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被引量:169
1
作者 姚檀栋 朱立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9-464,共6页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变化 全球变化 适应对策
下载PDF
植物对水淹胁迫的响应与适应 被引量:97
2
作者 谭淑端 朱明勇 +2 位作者 张克荣 党海山 张全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71-1877,共7页
水淹是植物遭受的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水淹胁迫使植物处于周期或长期的厌氧或缺氧状态,限制植物的需氧呼吸和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产生,导致土壤还原势的降低和有毒物质的积累,从而对植物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水淹是植物遭受的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水淹胁迫使植物处于周期或长期的厌氧或缺氧状态,限制植物的需氧呼吸和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产生,导致土壤还原势的降低和有毒物质的积累,从而对植物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一些植物能够忍耐短期或长期的水淹生境而存活下来。目前分析植物感知水淹胁迫的主要途径为感知体内氧浓度的降低和感知体内乙烯浓度的增加。淹水胁迫下植株的适应策略主要包括:1)茎的伸长生长、不定根和通气组织的形成等形态学方面的适应;2)代谢途径的改变,淹水植物主要通过厌氧代谢获得维持生命的能量;3)通过体内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等激素含量水平的改变来调节生理活动或形态、解剖等方面的变化;4)抗氧化酶系统对厌氧胁迫植株体内有毒的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手段找出由水淹胁迫诱导的相关基因并对其进行克隆,繁殖与培育具有耐水淹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品种和生态型,将是从事植物抗水淹胁迫研究的科研人员的目标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水淹胁迫 缺氧 适应策略
原文传递
东北平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81
3
作者 金之庆 葛道阔 +1 位作者 石春林 高亮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31,共8页
采用 GISS Transient B模型和黑河、哈尔滨、长春、沈阳、延吉等 5个样点近 4 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 ,在计算机上生成了我国东北平原未来 10年、 30年和 5 0年的气候渐变情景 ;将 CERES系列模型 (包括大豆、玉米、水稻 3种作物 )在上述各... 采用 GISS Transient B模型和黑河、哈尔滨、长春、沈阳、延吉等 5个样点近 4 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 ,在计算机上生成了我国东北平原未来 10年、 30年和 5 0年的气候渐变情景 ;将 CERES系列模型 (包括大豆、玉米、水稻 3种作物 )在上述各样点不同年份的气候渐变情景下运行 ,并将模拟结果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的模拟值相比较 ,评价了气候变化及大气 CO2 浓度增长对研究区域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的阶段性影响 ;还利用若干农业气候指标 ,结合各样点的气候渐变情景 ,分析了我国冬小麦安全种植北界在研究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位移。在此基础上 ,就东北平原未来的作物与品种布局 ,以及能否安全种植冬小麦等提出具体意见 ,供有关部门在制定农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东北平原 粮食生产 适应性对策 作物模拟模型 作物布局 品种布局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74
4
作者 纪瑞鹏 张玉书 +5 位作者 姜丽霞 张淑杰 冯锐 陈鹏狮 武晋雯 米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0-298,共9页
利用气象观测数据、玉米产量及面积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气候变化事实及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1971年以来,东北地区≥10℃积温增加了262.8℃,≥10℃积温带(以2700℃为例)平原区向北推进了约200~300km左右,向东扩展50~150km。199... 利用气象观测数据、玉米产量及面积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气候变化事实及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1971年以来,东北地区≥10℃积温增加了262.8℃,≥10℃积温带(以2700℃为例)平原区向北推进了约200~300km左右,向东扩展50~150km。1991年开始玉米生长季(4~9月)降水量持续减少,年平均水分亏缺量达391.5mm,湿润区缩小,有变干趋势。初霜日推后7~9天,无霜期延长了14~21天,霜冻灾害几率降低。20世纪90年代后,玉米延迟型冷害进入低发期。随着热量资源的增加,玉米可种植区范围不断扩大,种植北界北移东扩,玉米适播起始时间提前。玉米总产、播种面积增加趋势分别为967万t/10a、72万hm2/10a。未来40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以减产为主,与过去30年(1961~1990年)相比平均减产9.5%左右。调整玉米种植布局和品种搭配,依靠水利工程和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选种耐旱、抗病、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是实现东北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玉米生产 农业气象灾害 适应对策
原文传递
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60
5
作者 赵雪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440-2448,共9页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加剧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脆弱性,人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气候变化对以自然资源为生计基础的农业人口的影响尤为显著,更好地理解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和适应...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加剧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脆弱性,人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气候变化对以自然资源为生计基础的农业人口的影响尤为显著,更好地理解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和适应过程对于制定有效的适应政策非常重要.公众感知作为理解人文响应行动的基础,已为探明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和适应过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基于国内外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在分析气候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系统总结农户面临的主要适应障碍的基础上,梳理了农户的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的关系,阐释了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认知要素,介绍了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关系分析框架,提出了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关系研究中应关注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气候变化 感知 适应能力 适应策略
原文传递
基于功能性状的铁杆蒿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被引量:56
6
作者 戚德辉 温仲明 +2 位作者 杨士梭 王红霞 郭茹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21-1927,共7页
以延河流域3个植被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及典型草原区)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中的铁杆蒿为研究对象,测定铁杆蒿的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叶氮含量、叶磷含量、叶氮磷比、比根长、细根组织密度、细根氮含量、细根磷含量、细根氮磷比10项能... 以延河流域3个植被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及典型草原区)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中的铁杆蒿为研究对象,测定铁杆蒿的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叶氮含量、叶磷含量、叶氮磷比、比根长、细根组织密度、细根氮含量、细根磷含量、细根氮磷比10项能够反映植物生存对策且易于测量的功能性状,研究了不同生境下铁杆蒿功能性状的种内差异,以及气象因子和地形因子对铁杆蒿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各功能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铁杆蒿各功能性状中除了叶磷含量、叶氮磷比、比根长、根组织密度和根氮磷比在各植被带间的差异显著外,其他5个性状差异均不显著.各性状在坡度、坡向间的差异不显著.比叶面积与叶组织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比根长与根组织密度和根氮磷比呈显著负相关,根组织密度与根氮含量和根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叶组织密度、叶氮含量和叶氮磷比与其他功能性状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铁杆蒿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是通过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实现的.不同环境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铁杆蒿功能性状产生影响,对铁杆蒿功能性状影响大小依次是年均降雨量、年均温和年均蒸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性状 铁杆蒿 适应策略
原文传递
沙埋对无芒雀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9
7
作者 杨慧玲 曹志平 +2 位作者 董鸣 叶永忠 黄振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438-2443,共6页
研究了沙埋对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中多年生禾草无芒雀麦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种子能在深度≤12cm的沙埋中萌发,≤8cm的沙埋中出苗.在此范围内,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无芒雀麦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逐渐降低.... 研究了沙埋对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中多年生禾草无芒雀麦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种子能在深度≤12cm的沙埋中萌发,≤8cm的沙埋中出苗.在此范围内,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无芒雀麦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逐渐降低.沙埋深度在植株高度的33%时,无芒雀麦1周龄和2周龄幼苗均全部存活,且总生物量≥对照(未沙埋幼苗);当沙埋深度增至植株高度的66%时,1周龄和2周龄幼苗的存活率分别降至70%和25%,生长也受到抑制;而遭受全部沙埋时,1周龄和2周龄幼苗均不能存活.遭受沙埋后,无芒雀麦幼苗分配较多的生物量用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其生物量分配模式改变可能是无芒雀麦幼苗对沙埋环境的重要适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无芒雀麦 沙埋 种子萌发 出苗 幼苗生长 适应对策
下载PDF
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晚更新世人类遗存与生存模式 被引量:46
8
作者 高星 周振宇 关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69-977,共9页
自20世纪80年代在青海小柴旦发现旧石器遗存以来,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已经发现了1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年代属晚更新世晚期。这些遗存显示,古人类在距今30ka左右开始尝试向这些高海拔地区扩散,但直至距今15ka以后才有更多的人群迁徙至此。... 自20世纪80年代在青海小柴旦发现旧石器遗存以来,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已经发现了1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年代属晚更新世晚期。这些遗存显示,古人类在距今30ka左右开始尝试向这些高海拔地区扩散,但直至距今15ka以后才有更多的人群迁徙至此。通过对这些遗存分布位置、古环境特征、年代测定和石器技术、组合分析,得以管窥古人类对该地区的开发利用过程,并进而阐释史前人类技术发展、生存模式演变和古环境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边缘地区 晚更新世 旧石器遗存 生存模式
下载PDF
内陆盐沼芦苇根系形态及生物量分配对土壤盐分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8
9
作者 王继伟 赵成章 +2 位作者 赵连春 王小鹏 李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843-4851,共9页
根系形态和生物量分配是决定根系吸收能力发挥的重要特征,其对环境限制因子的响应与适应策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然而,有关土壤盐分对植物根系性状的影响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选择兰州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芦苇群落为研究对象,垂直于沙河... 根系形态和生物量分配是决定根系吸收能力发挥的重要特征,其对环境限制因子的响应与适应策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然而,有关土壤盐分对植物根系性状的影响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选择兰州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芦苇群落为研究对象,垂直于沙河河岸从湿地边缘至湿地中心,依次设置3个不同土壤盐分梯度样地(样地I、样地II和样地III),采用全根挖掘法和WinRHIZO根系分析仪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根冠比、根总长度、比根长、根分叉数、根平均直径等形态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样地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湿地群落的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逐渐下降,芦苇的根冠比、根分叉数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比根长、根总长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根平均直径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研究区土壤含盐量总体以中度盐渍化为主,表层土壤盐分呈现强变异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含盐量呈下降趋势,而变异程度有所差异;芦苇根系性状与土壤含盐量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含盐量与根总长度和比根长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根冠比、根分叉数呈显著相关(P<0.05),而与根平均直径相关性不显著。内陆盐沼的芦苇表现出敏感植物的特性,通过根系形态的调整和生物量分配策略的改变来适应盐分强变异的土壤环境,体现了逆境胁迫下湿地植物应对多重环境选择压力的生态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根系形态 根系生物量 土壤盐分因子 适应策略
下载PDF
不同光环境下6种常绿阔叶林树种苗期的叶片功能性状 被引量:34
10
作者 王玉平 陶建平 +1 位作者 刘晋仙 何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29,共7页
研究不同光环境(旷地、林窗、林下)下缙云山常绿阔叶林6种常见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不同演替阶段物种的叶片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光照较弱的林窗和林下,树种的比叶面积(SLA)、叶片氮含量(LNC)和叶片N:P比... 研究不同光环境(旷地、林窗、林下)下缙云山常绿阔叶林6种常见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不同演替阶段物种的叶片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光照较弱的林窗和林下,树种的比叶面积(SLA)、叶片氮含量(LNC)和叶片N:P比显著高于光照充足的旷地,叶干物质含量(LDMC)变化趋势与SLA相反,叶片磷含量(LPC)在3种光环境下无显著差异;2)演替前期种具有较高的SLA,LNC和LPC,而演替后期种的LDMC和N:P比显著高于演替前期种。随光照的减弱,演替前期种的LPC无显著差异,而演替后期种则呈下降趋势;3)在3种光环境下,LNC与LPC,SLA正相关,LDMC与LPC,LNC,SLA负相关,N:P比与LPC负相关,而与LNC无显著相关性。随光照的减弱,SLA-LDMC,LPC-N:P及LNC-LPC性状关系沿共同斜率或Y轴截距发生了显著的变异,表明研究材料主要通过增大SLA,LNC及维持较高的N:P比来适应低光环境,不同演替阶段物种适应策略不同;叶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沿光资源梯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叶片功能性状 适应策略 光环境 演替阶段
下载PDF
基于变异系数熵权法的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以黑龙江省2007—2016年水资源情况为例 被引量:30
11
作者 陈红光 李晓宁 李晨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9-184,共6页
对于传统熵权法权重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将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用最小信息熵原理进行耦合,并首次应用于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以黑龙江省2007—2016年十年间的水资源情况为例,用综合评价法对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进行评价,并提出适应性对策。... 对于传统熵权法权重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将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用最小信息熵原理进行耦合,并首次应用于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以黑龙江省2007—2016年十年间的水资源情况为例,用综合评价法对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进行评价,并提出适应性对策。结果表明:变异系数熵权法得到的权重解决了单一客观权重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使分配权重的结果具有协调性。根据黑龙江省水资源系统恢复力的综合评价结果来看,影响黑龙江省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因素有5项指标,分别是生态环境用水比例、节水灌溉面积率、人均GDP、城市污水处理率和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根据评价结果,从政策制度、提升恢复力和进行多区域对比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适应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力评价 熵权法 变异系数法 最小信息熵 综合评价法 适应性对策
下载PDF
东北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 被引量:29
12
作者 张卫建 陈金 +4 位作者 徐志宇 陈长青 邓艾兴 钱春荣 董文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65-1273,共9页
【目的】明确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实际影响,降低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测的不确定性。【方法】依据东北水稻生产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观测数据,并结合田间开放式增温试验(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研究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 【目的】明确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实际影响,降低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测的不确定性。【方法】依据东北水稻生产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观测数据,并结合田间开放式增温试验(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研究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结果】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近几十年来东北水稻单产与其生长季的气温呈明显递增趋势,相关显著,但与降水量变化相关不显著。理论推算表明,水稻生长季最低气温升高1℃,水稻单产可提高6.0%以上。田间试验发现,在目前的气温背景下,水稻冠层气温升高1℃,单产可提高10%左右。近四十年来东北水稻新品种的生育期每10年约延长3 d,与近二十年来田间观测到的水稻实际生育期延长幅度基本一致,达5 d左右;与1970年相比,2010年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24倍,种植重心向北位移了近110 km,与东北水稻生长季≥10℃有效积温带北移的幅度一致。【结论】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的直接增产效应显著,稻作系统可以通过品种改良、栽培改进和区域调整等策略来逐步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稻作制度调整上,应充分挖掘增温的增产效应及作物系统的适应潜力,调整时机和幅度应适当迟后于预测的气候变化进程。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要注意因水稻生育期延长和种植区域北扩而可能遭遇的低温冷害等极端性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粮食安全 中国东北 水稻单产 应对策略
下载PDF
光照强度变化对5种耐阴植物氮磷养分含量、分配以及限制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颉洪涛 虞木奎 成向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9-569,共11页
增强对耐阴植物在不同光环境下氮磷生理响应的理解可以为改善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提高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借鉴。该文选取5种亚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耐阴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实验模拟不同光环境,设置5个梯度探究光照强度... 增强对耐阴植物在不同光环境下氮磷生理响应的理解可以为改善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提高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借鉴。该文选取5种亚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耐阴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实验模拟不同光环境,设置5个梯度探究光照强度变化对耐阴植物氮磷养分含量、分配以及限制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光强减弱,5种耐阴植物的总生物量和总氮磷积累均呈降低趋势,但各器官氮磷含量有增加趋势。其中,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氮含量最高,红茴香(Illicium henryi)氮含量最低;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和栀子的磷含量明显高于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朱砂根(Ardisia crenata)和红茴香。栀子和乌冈栎在极低光强(6%自然光强)下氮和磷含量均为最高,朱砂根和红茴香则分别在低光强(15%自然光强)和中等光强(33%自然光强和52%自然光强)时氮磷含量最高;而杜英氮磷含量最高时对应的光照强度不同,分别为52%自然光强和6%自然光强。杜英、朱砂根和红茴香各器官的氮磷含量均为叶片>根系>枝干,栀子和乌冈栎为根系>叶片>枝干。随光强减弱,氮磷利用格局发生变化。在较高光强(100%自然光强)下,5种植物各器官氮含量变化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但在较低光强(15%自然光强和6%自然光强)下表现出明显的分异;光强减弱时,植物各器官磷含量变化在红茴香、栀子和乌冈栎上表现出一致性,但在杜英和朱砂根上表现为分异性。光强减弱显著影响耐阴植物器官氮磷比,但未根本改变植物生长的元素受限状况。光强变化和树种差异均对耐阴植物在异质性光环境中的氮磷利用和分配产生调节,进而影响总生物量和总氮磷积累,这源于植物氮磷利用策略的改变。因此,在构建复层异龄林时应考虑耐阴植物氮磷养分平衡对光强的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强 耐阴植物 氮含量 磷含量 分配 适应策略
原文传递
喀斯特区3种灌木根系构型及其生态适应策略 被引量:22
14
作者 黄同丽 唐丽霞 +1 位作者 陈龙 张乔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4,共6页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灌木植物的根系构型及适应策略,采用逐步挖掘法分析黔中喀斯特区3种灌木的根系拓扑指数、根系连接长度、根系分支率,并探讨根系水平分布特征及根系弯曲特点。结果表明:1)对3种灌木喀斯特有限生存空间采取相似的适应策略...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灌木植物的根系构型及适应策略,采用逐步挖掘法分析黔中喀斯特区3种灌木的根系拓扑指数、根系连接长度、根系分支率,并探讨根系水平分布特征及根系弯曲特点。结果表明:1)对3种灌木喀斯特有限生存空间采取相似的适应策略,拓扑指数TI均接近于1,即均趋近于鱼尾形分支结构。2) 3种灌木总根系连接长度均较长,具体表现为双荚决明(597. 17 cm)>多花木蓝(589. 23 cm)>火棘(567. 53 cm),但树种之间差异不显著(P> 0. 05);此外,除三、四级根系连接长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 0. 05)外,其余各级根系连接长度之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 <0. 01)。3)总根系分支率表现为火棘(2. 314)>多花木蓝(1. 747)>双荚决明(1. 541),即火棘的根系分支能力最强。4) 3种灌木根系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且存在不确定性。此外,灌木根系为寻求生长空间还表现出独特的缠绕弯曲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灌木 根系构型 适应策略
下载PDF
减缓及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对策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克让 陈育峰 +2 位作者 刘世荣 郭泉水 袁嘉祖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09-119,共11页
为了减缓及适应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减缓和适应由于温室气体浓度和气溶胶增加导致的未来中国气候的可能变化,本义提出了6项中国林业对策。它们分别是扩大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及灾害的速度与幅度,选育良种,营造喜... 为了减缓及适应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减缓和适应由于温室气体浓度和气溶胶增加导致的未来中国气候的可能变化,本义提出了6项中国林业对策。它们分别是扩大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及灾害的速度与幅度,选育良种,营造喜光温暖性耐旱树种:加强对原始林和天然次生林的管理与保护;改进间伐和轮伐期经营管理;发展薪炭林;防治森林火灾及病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减缓对策 适应对策 中国林业
下载PDF
5种川西北沙化地草本植物生态适应策略的差异性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莹 曾晓琳 +2 位作者 游明鸿 刘金平 蔡捡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3-850,共8页
以5种川西北沙化草地自然留存植物沙生苔草(Carex praeclara)、赖草(Leymus secalinus)、紫花列当(Orobanche coerulescens)、藏茴香(Carum carvi)和地八角(Astragalus bhotan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5种草地植物的表观性状、构件含... 以5种川西北沙化草地自然留存植物沙生苔草(Carex praeclara)、赖草(Leymus secalinus)、紫花列当(Orobanche coerulescens)、藏茴香(Carum carvi)和地八角(Astragalus bhotan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5种草地植物的表观性状、构件含水量和生物量及其分配,分析5种植物的生长发育、资源分配对沙化生境的响应差异,探讨5种植物对沙化地生境的应对策略与适应机理。结果表明,1)5种植物的表观性状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沙生苔草通过冠幅,赖草通过根茎,地八角通过深根系,紫花列当和藏茴香通过扩大有性生殖来适应沙化生境。2)5种植物的含水量及其配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沙生苔草、赖草和地八角的水分优先分配到生殖枝,紫花列当优先分配到茎叶,藏茴香则采用相对均衡的水分分配方式。3)5种植物的生物量及其分配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沙生苔草生物量优先分配到根茎,赖草优先分配到地上茎叶,紫花列当优先分配到生殖枝,地八角优先分配到根部,而藏茴香则相对均衡的分配生物量到各构件。5种沙生植物对资源权衡分配的方式不同,但均能通过表型可塑性、水分利用能力和生物量分配等应对策略来获取或分配有限的可利用资源,增加其对生境的适应性,得以在沙化草地中留存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草地 沙生植物 表观性状 水分分配 适应策略
下载PDF
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评价——以甘南高原为例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亚茹 赵雪雁 +2 位作者 张钦 雒丽 薛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392-2402,共11页
气候变化加剧了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农户已采取了各种响应措施,当前急需评估农户所采取适应策略的效果,以便选择更有效的适应策略。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所采取适应策略的特征,采... 气候变化加剧了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农户已采取了各种响应措施,当前急需评估农户所采取适应策略的效果,以便选择更有效的适应策略。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所采取适应策略的特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现行适应策略的效果,并利用多准则决策模型确定了最优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结果显示:(1)甘南高原农户多采取组合型策略应对气候变化,尤以调整+扩张型策略为主;(2)甘南高原农户所采取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效果较好,效益指数为3.43。其中,农区农户的适应策略效果最好、半农半牧区次之、纯牧区最差;(3)甘南高原不同区域农户筛选的最优策略存在差异。其中,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农户筛选的最优策略为调整农牧业结构,而农区农户为完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最后,提出了提高农户适应策略效果的对策建议及未来研究中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气候变化 适应策略 模糊综合评价法 多准则决策模型
下载PDF
多重压力下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的生计适应性研究——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 被引量:20
18
作者 赵雪雁 介永庆 +4 位作者 何小风 母方方 苏慧珍 兰海霞 薛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农户作为该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和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单元,其对生计压力的适应性直接关系到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的发挥。本文以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基... 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农户作为该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和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单元,其对生计压力的适应性直接关系到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的发挥。本文以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基于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的生计压力、适应能力及适应策略,并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明了影响适应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有近90%的农户遭受多重生计压力的冲击,其中,“自然+社会+经济”型压力是该区农户面临最多的生计压力组合。②经济示范区农户的适应能力最高,恢复治理区次之,重点保护区最低;遭受“自然+社会”型压力冲击的农户适应能力最高,遭受“自然+社会+经济+政策”型压力冲击的农户适应能力最低。③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有87.45%的农户采取多种适应策略来应对生计压力,其中,选择“扩张+援助+收缩”型适应策略的农户占比最大。④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压力的严重程度和生计压力的多样化程度是影响适应策略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政府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建立多元化信贷机制,加强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户在面临生计压力时的适应能力,促进生计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压力 生计适应性 农户 适应策略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沙蓬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唐卫东 魏林源 +5 位作者 马全林 张晓娟 张德魁 樊宝丽 陈芳 胡小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6-161,共6页
以流动沙丘先锋植物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温度、光照、干旱胁迫和沙埋对沙蓬种子萌发和出苗影响的控制试验,以探索沙蓬种子萌发对风沙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沙蓬种子具有休眠现象,在自然条件下发芽率仅... 以流动沙丘先锋植物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温度、光照、干旱胁迫和沙埋对沙蓬种子萌发和出苗影响的控制试验,以探索沙蓬种子萌发对风沙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沙蓬种子具有休眠现象,在自然条件下发芽率仅18.3%,有利于适应沙漠恶劣和多变的环境条件;2)沙蓬种子萌发属于厌光型,光抑制了干沙层表面的种子萌发,从而保护了土壤种子库;3)沙蓬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4)在干旱胁迫环境下沙蓬种子发芽率<2%,加入1 000mg·L^(-1)外源GA3后,沙蓬种子在渗透势为-0.067 6 MPa时发芽率高达81.13%,GA3可以缓解干旱胁迫;5)1.5cm沙埋+2 000mg·L^(-1) GA3处理沙蓬种子出苗率高达70%,过深或过浅均不利于沙蓬种子出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蓬 干旱胁迫 沙埋深度 休眠 适应对策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25种植物一年生植株根系功能性状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18
20
作者 徐琨 李芳兰 +1 位作者 苟水燕 包维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5-225,共11页
相同条件下相同生长期的植物根系生长与适应策略及其差异性还不清楚。因此,采集岷江干旱河谷地区25种乡土植物(木本15/草本10种)的种子于2009年3月播种在同一干旱环境中,9月测定了1年生植株的最大根深(RDmax)、根幅(RW)与根生物量(RB),... 相同条件下相同生长期的植物根系生长与适应策略及其差异性还不清楚。因此,采集岷江干旱河谷地区25种乡土植物(木本15/草本10种)的种子于2009年3月播种在同一干旱环境中,9月测定了1年生植株的最大根深(RDmax)、根幅(RW)与根生物量(RB),计算了总根长(TRL)、比根长(SRL)及细/粗根生物量比(RBf/c),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根系功能组划分。结果表明:1)25种植物1年生植株RDmax与RW变异较小,总变异率为14.9%和20.7%;TRL和SRL变异相对较大,分别为28.5%和34.7%,草本植物SRL明显大于木本植物;RB和RBf/c种间变异较大,总变异率分别为50.1%和70.5%;2)25种植物的RDmax、RW、RB和TRL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根系较深的物种RW较大,TRL和RB也较高;SRL与RDmax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RBf/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根系垂直分布较浅的物种细根发达,SRL较大;3)主成分分析显示,25种植物可分为3个功能组:第1组具有较大RDmax、RW和RB,资源利用持续时间较长;第2组具有较大TRL、SRL和RBf/c,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第3组根系功能性状没有一致的突出特点,可能通过降低自身生理机能适应生存条件。综合分析表明,岷江干旱河谷区25种植物1年生植株根系的功能性状变异明显,可塑性大,历经长期自然选择压力而形成了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但生长型并不必然表达出1年生植株根系功能性状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功能性状 适应策略 比根长 生物量 最大根深 根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