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6年唐山M_S7.8地震余震序列持续时间及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意义 被引量:18
1
作者 仲秋 史保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4-508,580,共15页
1976年7月28日唐山MS7.8大地震对唐山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震之后约15小时滦县又发生了MS7.1地震;同年11月15日宁河也发生了MS6.9地震.唐山MS7.8主震后的余震一直持续至今,使该区域至今保持了与主震前相比具... 1976年7月28日唐山MS7.8大地震对唐山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震之后约15小时滦县又发生了MS7.1地震;同年11月15日宁河也发生了MS6.9地震.唐山MS7.8主震后的余震一直持续至今,使该区域至今保持了与主震前相比具有较高的地震活动性.如何估计余震的持续时间,并进一步将余震从主震目录中去除,一直是地震学中所关注的问题.该文通过对数线性回归和理论计算,从不同角度求取并讨论了1976年唐山MS7.8大地震的余震持续时间.结果表明,由对数线性回归计算得到的余震持续时间约为80a.而基于Dieterich的余震触发理论所得到的余震持续时间则与区域剪应力变化率有关.区域剪应力变化率可有几种不同方法求得:①根据剪应力变化率和静态应力降Δτe及地震回复周期tr之间的关系求取应力变化率,该方法所得到的余震持续时间约为70—100a;②Ziv和Rubin对Dieterich的方法进行了修正,给出了通过远场加载速率和断层宽度求取应力变化率,该方法得到的余震持续时间约为80a;③由背景场地震活动性求取远场剪应力速率,可以得到该地区二维分布式的余震持续时间,此方法得到的研究区域内余震持续时间为130—160a.综上,唐山地区余震持续时间约为70—140a,据此,该地区现今所发生的地震仍为MS7.8唐山地震所触发的余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6唐山地震 余震持续时间 地震触发 剪应力变化率
下载PDF
余震持时特性对高烈度区渡槽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社荣 刘文杰 +1 位作者 杜敏 王超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50-859,共10页
主震发生后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多次余震,长持时余震是否会对主震受损后的高烈度区渡槽结构造成额外损伤仍需探讨.以滇中引水工程某典型梁式渡槽为工程实例,建立渡槽-水-支座-支撑结构全耦合有限元模型.基于能量持时的定义,以设计反应谱为... 主震发生后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多次余震,长持时余震是否会对主震受损后的高烈度区渡槽结构造成额外损伤仍需探讨.以滇中引水工程某典型梁式渡槽为工程实例,建立渡槽-水-支座-支撑结构全耦合有限元模型.基于能量持时的定义,以设计反应谱为基础,从PEER强震数据库中选择长持时和短持时地震动记录来构造主、余震地震序列,对渡槽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充分考虑主震作用后渡槽的初始损伤状态,提出了渡槽损伤评价指标,探讨了不同持时的余震对主震受损后渡槽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余震持时特性对主震受损渡槽的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长持时余震对主震受损后渡槽结构造成更严重的累积损伤,在渡槽动力响应分析中不容忽视.因此,在渡槽地震安全评估和抗震设计时,除需考虑余震的频谱特性和幅值外,还应重点考虑持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渡槽 余震 持时特性 主、余震地震序列 累积损伤
下载PDF
汶川M_W7.9地震余震序列触发机制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申文豪 刘博研 史保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1-476,1,共16页
余震触发机制的Dieterich解析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定量分析以及依赖时间的概率地震预测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基于滑移速率和状态相依赖的摩擦定律和弹簧-滑块模型,从Dieterich断层滑移速率方程出发,给出了静态应力扰动下触发... 余震触发机制的Dieterich解析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定量分析以及依赖时间的概率地震预测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基于滑移速率和状态相依赖的摩擦定律和弹簧-滑块模型,从Dieterich断层滑移速率方程出发,给出了静态应力扰动下触发地震的时钟提前或推后的近似解,从而明确地阐明了触发地震的产生机制与断层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并与传统位错模型下库仑应力扰动时间提前或推后量作了比较.采用对数线性拟合方法求得了汶川MW7.9主震后余震序列持续时间,符合Dieterich理论结果.以汶川余震序列为例,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应力扰动模式在该余震序列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经典Dieterich扰动解无法给出主震发生后即时余震数量的异常增加,而考虑主震前后剪应力速率变化的Dieterich分段解则可反映出余震发生率及个数随时间的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应力扰动 余震序列 持续时间 时钟提前或推后
下载PDF
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 被引量:3
4
作者 周翠英 王红卫 +1 位作者 王梅 张宇霞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4-171,共8页
本研究旨在解决地震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问题。文中首先给出了强余震的震级定义,指出:主震型与强震群型序列的强余震持续时间存在差异。使用模式识别方法对主震型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大于1天、小于1天及无强余震等3种... 本研究旨在解决地震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问题。文中首先给出了强余震的震级定义,指出:主震型与强震群型序列的强余震持续时间存在差异。使用模式识别方法对主震型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大于1天、小于1天及无强余震等3种情况进行划分之后,给出了两类序列的强余震持续时间与序列第一大震震级的粗略相关关系。最后,给出了对于不同序列类型进行强余震持续时间估计的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持续时间 模式识别 早期估计 地震群 强震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y 12,2008 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Discussion on Relevant Problems 被引量:1
5
作者 Jiang Haikun Li Mingxiao Wu Qiong Song J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1期34-47,共14页
The aftershock activity of the May 12, 2008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Sequence shows an obvious segmented feature. Most of the large aftershock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and south parts of the aftershock zone. Th... The aftershock activity of the May 12, 2008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Sequence shows an obvious segmented feature. Most of the large aftershock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and south parts of the aftershock zone. Thrusting was dominant with a small amount of strike-slip component in the south part. The aftershock activity decayed gradually, presenting the sequence features of a mainshock-aftershock pattern. The north part was the ending area of the malnshock fracture where strike-slipping was dominant, showing an obvious swarm feature. Therefore it became the major area for large aftershocks. The modulation of the earth tide on aftershock activity is remarkable; most large aftershocks occur during the period of flood and neap tide. The time period around 16:00 was the dominant occurring time for large aftershocks. The p-value, a parameter of modified Omori formula,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time, and reaches about 1 at the end. Based on previous study, the sequence patterns, magnitude of maximum aftershock, as well as the duration of aftershock activity has been discussed. The primary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magnitud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iushock and the maximum aftershock is proportional to the rupture size of the maiushock for huge earthquakes of about Ms8.0. This means that when the magnitudes of the earthquakes are nearly the same, large rupture size corresponds to sufficient energy rel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y 12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with Ms8.0 Segmentation features Sequence type Magnitude of maximum aftershock duration of aftershock activity Rupture size
下载PDF
Early Estimation of Strong Aftershock Duration Time
6
作者 Zhou Cuiying,Wang Hongwei,Wang Mei,and Zhang YuxiaSeismological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Jinan 250014,China 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SSB,Beijing 100036,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7年第4期35-44,共10页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arly estimation of moderately strong aftershock duration time in an earthquake sequence,this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First,the definition of the strong aftershock has been given.It i...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arly estimation of moderately strong aftershock duration time in an earthquake sequence,this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First,the definition of the strong aftershock has been given.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the strong aftershock duration time between the main shock type sequence and the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sequence.After dividing the three cases,i.e.,a strong aftershock duration time larger than 1 day,smaller than 1 day,and no strong aftershock occurred in a main shock type sequence by using the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we gave the rough correlation relation between strong aftershock duration time and first large shock magnitude for two types of sequences.Finally,the judgment index and method of estimating strong aftershock duration times for different sequence types have been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aftershock duration time PATTERN recognition EARLY estimation.
下载PDF
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的不均匀应力速率模型 被引量:1
7
作者 傅征祥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7-392,共6页
基于在地震重复发生周期内震源区断层面上不均匀应力速率条件下,对地震发生的概率分析,获得地震发生后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与地震重复周期或应力降成正比的理论结果。它与观测结论是一致的。
关键词 余震活动 不均匀应力 速率模型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部分统计特征 被引量:79
8
作者 蒋海昆 曲延军 +4 位作者 李永莉 郑建常 华爱军 代磊 侯海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0-1117,共8页
依据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整的294次5.0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统计特征,探讨序列类型、最大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与主震震级及主震断层性质之间的关系.中国大陆孤立型、主余型及多震型地震余震序... 依据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整的294次5.0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统计特征,探讨序列类型、最大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与主震震级及主震断层性质之间的关系.中国大陆孤立型、主余型及多震型地震余震序列分别约占23%、59%及18%.其中走滑型、具有倾滑分量的走滑型、具有走滑分量的倾滑型及逆冲型分别占48%、24%、17%及11%.余震序列1年内最大余震震级与主震震级正相关,但主震震级较低时相对离散,孤立型序列离散程度较高,主余型及多震型序列线性相关性较好.绝大多数序列最大余震均发生在震后200天内,少数具有晚期强余震的序列主要属主余型序列,孤立型及多震型序列通常没有晚期强余震发生.68%的序列1年内最大余震发生在震后10天内,77%发生在震后30天之内,95%发生在震后120天之内.序列最大余震发生时间及5、6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与序列类型及主震震级大小有关,多震型序列最大余震发生最快,孤立型次之、主余型最长.若仅就主余型序列而言,当主震震级较高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短,主震震级较低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序列类型 最大余震震级 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 主震震级 主震断层类型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37
9
作者 蒋海昆 黎明晓 +1 位作者 吴琼 宋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6-758,共13页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序列特征,也成为汶川序列较大余震的主体活动区域。序列较强余震活动明显受引潮力调制,大多数较强余震发生在固体潮大、小潮时段,并且16时前后是较强余震的优势发震时段。序列衰减系数p值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最终基本稳定在1附近变化。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序列类型及最大强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初步讨论。初步的统计结果还显示,8级左右强震序列中主震与最大余震之间的震级差正比于主震破裂尺度,这意味着当震级大体接近时,较大的破裂尺度与较为充分的能量释放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分段特征 序列类型 最大强余震震级 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破裂尺度
下载PDF
5.12汶川8.0级地震序列震后早期趋势判定及有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17
10
作者 蒋海昆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28-1538,共11页
详细叙述了5.12汶川8.0级地震后早期阶段的序列追踪及强余震预测过程,以期全面、如实地记录震后早期阶段的序列跟踪情况,尤其是在科学认识上的进展、反复、乃至错误.分序列类型判定、最大强余震震级估计、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强余震可... 详细叙述了5.12汶川8.0级地震后早期阶段的序列追踪及强余震预测过程,以期全面、如实地记录震后早期阶段的序列跟踪情况,尤其是在科学认识上的进展、反复、乃至错误.分序列类型判定、最大强余震震级估计、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强余震可能发生地点及19~20日6~7级强余震预测等方面,对当时所依据的科学依据、所得结论、判定过程等进行简要归纳,并站在目前的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简单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8.0级地震 序列类型 最大强余震震级 强余震持续时间 强余震可能地点 19~20日6~7级强 余震预测
下载PDF
近水平岩层阶状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毕杨杨 王运生 +3 位作者 苏毅 王国康 周粤 向超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3-541,共9页
川南中低山地区近水平岩层侵蚀台地阶状斜坡普遍发育且主要为居住区,研究这类阶状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对揭示珙县地区震后崩塌山体灾害发育的动力机理有一定意义。宜宾地震后余震频发,安置在珙县五同村斜坡不同位置的强震监测仪于2020年9月... 川南中低山地区近水平岩层侵蚀台地阶状斜坡普遍发育且主要为居住区,研究这类阶状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对揭示珙县地区震后崩塌山体灾害发育的动力机理有一定意义。宜宾地震后余震频发,安置在珙县五同村斜坡不同位置的强震监测仪于2020年9月6日成功监测到M_(S)3.1级余震,通过各监测点之间实测地震动数据相应的比较发现:与位于一级台阶处的参考监测点相比,二级台阶上的监测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和Arias强度放大系数、岩性共振周期比值均大于1.00,说明特殊斜坡具有较为显著的地震动高程放大效应和岩性选频放大效应;由于陡崖附近节理、裂隙较为发育,二级台阶中后部监测点地震动PGA、Arias强度比同台阶近陡崖监测点缩小了1.73、2.20倍,表明阶状斜坡存在近陡崖效应;二级台阶中后部(凸起地形)地震动持时是一级台阶参考监测点(凹陷地形)地震动持时的1.25倍,阶状斜坡存在微地形地震动持时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宾余震 五同村斜坡 山体地震动响应 近陡崖效应 微地形持时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