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活性炭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
作者 江霞 蒋文举 +1 位作者 金燕 张振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5-57,共3页
活性炭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吸附催化剂 ,其性能取决于它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为了提高其吸附效率和改善其吸附选择性及其催化性能 ,往往需要对活性炭的孔隙结构进行调整以及改变其表面化学性质。综述了活性炭的改性方法及其特点。
关键词 活性炭 改性 孔结构调整 表面化学
下载PDF
活性炭-纳滤膜工艺去除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可同化有机碳 被引量:19
2
作者 龙小庆 罗敏 王占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51-354,共4页
本文分别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活性炭 -纳滤膜工艺对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可同化有机碳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受其本身性质和有机物特性影响较大 ,去除能力有限 ;纳滤则可将水中总... 本文分别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活性炭 -纳滤膜工艺对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可同化有机碳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受其本身性质和有机物特性影响较大 ,去除能力有限 ;纳滤则可将水中总有机碳和可同化有机碳大都去除 ,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和生物稳定性。两者的组合是获得优质饮用水的有效处理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纳滤膜 总有机碳 可同化有机碳 饮用水
下载PDF
微波改性活性炭用于烟气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马双忱 马宵颖 +1 位作者 郭天祥 赵毅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9-744,共6页
在用浓硝酸、氢氧化钾化学改性活性炭的基础上,使用专门设计的微波发生器对活性炭进行热处理,制备了一种高效的活性炭吸附剂用于烟气脱硫脱硝。改性活性炭对模拟烟气的吸附实验表明,活性炭经微波改性后的脱硫吸附量明显提高,氢氧化钾浸... 在用浓硝酸、氢氧化钾化学改性活性炭的基础上,使用专门设计的微波发生器对活性炭进行热处理,制备了一种高效的活性炭吸附剂用于烟气脱硫脱硝。改性活性炭对模拟烟气的吸附实验表明,活性炭经微波改性后的脱硫吸附量明显提高,氢氧化钾浸泡加微波改性的脱硫效果最好,浓硝酸浸泡加微波改性的活性炭对氮氧化物也有比较好的吸附效果,NO的吸附容量可达到36.8×10-3。扫描电镜(SEM)显示,微波改性后的活性炭微孔充分,有利于污染物的脱除。此外,还对各种改性方法提高活性炭脱硫脱硝性能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脱硫 脱硝 活性炭 吸附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活性炭孔隙结构在其丙酮吸附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伟 李立清 +2 位作者 姚小龙 孙政 刘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74-1583,共10页
为了探讨活性炭孔结构对其吸附的影响,分别用氮气绝热吸附、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活性炭表面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并以丙酮为吸附质,在温度为298.15 K下进行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丙酮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 为了探讨活性炭孔结构对其吸附的影响,分别用氮气绝热吸附、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活性炭表面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并以丙酮为吸附质,在温度为298.15 K下进行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丙酮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与吸附能。结果表明:活性炭样品的丙酮饱和吸附容量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总孔容有正相关关系。孔径在1.67~2.22 nm之间的孔容和丙酮吸附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且线性斜率随丙酮浓度增加而变大。丙酮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式。活性炭的孔是丙酮吸附速率主要制约因素,各吸附阶段吸附速率主要制约因素分别为:快速吸附阶段为微孔、中孔,颗粒内扩散阶段为微孔,吸附末尾阶段为中孔。丙酮在活性炭表面的覆盖率是丙酮分子与吸附剂内吸附位的作用结果,孔结构不同,吸附位分布不同,丙酮表面覆盖率小的活性炭吸附能大,表明活性炭孔结构对其吸附能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丙酮 孔结构 相关性 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超级电容器用高性能中孔活性炭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田艳红 张为芹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7-230,共4页
以工业活性炭为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以KOH为活化剂进行二次活化改性来提高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及吸附性能。研究了KOH用量、活化温度、停留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活性炭性能(包括比表面积、收率、亚甲基蓝吸附性能及双电层电容)的影响。实验结... 以工业活性炭为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以KOH为活化剂进行二次活化改性来提高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及吸附性能。研究了KOH用量、活化温度、停留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活性炭性能(包括比表面积、收率、亚甲基蓝吸附性能及双电层电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OH二次活化显著提高了活性炭的BET比表面积,从原来的759 m2/g提高到2 200 m2/g,中孔率达到51.4%,亚甲基蓝的吸附量由245 mg/g提高到566 mg/g。随着热处理温度提高、KOH用量及停留时间的增加,活性炭的收率下降,比表面积增大,亚甲基蓝吸附能力及双电层电容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活性炭 炭电极材料 碳基材料 电解液 化学活化法
下载PDF
固定化Lysinibacillus cresolivorans的PVA-SA-PHB-AC复合载体制备及间甲酚的降解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婷 任源 韦朝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899-2905,共7页
针对生物降解过程容易受到外界不利环境影响及低浓度下动力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制备了具有吸附功能的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并研究了对间甲酚的降解.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固定化载体中加入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聚羟基... 针对生物降解过程容易受到外界不利环境影响及低浓度下动力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制备了具有吸附功能的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并研究了对间甲酚的降解.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固定化载体中加入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聚羟基丁酸酯(poly-3-hydroxybutyrate,PHB)和粉末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采用循环冷冻-解冻结合硼酸法制备了具吸附功能的PVA-SA-PHB-AC复合载体,并用其包埋固定化1株间甲酚优势降解菌Lysinibacillus cresolivorans,考察了载体微观结构、稳定性及扩散性对固定化微生物降解间甲酚的影响.结果表明,PVA-SA-PHB-AC载体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15.30m2.g-1和33.68 nm,对间甲酚的吸附容量和扩散系数分别为3.86 mg.g-1和5.62×10-8m2.min-1,可稳定使用60 d以上;固定化L.cresolivorans的间甲酚去除为吸附-降解的耦合,去除速率由载体传质速率与微生物降解速率共同决定,间甲酚浓度低于350 mg.L-1时,载体传质速率小于微生物降解速率,间甲酚去除速率由传质速率决定,浓度高于380 mg.L-1时相反;添加了吸附剂的载体扩散系数会减小,但能耐受更高的底物浓度,且在更宽的浓度范围可以实现高效的降解作用.间甲酚的降解规律及其差异性显示出经吸附功能改性的载体因传质作用的加强而实现反应动力学的提高,并且存在一个合理的浓度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聚羟基丁酸酯 活性炭 固定化载体 生物降解
原文传递
活性炭催化臭氧化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海龙 焦茹媛 +1 位作者 赵霞 王瑞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99-704,共6页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目标物,研究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催化臭氧化对SDBS的去除特性,并研究了天然有机物(NOMs)对催化臭氧降解SDBS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催化臭氧化较单独使用臭氧或活性炭对SDBS去除效率有显著提高,...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目标物,研究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催化臭氧化对SDBS的去除特性,并研究了天然有机物(NOMs)对催化臭氧降解SDBS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催化臭氧化较单独使用臭氧或活性炭对SDBS去除效率有显著提高,而且最有效阶段在反应初的20 min之内及臭氧和反应物浓度较高的反应阶段.时间为5 min时(通常的水力停留时间),在臭氧及活性炭单独作用下,SDBS的降解率分别为17%、12.2%,而在活性炭催化臭氧化体系中,SDBS的降解率达到54.2%,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的处理效果之和.活性炭催化臭氧化机制可能是由于活性炭促进臭氧降解形成更多的自由基;也可能是由于活性炭对反应物和臭氧的强烈吸附造成反应物浓度富集而提高反应效率.经过较长时间、高浓度臭氧预处理并没有显著改变活性炭催化臭氧化降解SDBS的效果.模拟水样中NOMs的存在导致活性炭催化臭氧化效率有所下降,但在NOMs浓度不高的情况下,该系统仍可以对SDBS发挥较强的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催化臭氧化 臭氧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原文传递
PRB去除模拟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反应特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孟凡生 王业耀 李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92-97,共6页
采用粒径为0.15~0.42mm的零价铁(Fe0)和粒径为0.15mm的活性炭(AC)作为PRB反应介质,通过连续流动试验研究Fe0/AC-PRB修复模拟污染地下水时反应介质与六价铬〔Cr(Ⅵ)〕的反应特性,分析了AC对Cr(Ⅵ)的去除作用、Fe0对Cr(Ⅵ)的还原作用及... 采用粒径为0.15~0.42mm的零价铁(Fe0)和粒径为0.15mm的活性炭(AC)作为PRB反应介质,通过连续流动试验研究Fe0/AC-PRB修复模拟污染地下水时反应介质与六价铬〔Cr(Ⅵ)〕的反应特性,分析了AC对Cr(Ⅵ)的去除作用、Fe0对Cr(Ⅵ)的还原作用及其氧化还原产物、Fe0AC对Cr(Ⅵ)的协同去除效果,研究了土壤中残留铬的形态。结果表明,在进水pH为6.9~7.1条件下,AC对Cr(Ⅵ)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主要通过吸附对Cr(Ⅵ)加以去除。Fe0对Cr(Ⅵ)有较高的去除率,进水Cr(Ⅵ)浓度为10mg/L时,去除率达96%,氧化还原产物Fe3+和Cr3+与OH-形成沉淀附着在反应介质中,不会迁移到"下游"水体。Fe0/AC电池腐蚀反应可以提高Fe0的还原能力和还原效率,相对于Fe0单独作用时,铬铁比提高了1倍以上,出水pH从原水的7.0上升到8.0左右,铁浓度小于0.20mg/L。经过去离子水冲洗,容易迁移且易于被生物利用的弱酸可提取态铬解吸到水相中,有机物与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是含水层土壤中铬的主要存在形态,从生物可利用角度来说,铬的环境风险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Fe0) 活性炭 渗透反应格栅(PRB) 地下水 六价铬〔Cr(Ⅵ)〕
下载PDF
白花兜兰的无菌播种和离体快速繁殖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梅 胡瑾 +3 位作者 周艳 李君一 冯佑鸿 李依蔓 《种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49,共5页
为建立白花兜兰(Paphiopedilum emersonii)组织培养和离体快速繁殖体系,以授粉结果为180 d未开裂的白花兜兰种子为基础材料,研究不同的添加剂对无菌萌发、原球茎分化及其根诱导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白花兜兰生长增殖的培养基和原球茎诱导... 为建立白花兜兰(Paphiopedilum emersonii)组织培养和离体快速繁殖体系,以授粉结果为180 d未开裂的白花兜兰种子为基础材料,研究不同的添加剂对无菌萌发、原球茎分化及其根诱导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白花兜兰生长增殖的培养基和原球茎诱导与增殖的培养基,以及炼苗时间和栽培基质。结果表明:诱导白花兜兰种子萌发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05 mg/L+100 mL/L椰乳;原球茎的诱导和增殖最佳的培养基为1/2 MS+6-BA 1.0 mg/L+NAA 0.1 mg/L+100 mL/L椰乳,有机添加物椰乳对种子的萌发和原球茎的诱导与分化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1/2 MS+NAA 0.5 mg/L+IBA 1.0 mg/L+1.0 g/L活性炭对白花兜兰根的诱导效果最为理想;炼苗最佳时间为7 d,栽培适宜基质的配比为树皮∶珍珠岩∶腐殖土(1∶1∶1),移栽成活率达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兜兰 组织培养 活性炭 椰乳 移栽基质
下载PDF
活性炭载铁催化剂作用下几种典型芳烃一步氧化羟基化反应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钟永科 李桂英 +2 位作者 祝良芳 唐典勇 胡常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70-1572,共3页
Fe/activated carbon was found to be catalytically effective for the one-step hydroxylation of several typical substituted aromatic compounds under milder reaction conditions(303 K,atmospheric pressure). It was found t... Fe/activated carbon was found to be catalytically effective for the one-step hydroxylation of several typical substituted aromatic compounds under milder reaction conditions(303 K,atmospheric pressu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ring oxidation is predominant for all the substrates studied and the selectivity to ring oxidation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ose reported previously.A comparison of the conversions with that of benzene revealed that electron-donating substituents increase the conversions of the substrates,while electron-withdrawing substituents decrease the conversions.The formation of o-and p-hydroxylated products for electron-donating substituted aromatic compounds and o-,m-,p-hydroxylated products for electron-withdrawing substituted aromatic compounds revealed an electrophilc mechanism.The predominant selectivity to o-hydroxylated products for the aromatic compounds with substituents which could coordianated with Fe also shows a new mechanism.This coordiana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steric hindrance of the substituents.The latter mechanism was also confirmed by DFT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ac) 铁催化剂 羟基化 过氧化氢 芳烃
下载PDF
活性炭催化过氧化氢去除荧光增白剂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海龙 张忠民 +1 位作者 赵霞 焦茹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01-2208,共8页
研究了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吸附、改性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 modified,ACM)吸附、过氧化氢(H2O2)氧化、AC催化H2O2等方法对水体中荧光增白剂VBL的处理效果,并通过自由基俘获剂叔丁醇、催化过程气体分析等探讨了AC催化H2O2分... 研究了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吸附、改性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 modified,ACM)吸附、过氧化氢(H2O2)氧化、AC催化H2O2等方法对水体中荧光增白剂VBL的处理效果,并通过自由基俘获剂叔丁醇、催化过程气体分析等探讨了AC催化H2O2分解VBL的机制.结果表明,经硝酸铁[Fe(NO3)3]改性过的ACM对VBL的吸附去除率高于未改性的AC.活性炭催化H2O2对VBL的去除效果明显,但未改性AC催化去除率高于ACM.60 min时,AC催化氧化去除率即可达到95%以上,而ACM仅为58%.叔丁醇的加入降低了AC和ACM催化氧化对VBL的去除率,表明AC催化H2O2氧化能促进H2O2形成羟基自由基(·OH)和原子氧参与反应.AC催化H2O2分解及释放气体分析表明,AC能催化H2O2形成氧气并放热,且ACM明显快于AC.结合催化H2O2去除VBL效率的结果分析,ACM催化反应时活性中间物(自由基和原子氧等)产生速率快于AC,活性中间物自身消耗形成氧气,而不是用于分解VBL.催化反应中活性中间产物的形成速率与反应物供给速率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ACM催化效果弱于AC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过氧化氢 催化氧化 荧光增白剂
原文传递
活性炭分解臭氧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海龙 张智烨 +2 位作者 张忠明 焦茹媛 王瑞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662-3666,共5页
通过臭氧降解处理器尾气含量测定、温度测定和热量分析等研究了活性炭催化降解O3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O3的流量为12.89 mg.min-1,以充填2.0~2.5 mm煤质颗粒活性炭、直径18 mm玻璃柱为降解处理器,O3可以得到充分降解(分解效率... 通过臭氧降解处理器尾气含量测定、温度测定和热量分析等研究了活性炭催化降解O3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O3的流量为12.89 mg.min-1,以充填2.0~2.5 mm煤质颗粒活性炭、直径18 mm玻璃柱为降解处理器,O3可以得到充分降解(分解效率始终维持100%),且效果可维持5 h以上.研究中发现活性炭催化降解处理器有升温现象,温度上升至65~69℃左右后,趋于平缓,期间CO2等氧化气体的释放量随温度稳定而减小.降解机制分为3部分:其一为活性炭发挥催化作用,活性炭的强烈吸附能力导致局部位置臭氧的富集和自身降解为氧气;其二为活性炭参与反应,臭氧破坏活性炭表面结构和基团,生成CO2和NOx等产物随尾气释放;其三为臭氧以上述2种机制降解形成氧气和各种氧化物时产热导致降解区域温度升高,进一步促进臭氧热降解.同时,还探讨了根据上述温度变化规律设计降解处理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活性炭 降解 催化 温度
原文传递
二氧化碳促进碳基化学链甲烷裂解制氢效率的实验和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丽 宣国会 刘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6321-6330,共10页
天然气中所含的少量CO_(2)杂质会影响化学链甲烷裂解制氢效率。以8~16目椰壳活性炭为多功能载体,研究在850,900℃和950℃温度下0~7.2%的CO_(2)对甲烷裂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O_(2)可以提高甲烷裂解效率,其中4.8%的CO_(2)... 天然气中所含的少量CO_(2)杂质会影响化学链甲烷裂解制氢效率。以8~16目椰壳活性炭为多功能载体,研究在850,900℃和950℃温度下0~7.2%的CO_(2)对甲烷裂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O_(2)可以提高甲烷裂解效率,其中4.8%的CO_(2)浓度最有利。对CO_(2)促进甲烷裂解效率机理的进一步研究表明,CO_(2)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前期阶段。研究还表明,CO_(2)难以与积碳反应,消碳作用并不明显。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模拟了高温下CO_(2)对活性炭表面甲烷分子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对吸附过程没有明显影响。进一步表征和分析表明,尽管加入CO_(2)不会改变活性炭含氧官能团的类型,但可有效提高含氧官能团浓度,这有利于增加活性位点,从而改善活性炭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裂解制氢 天然气 CO_(2) 活性炭 分子模拟 机理
下载PDF
辣椒秸秆基活性炭电极材料的优化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红艳 李海红 殷亚豪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107-113,共7页
采用活化法制备出了辣椒秸秆基生物质活性炭(AC),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AC的结构和理化性能,并确定了AC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以草酸钾(K2C2O4)为活化剂制备的AC性能最佳,其最优工艺条件为:浸渍比1.5∶1、浸渍时间18h、活化温度850℃... 采用活化法制备出了辣椒秸秆基生物质活性炭(AC),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AC的结构和理化性能,并确定了AC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以草酸钾(K2C2O4)为活化剂制备的AC性能最佳,其最优工艺条件为:浸渍比1.5∶1、浸渍时间18h、活化温度850℃、活化时间120min.在该条件下制得的AC的BET比表面积为1637.79m^2/g、炭得率为20.97%、微孔比表面积为956.21m^2/g、总孔容为1.06cm^3/g、微孔孔容为0.64cm^3/g、平均孔径为2.65nm,且含有大量的大孔和微孔结构及OH、C=O、C=C、-COOH等亲水性官能团,AC呈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这为废弃辣椒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及电极吸附材料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秸秆 活性炭 草酸钾 孔结构 表面官能团
下载PDF
LiFePO_4/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储能机理 被引量:4
15
作者 郝冠男 张浩 +1 位作者 陈晓红 曹高萍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7-180,共4页
用交流阻抗、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实验,考察了LiFePO4/活性炭(AC)复合材料的储能机理,以及LiFePO4、AC含量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加入AC可提高电极的电导率和比表面积,增加可发生Li+嵌脱反应的活性点位。复合电极能利用法拉第准电容效... 用交流阻抗、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实验,考察了LiFePO4/活性炭(AC)复合材料的储能机理,以及LiFePO4、AC含量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加入AC可提高电极的电导率和比表面积,增加可发生Li+嵌脱反应的活性点位。复合电极能利用法拉第准电容效应和双电层电容效应的协同作用储能。当LiFePO4和AC含量分别为55%和25%时,协同作用达到最佳,复合电极以0.2C和30.0C在2~4 V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3 mAh/g和60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LiFePO4) 活性炭(ac) 电化学性能 协同作用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TiO2/AC复合光催化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晓洋 严明汉 战剑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78-6083,共6页
探究了吸附-光催化协同效应对二氧化钛(TiO2)-活性炭(AC)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活性炭为载体,采用水热法制备出TiO2/AC二元复合光催化材料。使用XRD、SEM、EDS和FT-IR等检测技术对制备样品进行测试、分析、表征... 探究了吸附-光催化协同效应对二氧化钛(TiO2)-活性炭(AC)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活性炭为载体,采用水热法制备出TiO2/AC二元复合光催化材料。使用XRD、SEM、EDS和FT-IR等检测技术对制备样品进行测试、分析、表征,重点分析了不同水热温度对复合材料晶体结构、形貌、组分含量及表面官能团的变化,并以甲基橙溶液(MO)模拟目标降解物,考察了在紫外光源下TiO2/AC二元复合材料对甲基橙溶液光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负载于AC表面的TiO2为锐钛矿型;随着水热温度的提高,负载于AC表面上的TiO2数量增加,粒径增大,分布更加均匀;经紫外光光照180 min后,所有TiO2/AC复合材料对20 mg/L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均达到80%以上,优于纯TiO2的降解率,表明TiO2/AC二元协同吸附-光催化效应可明显提高复合材料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TiO2 活性炭ac 水热法 光催化
下载PDF
V2O5/AC中温SCR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脱硝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程峙 辜敏 《炭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41,共5页
以廉价的活性炭为载体,负载1%V2O5,制备出了中温V2O5/AC催化剂,其脱硝率在350-400℃可达60%以上。采用低温N2吸附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负载V2O5导致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降低,但是有利于SCR(选择性催化还原... 以廉价的活性炭为载体,负载1%V2O5,制备出了中温V2O5/AC催化剂,其脱硝率在350-400℃可达60%以上。采用低温N2吸附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负载V2O5导致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降低,但是有利于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的中孔增多,因而脱硝率较AC增大。H2SO4、HNO3、HCl酸化可以增大V2O5/AC的脱硝率,其中HNO3酸化效果最好,在350~400℃脱硝率可达75%以上,其原因是增大了表面的含氧官能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ac) V2O5/ac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催化剂 脱硝效率
原文传递
磷石膏炭热分解的热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悦 林强 +2 位作者 李建锡 宁平 阚黎黎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39-845,共7页
在活性炭掺量为10%~15%,煅烧温度为1100~1250℃条件下,从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对磷石膏分解煅烧制胶凝材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在该温度范围内,通过等温热分析法确定了磷石膏分解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299.88~382.85 k J·mol^(-1),指前因... 在活性炭掺量为10%~15%,煅烧温度为1100~1250℃条件下,从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对磷石膏分解煅烧制胶凝材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在该温度范围内,通过等温热分析法确定了磷石膏分解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299.88~382.85 k J·mol^(-1),指前因子ln A为18.64~25.61 s^(-1),分解动力学方程为受三维扩散控制的Z-L-T方程。经Factsage软件计算和SEM、EDS、XRD等微观检测发现,煅烧过程中,不仅发生了硫酸钙的分解,还伴随着分解产物CaO和杂质SiO_2的合成反应。根据CaO-SiO_2-CaSO_4相图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适量补充硅铝质改性组分,调节生料的配比范围,有使磷石膏基水硬性复合胶凝材料强度提升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硫酸钙 活性炭 分解动力学 热力学计算 胶凝材料
下载PDF
碳基材料模板法制备新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鹏飞 张利 吴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5-120,共6页
碳基材料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模板材料之一。结合近几年不同种类的碳基材料模板法调控制备新材料的发展,综述了利用活性炭、炭黑、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炭气凝胶和石墨烯等碳基材料作为模板来合成新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结合其性能重点讨... 碳基材料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模板材料之一。结合近几年不同种类的碳基材料模板法调控制备新材料的发展,综述了利用活性炭、炭黑、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炭气凝胶和石墨烯等碳基材料作为模板来合成新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结合其性能重点讨论了碳基材料在未来工业领域应用的优缺点,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板法 碳基材料 活性炭 炭黑 碳纳米纤维 碳纳米管 炭气凝胶 石墨烯
下载PDF
炭载MnO_2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力臻 方华 +1 位作者 谷书华 张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6-228,232,共4页
采用真空浸渍、化学沉淀法制备活性炭(AC)载MnO2复合电极材料(MAC),利用XRD、SEM、EDS、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方法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物性表征和电化学电容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AC颗粒表面沉积了γ-MnO2颗粒,所得MA... 采用真空浸渍、化学沉淀法制备活性炭(AC)载MnO2复合电极材料(MAC),利用XRD、SEM、EDS、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方法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物性表征和电化学电容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AC颗粒表面沉积了γ-MnO2颗粒,所得MAC以200mA/g的电流密度充放电,首次放电比电容高达417F/g,循环100次稳定后比电容为337F/g,比AC提高了116%。以2000mA/g的电流密度充放电,比电容仍达231F/g,比AC提高了99%,因此,功率性能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活性炭(ac) MNO2 真空浸渍 赝电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