净化器的实际净化效果,在严重雾霾条件下,对北京市居民家中价格差异很大的2台高效过滤式家用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进行了实测。测试结果表明:高效过滤式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显著,开机2h后,室内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下降... 为了解家用空气净化器的实际净化效果,在严重雾霾条件下,对北京市居民家中价格差异很大的2台高效过滤式家用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进行了实测。测试结果表明:高效过滤式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显著,开机2h后,室内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下降了75%~98%,其中粒径为0.3~5.0μm的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下降幅度最大,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了97.5%,达到35μg/m^3以下的优等水平。因此采用高效过滤式空气净化器是住宅防霾的一个有效措施。空气净化器价格并非越贵越好,国产低价优质产品同样能达到净化防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净化器 雾霾 净化 室内空气质量 实测 住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