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数字影像及其真实性观念 被引量:10
1
作者 潘秀通 潘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31-37,共7页
数字影像对传统电影电视的巨大冲击 ,乃是在制作方式、生成方式与存储介质上的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尽管它竟可“以假乱真” ,但是依然不能改变人们对数字影像的真实性要求。影视制作者依然必须根据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抑或感觉的真实... 数字影像对传统电影电视的巨大冲击 ,乃是在制作方式、生成方式与存储介质上的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尽管它竟可“以假乱真” ,但是依然不能改变人们对数字影像的真实性要求。影视制作者依然必须根据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抑或感觉的真实来生成数字化虚构影像的创造性真实。真实永远是一切艺术的生命。电影无论在中国乃至全球 ,都不会在短期内步入“后电影时代”而濒临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影像 艺术功能 美学观念 真实性观念 后电影时代
下载PDF
Forms and Aesthetics of Bridges 被引量:14
2
作者 Man-Chung Tang 《Engineering》 2018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The objective of a bridge design is to produce a safe bridge that is elegant and satisfies all functionality requirements, at a cost that is acceptable to the owner. A successful bridge design must be natural, simple,... The objective of a bridge design is to produce a safe bridge that is elegant and satisfies all functionality requirements, at a cost that is acceptable to the owner. A successful bridge design must be natural, simple, original, and harmonious with its surroundings. Aesthetics is not an additional consideration in the design of a bridge, but is rather an integral part of bridge design. Both the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and the aesthetics of a bridge must be considered together during the conceptual design stage. To achieve such a task, the bridge design engineer must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al theory and bridge aesthe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 aesthetics BRIDGE concept Design Environment
下载PDF
美本质研究将怎样终结——再论“美是什么”是伪命题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志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6,共6页
“美”概念作为名词并不含有可以直接指代的对象事物, 因此, 不具备名词的真正性质和内涵, 实际上具有的是代名词性。以此为前提而形成的“美本质”及“美是什么”的问题, 必然是虚空的伪命题。“美是对象化的情感”“美是价值”“美是... “美”概念作为名词并不含有可以直接指代的对象事物, 因此, 不具备名词的真正性质和内涵, 实际上具有的是代名词性。以此为前提而形成的“美本质”及“美是什么”的问题, 必然是虚空的伪命题。“美是对象化的情感”“美是价值”“美是生命”等说法虽有很大影响, 却都不符合逻辑。按原有命题方式和思路进行的研究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答案。从事实和逻辑出发, 论证该命题的不合理性, 代之以正确的新命题, 正是“美本质”研究的合理结局。美学研究应以“美概念表示什么”为第一命题, 以“审美活动的本质”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本质 美概念 认知科学美学
下载PDF
公共环境产品系统设计概论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新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1995年第2期66-72,共7页
本文以系统科学思想,对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设计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上的概括,阐明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的一般科学思维方式及有关原则。同时,也就当前设计的重点与方向提出某些看法。
关键词 公共环境产品 文化生态环境 工业设计 系统设计
下载PDF
“五色”理论探微 被引量:8
5
作者 邵晓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2-55,共4页
“五色”理论是中国古代装饰用色的核心理论 ,历代统治阶级对这一理论均很重视 ,并影响了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它沿用了数千年 ,贯穿整个中国古代装饰史 ,直至今天对现代装饰用色的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影响。因此 ,对它的内涵的了... “五色”理论是中国古代装饰用色的核心理论 ,历代统治阶级对这一理论均很重视 ,并影响了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它沿用了数千年 ,贯穿整个中国古代装饰史 ,直至今天对现代装饰用色的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影响。因此 ,对它的内涵的了解 ,对它与古代“五行”观念、等级观念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它的美学意义的阐释是探讨中国装饰史不可缺少的工作。为此 ,笔者结合古文献与工艺美术实践对“五色”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 ,重新审视某些传统用色观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色"理论 "五行" 等级观念 审美观
下载PDF
自然之景与山水之境——中国传统居住环境设计美学 被引量:9
6
作者 梁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4-189,共6页
文章指出中国传统居住环境的设计思想和美学观念建立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上。儒家把自然美与人的精神和道德情操联系起来,对传统居住环境设计美学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道家对自然的认识从人与天地万物的同一中超越,获得了精... 文章指出中国传统居住环境的设计思想和美学观念建立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上。儒家把自然美与人的精神和道德情操联系起来,对传统居住环境设计美学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道家对自然的认识从人与天地万物的同一中超越,获得了精神自由、心灵解放,影响了传统居住环境设计的美学判断。中国士人的退隐情结和隐居山林的生活理想,长久地存在于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和居住文化中。中国的风水术十分吻合传统居住环境景观的美学理念,成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指导原则。传统的园林设计是中国人居住环境美学思想的物化,其审美意义甚至超过了居住的功能需求。传统居住环境的设计者把意与形、意与境融合在一起,从崇尚自然到寄情山水,从对自然情景的再现升华到山水的审美意境。与中国传统审美强调"神游""目想""妙悟"等一致,人们对传统的居住环境的审美,将个体主观的感性与客体的理性相融合,重视体验、领悟,从个体主观的悟性和社会群体认知的角度,去领会、感知环境和空间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美学 传统居住环境 设计思想 美学观念 审美意境 园林设计
下载PDF
武术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及具象化趋势 被引量:8
7
作者 蔡宝忠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0-138,共9页
"武术文化"是近30年出现的全新概念,是一个不易把握的词汇或武术现象,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以文献研究法为主,兼用历史考辩法、实例印证法、学术积累法和综合归纳法,从多维度考查和梳理"武术文化"研究的现状。... "武术文化"是近30年出现的全新概念,是一个不易把握的词汇或武术现象,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以文献研究法为主,兼用历史考辩法、实例印证法、学术积累法和综合归纳法,从多维度考查和梳理"武术文化"研究的现状。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武术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有4方面,即无限放大武术文化内涵、生搬硬套多种学科理论、故弄玄虚偷换武术概念、理论研究与技术相脱节;表现为抽象化、定性化、主观化、人为化、神秘化、玄虚化的突出问题。针对此问题,从实证和逻辑的角度大胆提出了具象化的研究构想和实践,并对一些传统的习惯说法和已定论的重大问题提出质疑及悖论,如特别强调武术与多学科的依附规律在于"结合点",而不是"面";用解剖学原理科学解释"丹田之气"就是一种腹式呼吸方法;用物理学方法印证真正的"轻功""飞檐走壁"等多个新结论。由此将具象化方向确定为:复杂问题的简单化、指标体系的标准化、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学术成果的创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文化 学科理论 武术美学 武术概念 指标体系 研究方法 学术成果 具象化 抽象化 科学化
原文传递
论“观”——佛教美学札记 被引量:7
8
作者 皮朝纲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8,共8页
观,作为佛教美学的重要范畴,无论是从观照对象还是从观照本心两个层面来看,都是一种佛教智慧的观照作用(一种意蕴深厚的审美观照),乃是一种冥想,亦即一种直观,一种直觉思维方式。它是以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去观照对象,以对事物的真谛实... 观,作为佛教美学的重要范畴,无论是从观照对象还是从观照本心两个层面来看,都是一种佛教智慧的观照作用(一种意蕴深厚的审美观照),乃是一种冥想,亦即一种直观,一种直觉思维方式。它是以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去观照对象,以对事物的真谛实相的直觉为其心理特征;用积淀着深厚理性内容的佛教审美智慧观照世界,使心灵直接契入所观之对象,并与之冥合为一,在刹那间领悟到心理的愉悦。佛教美学把"观道"、"妙观"、"游观"等运用于文艺鉴赏和自然审美领域,表现出浓郁的审美情趣。所有大乘宗派都强调"观心",在观心上建构学说,完善理论,他们都视"心"为审美之本源,把"观"作为通入涅槃悟境的根本大法,重视通过"观心"以了悟真心,以达于人生的最高境界(佛陀境界——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美学 范畴 观心
下载PDF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 被引量:6
9
作者 叶子 《流行色》 2022年第9期39-41,共3页
色彩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它能让人产生视觉上的愉悦,而色彩的搭配又能增加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推动了民族艺术的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艺术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受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而外在环境的作用也是... 色彩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它能让人产生视觉上的愉悦,而色彩的搭配又能增加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推动了民族艺术的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艺术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受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而外在环境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我国民间美术表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征,并始终遵循着传统色彩的象征含义。从传统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性、传统民间美术色彩的视觉审美等角度,全面地剖析和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观念,希望能为广大继续进行艺术创作的民间传统艺术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视觉审美 民间美术 色彩观念 象征性
下载PDF
审美和审美活动的概念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星良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22-26,共5页
从辞源看 ,“审美”一词的含义应是广义的 ,不应局限在以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范围内。在中国美学研究的惯常用语中审美和审美活动是同义。对审美活动概念的界定 ,应重视和突出审美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审美活动的对... 从辞源看 ,“审美”一词的含义应是广义的 ,不应局限在以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范围内。在中国美学研究的惯常用语中审美和审美活动是同义。对审美活动概念的界定 ,应重视和突出审美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审美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审美活动的过程和性质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审美 审美活动 定义 审美主体 审美对象 审美过程
下载PDF
礼乐制度与《周南·桃夭》篇的文化意蕴
11
作者 徐群 姚小鸥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0-34,共5页
《周南·桃夭》是《诗经》中的著名篇章,从礼乐制度的角度解读该诗,可以对先秦时代的审美标准、道德观念及人们的行为规范有进一步的认识,真正理解《诗经》的诗教价值和礼教意义。《周南·桃夭》反映了周人美善并臻的审美观、... 《周南·桃夭》是《诗经》中的著名篇章,从礼乐制度的角度解读该诗,可以对先秦时代的审美标准、道德观念及人们的行为规范有进一步的认识,真正理解《诗经》的诗教价值和礼教意义。《周南·桃夭》反映了周人美善并臻的审美观、希冀家庭幸福美满的婚姻观以及期盼家族子孙蕃盛的子嗣观。这些观念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礼乐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值得认真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桃夭 礼乐制度 审美观 婚姻观 子嗣观
下载PDF
论域外行旅对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的影响
12
作者 陈悦 陈吉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中国早期电影艺术观念在中国早期本土语境中经历了对电影本性和电影美学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域外行旅的电影人在中国早期电影的艺术观念的形塑与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电影本体的探索方面,行旅者使得电影从戏剧的从属地... 中国早期电影艺术观念在中国早期本土语境中经历了对电影本性和电影美学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域外行旅的电影人在中国早期电影的艺术观念的形塑与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电影本体的探索方面,行旅者使得电影从戏剧的从属地位中逐渐抽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并突出了电影的心理叙事和可视化本性;在电影美学方面,行旅者从电影的基本构成要素出发,注重画面的整体美感,并逐渐具备电影摄影、镜头、节奏、蒙太奇等美学意识;在编导观念方面,行旅者开始了剧本电影化的探索并逐步规范了电影剧本的分镜头格式,确立导演中心制;在表演观念方面,行旅者强调表演的真实性与想象力,并注重内心动作的刻画。这些电影观念为中国早期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有力的理论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行旅 电影本体 电影美学 编导观念 表演观念
下载PDF
当代审美观念的人性缺失与马克思人性观念的审美向度
13
作者 崔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4,共7页
审美是人对美的主体回响。现代审美抽象化、商品化的客观事实,物化了人的审美体验,弱化了人的审美批判。在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思想历程中,马克思表达了对完满而丰富的感性人性和自由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并表达了立基于具体人性的... 审美是人对美的主体回响。现代审美抽象化、商品化的客观事实,物化了人的审美体验,弱化了人的审美批判。在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思想历程中,马克思表达了对完满而丰富的感性人性和自由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并表达了立基于具体人性的审美思想。马克思以审美现代性回应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逻辑,以审美实践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解放。物象化的审美观念提出了现代社会审美的核心问题,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审美则呈现出一种实践与追求的悖反。意向性审美原本就是人性自由与完满的内在特质,但要在历史存在与实践活动中去面对具体人性的逻辑。马克思基于具体人性论的实践性审美逻辑,不仅是以人的现实存在回应了人类审美的难题,更是真实地表达了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存在论追求。审美是对象化自己本质、生成自己本质的“现实的历史的人”的美学实践。物象化审美的异化、意向性审美的逃遁让我们真实地认识到,开掘马克思人性观念所蕴含的审美向度,既是马克思哲学回应当代审美困境的思想方向,又是推进审美面向人、回归人的实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审美观念 马克思 人性 人性观念
下载PDF
基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当代居住设计美学研究
14
作者 范宏博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1期102-104,共3页
本研究探讨了融合现代主义与传统美学的设计理念在当代居住设计美学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分析了现代主义与传统美学的差异与冲突,提出了融合两者的设计理念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在设计原则、材料工艺、空间形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 本研究探讨了融合现代主义与传统美学的设计理念在当代居住设计美学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分析了现代主义与传统美学的差异与冲突,提出了融合两者的设计理念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在设计原则、材料工艺、空间形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创新与融合。总结了加强对当代居住设计美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中的创新与应用对于推动居住设计领域的发展和提升设计水平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传统美学 融合 设计理念
下载PDF
鼻腔内外整体评估在鼻内镜下功能性鼻整形术中的临床应用
15
作者 柯霞 杨玉成 +3 位作者 沈暘 刘杰 黄江菊 洪苏玲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9-837,共9页
目的结合鼻腔内外整体评估,探讨鼻内镜下功能性鼻整形术的诊治策略。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招募2018年2月至2021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鼻内镜下功能性鼻整形术的患者。于术前进行鼻腔内外结构及功能的整体评... 目的结合鼻腔内外整体评估,探讨鼻内镜下功能性鼻整形术的诊治策略。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招募2018年2月至2021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鼻内镜下功能性鼻整形术的患者。于术前进行鼻腔内外结构及功能的整体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策略。根据手术策略,施行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消融术、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下鼻甲骨黏膜下切除术、背侧扩展软骨移植物、歪鼻矫正、假体或自体软骨植入、驼峰截除+截骨等,从鼻功能和美容2方面进行调整。术前和术后6个月,应用内鼻阀(INV)角度、INV塌陷分级、INV横截面积、外鼻阀效力(ENVE)指数评估鼻阀区结构,应用鼻阻塞症状评估(NOSE)量表、鼻阻力[包括鼻腔总阻力(RT)、鼻腔阻力差异比(R 1r)]评估鼻通气功能,应用面部形态自我测评量表-鼻整形版(FACE-Q RM)、鼻整形结果评估(ROE)量表、外鼻亚单位测量评估鼻外形整形效果,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心理状态,最后行患者满意度与各主客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分析法。结果共招募50例患者,男18例,女32例,年龄23~52岁,平均35.7岁。所有患者均有鼻塞症状,其中伴歪鼻畸形28例,鼻阀区狭窄12例,鞍鼻畸形6例,驼峰鼻4例。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INV角度明显增大、INV塌陷分级降低、INV横截面积增大、ENVE指数增大(P均<0.05)。术后NOSE量表评分降低,鼻阻力测量示RT、R 1r下降(P均<0.05),提示鼻塞症状明显缓解。术后FACE-Q RM及ROE量表评分升高(P均<0.05),提示患者鼻外形满意度升高;外鼻亚单位测量示术后鼻翼上宽、下鼻翼角有所缩小(P均<0.05),其余结构测量值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后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术后整体满意度较术前提高(P<0.05)。Pearson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成形术 功能性鼻整形术 鼻内镜 鼻阀 鼻通气功能 美学 整体理念
原文传递
建筑外遮阳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黄志俊 《现代工程科技》 2024年第23期89-92,共4页
建筑外遮阳是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能与美学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建筑外遮阳的类型与功能入手,深入剖析其与建筑造型设计的融合策略,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创新方向。研究表明,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装置各具特点,需因地制宜... 建筑外遮阳是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能与美学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建筑外遮阳的类型与功能入手,深入剖析其与建筑造型设计的融合策略,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创新方向。研究表明,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装置各具特点,需因地制宜地加以应用;遮阳构件可通过韵律美塑造、光影营造等手法与建筑立面实现完美融合;生态理念的引入则为建筑注入可持续性基因。未来,智能化技术、多学科交叉方法以及文化特色的表达,将成为建筑外遮阳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只有不断创新,建筑外遮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建筑的节能升级与美学提升,为打造宜居、舒适、可持续的建筑环境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外遮阳 建筑造型 节能 美学 生态理念
下载PDF
近代漳州侨乡民居建筑审美的基本维度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98-103,共6页
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而闽南是侨乡最为集中的地区,漳州、泉州、厦门三地华侨人数众多,华侨对当地建筑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侨汇的资金上提供资助,同时还在建筑的样式与风格上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近现代百年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 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而闽南是侨乡最为集中的地区,漳州、泉州、厦门三地华侨人数众多,华侨对当地建筑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侨汇的资金上提供资助,同时还在建筑的样式与风格上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近现代百年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侨乡地域性建筑风格,在民居建筑的表现上尤为显著,漳州的侨乡民居是闽南侨乡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民居建筑都分布在较偏僻的乡村,有着自己的地域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乡民居建筑 建筑审美 空间 意境 环境
下载PDF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石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2-53,共12页
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 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留恋等个体情感上的挣扎;陶渊明处在庄子与屈原之间,他在诗文中对于生死的描述,蕴含了十分深远的哲学思辨,但是又保留了真实生命的个体情感,他的死亡美学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死亡态度。中国古典对于死亡的探讨、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哲学 死亡美学 庄子 屈原 陶渊明 死亡观
原文传递
音乐歌唱教学落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的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颜建梅 《成才之路》 2021年第34期100-102,共3页
在音乐歌唱教学中落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提高学生感受、体验、鉴赏和评价音乐之美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文章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的... 在音乐歌唱教学中落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提高学生感受、体验、鉴赏和评价音乐之美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文章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的概述入手,对音乐歌唱教学落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的必要性、难点、策略进行思考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音乐 歌唱教学 音乐审美 教育理念
下载PDF
实践转向与技术美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玉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0-738,共9页
实践转向对技术美学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因为实践与技术不可分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同样不可能与技术及其审美化分割开来。实践转向将使技术美学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审美化,把科学技术的实用目的与审美目的结合起... 实践转向对技术美学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因为实践与技术不可分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同样不可能与技术及其审美化分割开来。实践转向将使技术美学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审美化,把科学技术的实用目的与审美目的结合起来。技术美学的实践分析将凸显科技产品的审美创意和艺术创意,实现科学技术规律与人类审美规律的统一,真正做到"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技术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追求由技入道的飞跃,达到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转向 技术美学 创意 由技人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