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信息化新基建标准需求与行动建议 被引量:99
1
作者 祝智庭 许秋璇 吴永和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2021年第10期1-11,76,共12页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科信[2021]2号),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实际上以信息化为主线,凸显信息化对于教育发展的基础性、支撑...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科信[2021]2号),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实际上以信息化为主线,凸显信息化对于教育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由此,本文聚焦"教育信息化新基建"相关的标准需求与行动建议。首先,文章阐释了教育信息化新基建的国策背景、核心要义、体系框架和功能特征(智能、融合、绿色、治理、韧性、泛联和生态);其次,基于教育信息化新基建标准需求分析,从数字底座、体系规范、应用场景、目标引领四个层面建构了面向教育信息化新基建的标准需求框架,以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标准化思维统筹的问题;最后,从教育信息化新基建目标、网络平台、安全应用等方面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新基建标准化建设的十项行动建议,以期为新技术驱动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教育新基建 教育数字化转型 标准需求 行动建议 数字底座 泛联网 教育数据治理
原文传递
数字达尔文时代的职教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与行动建议 被引量:34
2
作者 祝智庭 李宁宇 王佑镁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14,共10页
数字达尔文时代,人工智能发展催生的“人工进化”已取代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化”,人类智慧会确定适当的转型方向。数字化转型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文章在剖析职教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趋势基础之上,分析了职... 数字达尔文时代,人工智能发展催生的“人工进化”已取代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化”,人类智慧会确定适当的转型方向。数字化转型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文章在剖析职教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趋势基础之上,分析了职教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建构了职教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融创、数字化联创和数字化协创的“三创”框架模型,阐述了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职教专业数字化转型、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创新、智慧学习工厂培养实用人才和开放创新建设智慧职教大生态等职教数字化转型的五种实践样态,最后提出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相应的七大行动建议,以期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达尔文 职业教育 数字化转型 行动建议
下载PDF
地理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领域与行动建议 被引量:17
3
作者 龚胜生 王无为 +7 位作者 杨林生 柴彦威 周素红 黄蕾 王兰 程杨 葛淼 罗勇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51-1872,共22页
健康与环境关系是最基本的人地关系,“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地理学参与。地理学能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基于发展战略、过程评价和政策导向的路径指引,基于人地关系和谐和空间系统优化的理论指导,基于健康生活引导、健康服务优化、健康环境... 健康与环境关系是最基本的人地关系,“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地理学参与。地理学能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基于发展战略、过程评价和政策导向的路径指引,基于人地关系和谐和空间系统优化的理论指导,基于健康生活引导、健康服务优化、健康环境营造、健康保障决策、健康产业布局的实践指南。地理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可在居民健康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时空行为、区域人群心理健康,重点人群健康服务、重大疾病监测防控、重点区域健康促进,健康大数据与信息系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健康服务可达性与公平性,气候变化的健康应对、健康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健康风险治理、健康城市(环境)建设、健康乡村(环境)建设、健康文化景观建设,道地药材开发与中医药产业布局、康养旅游与健身休闲产业布局、养老服务与妇婴产业布局等18个领域发挥独特优势。地理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还存在地理科学的健康基础薄弱、地理学者的参与意识不强、地理组织的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需要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健康地理学的理论、实证和政策研究,强化地理应用技术与地理科学思维深度融合的健康促进研究,强化地理组织对地理学者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系统引领与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中国建设 地理学参与 健康地理学 重点领域 对策建议
原文传递
浅谈国际视角下博物馆多语言现象的理论和实践
4
作者 王法东 《科教文汇》 2015年第30期171-172,177,共3页
在观众群体日趋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博物馆提供多种语言服务是大势所趋,这对于提高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塑造博物馆品牌和提高博物馆的国内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当前博物馆存在的语言服... 在观众群体日趋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博物馆提供多种语言服务是大势所趋,这对于提高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塑造博物馆品牌和提高博物馆的国内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当前博物馆存在的语言服务缺陷和问题,首先对博物馆多语言现象在理论上进行了反思,再从国际视角对博物馆多语言应用理论进行了多角度拓展,最后从实践的角度提出提升博物馆多语言服务水平的几点行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视角 博物馆 多语言现象 理论拓展 行动建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