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9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穴位敏化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33
1
作者 朱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5-121,共7页
机体在病理过程中通过神经源性牵涉反应诱发体表对应部位产生感觉异变,反应部位就是"穴位"。这种感觉异变称之为"敏化"现象,其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穴位是动态的,其"开/合"状态和功能强弱会随着内脏... 机体在病理过程中通过神经源性牵涉反应诱发体表对应部位产生感觉异变,反应部位就是"穴位"。这种感觉异变称之为"敏化"现象,其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穴位是动态的,其"开/合"状态和功能强弱会随着内脏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穴位是反映和调节内脏功能状态的特定部位,具有诊断及治疗内脏病变的双重作用。穴位从"沉寂"(生理状态)到"唤醒"(病理状态)的过程即为穴位敏化,主要表现为穴位位置、大小及其理化环境的动态变化,也是机体自稳态调控的触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穴位敏化 神经源性炎性反应 牵涉痛
原文传递
传统艾灸与替代物灸和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比较 被引量:131
2
作者 沈雪勇 丁光宏 +7 位作者 褚君浩 黄志明 姚伟 周愉 魏建子 褚立希 张海蒙 费伦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对传统艾灸、替代物灸和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的分析比较发现 ,隔附子饼灸、隔姜灸和隔蒜灸三种传统间接灸与人体穴位归一化红外辐射光谱有惊人的一致性 ,其辐射峰均在 7.5 μm附近 ;而几种替代物灸与相应传统艾灸和人体穴位的辐射光谱... 对传统艾灸、替代物灸和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的分析比较发现 ,隔附子饼灸、隔姜灸和隔蒜灸三种传统间接灸与人体穴位归一化红外辐射光谱有惊人的一致性 ,其辐射峰均在 7.5 μm附近 ;而几种替代物灸与相应传统艾灸和人体穴位的辐射光谱相差甚远 ,其温热作用也远不如传统艾灸 ;传统艾条薰灸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也有很大差异 .结果提示 ,在传统间接灸的治疗效应中 ,间接灸和穴位的红外共振辐射起重要作用 ;从艾灸的红外物理特性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艾灸 替代物灸 人体穴位 红外辐射光谱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穴位可塑性:穴位本态的重要特征 被引量:114
3
作者 朱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03-1208,共6页
穴位具有"反映病邪"(诊断)和"痊愈疾病"(治疗)的两大基本功能。穴位可塑性是疾病过程中体表出现的一种以神经源性炎性反应为主的病理生理学动态改变,它能同步激活机体自愈系统,发挥治疗作用。
关键词 穴位 可塑性 敏化 交感-感觉偶联
原文传递
艾灸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91
4
作者 兰蕾 常小荣 +2 位作者 石佳 张国山 谭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2期2616-2620,共5页
灸法能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引热外行。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经络腧穴与艾灸物理化学作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对上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并提出对灸法研究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艾灸机理 物理作用 化学作用 药效 经络 腧穴
下载PDF
中医灸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特性研究 被引量:81
5
作者 丁光宏 沈雪勇 +5 位作者 褚君浩 黄志明 姚伟 刘辉 王盛章 费伦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6-360,共5页
本文通过锁相放大技术测到人体不到 1cm2 面积的体表红外辐射光谱。通过对这些光谱的归一化处理后发现 ,不同人体和同一人体的不同穴位 ,尽管其红外辐射绝对光谱及强度相差很大 ,但归一化光谱都有相当的一致性与可比性。进一步将人体发... 本文通过锁相放大技术测到人体不到 1cm2 面积的体表红外辐射光谱。通过对这些光谱的归一化处理后发现 ,不同人体和同一人体的不同穴位 ,尽管其红外辐射绝对光谱及强度相差很大 ,但归一化光谱都有相当的一致性与可比性。进一步将人体发射的平均归一化光谱与中医艾条灸、隔姜灸、隔蒜灸及隔附子饼灸点燃过程中的光谱比较发现 ,后面三种间隔灸与人体自发辐射的光谱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灸 人体穴位 红外辐射光谱
下载PDF
功能保健灸治疗高脂血症48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54
6
作者 邓柏颖 谢感共 +1 位作者 罗本华 罗敏然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8-49,共2页
目的:探索灸法治疗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谢氏功能保健灸”对48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观察治疗。结果:临床控制12例,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9%;治疗后TC、TG、LDL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HDL变化不明显... 目的:探索灸法治疗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谢氏功能保健灸”对48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观察治疗。结果:临床控制12例,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9%;治疗后TC、TG、LDL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HDL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功能保健灸对高脂血症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保健灸 治疗 高脂血症 疗效观察 针灸疗法
下载PDF
论穴位与穴位特异性 被引量:59
7
作者 朱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43-950,共8页
针灸是横跨数千年的传统医学,但还有许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厘清。针灸学是古代先贤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通过客观存在的表象,结合相关病候,总结医疗经验,并用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学说。因此,穴位是医者诊治患者时的发现而不是健康人群... 针灸是横跨数千年的传统医学,但还有许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厘清。针灸学是古代先贤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通过客观存在的表象,结合相关病候,总结医疗经验,并用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学说。因此,穴位是医者诊治患者时的发现而不是健康人群的天然存在;穴位特异性依附于因病所牵涉的靶器官。我们将这种靶器官病变牵涉性体表反应区认识为"穴位"的起源,体表这些部位牵涉性出现的"感觉异变"特征称之为"穴位敏化"现象:亦即体表出现的病理性"牵涉位";它是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具有"健康信息密码"的体表位域。换言之,在生理情况下穴位不具备显现的要素,只是功能"潜伏"的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特异性 广谱效应 穴位敏化 牵涉性感觉异变
原文传递
肥大细胞功能对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54
8
作者 张迪 丁光宏 +5 位作者 沈雪勇 姚伟 张志英 章毓清 林俊 顾全保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47-152,共6页
目的:观察穴位肥大细胞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穴位针刺组、旁开针刺组、色甘酸钠组、生理盐水组、色甘酸钠+针刺组、生理盐水+针刺组和色甘酸钠+对侧针刺组。采用大鼠尾部痛阈作为效应指标,在体... 目的:观察穴位肥大细胞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穴位针刺组、旁开针刺组、色甘酸钠组、生理盐水组、色甘酸钠+针刺组、生理盐水+针刺组和色甘酸钠+对侧针刺组。采用大鼠尾部痛阈作为效应指标,在体观察针刺“足三里”提插捻转30 min过程中大鼠的甩尾潜伏期;并通过穴位组织切片染色,离体对照针刺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以及色甘酸钠注射对其的影响。结果:手针大鼠“足三里”穴具有显著镇痛作用,效果明显优于针刺旁开对照点;而在色甘酸钠屏蔽穴位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功能后,这种镇痛作用被明显地削弱。针刺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提高;而注射色甘酸钠可以明显减少该脱颗粒现象。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针刺镇痛 肥大细胞脱颗粒 色甘酸钠
下载PDF
白芥子涂方穴位与非穴位给药皮肤渗透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6
9
作者 郭秀彩 刘霞 徐月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给药的渗透特性,为其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以白芥子涂方中延胡索乙素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给药的渗透特性,为其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以白芥子涂方中延胡索乙素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冰冻切片法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中各层药物的分布,并用荧光显微镜进行可视化验证。结果:24 h内,离体试验中延胡索乙素经穴位皮肤的累积透过量为(13.53±3.92)μg.cm-2,是经非穴位皮肤的4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0.659 1μg.cm-2.h-1)是非穴位(0.147 2μg.cm-2.h-1)的4.5倍;离体透皮试验和在体渗透试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切片显示皮肤各层的药物含量为角质层>活性表皮>真皮层>皮下层。结论:白芥子涂方浸膏在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芥子涂方 延胡索乙素 穴位 透皮特性
原文传递
经络的解剖学发现与筋膜学理论 被引量:54
10
作者 原林 白宇 +7 位作者 黄泳 吴金鹏 王春雷 王军 杨春 戴景兴 沙鸥 姚大卫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明确针灸穴位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数字人数据和CT,MRI数据,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并与中医经络相比较。对全身筋膜结缔组织支架进行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分析。结果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 目的明确针灸穴位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数字人数据和CT,MRI数据,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并与中医经络相比较。对全身筋膜结缔组织支架进行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分析。结果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显示出与中医经络记载走行接近的影像结构,提示全身的结缔组织均与经络密切相关。结论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是人体筋膜支架。穴位是筋膜上在接受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作者提出一种新的解剖学分科方法和学术研究领域,即筋膜解剖学。筋膜解剖学认为人体是由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支架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以及由已分化功能细胞所构成的功能系统所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穴位 解剖学 筋膜学 结缔组织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针灸取穴规律 被引量:54
11
作者 潘鸿 王洪峰 +1 位作者 王宇峰 黄海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11-1114,共4页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规律。检索自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搜索的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收入中医...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规律。检索自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搜索的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收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0)系统,采用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的针灸处方进行分析,计算处方中各穴位出现的频次。结果得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采用足三里、三阴交、曲池、阳陵泉、合谷、肾俞等穴位,并得到常用穴位组合19个。认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遵循补益为本兼以活血行气;取穴多以阳明经穴及背俞穴为主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针灸 腧穴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催乳方联合穴位、乳房按摩对初产妇乳汁分泌与母乳喂养的影响 被引量:49
12
作者 许敏 邹容 +1 位作者 杨志超 黄圣仙 《现代医学》 2017年第10期1471-1474,共4页
目的:观察催乳方联合穴位按摩和乳房按摩对初产妇乳汁分泌及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采用催乳方联合穴位、乳房按摩术,观察两组产妇治疗后乳汁分泌情况、... 目的:观察催乳方联合穴位按摩和乳房按摩对初产妇乳汁分泌及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采用催乳方联合穴位、乳房按摩术,观察两组产妇治疗后乳汁分泌情况、血清泌乳素水平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连续干预7 d后,观察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血清泌乳素水平和乳汁分泌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乳房胀痛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催乳方联合穴位、乳房按摩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乳汁分泌状况,缓解乳房胀痛,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按摩 初产妇 母乳喂养率
原文传递
论腧穴的基本作用:近治作用 被引量:49
13
作者 赵京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96-1198,共3页
腧穴治疗作用有远近,远治作用为部分腧穴所有,属特殊性;近治作用则每穴皆备,具普遍性,为腧穴的基本作用。但长久以来对腧穴近治作用方面的研究和阐发过于忽视,一些针灸理论的困惑与此不无关系。本文从腧穴作用的远近之别、近治作用的界... 腧穴治疗作用有远近,远治作用为部分腧穴所有,属特殊性;近治作用则每穴皆备,具普遍性,为腧穴的基本作用。但长久以来对腧穴近治作用方面的研究和阐发过于忽视,一些针灸理论的困惑与此不无关系。本文从腧穴作用的远近之别、近治作用的界域、近治作用理论、近治作用的关联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深入分析和思考腧穴近治作用,对认识腧穴和经脉,乃至针灸疗法,都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治疗作用 近治 远治 经脉
原文传递
针灸疗效与穴位 被引量:45
14
作者 吴焕淦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52-1457,共6页
穴位与针灸疗效的关系密切,是针灸疗法取得疗效的作用基础。穴位特性、穴位配伍、得气与补泻、刺激方法、刺激量等均是影响穴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如何运用穴位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是针灸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阐述针灸... 穴位与针灸疗效的关系密切,是针灸疗法取得疗效的作用基础。穴位特性、穴位配伍、得气与补泻、刺激方法、刺激量等均是影响穴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如何运用穴位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是针灸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阐述针灸疗效与穴位的关系及其研究现状,并对如何进行穴位研究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针灸疗效 补泻
下载PDF
健康人体经穴Ca^(2+)浓度分布特异性的观察 被引量:35
15
作者 郭义 陈爽白 +4 位作者 张春煦 王秀云 苗文方 史丽萍 张果忠 《上海针灸杂志》 2002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 从化学角度研究经穴的物质基础。方法 对健康人体经穴处 Ca2 +浓度进行了在体探测。结果与结论 人体经穴处可能存在 Ca2 +
关键词 穴位 分布 CA^2+浓度
下载PDF
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选穴特点探析 被引量:43
16
作者 刘湘玲 韩德军 杨锡燕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7-561,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近16年来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文献选穴特点及规律。方法:以"痛风"或"痛风性关节炎"和"针灸""针刺"或"电针"为检索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 目的:总结分析近16年来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文献选穴特点及规律。方法:以"痛风"或"痛风性关节炎"和"针灸""针刺"或"电针"为检索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对其选穴进行整理,分别分析主穴及配穴使用频次,并对主穴高频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118篇,涉及主穴共67个,总使用频次630次。常用主穴有三阴交、阿是穴、足三里、阴陵泉、太冲,归经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为主。关联规则显示腧穴之间相关性最高的是阿是穴-足三里-三阴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5个核心的聚类群,配穴以病变关节局部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注重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健脾益肾、清热解毒、祛湿化瘀、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为主要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腧穴 痛风性关节炎 聚类分析 关联规则分析
原文传递
华佗夹脊穴的归经探索:督脉 被引量:40
17
作者 刘力源 张建斌 +1 位作者 金传阳 吴家昊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44-746,共3页
夹脊穴自古就是重要的经外奇穴,经过历代发展,夹脊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通过介绍夹脊穴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夹脊穴与脊柱、督脉的关系,探讨夹脊穴归经的可能性,以及归经的学术、临床意义。
关键词 穴位 华佗夹脊穴 归经 督脉
原文传递
针灸“三阴交”穴择时治疗对脾阳虚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18
作者 严桂珍 郑家铿 +3 位作者 许少峰 李奕棋 吴敏怡 王芗斌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35-737,共3页
目的 :为了探讨针灸择时治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苦寒泻下加饥饱失常法造脾阳虚家兔模型 ,然后选择脾经气血盛衰的峰谷时辰巳时、亥时及非峰非谷的申时分别针灸“三阴交”穴 ,检测其T淋巴细胞转化率 ,红细胞CRI活性。结果 :针... 目的 :为了探讨针灸择时治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苦寒泻下加饥饱失常法造脾阳虚家兔模型 ,然后选择脾经气血盛衰的峰谷时辰巳时、亥时及非峰非谷的申时分别针灸“三阴交”穴 ,检测其T淋巴细胞转化率 ,红细胞CRI活性。结果 :针灸“三阴交”能提高脾阳虚家兔T淋巴细胞转化率 ,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 ,与自愈组对照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并以巳时组疗效最佳 ,申时组次之 ,亥时组又次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阳虚 针灸疗法 免疫系统 动物实验 三阴交穴
下载PDF
穴区肥大细胞功能与针刺缓解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疼痛效应的关系 被引量:34
19
作者 林俊 黄红 +1 位作者 丁光宏 张迪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组和手针(MA)组,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完全弗氏佐剂0.05mL注射于动物踝关节)大鼠模型上,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电针、手针和留针组的镇痛效果。将穴位区的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染色,观察其中肥大细胞变化的情况。结果:电针和手针对AA大鼠都有很明显的镇痛效应(与留针组比较P<0.01),而留针组无效(与模型组比较P>0.05),其中手针穴位处的效果更明显于电针。同时,电针和手针组的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留针组(P<0.01)。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中针刺信号从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肥大细胞 脱颗粒率 针刺镇痛
下载PDF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针刺与康复训练的时机选择 被引量:38
20
作者 陈新星 田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123-125,129,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针刺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其中观察组在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即介入干预,...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针刺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其中观察组在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即介入干预,对照组则在恢复期(发病2周~半年)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评价患者吞咽功能,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OIS评分、VFSS评分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在急性期介入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 针刺 穴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