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on their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agro-pastoral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21
1
作者 HAO Haiguang ZHANG Jiping +2 位作者 LI Xiubin ZHANG Huiyuan ZHANG Qi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5期653-664,共12页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is a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 tionship is important for making effective policies and decision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rur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is a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 tionship is important for making effective policies and decision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rur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of Taibus Banner, Duolun county and Zhengxiangbai Banner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we identified the impact of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on ecosystems in these agro-pastoral areas b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 and methodology together with the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s. In 2011, the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consumption (EFC) was 0.665 g hm2, and the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EFP) was 2.045 g hm2, which was more than three times the EFC.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arable land consumption (EFAC)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EFC, an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rassland production (EFGP)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EFP. Bo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rassland consumption (EFGC) and EFGP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come, indicating that income was mainly depended on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the households with higher incomes consumed more livestock prod- ucts. The full-time farming households (FTFHs) had the highest EFP,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arable land production (EFAP), EFGP and EFGC, followed by the part-time farming households (PTFHs) and non-farming households (NFHs), which indicated that part-time farming and non-farming employment reduced the occupancy and con- sump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on local ecosystems and natural resources to some extent. When farming households engaged in livestock rearing, both the EFAP and EFAC became smaller, while the EFP, EFC, EFGC and EFG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footprints among different household group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making ecosystem conservation policies. Encouraging the laborers wh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participating in 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livestock rearing non-farming employment rural households agro-pastoral area
下载PDF
PAM控制土壤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和继军 蔡强国 唐泽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5,共4页
风蚀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实验采用室内风洞实验,研究了不同PAM处理对土壤的风蚀控制效果。实验土壤分别是黏粒含量为28.0%的壤土和黏粒含量为15.2%的砂壤土,实验条件为固定风速14 m/s、固定吹角5°。... 风蚀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实验采用室内风洞实验,研究了不同PAM处理对土壤的风蚀控制效果。实验土壤分别是黏粒含量为28.0%的壤土和黏粒含量为15.2%的砂壤土,实验条件为固定风速14 m/s、固定吹角5°。研究表明,对土壤表层覆盖PAM可以增加土壤的抗风蚀能力,有效地减少土壤风蚀,增加PAM使用量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壤的抗风蚀能力,即4 g/m2PAM用量的效果要好于2 g/m2PAM的用量;前期累积在土壤中的PAM不能明显增加土壤抗风蚀的能力;在水分和PAM的共同作用下,黏粒含量高的土壤的抗风蚀能力要强于黏粒含量低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土壤风蚀 聚丙烯酰胺 风洞试验
下载PDF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农耕地土壤风蚀规律的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和继军 唐泽军 蔡强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39,共5页
该研究采用室内风洞试验,在不同风速、坡度及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对两种不同质地土壤的风蚀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风蚀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并存在临界风速,当风速大于此临界值时风蚀量急剧增加,但土壤的质地不同,其风蚀量... 该研究采用室内风洞试验,在不同风速、坡度及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对两种不同质地土壤的风蚀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风蚀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并存在临界风速,当风速大于此临界值时风蚀量急剧增加,但土壤的质地不同,其风蚀量增大的幅度亦不相同;同时两种土壤的风蚀量存在临界坡度,当吹蚀坡度超过此临界值时风蚀量随着坡度的变化又增加变为减少,壤土的临界坡度为20°,砂壤土10°。增加土壤含水量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的风蚀量,对于扰动土,壤土和砂壤土均存在一个5%的临界土壤含水量,当土壤含水量大于临界值时,两者的风蚀量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的程度明显增强,且壤土的风蚀量总体上高于砂壤土。对于未扰动土,壤土和砂壤土的风蚀量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增加的趋势均不明显,特别是对于壤土,当土壤含水量相同时扰动土的风蚀量明显大于未扰动土的风蚀量,说明减少表层土壤的扰动可以显著抑制土壤风蚀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土壤风蚀 临界坡度 风洞试验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使用权改革研究——以甘肃省永昌县马营沟村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思维 花立民 +3 位作者 李兴福 张虎 蒲小鹏 赵海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9-165,共7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积已占全国草地面积的50%。由于该区域人口多,草地面积相对较小,造成以家庭为单位的草地承包责任制无法开展或开展难度较大,草地公用导致超载过牧、退化严重。为了从草原管理制度层面探讨解决草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积已占全国草地面积的50%。由于该区域人口多,草地面积相对较小,造成以家庭为单位的草地承包责任制无法开展或开展难度较大,草地公用导致超载过牧、退化严重。为了从草原管理制度层面探讨解决草地公用这一问题,本研究在甘肃省永昌县典型的农牧交错带——马营沟村社区,开展了基于参与式方法的社区草地联户承包制的试验,分析试验前后社区家畜养殖规模、草地生产力、草地载畜量及抽样调查的15户典型农牧户家畜养殖与经济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社区草地联户承包后超载率平均下降74.27%,农牧民转变了草地管理和使用观念,并改变原有的养殖方式,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高效发展,提高了家庭收入。这种改革尝试为中国农牧交错带的草地管理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草地使用权 改革
下载PDF
甘肃临夏农牧交错区牦牛、犏牛易地育肥试验 被引量:7
5
作者 杨志娟 张相锋 董世魁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4,共6页
在甘肃临夏农牧交错区开展了牦牛、犏牛舍饲育肥试验,研究不同精粗比(0∶10、2∶8、3∶7、4∶6)的日粮(Ⅰ组和Ⅱ组日粮)饲喂家畜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临夏地区2011年10月底至次年3月进行牦牛、犏牛易地育肥,家畜适应性强,育肥效果明显。... 在甘肃临夏农牧交错区开展了牦牛、犏牛舍饲育肥试验,研究不同精粗比(0∶10、2∶8、3∶7、4∶6)的日粮(Ⅰ组和Ⅱ组日粮)饲喂家畜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临夏地区2011年10月底至次年3月进行牦牛、犏牛易地育肥,家畜适应性强,育肥效果明显。饲喂Ⅰ组日粮的牦牛日增重比对照(传统精料配制方式饲喂)提高了32.43%,增重率提高了5.04%,增重效果显著(P<0.05);饲喂Ⅱ组日粮的牦牛日增重比对照提高了26.98%,增重率提高了3.81%,增重效果显著(P<0.05);饲喂Ⅰ组日粮的犏牛日增重比对照提高了29.26%,增重率提高了6.94%,增重效果显著(P<0.05);饲喂Ⅱ组日粮的犏牛日增重比对照提高了28.82%,增重率提高了6.21%,增重效果显著(P<0.05)。因此,在临夏地区推行农牧系统耦合、易地育肥牦牛和犏牛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耕区居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以减轻草原牧区的载畜压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农牧交错区 牦牛/犏牛 易地育肥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郭慧慧 郝明德 +3 位作者 李龙 苏富源 马浩 牛育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6期53-57,共5页
[目的]研究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干旱沙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经营耕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气象资料和野外风蚀试验,分析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风蚀状况。[结果]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 [目的]研究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干旱沙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经营耕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气象资料和野外风蚀试验,分析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风蚀状况。[结果]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显著,在不同利用类型的人工草地中羊草地较苜蓿地减蚀效果显著,天然草地中滨草地减蚀效果优于蒿草地,人工草地较天然草地显著降低土壤风蚀量。农田用地中耕翻地土壤风蚀量最高,未留茬免耕玉米地较耕翻地风蚀量减少46.7%~48.6%;作物留茬地土壤减蚀效果显著,且留茬作物不同,减蚀效果差异明显,玉米留茬较耕翻地风蚀量减少了58.1%~63.5%,荞麦留茬较耕翻地减蚀率为50.5%~54.6%。在不同地形坡地中迎风坡风蚀量高于背风坡3.12~3.73倍。[结论]应在该地区适宜增加人工草地种植面积,减少冬春季节耕翻地面积,减少迎风坡土地的开垦利用,在冬春季节采取地表覆盖或者作物收获后留茬的保护措施,以降低土壤风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风蚀 减蚀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水平的地域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青海省4315个行政村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周侃 张健 +1 位作者 樊杰 徐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82-492,共11页
生活垃圾治理是青藏高原农牧区人居环境的突出短板,厘清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地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可为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省4315个行政村为例,多尺度解析农牧区生活垃圾集中治理覆... 生活垃圾治理是青藏高原农牧区人居环境的突出短板,厘清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地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可为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省4315个行政村为例,多尺度解析农牧区生活垃圾集中治理覆盖率和服务人口比重,基于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总体效应和分区效应估计,定量刻画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青海省农牧区生活垃圾集中治理覆盖率低于全国及西部平均水平,呈现由青东河湟谷地农区向柴达木及环湖牧区和青南高原高寒牧区梯度递减;(2)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受海拔高程、地形地貌、垃圾转运距离等集中治理成本因素的多重影响,高海拔、山区地貌及远距离转运是农牧区生活垃圾集中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3)少数民族聚居、常住人口规模偏低、村域经济相对滞后的牧区仍是生活垃圾治理弱势区域,而脱贫政策支持和管理者受教育水平提升,亦会对改善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带来积极影响.建议结合集中治理成本和常住人口分布及产污特性,因地制宜实施“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Ⅰ)、“村收集-镇处理”乡镇集中治理(模式Ⅱ)及“村收集-村处理”牧区分散治理(模式Ⅲ)3类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设立公益岗位等方式带动政府、农牧民、企业多方主体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综合提升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能力及人居环境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 农牧区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带饲草供给与家畜需求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潘利 张玉娟 +2 位作者 阎子盟 唐士明 黄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7期5485-5486,5492,共3页
河北坝上地区是我国华北农牧交错区的主体部分,草原畜牧业是该区域的主导产业,针对该区域草地畜牧业所面临的生态和生产的问题,选取沽源、围场和丰宁3个典型县域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测定和年鉴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从饲草供给... 河北坝上地区是我国华北农牧交错区的主体部分,草原畜牧业是该区域的主导产业,针对该区域草地畜牧业所面临的生态和生产的问题,选取沽源、围场和丰宁3个典型县域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测定和年鉴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从饲草供给与家畜需求的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个县的草地产量与2012年农业部年鉴统计数据相一致,围场最高,其次是沽源,丰宁最低;饲草供给量与年鉴统计结果一致,且沽源县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在4个土层均显著高于丰宁和围场县,并根据各个县农业资源现状提出了沽源和丰宁2个县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模式、建立人工草地、开发新的饲料资源等方法解决饲草需求不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饲草需求 饲草供给 坝上地区
下载PDF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以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建兵 张德罡 田青 《草原与草坪》 CAS 2013年第1期54-58,64,共6页
在半农半牧地区,草原资源家庭责任承包制的实施使土地被过分细分到户,导致草地的破碎化。研究表明:强化草原管理有利于以草定畜,严格控制牲畜饲养量,草地超载及代牧现象减少;畜种改良使得传统的草原放牧向半放牧半舍饲过渡,大牲畜的饲... 在半农半牧地区,草原资源家庭责任承包制的实施使土地被过分细分到户,导致草地的破碎化。研究表明:强化草原管理有利于以草定畜,严格控制牲畜饲养量,草地超载及代牧现象减少;畜种改良使得传统的草原放牧向半放牧半舍饲过渡,大牲畜的饲养量出现大幅度减少;草地破碎化使得草地退化以定居点和水源为中心,沿着牧道呈一定的梯度形成辐射状的区域性草地退化趋势。通过草地的联户承包,共同经营管理,促进了草畜平衡制度的顺利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草畜矛盾,减缓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农半牧区 自然和人为因素 治理对策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区典型植物的雨季水分来源
10
作者 黄鹏 周爱国 +3 位作者 马传明 刘左 张泽琛 白耀楠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6-346,共11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于其系统结构脆弱、生态环境问题多发、土地沙化严重,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植物-土壤水分关系作为土地沙化区生态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二者的转化过程对于了解植...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于其系统结构脆弱、生态环境问题多发、土地沙化严重,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植物-土壤水分关系作为土地沙化区生态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二者的转化过程对于了解植物吸水模式、确定生态修复的首选植物种非常关键。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北部为例,基于雨季的大气降水、地下水、土壤水和植物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分析了主要植物的吸水层位、生态位宽度和水分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柠条以吸收80~100 cm深度土壤水为主,吸水比例最大可达87.7%,油菜花以吸收0~20 cm深度土壤水为主,吸水比例最大可达82.3%,狼针的吸水层位与土壤含水率有关,在含水率较高的深度吸水比例更大,栉叶蒿的吸水深度较为均衡,各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均较大,但部分植物间存在较强的水分竞争关系。本研究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区的植物水源来源识别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地沙化区 典型植物 稳定氢氧同位素 水分来源 生态位宽度 相似性比例
下载PDF
Wind Tunnel Study of Multiple Factors Affecting Wind Erosion from Cropland in Agro-pastoral Area of Inner Mongolia,China 被引量:4
11
作者 HE Ji-jun CAI Qiang-guo CAO Wen-q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68-74,共7页
In this paper,the process of wind erosion on two kinds of soil from the agro-pastoral area of Inner Mongolia are studied using wind tunnel experiments,considering the wind speed,blown angle of wind and soil moisture c... In this paper,the process of wind erosion on two kinds of soil from the agro-pastoral area of Inner Mongolia are studied using wind tunnel experiments,considering the wind speed,blown angle of wind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ulus of soil wind erosion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of wind speed.When the wind speed exceeds a critical value,the soil wind erosion suddenly increases.The critical speed for both kinds of soil is within the range of 7-8m·s-1.For a constant wind speed,the rate of soil wind erosion changes from increasing to falling at a critical soil slope.The critical slope of loam soil and sandy loam soil is 20° and 10°,respectively.Soil moisture conten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wind erosion.Soil wind erosion of both soils de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of the soil water content in two treatments,however,for treatment two,the increasing trends of wind erosion for two soils with the falling of soil water content are no significant,especially for the loam soil,and in the same soil water content,the wind erosion of two soils in treatment on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reatment two,this indicates reducing the disturbance of soil surface can evidently control the soil wind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o-pastoral area Soil wind erosion Critical slope Wind tunnel experiment
下载PDF
Wavelet analysis of spring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in arid aeolian area of agro-pastoral ecotone in China 被引量:2
12
作者 Chun-xia ZOU Xiang-dong SHEN +2 位作者 Hong-yun LI Xia-zi LI Zhang-jun LI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2012年第3期269-277,共9页
The unique region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re among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requent wind-sand activity in arid and cold areas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ime s... The unique region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re among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requent wind-sand activity in arid and cold areas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ime seri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when sandstorms often occur in the area.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a 46-year period from 1959 to 2004, multi-scale variations and abrupt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analyzed with the Mexican hat function (MHF) wavelet method, showing the multi-scal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s well as the periods and change points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as obtained using the wavelet analysis method. Obvious staggered features of the variations of spring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observed in this agro-pastoral ecotone. The strongest oscillation periods of spring temperature variations were 1 and 22 years, while for precipitation, the strongest oscillation periods of variations were 2, 8, and 22 years. In addition, lower spring temperature corresponded to lower precipitation, whereas higher temperature yielded higher precipitatio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temperature spring precipitation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MHF waveletmethod arid aeolian area agro-pastoral ecotone
下载PDF
基于NDVI的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被引量:37
13
作者 夏照华 张克斌 +1 位作者 李瑞 乔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8-181,共4页
为了解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基于NDVI和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提取了植被覆盖等级图。在此基础上对盐池县1989年、1999年、2003年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时间段的植被盖度都呈增加趋... 为了解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基于NDVI和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提取了植被覆盖等级图。在此基础上对盐池县1989年、1999年、2003年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时间段的植被盖度都呈增加趋势,后期(1999~2003年)年均变化明显高于前期(1989~1999年)年均变化,这主要归功于荒漠化治理措施(包括退耕还林、禁牧封育等)以及降水增加等多种因素。与此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原有中、高覆盖度植被发生退化。因此,今后的治理工作应该加大对中、高盖度植被地区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度 农牧交错区 遥感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作物耗水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例 被引量:18
14
作者 赵凌玉 潘志华 +2 位作者 安萍莉 潘学标 赵沛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1-408,共8页
当前干暖化的气候变化趋势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农作物耗水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对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例,基于1960年-2007年... 当前干暖化的气候变化趋势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农作物耗水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对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例,基于1960年-2007年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和1983年-2007年的土壤水分数据,分析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划分降水年型,研究小麦、莜麦和马铃薯三种当地典型作物的生育期耗水特征,探讨气温、降水对作物耗水的影响。研究表明:近50年来,武川气候呈现干暖化趋势,生长季平均温度每年升高0.03℃,生长季降水每年减少0.9mm;近25年来,干暖化趋势更加明显,生长季平均温度每年升高0.08℃,生长季降水每年减少2.5mm;作物耗水量随之呈现减少趋势,小麦耗水量平均每年减少1.65mm,莜麦每年减少2.04mm,马铃薯每年减少3.85mm。作物耗水量在不同年型表现出差异性。马铃薯、莜麦耗水量明显多于小麦。降水变化对作物耗水量影响显著,当前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趋势不利于北方农牧交错带作物生产,培育抗旱品种、发展抗旱栽培管理措施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气候变化 年型 作物耗水特征
原文传递
半干旱农牧交错区近20年来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晓晖 张克斌 慈龙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86,共6页
为了解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该文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了该旗近20年来景观和景观要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整个景观正从单一的人为景观... 为了解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该文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了该旗近20年来景观和景观要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整个景观正从单一的人为景观向多样化的近自然景观过渡,其中前期(1977—1987年)变化主要发生在梁滩相间区,后期(1987—1998年)变化则发生在整个区域内,整个景观趋于稳定.从土地利用结构上来看,前期乔木林地的变化以面积变化为主,而后期则以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为主.前期灌木的过度利用和后期灌木大面积种植则对整个景观的变化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这表明治沙造林的观念正在由以往的大面积营造乔木林向灌木林转化.营造灌木林将是整个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受损景观恢复和重建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与此同时,近20年来流动沙地的面积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未治理的流动沙地变得越来越集中,治理难度可能也越来越大.维持这些流动沙地的存在,可能有助于增加景观稳定性,并实现半干旱区有限资源利用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转换 农牧交错区 半干旱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研究——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闫庆武 谭学玲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7-112,共6页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选用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Cv)、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密度(PD),面缘比(AP)等指数系统地研究了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半干旱...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选用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Cv)、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密度(PD),面缘比(AP)等指数系统地研究了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居民点数量、平均规模与变异系数等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较强的自然地理因子相关性,具体讲居民点数量、平均规模等与地貌区域、海拔、坡度、坡向等密切相关;在平均海拔地区、低坡度地区、南面坡地区的居民点分布具有密度大、平均规模大、集聚程度高的特点;最大斑块指数的大小与居民点的立地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立地条件差的地区的最大斑块指数较小,反之亦然;斑块的复杂性与自然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自然条件较好的低坡度、低海拔、南坡、黄土丘陵等地区的面缘比较小,其它地区则较大;居民点的分布整体表现为集中分布,集聚性的强度具有随自然环境条件的下降而增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点 空间分布 空间分析 半干旱农牧交错区
原文传递
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马玉峰 王文明 贾宝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3-130,共8页
本文以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通过GIS平台对土壤养分中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的空间插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得到了最优插值图。然后分析了该旗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依据。通过比较后认为,在... 本文以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通过GIS平台对土壤养分中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的空间插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得到了最优插值图。然后分析了该旗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依据。通过比较后认为,在该地区有机质的空间插值用反距离权重法为好,而全氮和速效钾的空间插值以克吕格法的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为好。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的变程分别为11853m,8932.2m和732.99m,全氮和速效钾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而有机质空间相关性较弱。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在91%的面积中有机质含量低于10g/kg,其相对高值区呈离散分布,可能与隐域植被的分布有关。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分布相似,在70%的面积中低于0.75g/kg,而速效钾含量中等,介于102.04-103.31mg/kg之间。在三个不同的景观亚区中,乌审凹地亚区的土壤养分状况较好,黄土丘陵亚区养分状况最差,毛乌素沙地亚区介于它们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插值 土壤养分 农牧交错区 半干旱区
下载PDF
三江源农牧交错区一个种植周期的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CO2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贺福全 李奇 +7 位作者 陈懂懂 赵新全 罗彩云 许茜 陈昕 赵亮 丁生祥 赵金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8-929,共12页
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究多年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变化特性,有助于准确评估和预测人工草地碳收支状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利用2012-2016年,5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三江... 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究多年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变化特性,有助于准确评估和预测人工草地碳收支状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利用2012-2016年,5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三江源农牧交错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NEE)、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等参数在一个种植周期的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子。结果表明:(1)在一个完整种植周期内(5年),三江源农牧交错区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CO2通量先增加后减小,累计固碳180.4 g·m^-2,是一个弱的碳汇,其中,除了种植第1年表现为碳源(47g·m^-2),其他年份均为碳汇,第3年碳汇强度达到最强128.3 g·m^-2;(2)GPP主要由空气温度、植被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生长季长度共同控制(r^2=0.92),植被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直接影响着生长季NEE(r^2=0.80);(3)管理措施(播种和收割时间)影响着生长季的长度,而生长季长度影响非生长季R和生长季NEE的比值(R/NEE)(96%),进而影响着NEE的年际变异(92%),管理措施影响着人工草地NEE的年际变异。不论是生产功能还是生态功能,每5-6年重新翻耕人工草地是“生产-生态”的双赢模式,人工草地更新是三江源农牧交错区一个生产和生态相结合的有效产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农牧交错区 人工草地生态系统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 生长季长度 草地管理
下载PDF
河北省农牧交错区LUCC及其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艳霞 刘欣 +1 位作者 秦彦杰 徐全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5-211,共7页
研究河北农牧交错区LUCC规律及其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调控及生态环境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从河北省农牧交错区选择典型样点作为研究单元,基于1987年,2000年和2007年的遥感影像,借助GIS技术手段和Fragstats软件,研究样点区... 研究河北农牧交错区LUCC规律及其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调控及生态环境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从河北省农牧交错区选择典型样点作为研究单元,基于1987年,2000年和2007年的遥感影像,借助GIS技术手段和Fragstats软件,研究样点区LUCC及其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2000年最高,1987-2000年为土地利用程度加重阶段,2000-2007年为减弱阶段。(2)1987-2000年斑块结构朝均一化方向发展,自2000年开始,SHDI和SHEI开始呈上升趋势。(3)1987-2000年LUCC导致了区域脆弱性程度加重,2000-2007年的LUCC大大减轻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影响区域的生态脆弱性,通过科学土地调控政策可以改变区域生态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脆弱性
下载PDF
典型农牧交错区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与减灾——以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侯琼 乌兰巴特尔 +1 位作者 宋学峰 张秀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1-35,共5页
通过对巴林左旗农业资源和生产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了气候因子空间分布模型和产量与主要气象要素关系模型,分析确定出了对农牧业生产布局有重要影响的区划指标;应用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和GIS分析技术,... 通过对巴林左旗农业资源和生产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了气候因子空间分布模型和产量与主要气象要素关系模型,分析确定出了对农牧业生产布局有重要影响的区划指标;应用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和GIS分析技术,实现了该地区农牧业气候资源的区划,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提出了减灾对策。为有效开发利用巴林左旗的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牧、林业生产,降低灾害的威胁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区划 农牧交错区 GIS技术 巴林左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