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瑜伽的审美价值与健身意义 被引量:34
1
作者 汤海燕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年第4期28-29,共2页
探讨了瑜伽的起源与本质,并对其审美价值与健身意义进行了阐述,以期促进人们对瑜伽的认识,进一步发掘瑜伽的功能,更好地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瑜伽 审美价值 健身意义
下载PDF
建盏的美学特征及美学意义 被引量:29
2
作者 金晓霞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9-133,共5页
建窑是两宋时期的名窑,以烧制黑釉瓷而闻名于世,其出产的建盏是历史上著名的茶盏之一;建盏是时代的产物,它集中的体现了宋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体现了当时的美学思想和工艺技术水平;同时,建盏还是宋代茶文化的产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 建窑是两宋时期的名窑,以烧制黑釉瓷而闻名于世,其出产的建盏是历史上著名的茶盏之一;建盏是时代的产物,它集中的体现了宋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体现了当时的美学思想和工艺技术水平;同时,建盏还是宋代茶文化的产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宋代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它那秀丽典雅的造型、璀璨如星光的釉色装饰、古朴厚重的胎质都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和谐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盏 美学特征 美学思想 美学意义 茶文化
下载PDF
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 被引量:20
3
作者 冯宪光 傅其林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6-35,共10页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跨学科整合的一门新型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它对美学与人类学各自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虽然它是现代性学科分化的结果 ,带有现代学科的特征 ,但是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解构西方现代...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跨学科整合的一门新型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它对美学与人类学各自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虽然它是现代性学科分化的结果 ,带有现代学科的特征 ,但是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解构西方现代美学传统的另一种美学形态。审美人类学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展 ,取得明显的成就 ,同时还应当在理论建构、资源整合、研究意识与研究方式等方面加强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人类学 意义 现状 出路
下载PDF
从审美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被引量:15
4
作者 孙银玉 《长春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37-40,共4页
如果从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审视中西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许多差异。中国文化在艺术传统上坚持以善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尚善;而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求真。中国文化在艺术追... 如果从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审视中西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许多差异。中国文化在艺术传统上坚持以善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尚善;而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求真。中国文化在艺术追求上是以"韵"为旨归,而西方是以"美"作为其最高审美范畴。本文以审美方式为切入点旨在通过研究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以及原因、意义等,对中西文化内在特殊性进行初步的宏观的考察,以便对中西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方式 中西文化 差异 原因 意义
下载PDF
别现代:国际学术对话中的哲学与美学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建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22,共8页
别现代是一种有关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哲学思想,也是对别样现代性建设的期许。别现代理论包括话语创新观、主义建构观、时间空间化哲学、发展四阶段理论、跨越式停顿理论、后现代之后的集成创新观、主义的问题与问题的主义观,以及... 别现代是一种有关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哲学思想,也是对别样现代性建设的期许。别现代理论包括话语创新观、主义建构观、时间空间化哲学、发展四阶段理论、跨越式停顿理论、后现代之后的集成创新观、主义的问题与问题的主义观,以及中西马我思想资源观等。别现代在国内国际的学术对话中建构自己的理论和主义,形成理论自信和话语权力。别现代对中国特定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的概括和后现代之后的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形态,将为中国美学研究提供现实根据和思想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现代 别现代主义 国际学术对话 美学意义
下载PDF
“以美育代宗教”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李丕显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2-76,共5页
以美育代宗教 ,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建构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寄托 ,是对现代世界课题的积极回应 ,是对宗教双重性格的辩证扬弃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在今天仍具有实践的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 审美教育 新感性
下载PDF
门的建筑美学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钫 陈纲伦 《新建筑》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2-75,共4页
“门”作为建筑的构件有着其自身的基本功能。由于门的象征性修辞手法能够传达非常丰富的美学意义,使之从建筑构成中被提取出来,发展成为依附于建筑的门建筑和依附于建筑群的门建筑。经历了现代建筑运动功能主义洗礼之后,建筑师们从门... “门”作为建筑的构件有着其自身的基本功能。由于门的象征性修辞手法能够传达非常丰富的美学意义,使之从建筑构成中被提取出来,发展成为依附于建筑的门建筑和依附于建筑群的门建筑。经历了现代建筑运动功能主义洗礼之后,建筑师们从门在千百年进化历程中所积淀的艺术造型及其具有的社会美学意义出发创作了各种各样的门式建筑,并使之成为重要的建筑与城市美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建筑 门式建筑 美学意义
下载PDF
小说对话的功能特点与美学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刘世生 张萍 《山东外语教学》 2001年第4期1-4,共4页
侦探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类型一直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但侦探小说的究却只是一种边缘学科而存在.本文试图从话语文体的角度,通过对不说对话进行较系统地研究,探讨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社会价值和美学意义,希望能对... 侦探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类型一直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但侦探小说的究却只是一种边缘学科而存在.本文试图从话语文体的角度,通过对不说对话进行较系统地研究,探讨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社会价值和美学意义,希望能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评论及哲学欣赏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侦探文学 会话分析 话语文体学 语用学
下载PDF
关中传统民居窗棂解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琰君 王文佳 杨豪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60-64,70,共6页
在关中传统民居众多的建筑构件中,窗棂具有技术性与艺术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特征。通过实地考察、测绘、现场拍照和访问记录获取一手资料,运用对比、归纳及分析的方法对窗棂的形式、制作方法、结构及其装饰个性进行研究与总结... 在关中传统民居众多的建筑构件中,窗棂具有技术性与艺术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特征。通过实地考察、测绘、现场拍照和访问记录获取一手资料,运用对比、归纳及分析的方法对窗棂的形式、制作方法、结构及其装饰个性进行研究与总结的同时,以其实用功能与装饰特点来阐述窗棂结构和图案在深受宗教文化、民俗民风、地域环境及传统礼制思想影响下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审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传统民居 窗棂 解析 审美意义
下载PDF
水不流花不开的寂寞 被引量:12
10
作者 朱良志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62,共11页
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在中唐五代以来追求寂寥的境界,而至元倪瓒而臻于成熟,并在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认为,寂寥境界的创造是为了追求生命的真实;水不流花不开的寂然不动,是为了去除遮蔽,让世界活泼展现;虽然... 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在中唐五代以来追求寂寥的境界,而至元倪瓒而臻于成熟,并在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认为,寂寥境界的创造是为了追求生命的真实;水不流花不开的寂然不动,是为了去除遮蔽,让世界活泼展现;虽然不记述具体的人的活动,但却具有深层的人生感和历史感;在寂寥中所产生的幽深静穆的境界,具有独特的宇宙感。寂寥境界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精神气质的方面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寂寞 倪瓒 艺术精神 无生智慧 美学意义
下载PDF
体育环境的美学意义及其美育功能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学军 童杰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9-92,共4页
体育环境具有超越一般功利性价值的独特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对体育环境的美学意义及其美育功能的探讨,是体育美学研究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运用美学原理及环境美学的一些观点,在阐述体育环境美学意义的基础上,对体育环境的美学功能做... 体育环境具有超越一般功利性价值的独特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对体育环境的美学意义及其美育功能的探讨,是体育美学研究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运用美学原理及环境美学的一些观点,在阐述体育环境美学意义的基础上,对体育环境的美学功能做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美学 体育环境 美学意义 美育功能
下载PDF
海明威死亡主题的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明瑶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44-46,共3页
海明威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 :死。这一主题源自生活 ,现于作品。海明威通过死亡英雄表现死亡主题 ,其形象既富有悲剧色彩 ,又具有美学意义。
关键词 海明威 死亡主题 悲剧色彩 作品 英雄 美学意义 形象 生活
下载PDF
浅析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宏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71-72,共2页
"物哀"这种审美情趣深深的渗透在日本文学之中,这种审美情趣不仅仅只融入日本的文学而且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并且时时... "物哀"这种审美情趣深深的渗透在日本文学之中,这种审美情趣不仅仅只融入日本的文学而且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并且时时刻刻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日本的民族审美心理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当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就会让民众内心充满无限的感伤,且这种心理已经根深蒂固,随即就成为了我们所要探讨的"物哀"等日本文学的审美范畴,为日本古典文学奠定了悲情的审美基调。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物哀"的文学内涵再着重结合日本文学传统介绍了"物哀"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文学 “物哀” 美学意义
下载PDF
唐崖土司王城建筑石刻的造“形”与造“势” 被引量:8
14
作者 满益德 凌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63-69,共7页
唐崖土司王城,城址环境优美,建筑石刻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研究意义。从实地考察入手,以环境艺术的眼光,用立体的观察方法,把土司王城的建筑石刻置于特定的时态和生态环境中,可以看到其造"形"和造"势&q... 唐崖土司王城,城址环境优美,建筑石刻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研究意义。从实地考察入手,以环境艺术的眼光,用立体的观察方法,把土司王城的建筑石刻置于特定的时态和生态环境中,可以看到其造"形"和造"势"的表达方式及创作理念,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崖土司王城 建筑石刻 造“形” 造“势” 审美特征 文化意义
下载PDF
论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意义和途径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均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115,共6页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实施和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对于看出或发现语文美,按照美的规律传达语文美和创造教学美,乃至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觉系...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实施和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对于看出或发现语文美,按照美的规律传达语文美和创造教学美,乃至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觉系统地学习美学、审美教育理论知识,经常主动地参加审美实践,积极追求、持之以恒,是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三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师 审美素养 意义和途径
下载PDF
差异与关联:重释审美感性与审美理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谭容培 颜翔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9-105,共7页
审美感性与审美理性是美学领域辩证关联的核心范畴。经由主体的意向性审美活动,自然感性转化为审美感性,审美感性具体表现为形式感性和象征感性两种形态。形式感性是对自然感性的秩序化,象征感性是主体在感性事物与非感性事物相遇中的... 审美感性与审美理性是美学领域辩证关联的核心范畴。经由主体的意向性审美活动,自然感性转化为审美感性,审美感性具体表现为形式感性和象征感性两种形态。形式感性是对自然感性的秩序化,象征感性是主体在感性事物与非感性事物相遇中的意义重构。与此相关,建立在审美感性基础上的审美理性,是包容隐匿想象功能和自由价值的理性形式,也是能够诉诸直观的理性。审美理性执著于审美活动之中的意义追问,表征着生命存在的诗性智慧。所以,无论是一般的审美活动还是艺术活动,都不同程度地衍射着审美感性和审美理性的灿烂之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感性 审美理性 意义 想象
下载PDF
农业旅游开发利用的美学诠释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斌成 李香会 李睿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21-125,共5页
农业旅游是农业生产新的开发领域,包含观光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旅游两类,具有乡土风情特色鲜明、季节变化、现实生产、文化多样性等美学特点,发展农业旅游可提升城市文化的休闲娱乐品位,开拓都市农业旅游领域,有利于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 农业旅游是农业生产新的开发领域,包含观光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旅游两类,具有乡土风情特色鲜明、季节变化、现实生产、文化多样性等美学特点,发展农业旅游可提升城市文化的休闲娱乐品位,开拓都市农业旅游领域,有利于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应加大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旅游 美学特点 美学意义 开发利用
下载PDF
论小说节奏的叙事功能 被引量:7
18
作者 邓颖玲 蒋翃遐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4,共4页
小说节奏是指小说艺术各要素有秩序、可衡量、有一定节律的交替变化过程,反映小说人物、事件、场面等整体向前运动变化的速度。小说节奏在小说创作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叙事要素,发挥着自己的功能性作用。本文主要从调节情感运动、控制情... 小说节奏是指小说艺术各要素有秩序、可衡量、有一定节律的交替变化过程,反映小说人物、事件、场面等整体向前运动变化的速度。小说节奏在小说创作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叙事要素,发挥着自己的功能性作用。本文主要从调节情感运动、控制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三方面探讨了小说节奏的叙事功能,并指出:节奏作为小说审美生命的体现,不但是小说形式美的重要因素,而且能使小说的叙事话语带上不同的审美意味和情绪色彩,从而真实、深刻、形象地表现生活的内在意蕴和思想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节奏 叙事功能 审美意蕴
原文传递
曹文轩的美学乌托邦及限制
19
作者 张继荣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6-91,共6页
曹文轩提出以“美”为核心尺度的文学观,并在这一观念指引下创作出一系列富于古典诗意的作品,塑造了一批颇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创建出一个充满自然美、人情美的“油麻地”世界。他在20世纪末的文学语境中高举“美”的旗帜,以“美”来... 曹文轩提出以“美”为核心尺度的文学观,并在这一观念指引下创作出一系列富于古典诗意的作品,塑造了一批颇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创建出一个充满自然美、人情美的“油麻地”世界。他在20世纪末的文学语境中高举“美”的旗帜,以“美”来救赎人心,有其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同时,小说也呈现出情节重复、不合逻辑、人物形象单一固化等问题,反映出失“真”的“美”的力量的有限性,以及因精神资源不足导致的自我重复、思想乏力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文轩 美学乌托邦 美学意义 创作困境
下载PDF
论审美解释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春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12,共6页
审美解释是审美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在审美体验基础上对审美意义即生存意义进行的解释,是运用理智对作为生存体验的最高形式的审美体验进行反思、分析,从而获得自觉性,把握审美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审美体验是审美解释的基础和对象;审... 审美解释是审美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在审美体验基础上对审美意义即生存意义进行的解释,是运用理智对作为生存体验的最高形式的审美体验进行反思、分析,从而获得自觉性,把握审美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审美体验是审美解释的基础和对象;审美解释是审美体验的概括和抽象。审美解释是获得审美意义的必要环节,是由审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过程。从审美体验出发,分解、打破这种体验的混沌状态,进入理解和阐释,就是文学意义的建构。审美解释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分离审美体验的身体性,产生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理解和审美判断;二是对审美意识进行反思,进入审美阐释和审美批评。审美解释必须包括审美评价(作为对审美情感的反思)和审美释义(作为对审美直觉的反思),且二者是同一的。审美解释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超历史性,是历史性与超历史性的同一。历史性是基点和起点,超历史性是超越和终点;审美解释的历史性是过程,是外在的形式,而审美解释的超历史性是结果,是内在的实质。审美解释本质上是超越性的,它突破历史的局限,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获致终极的审美意义———生存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体验 审美解释 审美意义 历史性 超历史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