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瑜伽的审美价值与健身意义 |
汤海燕
|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
2005 |
34
|
|
2
|
建盏的美学特征及美学意义 |
金晓霞
|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09 |
29
|
|
3
|
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 |
冯宪光
傅其林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0
|
|
4
|
从审美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
孙银玉
|
《长春大学学报》
|
2004 |
15
|
|
5
|
别现代:国际学术对话中的哲学与美学 |
王建疆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7
|
|
6
|
“以美育代宗教”的现代意义 |
李丕显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9
|
|
7
|
门的建筑美学意义 |
李钫
陈纲伦
|
《新建筑》
北大核心
|
2004 |
10
|
|
8
|
小说对话的功能特点与美学意义 |
刘世生
张萍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1 |
5
|
|
9
|
关中传统民居窗棂解析 |
李琰君
王文佳
杨豪中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2
|
|
10
|
水不流花不开的寂寞 |
朱良志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9 |
12
|
|
11
|
体育环境的美学意义及其美育功能探讨 |
刘学军
童杰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12
|
海明威死亡主题的意义 |
陈明瑶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0 |
9
|
|
13
|
浅析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
赵宏涛
|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7 |
8
|
|
14
|
唐崖土司王城建筑石刻的造“形”与造“势” |
满益德
凌云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8
|
|
15
|
论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意义和途径 |
周均平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16
|
差异与关联:重释审美感性与审美理性 |
谭容培
颜翔林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7
|
|
17
|
农业旅游开发利用的美学诠释 |
李斌成
李香会
李睿煊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4
|
|
18
|
论小说节奏的叙事功能 |
邓颖玲
蒋翃遐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19
|
曹文轩的美学乌托邦及限制 |
张继荣
|
《惠州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0
|
论审美解释 |
杨春时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