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鲁甸M_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 被引量:99
1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4 位作者 王未来 吕作勇 王长在 杨婷 钟世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73-1185,共13页
整合了鲁甸震区周边的云南省地震台网、昭通市地震台网、巧家台阵,以及流动台站2个月的震相观测数据,对鲁甸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1 750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有2个优势分布方向,分别为SE向和SW向,具有不对称... 整合了鲁甸震区周边的云南省地震台网、昭通市地震台网、巧家台阵,以及流动台站2个月的震相观测数据,对鲁甸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1 750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有2个优势分布方向,分别为SE向和SW向,具有不对称的共轭分布特征。2个余震条带的展布长度相当,约为16km,夹角约100°。余震分布显示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高倾角的走滑断层。主震位于2个余震条带中间略偏西南的位置,早期余震主要沿NW-SE向垂直于昭通-鲁甸断裂分布,主震西南侧的余震可能为后期触发的。根据余震分布与周边断层的关系、主震震源机制、烈度分布的长轴方位,以及滑坡分布等资料,认为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南北两侧无论是在地震活动、深部速度结构,还是块体运动方向和速率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断裂北侧的高速异常可能是阻止余震向北继续扩展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定位 发震断层
下载PDF
Relocation of the mainshock and aftershock sequences of M_S7.0 Sichuan Lushan earthquake 被引量:85
2
作者 FANG LiHua WU JianPing +4 位作者 WANG WeiLai Lü ZuoYong WANG ChangZai YANG Ting CAI Y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28期3451-3459,共9页
The mainshock of April 20,2013 Sichuan Lushan MS7.0 earthquake was relocated using a 3-D velocity model.Double difference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relocate aftershock sequences of Lushan earthquake.The locations of 24... The mainshock of April 20,2013 Sichuan Lushan MS7.0 earthquake was relocated using a 3-D velocity model.Double difference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relocate aftershock sequences of Lushan earthquake.The locations of 2405 aftershocks were determined.The location errors in E-W,N-S and U-D direction were 0.30,0.29 and 0.59 km on average,respectively.The location of the mainshock is 102.983°E,30.291°N and the focal depth is 17.6 km.The relo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ftershocks spread approximately 35 km in length and 16 km in width.The dominant distribution of the focal depth ranges from 10 to 20 km.A few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shallow crust.Focal depth profiles show fault planes dip to the northwest,manifested itself as a listric thrust fault.The dip angle is steep in the shallow crust and gentle in the deep crust.Although the epicenters of aftershocks distributed mainly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Shuangshi-Dachuan fault,the seismogenic fault may be a blind thrust fault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Shuangshi-Dachuan fault.Earthquake reloc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ere is a southeastward tilt aftershock belt intersecting with the seismogenic fault with y-shape.We speculate it is a back thrust fault that often appears in a thrust fault system.Lushan earthquake triggered the seismic activity of the back thrust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地震发生 庐山 主震 四川 逆冲断层系统 显示故障 震源深度
原文传递
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主震及其余震序列精定位 被引量:78
3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6 位作者 苏金蓉 王毛毛 蒋策 范莉苹 王未来 王长在 谭夏露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9-662,共14页
采用基于三维速度模型的定位方法,测定了九寨沟M_s7.0级地震的主震位置,震中为103.806°E,33.201°N,震源深度为20.4 km.使用最近一个强震台(51JZB)的S-P到时差,估算了主震初始破裂点的深度不浅于14.3 km.利用流动观测获得定位... 采用基于三维速度模型的定位方法,测定了九寨沟M_s7.0级地震的主震位置,震中为103.806°E,33.201°N,震源深度为20.4 km.使用最近一个强震台(51JZB)的S-P到时差,估算了主震初始破裂点的深度不浅于14.3 km.利用流动观测获得定位精度较高的余震,对早期余震位置进行校正,并采用双差方法对震后一个月的余震进行了重定位,获得了3030个地震的位置.余震呈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长约42 km,余震北临塔藏断裂,南接虎牙断裂北端.主震位于余震带的中央,其两侧各有长约20 km的余震带,西北侧有一长约5 km的余震稀疏段.西北段余震深度较浅,余震带宽度约6 km;东南段余震深度较深,余震带较窄,约4 km.余震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范围在4~20 km之间.发震断层倾角较陡,平均值约为84°.断层倾向和倾角沿走向方向有明显变化,断层在浅部向西南倾斜,深部略向北东倾斜.主震初始破裂点深度大于矩心深度和余震平均深度,地震破裂由深向浅传播.余震沿断层走向有明显的时空扩展特征,震源区可能存在余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震源深度 发震断层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地震各向异性 被引量:67
4
作者 石玉涛 高原 +3 位作者 赵翠萍 姚志祥 太龄雪 张永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8-407,共10页
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震台站记录的余震序列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法,分析了汶川地震发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推断了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致以安县... 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震台站记录的余震序列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法,分析了汶川地震发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推断了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致以安县为界,位于龙门山北东段的台站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为北东向,与断裂带走向一致;而位于龙门山西南段的台站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为北西向,与断裂带走向垂直;这个特征同样揭示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逆冲、北东段带有明显走滑性质的特征.研究还显示,靠近龙门山与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交汇区附近的台站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表现比较离散,这可能是由震源区局部的复杂地质构造引起,与该地区复杂的主压应力方向特点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剪切波分裂 地震各向异性 应力 余震序列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52
5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2 位作者 王未来 杨婷 王长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2-808,共7页
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这一地区6年来连续发生2次强烈地震,震中相距不到110km.由于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仍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地震精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及其背景地震活动进行重新定位,确定于田地... 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这一地区6年来连续发生2次强烈地震,震中相距不到110km.由于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仍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地震精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及其背景地震活动进行重新定位,确定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本研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这一方法假设两个地震的震源距小于事件到台站的距离,两个事件到同一台站的走时差主要归因于其空间位置的偏移,因此可消除由于速度模型不准确引起的定位误差.重定位后得到了435个地震的位置参数.结果表明,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的西端,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为北东向,展布长度约33km,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2km,多数余震位于主震的西南侧.NS,EW和UD方向的定位误差分别为0.5km,1.1km和1.7km.于田地震余震序列总体衰减较慢.根据余震分布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认为此次地震的断层面为北东向的节面,阿尔金断裂的西南延伸分支断层是这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于田地震的发生与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南向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定位 阿尔金断裂 双差定位
下载PDF
地震的“序列归属”问题与ETAS模型——以唐山序列为例 被引量:20
6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庄建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71-2981,共11页
历史上发生过强震地区的余震活动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而余震序列在何时可被看作正常的"背景地震活动",即"序列归属"问题在地球动力学和地震物理中有重要意义.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可分离"... 历史上发生过强震地区的余震活动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而余震序列在何时可被看作正常的"背景地震活动",即"序列归属"问题在地球动力学和地震物理中有重要意义.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可分离"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并用概率形式表示作为相应事件的可能性,为考察此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以1976年唐山MS7.8地震序列为例,对唐山地区1970年以来的ML4.0以上地震进行了时-空ETAS模型拟合,并以2010年以来发生的3次MS4.0以上地震为例讨论了它们的"序列归属"问题.研究结果显示,3次MS4.0以上地震的背景地震概率分别为0.72、0.88和0.76,表明它们作为1976年唐山MS7.8的余震的可能性较低,更可能为背景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ETAS模型)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 1976年唐山地震
下载PDF
基于聚类分析的多尺度相似地震快速识别方法及其在汶川地震东北端余震序列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伟涛 王宝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52-1962,共11页
相似地震是具有相似波形记录的一组地震,往往以地震丛集的方式发生.而重复地震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地震,一般具有相近的震源机制解和几乎重合的破裂面积.对相似地震特别是重复地震的研究是我们认识断层的结构和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 相似地震是具有相似波形记录的一组地震,往往以地震丛集的方式发生.而重复地震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地震,一般具有相近的震源机制解和几乎重合的破裂面积.对相似地震特别是重复地震的研究是我们认识断层的结构和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度距离概念和聚类分析技术的相似地震识别方法,可以利用单个台站对其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快速的相似地震和重复地震识别.我们将此方法应用于汶川地震东北端的余震序列,获得了该地区相似地震的分布图像,并对其中存在的重复地震的发震机制进行了讨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相似性 余震序列 重复地震 聚类分析
下载PDF
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震源区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曰风 刁桂苓 +3 位作者 张秀萍 张彦清 朱振兴 马利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计算方法,计算了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余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对永胜6.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计算方法,计算了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余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对永胜6.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所得发震断层为NWW向直立右旋走滑断层,与美国哈佛大学的主震CMT解的节面一致,也与余震分布一致,证明结果比较可靠;(2)震区主压应力场方向为NNW—SSE,与其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NNW向)一致,表明余震的应力场主要受主震震源应力场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震源机制 区域构造应力场 震源区应力场 云南永胜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致伟 张永久 +3 位作者 程万正 吴朋 龙锋 阮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9,共7页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和S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中829个ML≥3.5的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统计和力轴张量计算方法,分析了震源...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和S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中829个ML≥3.5的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统计和力轴张量计算方法,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参数并求取了余震区平均应力场。结果表明:用余震区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为直立或倾斜,走向为NNE-SSW向,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SWW-NEE方向,计算得到的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77.1°;用余震区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倾角较陡,在50°~90°之间,走向相对较分散,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92.4°,呈EW向。从余震区南、北段的平均应力场方位随时间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余震区在2008年8月、9月、12月和2009年1月处于应力场调整阶段。最后研究了余震区南、北段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及逆冲型地震类型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余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下载PDF
1999年11月29日岫岩-海城5.6级地震成功预报的科学总结 被引量:12
10
作者 于龙伟 李芳 +2 位作者 卢良玉 迟恭财 王海燕 《东北地震研究》 2000年第2期14-26,共13页
总结了岫岩-海城5.6级地震成功预报的科学依据,其中包括对地震活动背景分析、震前地震学异常分析、前震序列的科学判定、余震序列实时的跟踪研究、临震预报的技术决策过程、前兆异常的临震性质和成功预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并对... 总结了岫岩-海城5.6级地震成功预报的科学依据,其中包括对地震活动背景分析、震前地震学异常分析、前震序列的科学判定、余震序列实时的跟踪研究、临震预报的技术决策过程、前兆异常的临震性质和成功预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并对这次地震的成功预报的主要判据和余震序列分析中的成功与不足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序列 余震序列 临震预报 地震预报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余震序列时域衰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谭毅培 曹井泉 +2 位作者 陈继锋 邓莉 李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22-3231,共10页
本文基于补充遗漏地震事件后的地震目录和修正的大森公式,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余震序列时间域衰减特征进行了分析.鉴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的余震较多,首先利用岷县台连续地震记录波形的高频包络差,检测主震后3h内... 本文基于补充遗漏地震事件后的地震目录和修正的大森公式,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余震序列时间域衰减特征进行了分析.鉴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的余震较多,首先利用岷县台连续地震记录波形的高频包络差,检测主震后3h内目录遗漏的地震.经检测在主震后3h内共发现目录遗漏的ML1.0以上地震139个,最大震级为ML3.6.主震后1000s内检测到遗漏地震69个,约为目录给出余震数量的6倍.而后使用补充遗漏地震的目录,基于修正的大森公式分别拟合余震频度和余震地震矩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拟合p值约为1.07,表明岷县漳县地震余震序列衰减速率与全球平均水平接近,而未补充遗漏地震的频度拟合会造成余震序列衰减速率的低估.利用高频包络差直接计算地震频度曲线,通过三种衰减模式对地震频度曲线拟合参数比较,未观察到岷县漳县地震主震后存在早期余震缺失现象.分析认为,加入遗漏地震可以提高余震频度拟合估计衰减速率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度,若缺少遗漏地震检测结果,则使用地震矩拟合所得衰减速率结果准确度较优,但需充分考虑其精度上的误差.在分析余震序列衰减特征的实际研究工作中,需根据地震目录完整性选择适当的拟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时间域衰减 遗漏地震检测 修正的大森公式 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
下载PDF
汶川及芦山地震余震分布的空间尺度效应 被引量:11
12
作者 董丞妍 罗明良 +2 位作者 昌小莉 张斌 舒成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124,205,共12页
基于GIS点格局方法.从余震点分布的不确定性以及烈度区与点空间距离格局的关系角度研究了汶川及芦山余震点格局.结果表明:余震在较小尺度内接近随机分布且关联效应明显;在较大尺度内余震聚集分布,空间距离关联仍呈幂律关系,无标度区间... 基于GIS点格局方法.从余震点分布的不确定性以及烈度区与点空间距离格局的关系角度研究了汶川及芦山余震点格局.结果表明:余震在较小尺度内接近随机分布且关联效应明显;在较大尺度内余震聚集分布,空间距离关联仍呈幂律关系,无标度区间的上下限与不同烈度区的长短轴间存在关联.汶川、芦山余震形成东北—西南向矩形的热点、次热点分布区,区域内最邻近指数为0.99,0.76;映秀Ⅺ度、芦山Ⅸ度烈度区内最邻近指数分别为1.02和0.95,显示余震点在强烈度、高聚集区内趋向随机分布.余震点距离关联特征表明:汶川余震在13.5—20 km和30 43 km区间,芦山余震在7—14.5 km区间内关联程度显著;汶川余震在66—82 km、225 236 km、317—321.5 km区间以及芦山余震在15.5 22 km、23—32.5 km、33.5—43.5 km区间仍呈幂律关系.该结果与汶川地震Ⅺ—Ⅸ度、芦山地震Ⅸ—Ⅶ度烈度分布区域的长短轴存在一定关联,321.5 km和40 km与两次地震主破裂面长度也较为吻合.对比核密度估计与地震烈度图可以看出:带宽越小,核密度面积与较高烈度区域的一致性越大;随着带宽的扩大,核密度面积与烈度区的差异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空间分布 最邻近指数 空间关联维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下载PDF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余震序列尾波Q_C值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琼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7-343,共7页
基于Aki和Chouet的地方震尾波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思茅台记录到的2007年云南宁洱6.4地震余震的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测量了震源区尾波Qc(f)值。当中心频率为1.5Hz时,宁洱地区的尾波Qc值在51~147之间,平均值为79,尾波的振幅衰减率βc(f)在0... 基于Aki和Chouet的地方震尾波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思茅台记录到的2007年云南宁洱6.4地震余震的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测量了震源区尾波Qc(f)值。当中心频率为1.5Hz时,宁洱地区的尾波Qc值在51~147之间,平均值为79,尾波的振幅衰减率βc(f)在0.014~0.039之间,平均值为0.028;测量得到该地区尾波Qc值与频率f的关系为Qc(f)=53f0.88;尾波波源因子与震级成正比关系,满足关系lgA0=1.51ML-0.94;测量结果显示宁洱地震余震序列的尾波值Qc较低,表明宁洱震源区属于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波QC值 余震序列 振幅衰减率 云南宁洱
下载PDF
基于余震序列分布信息的地震极灾区快速判断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天青 姜立新 +2 位作者 董曼 潘博 席楠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1期8-15,共8页
利用震级加权标准差椭圆法研究了基于震后短期内(24 h)余震序列判定地震极灾区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该方法判断宏观震中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不同震源破裂方式的震例利用该方法判断宏观震中的精度不同,倾滑-近倾滑型破裂方式的震... 利用震级加权标准差椭圆法研究了基于震后短期内(24 h)余震序列判定地震极灾区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该方法判断宏观震中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不同震源破裂方式的震例利用该方法判断宏观震中的精度不同,倾滑-近倾滑型破裂方式的震例利用余震序列判定宏观震中的精度最高;2整体上看,利用该方法判断极灾区长轴方向的准确性低于利用距震中最近活动断裂判断的准确性,但对于倾滑-近倾滑型破裂方式的震例,利用该方法的准确性高于利用断层数据判定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差椭圆 余震序列 宏观震中 地震极灾区
下载PDF
景谷6.6级、鲁甸6.5级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周少辉 蒋海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7,共15页
利用云南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波形与震相资料,消除区域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2次地震序列的应力降。结果显示,在研究所涉及的震级范围内,应力降呈现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为尽可能消除... 利用云南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波形与震相资料,消除区域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2次地震序列的应力降。结果显示,在研究所涉及的震级范围内,应力降呈现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为尽可能消除震级对应力降的影响,对比了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应力降,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序列的平均应力降明显高于鲁甸地震,这可能与2次6.5级左右地震后震源区的应力状态有关。从序列余震应力降的时、空变化对比来看,景谷6.6级地震后至2014年12月6日5.8、5.9级强余震发生前,应力降变化呈现先缓慢下降、进而转折升高并持续高值的变化过程;同时,高应力降地震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5.8级强余震区域。这表明,主震发生后经过一个较短期的调整之后,5.8级强余震震源区的应力环境可能持续增强。5.8、5.9级强余震发生后,地震序列应力降快速下降至相对稳定状态。研究表明,2次6级左右强余震发生后,震源附近区域应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应力环境降低,地震序列活动也趋于结束。对于后续没有强余震发生的鲁甸地震序列,余震应力降小于景谷地震序列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同时,主震后余震序列的应力降在时间上几乎未发生太大的变化;结合主震能量释放特点推测,震源区的应力在主震破裂过程中已得到较多的释放,主震后震源区应力变化呈现逐渐恢复的过程,这可能是鲁甸地震余震活动明显较弱,后续亦未有较强余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降 余震序列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下载PDF
云南景谷M_S6.6、云南沧源M_S5.5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崔子健 李志雄 陈章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540,697,共6页
作为谱振幅相关分析法的拓展应用,计算了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2015年3月1日云南沧源MS5.5地震余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后谱振幅相关系数维持在高值,主震后2个月,发生了MS5.8、5.9强余震。该高值体现出... 作为谱振幅相关分析法的拓展应用,计算了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2015年3月1日云南沧源MS5.5地震余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后谱振幅相关系数维持在高值,主震后2个月,发生了MS5.8、5.9强余震。该高值体现出震源机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较强的区域应力水平,有利于强余震的发生和区域中强地震丛集。沧源余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的结果与景谷地震相似,一直处于高值。景谷地震与沧源地震所在地区历史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不能简单地利用谱振幅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预测后续地震的大小,但两个序列的高值也许显示滇南较大区域目前正处于强应力状态下,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地震 沧源地震 谱振幅相关系数 震源机制一致性 余震序列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rock creep experiment in calculating the viscoelastic parameters of earth medium 被引量:7
17
作者 SHI Xingjue1, WEN Dan1, BAO Xueyang1, LI Chengbo1 & HUANG Yun2 1.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2.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14,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5期492-498,共7页
Based on the rock creep experiment, the data of aftershock sequence and post-earth- quake deformation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viscosity of crust medium near earthquake focus. Firstly 9 samples that belong to 3 kinds ... Based on the rock creep experiment, the data of aftershock sequence and post-earth- quake deformation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viscosity of crust medium near earthquake focus. Firstly 9 samples that belong to 3 kinds of rock are conducted in creep experiment under constant pressure to obtain the creep curves directly. Inver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ndard linear model is the best one to present the earth medium. It exhibits obvious elasticity within a short time, while it exhibits obvious rheology within a long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 module μ 2 and the whole module μ of standard linear model or the module of real earth medium i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μ 2 = 25 μ, the sequence of aftershock of Gonghe earthquake in Qinghai Province is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umulated released strain and the time is obtained, which, combined with the creep experiment results,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viscosity of crustal medium in this area. The measured vertical deformation after the same earthquake also is combined with the creep experiment results, then it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elaxation time and viscosity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respectively, i.e. inversion of Kelvin model, difference method of deformation and viscoelastic dislo- cation theory. The viscosity of crustal medium in 32 km depth of earthquake focus of Gonghe area deduced from the different data and methods is about 1019 Pa·s, 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research results by other authors at home and abr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ep experiment aftershock sequence POST-EARTHQUAKE deformation CRUSTAL viscosity.
原文传递
唐山老震区40年地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素欣 王晓山 +2 位作者 陈婷 宫猛 单连君 《华北地震科学》 2017年第1期32-37,共6页
基于唐山老震区40年的小震目录,利用传统的余震时序分析法,分析了余震序列的时间演化特征;依据强度分级原则,分析了不同强度的地震空间图像的时间演化特征。基于小震目录,分析了1996年以来的小震密集图像特征。参考多年来唐山地震的研... 基于唐山老震区40年的小震目录,利用传统的余震时序分析法,分析了余震序列的时间演化特征;依据强度分级原则,分析了不同强度的地震空间图像的时间演化特征。基于小震目录,分析了1996年以来的小震密集图像特征。参考多年来唐山地震的研究成果,对余震时空演化特征与构造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随着时间推移,其地震强度逐步减弱,地震频度逐渐降低;余震强度的起伏明显,主震发生后36年仍有5.0级地震发生;地震空间分布图像在1996年前后具有明显的差异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大震 余震序列 时空演化
下载PDF
汶川余震序列北川以北段的震源分布特性与破裂复杂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吕坚 王晓山 +2 位作者 苗春兰 苏金蓉 靳玉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1,26,共6页
在采用HYPODD方法对汶川地震序列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利用CAP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川以北段5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讨论了该段的震源分布特征和强余震的破裂复杂性。结果显示,汶川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从汶川映秀... 在采用HYPODD方法对汶川地震序列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利用CAP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川以北段5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讨论了该段的震源分布特征和强余震的破裂复杂性。结果显示,汶川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从汶川映秀至平武南坝有逐渐变浅的趋势,且震中沿映秀-北川-南坝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在该断裂带的北川以北段,余震序列具有更次级的分段活动特点,5.5级以上强余震发生在余震带走向的端部或者拐折、错位的部位;7次5.5级以上强余震中有4次以逆冲破裂为主,3次以走滑破裂为主,可能是北川-青川断裂、平武-青川等4条断裂参与了余震活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精确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双差(DD)定位地震目录能用于地震序列的统计地震学参数计算吗?——云南鲁甸M_S6.5地震序列b值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盛峰 吴忠良 房立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44-1259,共16页
双差(DD)定位后的地震目录,较之地震台网给出的常规目录在精准度上有了提高,但同时完整性也有一定的下降。DD目录能否用于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在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中,目录完整性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文中针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 双差(DD)定位后的地震目录,较之地震台网给出的常规目录在精准度上有了提高,但同时完整性也有一定的下降。DD目录能否用于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在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中,目录完整性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文中针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后40天的余震序列,对比分析了台网常规定位目录和一个DD目录,比较了分别用2个目录得到的余震序列的b值,讨论了DD目录用于计算b值等统计地震学参数的可信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地震序列,DD目录完整性的下降与地震丛集性质相关,在地震丛集的边缘完整性明显下降,但在丛集的内部下降程度较低。用DD定位后的序列分布,讨论了鲁甸地震震源性质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B值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