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9
1
作者 徐楠楠 林大松 +3 位作者 徐应明 谢忠雷 梁学峰 郭文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8-964,共7页
以玉米秸秆生物炭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生物炭吸附重金属Cd2+的性能,分析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初始pH值以及生物炭粒径对吸附的影响,并对吸附前后生物炭样品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ITR)、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以玉米秸秆生物炭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生物炭吸附重金属Cd2+的性能,分析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初始pH值以及生物炭粒径对吸附的影响,并对吸附前后生物炭样品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ITR)、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以分析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可用Langmuir等温方程较好地拟合,在不同温度下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8.49 mg·g-1(288.15 K)、23.51 mg·g-1(298.15 K)、23.59 mg·g-1(308.15 K)和24.43 mg·g-1(318.15 K),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由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很好地拟合,约40 min即达平衡,pH值为5时吸附量最大,生物炭粒径对吸附无明显影响。结构表征表明,生物炭对Cd2+的吸附机理主要为表面羟基(-C-OH)和羰基(-C=O)与Cd2+发生络合化学反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吸附 吸附动力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两种木材生物炭对铜离子的吸附特性及其机制 被引量:86
2
作者 王彤彤 马江波 +3 位作者 曲东 张晓媛 郑纪勇 张兴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61-2171,共11页
为探索高效利用废弃生物质资源制备生物炭去除水体和土壤中Cu^(2+)污染的可行性,本文以常见的农林废弃物苹果树枝和梧桐木锯末为原料,采用450℃限氧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通过两种生物炭对Cu^(2+)的批量吸附试验,利用4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 为探索高效利用废弃生物质资源制备生物炭去除水体和土壤中Cu^(2+)污染的可行性,本文以常见的农林废弃物苹果树枝和梧桐木锯末为原料,采用450℃限氧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通过两种生物炭对Cu^(2+)的批量吸附试验,利用4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模型、Temkim、D-R模型)和4种吸附动力学模型(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Elovich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研究了苹果枝和锯末生物炭对Cu^(2+)的吸附行为.同时,使用FTIR红外、SEM和BET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等技术表征了生物炭的理化性质,研究了两种生物炭对Cu^(2+)吸附机制,分析了两种生物炭之间的吸附特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苹果枝生物炭在3 h达到吸附平衡,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5.85 mg·g^(-1),锯末生物炭在6h达到吸附平衡,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7.44 mg·g^(-1),与其他研究相比,这两种生物炭体现了较高的Cu^(2+)吸附性能;(2)两种生物炭对Cu^(2+)的热力学吸附均较好地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主要是近似单分子层的有益吸附;动力学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表明其对Cu^(2+)的吸附包括表面吸附、颗粒内扩散和液膜扩散等多种过程;(3)吸附机制主要包括静电吸附,配体(酚羟基)/离子(H+)交换和阳离子—π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锯末 苹果枝 吸附特性 机制
原文传递
中梁山南矿构造煤吸附孔分形特征 被引量:83
3
作者 宋晓夏 唐跃刚 +2 位作者 李伟 王绍清 杨明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4-139,共6页
采集华蓥山煤田中梁山南矿9个有代表性的煤层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实验,分析构造煤吸附孔分形特征及分形维数与气体吸附能力的关系。低温氮吸附、解吸曲线表明不同变形序列构造煤在相对压力0.5~1.0范围内吸附特征各异。在此基础上,运用分... 采集华蓥山煤田中梁山南矿9个有代表性的煤层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实验,分析构造煤吸附孔分形特征及分形维数与气体吸附能力的关系。低温氮吸附、解吸曲线表明不同变形序列构造煤在相对压力0.5~1.0范围内吸附特征各异。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形FHH方法得到构造煤分形维数D。研究表明:分形维数D可以表征构造煤吸附孔孔径结构和孔表面的变化关系;分形维数越高,微孔含量越多,孔表面越不规则,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愈强;分形维数大小可反映煤的吸附能力,分形维数增高,吸附能力增强。因此,由构造变形增强引起的高分形维数和复杂的孔隙结构显示出更高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吸附孔 分形特征 低温液氮吸附 分形维数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铅和锌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75
4
作者 王红 夏雯 +2 位作者 卢平 布雨薇 杨浩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944-3952,共9页
利用固定床热解实验装置在不同热解温度(300~700℃)下制备了3种生物炭[杨树枝炭(PBC)、水葫芦炭(WHC)和玉米秸秆炭(CSC)],以南京市铅锌银矿区周边的菜园土为对象,研究了生物炭种类、热解温度和生物炭添加量对土壤重金属(Pb和Zn)吸附特... 利用固定床热解实验装置在不同热解温度(300~700℃)下制备了3种生物炭[杨树枝炭(PBC)、水葫芦炭(WHC)和玉米秸秆炭(CSC)],以南京市铅锌银矿区周边的菜园土为对象,研究了生物炭种类、热解温度和生物炭添加量对土壤重金属(Pb和Zn)吸附特性的影响,并结合生物炭的孔隙度、XRD和FTIR等分析,初步探讨了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添加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中Zn和Pb的浸出含量,水葫芦炭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效果最佳,在热解温度为500℃和生物炭添加量为5%的条件下,水葫芦炭对土壤中Zn和Pb的吸附率分别为21.83%和44.57%,相应的单位吸附量分别为227.65μg·g^(-1)和363.76μg·g^(-1).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对土壤中Zn和Pb的吸附率逐渐增大,且在热解温度为500℃和700℃下制备的水葫芦炭对土壤中Zn和Pb的吸附能力相差不大,这表明中等温度热解有利于水葫芦炭形成较好的理化特性.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水葫芦炭对土壤中Zn和Pb的吸附率逐渐增大,但单位吸附量却逐渐减小,当水葫芦炭添加量为10%时,其对土壤中Pb的吸附率可达93.93%.结合生物炭的理化结构和土壤重金属吸附实验的结果,可以推测离子交换和络合作用是水葫芦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主要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 PB ZN 吸附特性
原文传递
铁锰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吸附除砷性能 被引量:64
5
作者 常方方 曲久辉 +4 位作者 刘锐平 刘会娟 雷鹏举 张高生 武荣成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69-1774,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新型铁锰复合氧化物吸附剂,并对其表面特性及除砷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ξ电位测试表明,铁锰复合氧化物pHzpc在6.0附近,SEM/EDX表征证明吸附剂表面Fe和Mn的相对摩尔比为3∶1;铁锰复合氧化物对As(V)和As(Ⅲ)均表现出很...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新型铁锰复合氧化物吸附剂,并对其表面特性及除砷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ξ电位测试表明,铁锰复合氧化物pHzpc在6.0附近,SEM/EDX表征证明吸附剂表面Fe和Mn的相对摩尔比为3∶1;铁锰复合氧化物对As(V)和As(Ⅲ)均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并且吸附速度快,在60min内即可达到平衡吸附容量的80%;该吸附剂在天然水环境pH范围内均有良好吸附除砷能力,磷酸根、硅酸根、碳酸根等阴离子对除砷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余共存阴、阳离子及天然有机物在中性水环境中对除砷效果影响不大;采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能较好地描述铁锰复合氧化物吸附As(V)的过程(R2=0.997),而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拟合As(Ⅲ)的吸附过程(R2=0.989),对As(V)与As(Ⅲ)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达到227mg·g-1和312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复合氧化物 ξ电位 吸附容量
下载PDF
我国煤储层煤层气解吸特征 被引量:42
6
作者 李小彦 司胜利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29,共3页
通过大量煤层气勘探井试验测试 ,对我国各时代不同煤级煤在储层温度和常压条件下气体解吸试验结果进行了系统研究 ,分析了解吸过程中气体析出的变化规律及煤层气解吸参数的变化态势 ,探讨了我国煤层气解吸特征的变化 。
关键词 气含量 吸附时间 解吸特征 煤储层
下载PDF
高温高压条件下深部煤层气吸附行为 被引量:40
7
作者 赵丽娟 秦勇 +2 位作者 Geoff Wang 吴财芳 申建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8-654,共7页
为了对深部煤层吸附特性进行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主要煤层为对象,展开4组不同温度条件下煤样的高压等温吸附实验。从温度、压力、煤级等地质要素方面入手,研究较高温压条件下煤样的吸附特征。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各地质因素对吸附行... 为了对深部煤层吸附特性进行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主要煤层为对象,展开4组不同温度条件下煤样的高压等温吸附实验。从温度、压力、煤级等地质要素方面入手,研究较高温压条件下煤样的吸附特征。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各地质因素对吸附行为的影响,比较深部煤层吸附行为与浅部煤层吸附行为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深部煤层的吸附特性主要受温度、压力的控制;高温条件下煤样对CH4的吸附量大大减少,且煤级、煤岩显微组分、灰分产率以及水分含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已明显小于浅部煤层,温度、压力成为控制吸附量的决定因素。在100℃条件下,吸附量到达某一压力后随着压力的增大煤样吸附量下降,分析认为由于在此温压下,随着压力的增加,吸附相与游离相气体的密度差逐渐减小,超临界吸附已不再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吸附特征 高温高压
下载PDF
长期轮作与施肥对农田土壤磷素形态和吸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8
作者 戚瑞生 党廷辉 +2 位作者 杨绍琼 马瑞萍 周丽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36-1146,共11页
通过对黄土旱塬地区长期定位施肥(26a)条件下的不同轮作系统的土壤磷素形态和吸持参数的测定,研究了轮作和施肥对土壤磷素吸持特性和磷素形态的影响,以及土壤磷素吸持参数与磷素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轮作与施肥均可以减低土壤... 通过对黄土旱塬地区长期定位施肥(26a)条件下的不同轮作系统的土壤磷素形态和吸持参数的测定,研究了轮作和施肥对土壤磷素吸持特性和磷素形态的影响,以及土壤磷素吸持参数与磷素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轮作与施肥均可以减低土壤磷素的最大吸附量(Qm),相对于其他轮作和连作,在氮磷(NP)施肥下,小麦-玉米-豌豆轮作可以减低土壤的Qm,在氮磷有机肥(NPM)施肥下,小麦-玉米轮作可以减低土壤的Qm。在施肥相同的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和小麦-豌豆轮作可以显著增加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长期轮作较连作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效磷养分,尤其对Ca2-P的提高效果更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Qm和磷吸持指数(PSI)与全磷(T-P)、Olsen-P、CaCl2-P、Ca2-P、Ca8-P、Fe-P、Ca10-P和有机磷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闭蓄态磷(O-P)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Al-P关系不显著。土壤有机质(SOM)与Qm、PSI和磷最大缓冲能力(MBC)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磷吸持饱和度(DPSS)存在显著正相关。通径系数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石灰性黑垆土土壤的无机磷形态中,Ca2-P对Olsen-P的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轮作 长期施肥 吸持特性 磷素形态
下载PDF
高光谱遥感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9
作者 贺军亮 张淑媛 +1 位作者 查勇 蒋建军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7-412,共6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重要的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取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分布信息是进行污染风险评价及预测研究的前提。高光谱遥感具有无损、实时获取信息的优势,利用高光谱技术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仍处于探讨阶段,对其反...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重要的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取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分布信息是进行污染风险评价及预测研究的前提。高光谱遥感具有无损、实时获取信息的优势,利用高光谱技术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仍处于探讨阶段,对其反演机理和建模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充分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是深入理解重金属含量反演机理的基础。加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污染程度的案例对比分析,发展光谱信号处理方法,引入非线性建模算法,构建重金属形态量反演模型,是土壤重金属含量遥感估算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高光谱遥感 反演模型 吸附特性
原文传递
基于低温氮实验的页岩吸附孔分形特征 被引量:35
10
作者 解德录 郭英海 赵迪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466-2472,共7页
以低温氮吸附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重庆綦江观音桥剖面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吸附孔的吸附特征,采用FHH分形模型,计算了吸附孔分维值D,定量研究了分维值对页岩孔隙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脱附支得到的孔径分布曲线呈双优势峰,其... 以低温氮吸附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重庆綦江观音桥剖面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吸附孔的吸附特征,采用FHH分形模型,计算了吸附孔分维值D,定量研究了分维值对页岩孔隙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脱附支得到的孔径分布曲线呈双优势峰,其中3.2-3.8 nm为假峰,页岩储层孔隙富含0.4-0.8 nm的微孔且分布集中,2-25 nm的中孔分布相对均匀。页岩吸附孔分形特征明显,分维值介于2.760-2.879,分维值与平均孔直径、孔隙体积呈较好的负相关,与埋深呈弱的正相关,而与比表面积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氮 页岩 吸附孔 吸附特征 FHH分形模型
下载PDF
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分形特征 被引量:35
11
作者 徐勇 吕成福 +3 位作者 陈国俊 仲佳爱 杨巍 薛莲花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39,共8页
基于低温氮气吸附分形几何学研究方法,对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进行了孔隙分形特征研究,并运用分形FHH模型计算了孔隙分形维数,讨论了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有机碳含量、页岩矿物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以中孔为... 基于低温氮气吸附分形几何学研究方法,对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进行了孔隙分形特征研究,并运用分形FHH模型计算了孔隙分形维数,讨论了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有机碳含量、页岩矿物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以中孔为主,孔隙内部特征以墨水瓶状孔和狭缝状孔为主;页岩样品分形维数为2.629 2~2.898 0,反映了页岩孔隙结构复杂和非均质性强的特征;页岩平均孔径越小、微小孔隙越多,孔隙结构越复杂,孔表面越不规则,比表面积和分形维数则越大;有机碳含量和微孔发育程度对分形维数影响较大。通过分形维数可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和不均一性,为研究页岩孔隙结构的分布特征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低温氮气吸附 分形特征 龙马溪组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不同温度桉树叶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特性及机制 被引量:35
12
作者 郜礼阳 邓金环 +4 位作者 唐国强 黄祥能 蔡昆争 蔡一霞 黄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01-1009,共9页
通过元素分析、BET-N_2、Zeta电位、Boehm滴定,SEM-EDS、FTIR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热解温度(300、500和700℃)下制备的桉树叶生物炭进行表征,研究了3种生物炭(BC300、BC500和BC700)对Cd^(2+)的吸附特性与机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生物炭产... 通过元素分析、BET-N_2、Zeta电位、Boehm滴定,SEM-EDS、FTIR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热解温度(300、500和700℃)下制备的桉树叶生物炭进行表征,研究了3种生物炭(BC300、BC500和BC700)对Cd^(2+)的吸附特性与机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生物炭产率下降,灰分、p H值和Zeta负电荷量上升,比表面积增大.当Cd^(2+)浓度为20mg/L时,平衡时间依次为80min(BC700)<360min(BC500)<540min(BC300),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8),以化学吸附为主.BC300和BC500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BC700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量依次为BC700(94.32mg/g)>BC500(67.07mg/g)>BC300(60.38 mg/g).在Boehm滴定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FTIR和SEM-EDS,表明生物炭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吸附和官能团络合作用.BC700吸附性能最佳,原因可能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多的负电荷量和较为丰富的官能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叶 生物炭 热解温度 吸附特性
下载PDF
鸡粪生物炭表征及其对水和土壤镉铅的修复效果 被引量:31
13
作者 闫翠侠 贾宏涛 +4 位作者 孙涛 迪娜·吐尔生江 罗文文 谢厦 孙约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25-233,共9页
采用缺氧控温法,在200、400、600和800℃条件下制备鸡粪生物炭(BC200、BC400、BC600和BC800),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ET accelerated surface area and porosimetry system)、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透射电镜(tr... 采用缺氧控温法,在200、400、600和800℃条件下制备鸡粪生物炭(BC200、BC400、BC600和BC800),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ET accelerated surface area and porosimetry system)、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等对其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进行表征,并研究了鸡粪不同温度处理下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中Cd、Pb污染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鸡粪生物炭灰分含量、pH值、BET比表面积及孔径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表面出现大量无规则的孔隙结构,且以介孔为主,而生物炭产率则随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鸡粪生物炭对Cd2+、Pb2+的吸附分为快速吸附和慢吸附2个阶段,Elovich模型能更好地模拟Pb^2+、Cd^2+的动力学过程,平衡时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52.02 mg/g (BC600)和242.59 mg/g (BC800)。添加鸡粪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P<0.05),而TCLP提取态Pb、Cd含量降低,最大较对照分别降低16.5%和14.5%。与对照相比,鸡粪生物炭不同程度上降低了Pb、Cd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以及可氧化态比例,其残渣态比例则分别增加了5.49%~15.14%和2.51%~6.30%。综上所述,鸡粪生物炭对重金属Pb、Cd具有较强的钝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重金属 吸附 鸡粪生物炭 CD PB 结构特性 形态分布
下载PDF
构造软煤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被引量:31
14
作者 高魁 刘泽功 +3 位作者 刘健 邓东生 康亚 黄凯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3,共5页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选取原生结构煤和构造软煤代表性样品。利用显微镜、压汞、IS-100型等温吸附解吸仪、MYS-Ⅰ型煤岩样渗透率测试设备和瓦斯煤岩体气固耦合参数测试仪,对2种煤样的物理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其微...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选取原生结构煤和构造软煤代表性样品。利用显微镜、压汞、IS-100型等温吸附解吸仪、MYS-Ⅰ型煤岩样渗透率测试设备和瓦斯煤岩体气固耦合参数测试仪,对2种煤样的物理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其微观结构特征、吸附特性、渗透特性和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构造软煤的结构破坏严重,微观裂隙孔隙发育,总孔容是原生结构煤的2~3倍,比表面积是原生结构煤的1.75倍,吸附能力约为原生结构煤的4倍,渗透率约为原生结构煤的10倍,煤体强度明显低于原生结构煤。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构造软煤的物理力学特性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软煤 微观结构 吸附特性 渗透特性 力学特性 煤与瓦斯突出
下载PDF
页岩对甲烷的等温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杨峰 宁正福 +1 位作者 刘慧卿 孔德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3-136,158,共4页
为了研究甲烷在页岩上的吸附特性,选取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进行高温高压等温吸附实验,通过容积法测定了35、50、65℃下甲烷在黑色页岩上的吸附等温线,研究甲烷气体在页岩上的等温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甲烷在页岩上的吸附等... 为了研究甲烷在页岩上的吸附特性,选取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进行高温高压等温吸附实验,通过容积法测定了35、50、65℃下甲烷在黑色页岩上的吸附等温线,研究甲烷气体在页岩上的等温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甲烷在页岩上的吸附等温线具有Ⅰ型等温线特征,反映甲烷在页岩表面可能为单分子层吸附机理;采用Langmuir吸附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吸附数据,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4%;根据吸附等温线计算的等量吸附热为12.74 ~ 17.47 kJ/mol,平均为15.54 kJ/mol,说明页岩对甲烷的吸附为物理吸附,且等量吸附热随甲烷吸附量的增大而降低,表明页岩表面能量分布具有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甲烷吸附 吸附等温线 吸附热 吸附特性
下载PDF
改性粉煤灰吸附稀土废水中的氨氮 被引量:30
16
作者 陈莉荣 李玉梅 杜明展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8-522,共5页
用硫酸和氢氧化钠对粉煤灰进行酸改性和碱改性处理,研究改性前后粉煤灰对稀土废水中氨氮的吸附效果变化及最佳吸附条件,并从吸附等温线入手探讨吸附机理。结果显示,经碱改性后粉煤灰对氨氮的吸附性能有明显改善,当最佳吸附条件确定为投... 用硫酸和氢氧化钠对粉煤灰进行酸改性和碱改性处理,研究改性前后粉煤灰对稀土废水中氨氮的吸附效果变化及最佳吸附条件,并从吸附等温线入手探讨吸附机理。结果显示,经碱改性后粉煤灰对氨氮的吸附性能有明显改善,当最佳吸附条件确定为投加量2 g,吸附时间2 h,初始pH 7~8时,碱改性粉煤灰对氨氮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式和Langmuir等温方程式。碱改性粉煤灰对氨氮的吸附属于良性吸附,且为吸热过程,室温下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9066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粉煤灰 稀土废水 氨氮 吸附特性
原文传递
茶树菇废菌体对水中Cr(Ⅵ)吸附的响应面优化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陈颖 杨朝晖 +4 位作者 李小江 唐志刚 徐峥勇 季丽丽 孙红松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93-1600,共8页
采用响应面优化(Box-Behnkendesign,BBD)法对茶树菇废菌体吸附水中Cr(Ⅵ)的过程进行了优化,并设定pH值、Cr(Ⅵ)初始浓度、反应时间、摇床转速和吸附剂用量为5个影响因子,Cr(Ⅵ)吸附率为响应值,对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特征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 采用响应面优化(Box-Behnkendesign,BBD)法对茶树菇废菌体吸附水中Cr(Ⅵ)的过程进行了优化,并设定pH值、Cr(Ⅵ)初始浓度、反应时间、摇床转速和吸附剂用量为5个影响因子,Cr(Ⅵ)吸附率为响应值,对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特征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废菌体吸附Cr(Ⅵ)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pH值、Cr(Ⅵ)初始浓度和吸附剂用量;废菌体对Cr(Ⅵ)吸附的最佳条件为pH=1.19,Cr(Ⅵ)初始浓度为148.58mg·mL-1,反应时间为89.02min,摇床转速为180.12r.min-1,吸附剂用量为10.90g.L-1,在此条件下,实测Cr(Ⅵ)的吸附率达96%以上.用Langmuir、Freundlich及Dubinin-Raduskevich吸附等温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发现,Langmuir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茶树菇废菌体对Cr(Ⅵ)的吸附特性,在298K时最大吸附量为46.95mg·g-1.对表观热力学参数ΔG、ΔS及ΔH的计算表明,废菌体对Cr(Ⅵ)吸附为吸热的自发过程,并且吸附过程增加了体系的混乱度.最后结合FTIR图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废菌体对Cr(Ⅵ)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可用于处理含铬废水,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菇废菌体 吸附 Cr(Ⅵ) 响应面优化 热力学特征 吸附机理
原文传递
农林废弃物基生物炭对重金属铅和镉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27
18
作者 嵇梦圆 胡逸文 +2 位作者 梁程 桑文静 李登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以沙柳、水稻和玉米秸秆3种农林废弃物为原材料,于500℃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炭,并通过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仪、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所制备的生物炭进行表征。探究了溶液初始pH、干扰离子强度和初始吸附剂投加... 以沙柳、水稻和玉米秸秆3种农林废弃物为原材料,于500℃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炭,并通过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仪、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所制备的生物炭进行表征。探究了溶液初始pH、干扰离子强度和初始吸附剂投加量等因素对3种生物炭吸附Pb2+和Cd2+作用的影响,讨论了吸附动力学特性及吸附等温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生物质制备出的3种生物炭的碱性和灰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沙柳秸秆生物炭(SWB)、玉米秸秆生物炭(CB)和水稻秸秆生物炭(SB),FTIR检测结果显示3种生物炭表面均含有大量含氧官能团;当溶液pH为3~6时,3种生物炭对Pb2+和Cd2+吸附量随pH值的增加而升高,对Pb2+的吸附效果随着溶液中离子强度的增强而降低,而SWB对Cd2+的吸附效果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3种生物炭对Pb2+和Cd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均大于0.99,表明生物炭吸附速率主要由化学吸附机制决定;SWB、SB和CB对Cd2+的吸附过程既符合Langmuir模型,又符合Freundlich模型,而生物炭对Pb2+的吸附过程更适合Langmuir等温模型,表明生物炭对Pb2+的吸附近似单分子层吸附,而对Cd2+的吸附存在多分子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废弃物 生物炭 吸附特性
下载PDF
稀土材料氢氧化铈吸附水中亚砷酸与砷酸阴离子的特性效果 被引量:16
19
作者 欧阳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43-47,共5页
以开发新型高效除砷吸附材料为目的 ,在室温 (2 5℃ ) ,初始浓度 0 .0 5~ 2 5 0mg/L ,pH4~ 11条件下 ,对稀土材料氢氧化铈 (HCO)进行了吸附除砷的性能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HCO对亚砷酸和砷酸阴离子都显示了良好的吸附效... 以开发新型高效除砷吸附材料为目的 ,在室温 (2 5℃ ) ,初始浓度 0 .0 5~ 2 5 0mg/L ,pH4~ 11条件下 ,对稀土材料氢氧化铈 (HCO)进行了吸附除砷的性能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HCO对亚砷酸和砷酸阴离子都显示了良好的吸附效果 ,其吸附等温线能很好地用Langmuir方程进行描述 .对于低浓度 (0 0 5~ 10mg/L)的砷溶液 ,HCO在所选 pH条件下对亚砷酸和砷酸阴离子的吸附率可达 10 0 % .对于高浓度的砷溶液 ,偏酸性 (pH 4 )条件有利于砷酸阴离子 ,而中性 /微碱性 (pH 7,8)条件最有利于亚砷酸阴离子的吸附 .HCO对 2种形态的砷阴离子的吸附效应在较宽 pH范围内同溶液的离子强度基本无关 ,常见阴离子 (Cl-,NO-3 ,SO2 -4)的存在对砷的吸附也未显示出干扰效应 .从实验结果推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特性 氢氧化铈 亚砷酸 砷酸
下载PDF
泥沙吸附石油的数学模型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赵文谦 晁晓波 黄勤生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50-57,共8页
石油在天然水体中常以浮化油的形式存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系统地探讨了泥沙对乳化油的吸附特性,建立了相应的吸附模型,研究了含沙浓度、泥沙粒径、乳化油溶液的初始油浓度以及水流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是... 石油在天然水体中常以浮化油的形式存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系统地探讨了泥沙对乳化油的吸附特性,建立了相应的吸附模型,研究了含沙浓度、泥沙粒径、乳化油溶液的初始油浓度以及水流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是对水环境中石油的扩散输移及其转化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油 吸附特性 油污染 泥沙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