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育的学科共同体及其想象力 被引量:17
1
作者 周宪 《美育学刊》 2021年第4期1-7,共7页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相较于德智体劳育等其他领域,美育始终面临着一些独特的问题。如果说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者问题,那么,美育领域的教育者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故从科学共同体讨论入手,可进入中国当下大学美育学科...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相较于德智体劳育等其他领域,美育始终面临着一些独特的问题。如果说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者问题,那么,美育领域的教育者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故从科学共同体讨论入手,可进入中国当下大学美育学科共同体建构问题,即包括美育学科共同体的构成、离散性张力以及如何达致协同合力的路径等三个层面。美育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美学(及相关学科)、艺术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是美育的四个支撑性学科,这些学科背景的差异既是美育学科共同体的生态,又是相互学习参照的根据。为此,当下美育学科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提倡美育学科想象力,克服固有学科的视角局限,学会从其他学科来看待美育,进而为各自学科寻找赋能的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学科共同体 学科想象力 离散性张力 协同合力
下载PDF
从审美心理的视角论武术套路运动的张力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昊宁 刘同为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16-117,121,共3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审美心理的视角将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张力"提升到理论层面,将武术套路运动的"张力"分为"形式张力"与"意义张力";认为"形式张力"是武术套路演练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审美心理的视角将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张力"提升到理论层面,将武术套路运动的"张力"分为"形式张力"与"意义张力";认为"形式张力"是武术套路演练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动作和演练节奏体现;"意义张力"主要是指演练意境对审美主体的作用,是一种回味感。希望通过审美心理学理论的引入,更好地丰富武术美学理论,并为欣赏武术套路运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套路 审美心理 张力
下载PDF
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的张力美
3
作者 刘汉波 肖爱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8-62,共5页
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屡屡获得国家级大奖和资助,其宝贵的创作经验既有助于推动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地方戏剧的转型升级指明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从美学上来说,该戏通过张弛有度的情节叙事、对立统一的剧本立意、形神兼... 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屡屡获得国家级大奖和资助,其宝贵的创作经验既有助于推动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地方戏剧的转型升级指明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从美学上来说,该戏通过张弛有度的情节叙事、对立统一的剧本立意、形神兼备的舞台表演和虚实相生的舞美设计,生成了丰富而充盈的审美张力,展现出摇曳生姿的动态美,极富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 《八子参军》 艺术张力
下载PDF
论阿信诗歌的审美张力
4
作者 王子清 李明德 《陇东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7-30,共4页
阿信的诗歌将西部地域的广阔和人类自我的渺小相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巨大反差中,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在持续性的写作过程中,对主体的不断辩驳、追问与质疑,体现出诗人不屈不挠的超越精神和立体的审美感受。阿信的诗歌,充满对生命的敬畏... 阿信的诗歌将西部地域的广阔和人类自我的渺小相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巨大反差中,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在持续性的写作过程中,对主体的不断辩驳、追问与质疑,体现出诗人不屈不挠的超越精神和立体的审美感受。阿信的诗歌,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和世俗的人性之美的赞叹。通过英美新批评的“张力论”分析,阿信诗歌中的多种元素产生的审美冲击使读者产生共鸣,获得灵魂的洗礼。阿信的诗歌审美建构,体现出诗人在寂静世界中通向神性写作的精神信仰,对研究阿信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信 诗歌 审美张力 精神超越 寂静沉思
下载PDF
试论审美张力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碧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66-69,共4页
审美张力是一种“不动之动”的虚力 ,具力的意味 ,而不一定是实际的力。它体现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物理力与心理力的双向反馈 ,因两种力的结构相同而让审美主体产生美感。审美张力包含有力的遮蔽与开显 ,为力的圆融状态。它广泛... 审美张力是一种“不动之动”的虚力 ,具力的意味 ,而不一定是实际的力。它体现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物理力与心理力的双向反馈 ,因两种力的结构相同而让审美主体产生美感。审美张力包含有力的遮蔽与开显 ,为力的圆融状态。它广泛体现在情感与理性、实用与超脱、现实与理想、朦胧与清晰、有限与无限、美与丑等多种关系上 ,使审美具有无穷的魅力。审美张力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张力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物理力 心理力 双向反馈 圆融状态 审美活动
下载PDF
论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空间话语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健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30,148,共10页
空间话语在西方现代性进程中的衍生发展,是一个蕴含着深刻历史逻辑和一系列张力关系的建构过程。立足于审美现代性这一特定视域,其建构过程与现代艺术实践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不仅历经19世纪的知觉系统重构、现代主义的抽象空间表... 空间话语在西方现代性进程中的衍生发展,是一个蕴含着深刻历史逻辑和一系列张力关系的建构过程。立足于审美现代性这一特定视域,其建构过程与现代艺术实践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不仅历经19世纪的知觉系统重构、现代主义的抽象空间表达和后现代以观念溢出方式呈现的多元化空间形态等历史阶段;而且可以借助社会史、思想史和艺术史三重彼此印证的历史逻辑,得到跨学科综合视野的有效说明。其中蕴含的由时间与空间、精英与大众两组对应概念所构成的双重张力结构,则既是进一步揭示空间话语建构过程必不可少的考察路径,亦是对其历史生成性予以强调的应有辩证立场。这也将为我们面向本土语境反思更具现实指向性的空间议题,提供十分有益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代性 空间话语 历史逻辑 张力结构
原文传递
悲剧审美与现实映射的双层呈现——韩国电影《寄生虫》的悲剧效果解读
7
作者 许浩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8-42,共5页
毫无疑问,《寄生虫》是一部兼具审美抽离与现实参与的悲剧,通过对韩国阶级分化的赤裸揭露以及底层人物生活的深层关注,借助情节的“后现代”、视听语言的夸张化、艺术节奏的灵活变幻,既有视听层面的冲击力,也有审美层面的距离感,在底层... 毫无疑问,《寄生虫》是一部兼具审美抽离与现实参与的悲剧,通过对韩国阶级分化的赤裸揭露以及底层人物生活的深层关注,借助情节的“后现代”、视听语言的夸张化、艺术节奏的灵活变幻,既有视听层面的冲击力,也有审美层面的距离感,在底层人物宿命般的生活下呈现出较强的悲剧审美效果。作为观众而言,随着小人物游离于上层与底层生活之间,尊严与生命被现实无情践踏、撕裂、遁行,“大人物”的生命也因骨子里对小人物的鄙夷而毁灭,并由此产生愉悦、悲悯、惊恐杂糅交织的复杂情感,而这种情感带来的撕裂感正是对阶级差距的现实批判、审视、反思。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悲剧审美还是现实映射,《寄生虫》的艺术处理方式与悲剧效果均为同类型影片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悲剧审美 现实映射 戏剧张力
下载PDF
文化认同与京派文学的审美张力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春雨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81-87,共7页
京派经典性的代表作家,几乎都是外乡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废名笔下的"竹林",都距北京很远,最多像周作人那样,作为一个外乡人写几篇小文,谈谈"北京的茶食"之类。这些人之所以走到一起,之所以叫"京... 京派经典性的代表作家,几乎都是外乡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废名笔下的"竹林",都距北京很远,最多像周作人那样,作为一个外乡人写几篇小文,谈谈"北京的茶食"之类。这些人之所以走到一起,之所以叫"京派",并不是他们对北京地域性的认同,而是一种更为宽泛、更为开阔的超越北京地域特性的文化认同。对京派文学来说,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历史文脉的认同;二是精神谱系的认同;三是审美追求的认同。对京派文化认同的理解,是认识京派本质内涵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京派文学 审美张力
下载PDF
论华兹华斯抒情诗歌的内在张力 被引量:2
9
作者 秦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4-88,共5页
华兹华斯诗歌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与其诗歌中的情感张力和话语张力生成的独特个性密不可分。诗人以高度的审美主体意识去表现诗歌的情感张力,以张弛有度的不同叙述视角凸显诗歌语言的话语张力。本文结合华兹华斯的具体作品,论述了诗人... 华兹华斯诗歌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与其诗歌中的情感张力和话语张力生成的独特个性密不可分。诗人以高度的审美主体意识去表现诗歌的情感张力,以张弛有度的不同叙述视角凸显诗歌语言的话语张力。本文结合华兹华斯的具体作品,论述了诗人情感张力和话语张力在诗歌中的表现方式及其美学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华兹华斯 审美主体 情感张力 叙述视角 美学品格
下载PDF
极端形态下的美感——病态美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鸣 《红河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78-80,共3页
"病态美"一词经常性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但究竟什么是病态美,我们却很难用系统的语言为其组指出具体的定义。作为中国视野下的病态美实则为狭义的病态美,且这种美感经验具有强烈的审美功利性与趣味性,其核心价值也突出的... "病态美"一词经常性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但究竟什么是病态美,我们却很难用系统的语言为其组指出具体的定义。作为中国视野下的病态美实则为狭义的病态美,且这种美感经验具有强烈的审美功利性与趣味性,其核心价值也突出的与我国文人性格命运相吻合,形成了一种独特并且极端的美感经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美 美感经验 张力美感
下载PDF
听觉隐喻与审美张力——17世纪琉特琴的音乐图像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芸 《文学与文化》 2018年第2期89-101,共13页
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以音乐为主题的绘画创作成为一个盛行于欧洲的艺术文化传统和视觉叙事的表现形式。本文以17世纪的琉特琴为图像学研究对象,阐释图像中音乐符号的听觉隐喻及其审美张力,并在艺术史的语境中探索音乐符号、绘画艺术与... 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以音乐为主题的绘画创作成为一个盛行于欧洲的艺术文化传统和视觉叙事的表现形式。本文以17世纪的琉特琴为图像学研究对象,阐释图像中音乐符号的听觉隐喻及其审美张力,并在艺术史的语境中探索音乐符号、绘画艺术与人类文明史的关系,揭示音乐符号的文化表征及其意义,从而为观者提供一种以音乐符号学为研究路径的观看方式和图像学的阐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洛克 琉特琴 听觉隐喻 图像学 审美张力
下载PDF
诗的审美通感及其艺术张力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文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3-65,共3页
 通感往往是诗人们创作诗歌的一种技巧。本文从欣赏通感这一审美现象入手,对通感的定义、类型、产生背景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认为审美艺术上的通感是形象思维的必然现象,这种形象思维散发出巨大的艺术张力,能使读者在反复体味中受到...  通感往往是诗人们创作诗歌的一种技巧。本文从欣赏通感这一审美现象入手,对通感的定义、类型、产生背景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认为审美艺术上的通感是形象思维的必然现象,这种形象思维散发出巨大的艺术张力,能使读者在反复体味中受到巨大的艺术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张力 通感 诗歌 诗人 审美艺术 创作 审美现象 形象思维 读者 艺术感
下载PDF
“审美无区分”思想批判——兼谈对前期伽达默尔美学的反思和超越问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建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1-208,168,共9页
"审美无区分"概念提出的背景有二:从其思想背景来说,是对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性美学及其后继者天才美学、体验美学等美学思潮的批判;从其现实的艺术实践背景来说,是对所谓的"博物馆式艺术"的批判。"审美无区分&... "审美无区分"概念提出的背景有二:从其思想背景来说,是对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性美学及其后继者天才美学、体验美学等美学思潮的批判;从其现实的艺术实践背景来说,是对所谓的"博物馆式艺术"的批判。"审美无区分"的理论实质指的就是强调整个生活世界及其所表征的存在真理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审美无区分"概念的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的误读导致"审美无区分"概念身上带有如审美观念的平面化、审美理解的静止化等理论缺陷。"审美无区分"是前期伽达默尔美学的核心概念,对该概念的反思和批判,其实就是对前期伽达默尔美学的反思和批判。对"审美无区分"的反思和批判给我们一个启示,即要在艺术与现实历史、审美与非审美之间保持一种既相同一又相区分的紧密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审美无区分 审美区分 海德格尔 同一与差异 张力
下载PDF
王国维审美现代性话语张力及其历史生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陶运宗 彭海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王国维是晚清巨变时代的美学家,他的审美现代性话语的生成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深受西学影响,又与自身的文化教育活动紧密相联。王国维的审美现代性话语显示出了丰富的时代症候和多重张力,在话语结构上,表现为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矛盾对立;在... 王国维是晚清巨变时代的美学家,他的审美现代性话语的生成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深受西学影响,又与自身的文化教育活动紧密相联。王国维的审美现代性话语显示出了丰富的时代症候和多重张力,在话语结构上,表现为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矛盾对立;在话语形态上,表现为通俗与古雅的二元并举;在话语实践上,表现为社会疗救与境界超越的双重统一。晚清历史文化经验对于理解王国维审美现代性话语的生产方式及思想内涵,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王国维 审美现代性 话语 张力
下载PDF
视角之力:审美的激活——麦家新作《日本佬》的美学启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迅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58-62,共5页
儿童视角成为麦家穿透人心的利器,借助这个角度,我们看到那隐没在历史深处的疼痛。而这种疼痛,由于与叙述者的情感体验相连接,得以最大程度的敞亮。儿童视角的形式感,在这篇小说的叙述中得以极大彰显。
关键词 麦家 《日本佬》 儿童视角 审美张力
下载PDF
梁辰鱼《浣纱记》的审美张力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再红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46-48,共3页
梁辰鱼的《浣纱记》突破了一般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悲欢离合的爱情俗套,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放置在了广阔的历史环境与政治斗争之中,令西施与范蠡的爱情命运与家国兴亡始终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从而赋予了这个本就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以... 梁辰鱼的《浣纱记》突破了一般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悲欢离合的爱情俗套,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放置在了广阔的历史环境与政治斗争之中,令西施与范蠡的爱情命运与家国兴亡始终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从而赋予了这个本就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以浓郁的政治色彩和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它的审美张力正在于作家让人物在江山与美人间做出痛苦抉择的同时,对个人与家国责任间的关系做出深刻的思考,突出了人物处于两难困境中的心理和性格,并对女性命运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体现出进步的女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辰鱼 《浣纱记》 审美张力
下载PDF
狄兰·托马斯诗歌语言的美学张力 被引量:1
17
作者 严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8-53,共6页
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往往以反逻辑、反理性的超语言常规方式排列,利用各种语言手段打破语言固有的规律性,弱化语言的指示功能来展示现代主义诗歌语言的魅力。其诗歌在展现平凡、朴实、纯粹的客观自然物象的同时,从客观的语言现实出发... 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往往以反逻辑、反理性的超语言常规方式排列,利用各种语言手段打破语言固有的规律性,弱化语言的指示功能来展示现代主义诗歌语言的魅力。其诗歌在展现平凡、朴实、纯粹的客观自然物象的同时,从客观的语言现实出发,以浪漫的情怀和艺术的狂想方式凸显诗歌语言的美学张力,从而向世人揭示生、死、爱、欲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兰·托马斯 超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美学张力
下载PDF
传统藏戏的审美张力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邢崇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58,129-130,共9页
传统藏戏将教化性和审美性融合统一,形成了具有无限延展的审美空间,被藏民族一代代接受和传承。传统藏戏的多种元素彼此之间相互对抗、冲突和矛盾,形成具有张力的审美空间和强大的审美冲击力,使接受者产生共鸣,在艺术的审美中获得精神... 传统藏戏将教化性和审美性融合统一,形成了具有无限延展的审美空间,被藏民族一代代接受和传承。传统藏戏的多种元素彼此之间相互对抗、冲突和矛盾,形成具有张力的审美空间和强大的审美冲击力,使接受者产生共鸣,在艺术的审美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在传统藏戏中,主客体巨大反差产生崇高美,体现出藏民不屈的超越精神,以及克服和战胜恐惧后的心灵慰藉和平静;传统藏戏采用佛教逻辑叙述故事,集中体现藏民的人生姿态和精神信仰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凸显世俗的人性美;藏戏以美的艺术形式和程序化的艺术表演再现普通大众的味与情,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最终达到宗教教化的目的;藏戏中戏师的理性讲述与演员的感性表演形成对照,让受众游走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对于人物与情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反思;藏戏重复与回环的情节设置使故事情节发展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思想更鲜明,形成了复调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藏戏 审美张力 崇高美 人性美 意蕴美 理性美 复调美
下载PDF
认同资源、重造依托与创作审美张力的生成--沈从文与“五四”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沙西 龙永干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34-42,共9页
在沈从文人生中,“五四”是一重要的存在。它引导沈从文进行新的人生抉择,给他的自我认同以精神资源,更促其完成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塑形。随着认识和实践的深入,“五四”精神推动了沈从文“重造”思想的生发并成为其展开的重要依托。... 在沈从文人生中,“五四”是一重要的存在。它引导沈从文进行新的人生抉择,给他的自我认同以精神资源,更促其完成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塑形。随着认识和实践的深入,“五四”精神推动了沈从文“重造”思想的生发并成为其展开的重要依托。同时,“五四”情结与“乡下人”意识互发相生,彼此对话,让沈从文在认同“乡下人”时,又不乏现代理性的审思;在沉湎“爱”“美”与“生命”时,又不至于陷入虚空的沉湎和自我的呓语,而是归结为“自造”的严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认同资源 “重造”思想 审美张力
下载PDF
美学视角下“写生”概念的文化张力--评《东方古典画论研究》
20
作者 臧新明(译) 《中国美学》 2022年第1期280-285,共6页
"写生"作为近现代惯用的高频词语,语意不言自明,然而经过对文献的梳理与深入研究,臧新明教授却发现了"写生"本身具有的两栖意义与双重文化显现。其不仅仅是近现代绘画观中的"肖似原物"的模仿意义,彰显西... "写生"作为近现代惯用的高频词语,语意不言自明,然而经过对文献的梳理与深入研究,臧新明教授却发现了"写生"本身具有的两栖意义与双重文化显现。其不仅仅是近现代绘画观中的"肖似原物"的模仿意义,彰显西方近现代的科学视野与主体精神,还是东亚古典绘画观中"生命征象"的表现意义,承载的是东亚传统中境界寻求与情感升华的内在超越。可见,"写生"无疑是一个明显的文化观隐喻词语,其语义与精神的变迁见证了传统与现代、东亚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基于此,臧新明教授从近代价值观出发,阐明了容易消极对待的东亚古典"写生"概念,将美学作为近现代"西学"接受的同时,从美学角度探究了立足于自身传统的"写生"精神与文化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视角 写生 古典 现代 文化张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