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流中沉降微粒团再悬浮控制因素分析
1
作者 黄迎 宁智 +1 位作者 宋云超 付娟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2-48,共7页
沉降微粒再悬浮受微粒团直径、气流速度、微粒团与壁面间的黏附状况以及管道情况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是柴油机排气微粒净化捕集及微粒采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管流中的柴油机排气沉降微粒为研究对象,利用建立的沉降微粒团再悬浮静态... 沉降微粒再悬浮受微粒团直径、气流速度、微粒团与壁面间的黏附状况以及管道情况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是柴油机排气微粒净化捕集及微粒采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管流中的柴油机排气沉降微粒为研究对象,利用建立的沉降微粒团再悬浮静态受力模型,对管流中沉降微粒团再悬浮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粒团黏附角、平均流速以及管径等因素对管流中沉降微粒团的再悬浮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了微粒团黏附角、平均流速以及管径等控制因素对管流中沉降微粒团再悬浮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微粒 再悬浮 黏附角 平均流速
下载PDF
管流中椭球形沉降微粒团再悬浮控制因素分析
2
作者 黄迎 宁智 +1 位作者 宋云超 付娟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8-138,共11页
沉降微粒再悬浮是柴油机排气微粒净化捕集及微粒采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管流中的柴油机排气沉降微粒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的管流中椭球形沉降微粒团再悬浮静态受力模型,对管流中椭球形沉降微粒团再悬浮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重点研... 沉降微粒再悬浮是柴油机排气微粒净化捕集及微粒采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管流中的柴油机排气沉降微粒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的管流中椭球形沉降微粒团再悬浮静态受力模型,对管流中椭球形沉降微粒团再悬浮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微粒团形态的变化对沉降微粒团再悬浮控制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降微粒团的形态、微粒团与壁面间的粘附角、排气平均流速以及排气管径等因素对管流中沉降微粒团的再悬浮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沉降微粒团粘附角、排气平均流速以及排气管径等微粒团再悬浮控制因素对管流中椭球形沉降微粒团再悬浮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对于深化管流中柴油机排气沉降微粒团再悬浮及其控制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微粒团 椭球形 再悬浮 粘附角 平均流速 管径
下载PDF
犁壁材料表面特性与土壤粘附间的关系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建桥 任露泉 +1 位作者 陈秉聪 蒋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5-48,共4页
选取机引犁壁和畜力犁壁,研究其表面特性与土壤粘附间的内在联系。首次将材料的土壤粘附特性与表面电化学现象联系起来,从理论与试验的结合上证明提高材料的耐蚀性有利于金属材料表面减粘脱土,为触土部件的材料选取。
关键词 犁壁材料 土壤粘附 腐蚀 接触角
下载PDF
基于HSRI模型的参数自适应质心侧偏角观测器的设计 被引量:10
4
作者 罗文发 吴光强 郑松林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9-255,291,共8页
首先对全维车速观测器进行降维处理,以减少观测器的在线计算量,并设计了非线性级联车速观测器。接着,对路面附着系数和轮胎侧偏刚度进行参数自适应估计,以提高质心侧偏角的估计精度,并基于HSRI轮胎模型设计了参数自适应非线性质心侧偏... 首先对全维车速观测器进行降维处理,以减少观测器的在线计算量,并设计了非线性级联车速观测器。接着,对路面附着系数和轮胎侧偏刚度进行参数自适应估计,以提高质心侧偏角的估计精度,并基于HSRI轮胎模型设计了参数自适应非线性质心侧偏角观测器。在估算轮胎侧偏刚度时采用无侧向车速的车辆模型,以避免车辆动力学模型与侧向车速观测器的耦合作用,并引入带双重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以保持算法的修正能力和解除不同估计参数之间误差的耦合作用。最后采用Simulink与Carsim动力学仿真软件进行联合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参数自适应非线性质心侧偏角观测器是有效的,估计精度满足ESC控制的工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质心侧偏角观测器 参数自适应 HSRI轮胎模型 路面附着系数 侧偏刚度
下载PDF
接触角和横向载荷对轮轨粘着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赵伟 张军 +1 位作者 王春艳 金学松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00-105,共6页
应用多层多支子结构技术建立轮对与轨道的多体接触模型,采用参变量变分原理和数学二次规划法求解轮轨接触力,根据不同的接触角和横向载荷计算得出轮轨接触力分布,分析接触角和横向载荷对纵向摩擦力(牵引力)以及粘着系数的影响。计算结... 应用多层多支子结构技术建立轮对与轨道的多体接触模型,采用参变量变分原理和数学二次规划法求解轮轨接触力,根据不同的接触角和横向载荷计算得出轮轨接触力分布,分析接触角和横向载荷对纵向摩擦力(牵引力)以及粘着系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轮对承受横向载荷时,轮轨接触点对之间摩擦力的方向在粘着区和蠕滑区有明显的不同,在粘着区其方向与钢轨纵向夹角较小,而在蠕滑区其方向与钢轨纵向夹角较大;当接触角较小时,粘着系数随着横向载荷的增加而减小;当接触角较大时,随着横向载荷的增加,粘着系数先增加后减小;在直线段粘着系数随着轮对承受横向载荷的增加而减小,在曲线段选取适当的横向载荷能够提高粘着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粘着 接触角 粘着系数 有限元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