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监测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霍志军 王金鑫 +2 位作者 王瑞雪 赵珍 王志勇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6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 探究腺苷二磷酸(ADP)监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筛选提供指导。方法 SD大鼠灌胃给药(0.5%CMC-Na,5 ml/kg;阿司匹林20、50和100 mg/kg;普拉格雷25 mg/kg),均为一日1次,共4 d。... 目的 探究腺苷二磷酸(ADP)监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筛选提供指导。方法 SD大鼠灌胃给药(0.5%CMC-Na,5 ml/kg;阿司匹林20、50和100 mg/kg;普拉格雷25 mg/kg),均为一日1次,共4 d。最后一次给药后1 h,大鼠经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采血,低速离心,收集上层液(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不同浓度(0、0.1、0.3、1和10μmol/L)的ADP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进行监测。利用富血小板血浆进行蛋白质印迹试验,观察相关蛋白激酶的激活情况。结果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随着ADP浓度的增加(0-10μmol/L)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种现象与阿司匹林剂量无关。在ADP浓度为0.3μmol/L时,阿司匹林低(20 mg/kg)、中(50 mg/kg)及高剂量(100 mg/kg)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为同组中最高(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1)。而在ADP浓度为10μmol/L时,阿司匹林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小于10%,对应普拉格雷组(25 mg/kg)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76.72±7.83)%;蛋白质印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均可引起ERK2显著磷酸化,且ERK2磷酸化程度随阿司匹林剂量的增加有减弱趋势。结论 低剂量ADP(0.3μmol/L)用于监测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 二磷酸腺苷(adp) 蛋白质印迹
原文传递
HPLC法测定术后疲劳综合征大鼠骨骼肌ATP,ADP,AMP的含量 被引量:15
2
作者 谈善军 余震 +3 位作者 杜璐迪 陈必成 董千铜 王贤亲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25-2029,共5页
目的:建立改良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大鼠骨骼肌5’-三磷酸腺苷(ATP)、5’-二磷酸腺苷(ADP)、5’-磷酸腺苷(AMP)的含量。方法:采用色谱柱Hypersil ODS2(4.6 mm×150 mm,5μm),柱温25℃;流动相为100 mmol.... 目的:建立改良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大鼠骨骼肌5’-三磷酸腺苷(ATP)、5’-二磷酸腺苷(ADP)、5’-磷酸腺苷(AMP)的含量。方法:采用色谱柱Hypersil ODS2(4.6 mm×150 mm,5μm),柱温25℃;流动相为100 mmol.L-1磷酸盐缓冲液(含12 mmol.L-1的磷酸氢二钠和88 mmol.L-1的磷酸二氢钠,pH=6.5)-甲醇(99.9∶0.1,体积比);流速1.0 mL.min-1;紫外波长为254 nm;进样量20μL。结果:ATP、ADP、AMP色谱峰在10 min内得到了较好的分离,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1.000,0.9996,0.9994;精密度试验日内RSD≤4.1%,日间RSD≤3.5%;稳定性试验RSD≤4.8%;重复性试验RSD≤2.3%;回收率在97.1%~105.4%之间,RSD≤4.8%。应用改良的方法对模型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骨骼肌ATP、ADP、AMP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骨骼肌ATP含量在术后第1,3 d明显下降(P<0.05),ADP含量在术后第7 d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10 d升高特别显著(P<0.01),AMP含量在术后第10 d明显升高(P<0.0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结果准确可靠,可以检测POFS大鼠骨骼肌ATP、ADP、AMP的含量,有助于POFS骨骼肌能量代谢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三磷酸腺苷(ATP) 二磷酸腺苷(adp) 磷酸腺苷(AMP) 骨骼肌 术后疲劳综合征 代谢研究
原文传递
细叶益母草化学成分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娟 周勤梅 +3 位作者 彭成 刘露丝 熊亮 刘昭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439-2442,共4页
目的对细叶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的化学成分和血小板聚集活性进行研究。方法细叶益母草提取液采用大孔树脂、MCI、反相C18、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波谱分析和TLC来鉴定,然后... 目的对细叶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的化学成分和血小板聚集活性进行研究。方法细叶益母草提取液采用大孔树脂、MCI、反相C18、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波谱分析和TLC来鉴定,然后对其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筛选。结果从中分离鉴定出9个化合物,分别为益母草碱(1)、丁香脂素(2)、梣皮树脂醇(3)、蒙花苷(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丁香酸乙酯(6)、对羟基苯甲酸乙酯(7)、对羟基苄乙醚(8)、β-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2~4、6、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3和6为首次从益母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而且,化合物1、4和5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益母草 化学成分 抗血小板聚集 二磷酸腺苷(adp) 分离鉴定
下载PDF
喜炎平注射液对血小板聚集、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尹小明 赵诗云 +3 位作者 尹博文 王小青 谢欢 吴东风 《中药药理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对大鼠体内外及人血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对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测定喜炎平注射液在大鼠体内外及健康人血体外给药对血小板5min之内的最大聚集率;并测定喜炎平...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对大鼠体内外及人血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对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测定喜炎平注射液在大鼠体内外及健康人血体外给药对血小板5min之内的最大聚集率;并测定喜炎平注射液对健康人体外全血凝血象和凝血因子活性水平。结果:喜炎平注射液在SD大鼠体内给药剂量400、800mg/kg,体外血药浓度在3.13mg/ml、6.25mg/ml时血小板聚集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可显著性降低血小板5min之内最大聚集率,抑制率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健康人体外血药浓度在2.5mg/ml下血小板5min之内最大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可显著性降低5min之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抑制率明显提高。健康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自身空白对照组比较,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具有显著性差异。纤维蛋白(Fi B-C)含量减低、抗凝血酶III(AT-III)活性明显下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显著性增多。凝血因子II、V、VII、VIII、IX、X、XI、XII的活性与自身空白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降低。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抗凝血作用,同时又通过降低AT-III活性来促进凝血的作用,因此,喜炎平注射液对凝血系统既有抗凝也有促凝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炎平注射液 adp 血小板聚集率 凝血象 凝血因子
原文传递
裸花紫珠提取物促血小板活化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9
5
作者 付剑江 张舟妙 +3 位作者 吕红 贾娟娣 马双成 罗跃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9-113,共5页
目的:研究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提取物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云南白药组(0.930 g·kg-1),裸花紫珠提取物低、中、高剂量(0.131,0.263,0.525 g·kg^(-1))组,连续给... 目的:研究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提取物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云南白药组(0.930 g·kg-1),裸花紫珠提取物低、中、高剂量(0.131,0.263,0.525 g·kg^(-1))组,连续给药10 d。给药结束后分别提取各组动物血小板,采用微量版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小板中血栓素(thromboxane B2,TXB2),5-羟色胺(5-serotonin,5-HT)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中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5'-monophosphate,c AMP)的释放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裸花紫珠提取物对血小板中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s,p-PI3K)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给药后,裸花紫珠提取物可明显增强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P<0.05),可明显促进血小板释放TXB2和5-HT(P<0.05)。另外,裸花紫珠提取物低、高剂量组血小板c AMP含量分别为(3.074±0.538),(3.340±0.265)nmol·L^(-1),较空白组(3.795±0.586)nmol·L^(-1)明显降低(P<0.05),裸花紫珠提取物中剂量组血小板中c AMP为(3.003±0.242)nmol·L-1,较空白组有显著提高(P<0.01)。裸花紫珠提取物可显著提高p-PI3K激酶蛋白表达量(P<0.01)。结论:裸花紫珠提取物可显著上调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其机制可能与其显著增强血小板ADP受体(P2Y12)所介导的信号转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花紫珠提取物 血小板 二磷酸腺苷 P2Y12受体
原文传递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二磷酸腺苷和去乙酰毛花甙丙引起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剑峰 刘金 +2 位作者 盛树力 张万江 陈雁江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用药物造成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模型,观察CGRP的作用。实验表明,CGRP可减轻二磷酸腺苷(ADP)造成的房室传导阻滞的程度,对抗窦性停搏和室颤的发生,并能促进窦性心律的恢复;CGRP可明显对抗去乙酰毛花甙丙引起的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和异... 用药物造成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模型,观察CGRP的作用。实验表明,CGRP可减轻二磷酸腺苷(ADP)造成的房室传导阻滞的程度,对抗窦性停搏和室颤的发生,并能促进窦性心律的恢复;CGRP可明显对抗去乙酰毛花甙丙引起的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和异位性节律的发生。以上结果表明,CGRP具有明显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RP 二磷酸腺苷 心律失常
下载PDF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燕欣 陈璐 +4 位作者 邹志文 万梅绪 李智 李德坤 鞠爱春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1年第11期2391-2397,共7页
目的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体内实验和家兔体外实验。在体内实验中,40只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I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SAFI低、中、高剂量(5.8、11.6、23.2 mg/kg)组和阳性药(银杏内酯注射液,... 目的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体内实验和家兔体外实验。在体内实验中,40只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I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SAFI低、中、高剂量(5.8、11.6、23.2 mg/kg)组和阳性药(银杏内酯注射液,2 mL/kg)组,另取8只切开颈部皮肤作为假手术组。尾静脉iv给药14 d后分别取血,凝血时间检测试剂盒检测活化凝血时间(AC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各组血清中5-羟色胺(5-HT)、P选择素(CD62P)、β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a/Ⅲb(GPⅡa/Ⅲb)含量。体外实验中,采用腺苷二磷酸(AD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通过血小板分析仪测定不同浓度的SAFI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低、中、高剂量SAFI均能明显延长大鼠血液凝血时间,且能有效降低模型大鼠血液中5-HT、CD62p、β-TG和GPⅡb/Ⅲa的水平(P<0.05、0.01)。体外实验结果表明:SAFI均可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抑制血小板聚集(P<0.05、0.01)。结论SAFI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凝血时间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活化 腺苷二磷酸 血小板活化因子 花生四烯酸
原文传递
大鼠多器官能量物质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 被引量:2
8
作者 黄红 廖林川 +3 位作者 廖志钢 李斌 宋雨 金菊 《证据科学》 2007年第5期219-226,共6页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方式 死亡时间 ATP adp AMP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大鼠软脑膜微血栓模型的建立及抗血栓药物的实验观察
9
作者 黄伟雄 唐克旸 张叔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69-173,共5页
以建立一个筛选抗血栓药物的体内微血栓模型为主要目的,本实验采用显微操作仪和微量注射技术,将二磷酸腺苷(ADP)溶液(1×10^(-2)M,5×10^(-2)M)微量注射到大鼠软脑膜微血管表面,在微血管中定位、定量诱发出白色的血小板性附壁... 以建立一个筛选抗血栓药物的体内微血栓模型为主要目的,本实验采用显微操作仪和微量注射技术,将二磷酸腺苷(ADP)溶液(1×10^(-2)M,5×10^(-2)M)微量注射到大鼠软脑膜微血管表面,在微血管中定位、定量诱发出白色的血小板性附壁血栓。通过对血栓形成过程的定量分析,观察几种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阿斯匹林、654-2、川芎嗪)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损伤血管壁的条件下,单纯ADP(2μl/次)对微静脉的血栓诱发率达85%,病理切片结果发现血栓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三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抗血栓作用。以上结果提示该微血栓模型在研究抗血栓药物及血栓形成机制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腺苷二磷酸 微血栓模型
下载PDF
哺乳动物细胞中所得多肽复合酶CAD催化反应产物的HPLC分析
10
作者 王来来 胡霄雪 +3 位作者 辛嘉英 崔俊儒 李树本 朱利民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88-792,共5页
本研究报道了以150 mm×4.6 mmI.D.Zorbax为色谱柱,10 mmol@L-1KH2PO4和500mmol@L-1KH2PO4水溶液为洗脱液,梯度程序为0~5 min(φ=1,体积分数)10 mmol@L-1KH2PO4溶液,5~50min由(φ=1)10 mmol@L-1KH2PO4溶液转换到(φ=1)500mmol@L-1... 本研究报道了以150 mm×4.6 mmI.D.Zorbax为色谱柱,10 mmol@L-1KH2PO4和500mmol@L-1KH2PO4水溶液为洗脱液,梯度程序为0~5 min(φ=1,体积分数)10 mmol@L-1KH2PO4溶液,5~50min由(φ=1)10 mmol@L-1KH2PO4溶液转换到(φ=1)500mmol@L-1KH2PO4溶液时,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了哺乳动物细胞中所得多肽复合酶CAD催化反应混合物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和二氢乳清酸(DHO),确定了ATP,ADP和DHO的出峰顺序,制作了工作曲线,确定了催化反应混合物中ATP,ADP和DHO的相应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复合酶 CAD 催化反应产物 分析 核苷酸 三磷酸腺苷 二磷酸腺苷 二氢乳清酸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噻氯吡定和氯吡格雷的药理学特性与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17
11
作者 史亦丽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3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 :为临床合理使用噻氯吡定和氯吡格雷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 ,对噻氯吡定和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 (ADR)、药物相互作用和临床研究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与结论 :由于噻氯吡定和氯吡格雷的结构类似 ,作用... 目的 :为临床合理使用噻氯吡定和氯吡格雷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 ,对噻氯吡定和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 (ADR)、药物相互作用和临床研究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与结论 :由于噻氯吡定和氯吡格雷的结构类似 ,作用模式类似 ,因此它们存在类似的药理作用和ADR。噻氯吡定和氯吡格雷为有效的抗血小板药 ,能有效预防患血管疾病者的中风、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但在使用时一定要警惕其严重AD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氯吡定 氯吡格雷 药理学 临床应用 药代动力学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抗血小板药
下载PDF
基于化学衍生和CID碎裂模式鉴定蛋白精氨酸-ADP-核糖基化的新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志强 邱辉华 +1 位作者 姚军 陈永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704-2709,共6页
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碰撞诱导解离(CID)碎裂模式鉴定精氨酸-腺苷二磷酸(ADP)-核糖基化多肽的新方法.首先,在碱性条件下将精氨酸-ADP-核糖基化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鸟氨酸化血管紧张素-Ⅰ,或在磷酸二酯酶和碱性磷酸酶处理下水解为精氨酸核... 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碰撞诱导解离(CID)碎裂模式鉴定精氨酸-腺苷二磷酸(ADP)-核糖基化多肽的新方法.首先,在碱性条件下将精氨酸-ADP-核糖基化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鸟氨酸化血管紧张素-Ⅰ,或在磷酸二酯酶和碱性磷酸酶处理下水解为精氨酸核糖基化血管紧张素-Ⅰ,然后对上述2种衍生物进行基于CID碎裂模式的串联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与未衍生的精氨酸-ADP-核糖基化血管紧张素-Ⅰ相比,在鸟氨酸化血管紧张素-Ⅰ和精氨酸核糖基化血管紧张素-Ⅰ的质谱图上发现大部分来自于肽骨架碎裂的离子峰,可提供足够的序列信息以确定精氨酸-ADP-核糖基化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I 化学衍生 碰撞诱导解离 质谱 精氨酸 adp-核糖基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