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氮循环与地下水污染——以辛店地区为例 被引量:20
1
作者 邱汉学 刘贯群 焦超颖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4期533-538,共6页
以往对三氮循环转化的室内实验表明吸附作用在浅表地带起很大作用。对辛店地区的实际资料研究表明,包气带岩性、厚度、理化性质对三氮的吸附与转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进入地下水中的三氮因受到水中污染物种类、数量,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 以往对三氮循环转化的室内实验表明吸附作用在浅表地带起很大作用。对辛店地区的实际资料研究表明,包气带岩性、厚度、理化性质对三氮的吸附与转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进入地下水中的三氮因受到水中污染物种类、数量,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可呈氧化或还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氮 吸附作用 硝化作用 包气带 地下水污染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对磷的吸附和淹水下磷的形态变化 被引量:22
2
作者 朱强 安然 +3 位作者 胡红青 万成炎 胡莲 王素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28-1135,共8页
三峡水库建成后在库区周边形成落差30m的消落带,消落带土壤对磷的吸附固定和磷的去向直接影响到周围的水环境。通过批处理和模拟培养法研究了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沿岸消落带的黄壤、紫色土在淹水期间铁的形态变化,磷的吸附及形态转变,结果... 三峡水库建成后在库区周边形成落差30m的消落带,消落带土壤对磷的吸附固定和磷的去向直接影响到周围的水环境。通过批处理和模拟培养法研究了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沿岸消落带的黄壤、紫色土在淹水期间铁的形态变化,磷的吸附及形态转变,结果表明:(1)供试黄壤和紫色土在淹水后,晶形铁氧化物含量明显下降,非晶形铁含量有增加趋势,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增加;(2)淹水期间土壤Olsen-P含量呈下降趋势,而Fe-P和Al-P含量增加,模拟显示黄壤和紫色土在淹水15d后的磷吸附容量增加70.8%和9.5%;(3)用pH 5和pH 9的0.1 mol L-1CaCl2、KCl、NH4Cl溶液培养的黄壤,其Olsen-P、Fe-P、Al-P含量均明显增加,意味着消落带土壤中若施加K、Ca或尿素时,土壤有效磷可能增加,这可导致CaCl2提取磷的增多并影响库区水的含磷量,从而影响库区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吸附 磷形态 Olsen—P 消落带
下载PDF
李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COD在包气带运移模拟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罗定贵 张庆合 +1 位作者 张鸿郭 陈迪云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60-64,共5页
垃圾填埋场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地下水污染源,成分复杂与高浓度的有机污染是填埋场渗滤液的典型特征之一.李坑垃圾填埋场是广州市主要的4大生活垃圾填埋场之一,由于采用普通填埋方式、天然土层防渗,因此,研究渗滤液下渗对地下水的影响具有... 垃圾填埋场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地下水污染源,成分复杂与高浓度的有机污染是填埋场渗滤液的典型特征之一.李坑垃圾填埋场是广州市主要的4大生活垃圾填埋场之一,由于采用普通填埋方式、天然土层防渗,因此,研究渗滤液下渗对地下水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择李坑填埋场渗滤液中COD为特征污染物,通过包气带土层的静态吸附、静态降解、动态土柱弥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包气带土层对污染物的吸附过程服从线性规律,降解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弥散过程符合对流—弥散迁移转化模型.进一步建立了污染物迁移数学模型,并通过模型预测渗滤池中渗滤液的COD下渗最大距离约为10 m,渗滤液的下渗将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吸附 降解 弥散 包气带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区表层沉积物磷吸附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曹琳 吉芳英 +2 位作者 林茂 黎司 王图锦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6,共8页
以三峡库区消落区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干湿交替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式、吸附等温曲线的分析,揭示了干湿交替过程中沉积物磷的分布规律、吸附特征以及磷的源汇变化。结果表明:上覆水总磷变化呈现11月总磷<5月总磷<8月总磷... 以三峡库区消落区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干湿交替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式、吸附等温曲线的分析,揭示了干湿交替过程中沉积物磷的分布规律、吸附特征以及磷的源汇变化。结果表明:上覆水总磷变化呈现11月总磷<5月总磷<8月总磷。消落区覆水到出露沉积物最大磷吸附量、土壤最大缓冲能力在增加,磷零吸持平衡浓度、易解吸磷在降低,表明沉积物在夏季出露落干的过程中,固磷能力增强,释磷能力减弱;消落区土壤首次覆水过程中土壤磷呈现出由源到汇的转变。成库初期,覆水时沉积物主要表现为磷的积累,次年水库开闸放水排沙时,消落区表层富磷沉积物被冲刷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吸附特征 三峡库区 消落区
下载PDF
吸附区粉煤灰混凝土抗硫酸盐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杜健民 陈耀 +1 位作者 于贵霞 姬永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0-605,共6页
采用浸泡、半浸泡的试验方法,定期检测混凝土的超声声速和抗压强度,并观察不同腐蚀期试件的表观现象.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的增长,试件腐蚀层厚度逐渐增加,腐蚀速率先降低后升高最后趋于稳定;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强度损失度逐渐增大... 采用浸泡、半浸泡的试验方法,定期检测混凝土的超声声速和抗压强度,并观察不同腐蚀期试件的表观现象.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的增长,试件腐蚀层厚度逐渐增加,腐蚀速率先降低后升高最后趋于稳定;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强度损失度逐渐增大;吸附区普通混凝土破坏最严重,浸泡区粉煤灰混凝土破坏最轻微.通过机理分析建立半浸泡混凝土受硫酸盐腐蚀性能的退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混凝土 浸泡区 吸附区 性能退化 硫酸盐腐蚀
原文传递
纳米颗粒F-SiO_(2)对地层原油中沥青质沉淀抑制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旭 张瑞 +3 位作者 马若楠 吴晓旭 李希娟 广怡初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98,共8页
为明确纳米颗粒对原油中沥青质沉淀的抑制效果及吸附沥青质机理,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方法,开展了沥青质起始沉淀点测定实验和沥青质溶解线及沉淀线测定实验,研究了改性F-SiO_(2... 为明确纳米颗粒对原油中沥青质沉淀的抑制效果及吸附沥青质机理,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方法,开展了沥青质起始沉淀点测定实验和沥青质溶解线及沉淀线测定实验,研究了改性F-SiO_(2)纳米颗粒作用下的沥青质起始沉淀点、吸附量及亚稳定区宽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对轻质油中沥青质的吸附以单层为主,最大吸附量为0.8 g/g,而对重质油中沥青质的吸附以多层和大颗粒沥青质聚集体(10~50μm)为主,最大吸附量可达8.6 g/g;F-SiO_(2)纳米颗粒增大了沥青质的亚稳定区,推迟了沥青质自发成核的形成时间,延迟了沥青质起始沉淀点,抑制了沥青质沉淀;F-SiO_(2)纳米颗粒作用下的重质油沥青质的燃烧残余物质量分数为11.6%,优于轻质油沥青质(52.8%),证明F-SiO_(2)纳米颗粒对重质油中沥青质的吸附及抑制效果好于轻质油。研究成果为预防沥青质沉淀、缓解沉积伤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沥青质 沉淀 吸附 亚稳定区
下载PDF
基于吸附行为的多机器人编队避障算法
7
作者 汪畅 王桐 高山 《应用科技》 CAS 2023年第3期22-29,共8页
针对未知环境下多机器人编队避障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吸附行为的多机器人编队避障控制算法。建立基于距离-角度的领航跟随编队模型,利用反馈控制率设计多机器人编队方案,在领航者附近设置若干吸附区,解决领航跟随算法编队队形发散问... 针对未知环境下多机器人编队避障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吸附行为的多机器人编队避障控制算法。建立基于距离-角度的领航跟随编队模型,利用反馈控制率设计多机器人编队方案,在领航者附近设置若干吸附区,解决领航跟随算法编队队形发散问题;提出结合人工势场法和基于“虚拟引导车”的沿墙行为的未知环境下多机器人编队避障算法,解决局部极小值和目标不可达问题;运用仿真实验和搭建实物平台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多机器人编队队形稳定和避障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知环境 领航-跟随 吸附区 人工势场 沿墙行为 多机器人 编队控制 避障控制 队形发散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提取发酵液中伊枯草菌素A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婷 杨杰 +1 位作者 周金燕 谭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4-96,共3页
研究了利用大孔吸附树脂从发酵液中提取伊枯草菌素A的工艺条件。对比了不同极性大孔树脂对发酵液中伊枯草菌素A的分离效果,选择DM301型树脂作为吸附剂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25℃时,每升发酵液吸附剂用量为80 g DM301型树脂时,树脂... 研究了利用大孔吸附树脂从发酵液中提取伊枯草菌素A的工艺条件。对比了不同极性大孔树脂对发酵液中伊枯草菌素A的分离效果,选择DM301型树脂作为吸附剂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25℃时,每升发酵液吸附剂用量为80 g DM301型树脂时,树脂对发酵液中伊枯草菌素A的吸附率可达100%。滤去吸附残液,采用无水乙醇解吸,每克DM301树脂解吸剂用量为10 mL时,静态解吸率达90%以上。动态吸附试验表明,发酵液的最佳上样量为6倍柱床体积,动态解吸流出液活性高度集中。该工艺简单、易操作,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枯草菌素A 大孔吸附树脂 吸附 解吸 抑菌圈直径
下载PDF
活性白土/壳聚糖复合物对多成分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楠 徐启杰 +1 位作者 潘庆才 冯陆辉 《河南科学》 2017年第1期33-36,共4页
以活性白土、壳聚糖为原料,通过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活性白土进行化学改性,将改性后的活性白土与壳聚糖复合制备得目标产物—活性白土/壳聚糖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IR)、热重(TG)、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 以活性白土、壳聚糖为原料,通过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活性白土进行化学改性,将改性后的活性白土与壳聚糖复合制备得目标产物—活性白土/壳聚糖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IR)、热重(TG)、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所制得的复合物进行表征,探究复合物的结构、热稳定性能和形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后的活性白土的片层间距由1.831 nm增长到2.299 nm;通过单因素变量法研究活性白土与壳聚糖的适宜配比、吸附剂用量、吸附体系p H值、吸附时间等对吸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白土与壳聚糖的适宜配比为10∶1;复合物用量为6.000 g,吸附时间为45 min,p H为7时为Pb^(2+)的适宜吸附条件,吸附率为90.21%;复合物用量为10.000 g,吸附时间为45 min,p H为9时为Cu^(2+)的最适吸附条件,吸附率为80.12%;复合物用量为8.000 g,吸附时间为60 min,p H为8时为Zn^(2+)的适宜吸附条件,吸附率为70.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白土 壳聚糖 复合物 吸附 复合吸附剂 适宜条件 铜离子 铅离子 锌离子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地区分析 被引量:230
10
作者 蒲泊伶 蒋有录 +2 位作者 王毅 包书景 刘鑫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5-230,共6页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富含有机质页岩。作为页岩气的源岩,该套页岩在盆地内分布广泛,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生气潜力大;作为储层,页岩中孔隙和裂缝发育,为页岩气提供了充足的储集空间,并且等温吸附实...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富含有机质页岩。作为页岩气的源岩,该套页岩在盆地内分布广泛,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生气潜力大;作为储层,页岩中孔隙和裂缝发育,为页岩气提供了充足的储集空间,并且等温吸附实验也表明,页岩具有较强的气体吸附能力;由于页岩的致密性及抗构造破坏性,本地区构造条件满足页岩气成藏要求。多口井下志留统页岩的气测显示也为页岩气的存在提供了有利证据。根据页岩厚度、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和生烃强度等信息,预测宜宾—自贡—泸州一带及达州—万县一带为页岩气的有利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马溪组 页岩气 热演化程度 气体吸附能力 成藏条件 有利勘探区带
下载PDF
茶叶活性成分综合提取过程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振武 张效林 +2 位作者 张卫红 高晓明 王同宝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6-50,共5页
以低档绿茶为原料,研究了茶多酚、咖啡碱和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工艺条件,探索出一条综合提取新工艺。研究表明,以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为主体的复合酶解提取,可提高茶叶中各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并可降低其活性损失;通过超滤膜过滤酶提... 以低档绿茶为原料,研究了茶多酚、咖啡碱和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工艺条件,探索出一条综合提取新工艺。研究表明,以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为主体的复合酶解提取,可提高茶叶中各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并可降低其活性损失;通过超滤膜过滤酶提液不但精制了料液而且利用膜浓缩液可方便地制备茶多糖;采用H-600树脂吸附阶段洗脱层析法分离茶多酚咖啡碱,解决了传统工艺中使用有毒溶剂脱除咖啡碱的难题。文章计算了吸附柱的传质区高度和总传质系数,为放大设计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咖啡碱 茶多糖 复合酶 超滤 吸附 层析 传质区高度
下载PDF
中煤阶煤层气高饱和—超饱和带的成藏模式和勘探方向 被引量:21
12
作者 康永尚 邓泽 +1 位作者 皇甫玉慧 毛得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55-1566,共12页
中国低、中、高煤阶煤层气的资源量各占总资源量的1/3,中煤阶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解剖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保德区块、临兴区块和准噶尔盆地白杨河矿区、白家海凸起等地区的煤层气分布深度、成因以及高饱和—超饱和带... 中国低、中、高煤阶煤层气的资源量各占总资源量的1/3,中煤阶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解剖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保德区块、临兴区块和准噶尔盆地白杨河矿区、白家海凸起等地区的煤层气分布深度、成因以及高饱和—超饱和带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煤层气高饱和—超饱和带的成藏模式。研究表明:(1)在中国中—西部盆地中,中煤阶煤层存在的深度和深度区间很大,这为中煤阶煤层气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埋深空间,此外,中煤阶煤层气以热成因气为主,个别区块的浅层有一定程度的次生生物气补给;(2)针对中国煤储层渗透率低的现实,寻找高含气饱和—超含气饱和带是高效开发煤层气的关键,其中,煤层气的高饱和—超饱和带包括次生生物气补充型、二次热生烃补充型和深层型3种;(3)次生生物气补充型高饱和—超饱和带出现在浅层淡水入渗的影响范围内,二次热生烃补充型高饱和—超饱和带出现的深度与岩浆侵入影响的深度有关,这2种成藏模式出现在局部地区,深层高饱和—超饱和带从机理上来看较普遍,且已得到勘探实践的证实;(4)在积极探索次生生物气补充型和二次热生烃补充型高饱和—超饱和带的同时,寻找深层超饱和煤层气的"甜点区",这可能成为中国煤层气未来勘探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5)利用常规油气井对深层煤层气进行探索可能是深层高饱和—超饱和带煤层气开发最有效的方式,而对于新钻的穿过深层煤层的常规油气井,应注意煤层取样和煤储层评价工作,以尽快发现更多的深层超饱和煤层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煤阶 煤层气 等温吸附 吸附饱和度 高饱和带—超饱和带 成藏模式
原文传递
沁水盆地南部深煤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陆小霞 黄文辉 +3 位作者 陈燕萍 张守仁 吴见 徐延勇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49,3-4,共9页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已逐步转向埋深大于1 000m的煤层,以沁水盆地南部为研究背景,采集浅部与深部煤样,进行压汞和低温氮吸附实验,对比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浅部到深部,煤层微小孔的体积稍增多,中孔和大孔的略减.当煤层埋深小于750m,...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已逐步转向埋深大于1 000m的煤层,以沁水盆地南部为研究背景,采集浅部与深部煤样,进行压汞和低温氮吸附实验,对比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浅部到深部,煤层微小孔的体积稍增多,中孔和大孔的略减.当煤层埋深小于750m,压汞曲线类型以Ⅱ型为主,孔隙形态以Ⅰ类开放孔为主,孔隙结构配置较好.当煤层埋深为750~1 100m,压汞曲线类型包括Ⅱ型和Ⅲ型,孔隙形态以Ⅱ类一端封闭型为主,孔隙结构复杂,存在一个过渡带.当煤层埋深大于1 100m,压汞曲线类型以Ⅲ型为主,孔隙形态主要为Ⅰ类开放孔,含有部分Ⅱ类和Ⅲ类孔,气体储存空间减小,孔隙结构配置较差.地应力是影响孔隙结构的关键因素,随着埋深的增大,地应力的分带性导致孔隙结构由较好,变为复杂的过渡带,最后变为较差.深煤层的过渡带物性参数显示较为复杂的变化特征,为深部煤层气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煤层 孔隙结构 孔隙形态 压汞曲线 低温氮吸附 过渡带
下载PDF
污泥活性炭固定床吸附甲苯 被引量:15
14
作者 黄学敏 苏欣 杨全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85-1090,共6页
采用ZnCl2化学活化法制备的污泥活性炭用于固定床吸附甲苯实验,研究了吸附剂床层厚度、甲苯初始浓度、气体线速等操作条件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污泥活性炭吸附甲苯的传质模型,计算不同操作条件下的传质区长度和物质总传质系数。... 采用ZnCl2化学活化法制备的污泥活性炭用于固定床吸附甲苯实验,研究了吸附剂床层厚度、甲苯初始浓度、气体线速等操作条件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污泥活性炭吸附甲苯的传质模型,计算不同操作条件下的传质区长度和物质总传质系数。结果表明,当床层厚度从3 cm增加到7 cm,传质区长度基本不变,物质总传质系数增加了66.66%;当甲苯初始浓度增大3.36倍,传质区长度增加了17.19%,而物质总传质系数降低了22.05%;在实验流速范围内,气体线速变为原来的2倍,物质总传质系数增加了65.27%,说明污泥活性炭对甲苯吸附属于外扩散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污泥活性炭 吸附传质区长度 物质总传质系数
原文传递
活性炭处理甲苯气体吸附再生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徐胜男 羌宁 裴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59,63,共4页
研究了活性炭对甲苯废气的吸附穿透过程及热空气解吸过程。穿透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在常规空塔气速范围内,传质区高度基本在5.06~9.75cm,传质区不饱和度在0.4~0.7。在动态运行情况下,活性炭对甲苯的饱和吸附容量在0.16~0.24g... 研究了活性炭对甲苯废气的吸附穿透过程及热空气解吸过程。穿透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在常规空塔气速范围内,传质区高度基本在5.06~9.75cm,传质区不饱和度在0.4~0.7。在动态运行情况下,活性炭对甲苯的饱和吸附容量在0.16~0.24g/g。热空气吹脱实验表明,适宜的脱附工况条件为脱附温度180℃、脱附空气流速0.106m/s、脱附时间4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活性炭 吸附 热空气解吸 传质区高度
下载PDF
济阳坳陷缓坡带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彭艳霞 杜玉山 +5 位作者 蒋龙 方正 晁静 杨依庆 孙宁 曹增辉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5-544,共10页
页岩孔隙主要为微—纳米级孔,其微观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对页岩油储层评价至关重要。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和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等方法,定量表征了济阳坳陷缓坡带陆相页岩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结果表明... 页岩孔隙主要为微—纳米级孔,其微观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对页岩油储层评价至关重要。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和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等方法,定量表征了济阳坳陷缓坡带陆相页岩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济阳坳陷缓坡带主要发育碳酸盐质页岩、混合碳酸盐质页岩、含硅灰质页岩、含灰(硅)混合质页岩等4种岩相类型。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曲线主要呈现为Ⅳ类,发育4种迟滞回线类型。选取多层吸附区域氮气吸附数据,计算分形维数,页岩样品分形维数介于2.4106~2.6160,平均为2.5275,页岩样品孔隙结构整体复杂,粗糙程度中等偏高,非均质性较强。页岩的有机质丰度变化主要受陆源碎屑质量分数的影响。分形维数与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关系密切,页岩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越小,分形维数越大。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多与页岩层理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纹层状页岩具有更大的平均孔径、更好的孔隙结构及更弱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低温氮气吸附 孔隙结构 多层吸附区 分形维数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工业己烷在5A分子筛床层上吸附穿透曲线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陆超 杜旭东 +4 位作者 姚小利 刘宗健 崔群 王海燕 姚虎卿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4,46,共6页
测定了工业己烷在5A分子筛固定床上的吸附穿透曲线,考察吸附温度、压力和空速对正己烷的穿透吸附量、吸附传质区长度和床层饱和度的影响,探讨工业己烷中非正己烷组分在5A分子筛上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吸附温度在160℃~240℃、吸附压力... 测定了工业己烷在5A分子筛固定床上的吸附穿透曲线,考察吸附温度、压力和空速对正己烷的穿透吸附量、吸附传质区长度和床层饱和度的影响,探讨工业己烷中非正己烷组分在5A分子筛上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吸附温度在160℃~240℃、吸附压力在0.1MPa~0.9MPa条件下,5A分子筛对正己烷的吸附透曲线均为较陡峭的"S"型;降低吸附温度、提高吸附压力和空速,有利于增加正己烷的穿透吸附量及饱和吸附量、降低吸附传质区长度、提高床层利用率;在吸附温度200℃、压力0.5MPa、空速0.9h-1条件下,正己烷的穿透吸附量达到0.0977kg/kg,床层饱和度为88.75%,5A分子筛对工业己烷中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2,3-二甲基丁烷有一定吸附作用,对其它非正己烷组分几乎不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正己烷 5A分子筛 吸附穿透曲线 传质区长度 床层利用率
下载PDF
热解吸/GC/MS联用测定石化工业区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小莉 沈咏洁 夏琴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9年第4期40-44,共5页
采用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石化工业区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质谱检测器同时进行全扫描和选择离子扫描,全扫描定性,选择离子扫描和内标法定量。方法线性良好,50种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14 ng^2.45 ng,在3个浓度水平的加... 采用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石化工业区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质谱检测器同时进行全扫描和选择离子扫描,全扫描定性,选择离子扫描和内标法定量。方法线性良好,50种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14 ng^2.45 ng,在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中,1,1-二氯乙烯和二氯甲烷回收率较低,氯仿和苯低浓度回收率较差,其余46种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为83.4%~116%,RSD为0.5%~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热解吸 GC/MS法 石化工业区 大气环境
下载PDF
疏水性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对氯代烃蒸气的固定床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于伟华 刘鹏 +1 位作者 龙超 陶为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805-2809,共5页
采用固定床吸附法研究了三氯乙烯(TCE)、1,2-二氯乙烷(DCE)和三氯甲烷(TCM)共3种氯代烃类蒸气在疏水性超高交联吸附树脂LC-1上的动态吸附行为.结果表明,TCE、DCE和TCM蒸气的初始浓度、气体流速和吸附温度均会影响动态吸附过程,随着初始... 采用固定床吸附法研究了三氯乙烯(TCE)、1,2-二氯乙烷(DCE)和三氯甲烷(TCM)共3种氯代烃类蒸气在疏水性超高交联吸附树脂LC-1上的动态吸附行为.结果表明,TCE、DCE和TCM蒸气的初始浓度、气体流速和吸附温度均会影响动态吸附过程,随着初始浓度、气体流速和吸附温度的增大,穿透时间变短,传质区长度增大,其中气体流速的影响最大;采用半经验数学模型Yoon-Nelson模型对吸附穿透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相关性系数R2≥0.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烃 疏水性超高交联吸附树脂 固定床吸附 传质区长度 穿透时间 Yoon-Nelson模型
原文传递
重庆市不同功能区苔藓植物重金属含量及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进猛 王定勇 +3 位作者 陈益 刘超 张迪男 魏琴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8-73,共6页
采集了重庆不同城市功能区的主要苔藓类型,分析了其重金属(Cu,Zn和Cd)含量,并选择几种分布较广苔藓进行重金属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重庆城区苔藓中Cu,Zn和Cd三种重金属含量因所处城市功能区的不同而不同,工业园区苔藓中重金属的含量... 采集了重庆不同城市功能区的主要苔藓类型,分析了其重金属(Cu,Zn和Cd)含量,并选择几种分布较广苔藓进行重金属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重庆城区苔藓中Cu,Zn和Cd三种重金属含量因所处城市功能区的不同而不同,工业园区苔藓中重金属的含量是自然保护区的2~3倍.地钱属苔藓对三种重金属的都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其次是Zn和Cu.Cu,Zn和Cd在苔藓植物体内的含量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几种苔藓植物对三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可以很好的用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进行拟合.由Langmuir方程计算苔藓植物对重金属的最大吸附量,结果表明:白发藓属对铜的吸附量最大,为4.71mg/g.地钱属对锌的吸附量最大,为4.13mg/g.小锦藓属对镉的吸附量最大,为4.39mg/g.显示出较强的重金属吸附能力,可作为城区大气污染的指示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 重金属 吸附特性 城市功能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