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天山区域大地构造与演化 被引量:131
1
作者 李曰俊 杨海军 +3 位作者 赵岩 罗俊成 郑多明 刘亚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塔里木和中天山之间的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过程。综合分析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放射虫、蛇绿岩、蓝片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南天山的... 塔里木和中天山之间的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过程。综合分析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放射虫、蛇绿岩、蓝片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南天山的区域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南天山主体为一上百公里宽的增生-碰撞混杂带-南天山(蛇绿)混杂带;其北侧为中天山岛弧,是仰冲壳楔;南侧为塔里木陆块,是俯冲壳楔。古南天山洋为一广阔的大洋,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新近纪-第四纪进入陆内造山作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天山 (蛇绿)混杂带 增生楔 放射虫化石 高压变质带 火山弧 前陆盆地 碰撞造山 印支造山带
下载PDF
增生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76
2
作者 李继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47-951,共5页
增生型造山带是20世纪90年代新识别出来的一种造山带类型。这类造山带在中国有广泛的分布。增生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是:①具有很宽的增生楔,增生楔中的复理石基质向着海沟后退方向时代逐渐变新;②增生楔中有多条蛇绿岩带,是海沟后退到适... 增生型造山带是20世纪90年代新识别出来的一种造山带类型。这类造山带在中国有广泛的分布。增生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是:①具有很宽的增生楔,增生楔中的复理石基质向着海沟后退方向时代逐渐变新;②增生楔中有多条蛇绿岩带,是海沟后退到适宜的构造位置时沿滑脱断层就位形成的;③增生型造山带中有多条钙碱性火山岩和花岗岩带,其生成时代也向着海沟后退方向变新;④增生地体内含有海山、大洋岛和大洋台地的构造碎块,使增生型造山带复杂化;⑤增生型造山带中具有多条韧性剪切带,可能是蛇绿岩构造就位的滑脱带;⑥增生型造山带含有大型、超大型铜、金和多金属矿床。增生型造山带尚有许多有待解决的基本问题,中国的增生型造山带分布广泛、规模巨大,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造山带 增生楔 增生弧 基本构造特征
下载PDF
西昆仑阿卡阿孜山岩体的年代、源区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30
3
作者 袁超 孙敏 +3 位作者 周辉 肖文交 侯泉林 李继亮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7-45,共9页
阿卡阿孜山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中面积最大的花岗岩侵入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对其中花岗闪长岩的黑云母40Ar/39Ar定年获得了精确的213 Ma的表面年龄.这一结果与较早前根据单颗粒锆石U—Pb法获得的年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 阿卡阿孜山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中面积最大的花岗岩侵入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对其中花岗闪长岩的黑云母40Ar/39Ar定年获得了精确的213 Ma的表面年龄.这一结果与较早前根据单颗粒锆石U—Pb法获得的年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阿卡阿孜山岩体并非是一个多期次的复式岩基,而是同一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阿卡阿孜山岩体为次铝质一轻微过铝质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体,尽管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之间存在化学组分上的差异,二者均具有轻稀土富集的稀土分布模式和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然而二者的初始Sr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二长花岗岩并非是花岗闪长岩分异作用的产物.二者的Sr—O的同位素共同构成了负相关,排除了在其形成过程中幔源岩浆介入的可能性,反映其源区为包含长英质组分和基性一超基性组分的增生楔物质.由于增生楔的部分熔融需要较高的能量输入,因而阿卡阿孜山岩体不大可能形成于与消减作用有关的大陆边缘环境.此次的黑云母10Ar/39Ar年龄十分接近早前的锆石U-Pb年龄,表明该岩体的冷却速率相当快,应反映一种碰撞后抬升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出现表明西昆仑古特提斯洋在晚三叠纪时已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特提斯 阿卡阿孜山岩体 氩-氩年龄 增生楔 构造环境 花岗岩侵入体 西昆仑造山带
下载PDF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的浅变质岩 被引量:27
4
作者 周建波 郑永飞 +1 位作者 李龙 谢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48,共10页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零星出露有若干呈构造残片状产出的浅变质岩 ,主要以变质碎屑岩 -千枚岩 -大理岩组合为代表 ,遭受过低绿片岩相变质和脆 -韧性变形作用的改造 ,与围岩均为构造接触 (断层或韧性剪切带 )。微古生物化石研究表明 ...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零星出露有若干呈构造残片状产出的浅变质岩 ,主要以变质碎屑岩 -千枚岩 -大理岩组合为代表 ,遭受过低绿片岩相变质和脆 -韧性变形作用的改造 ,与围岩均为构造接触 (断层或韧性剪切带 )。微古生物化石研究表明 ,其原岩为震旦纪前后扬子板块北缘的浅海相沉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指示 ,它们经历过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 ,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经受的构造热事件时间一致 ;氧同位素研究得到 ,部分浅变质岩原岩曾遭受过高温大气降水热液蚀变 ,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的氧同位素特征一致。这些浅变质岩的原岩为扬子板块北缘震旦系沉积岩及其中的火山碎屑岩 ,构造上具有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刮削岩片 -构造加积楔的产状和形成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变质岩 超高压岩石 加积楔 板块俯冲 地球化学特征 形成机制 变质作用 氧同位素
下载PDF
南祁连拉脊山口增生楔的结构与组成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付长垒 闫臻 +4 位作者 王宗起 牛漫兰 郭现轻 俞良军 李继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49-2064,共16页
造山带内增生楔/增生杂岩结构与组成的精细研究可为古洋盆演化和古板块构造格局重建提供最直接证据。北祁连构造带发育多条增生杂岩带,记录了阿拉善和中祁连地块之间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和闭合过程,然而南祁连构造带大地构造演化长期存在... 造山带内增生楔/增生杂岩结构与组成的精细研究可为古洋盆演化和古板块构造格局重建提供最直接证据。北祁连构造带发育多条增生杂岩带,记录了阿拉善和中祁连地块之间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和闭合过程,然而南祁连构造带大地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地质填图结果表明,南祁连构造带拉脊山口地区存在一套强烈片理化的玄武岩、灰黑色和红色硅质岩、砂岩和泥岩组合,它们与一套呈现"块体裹夹于基质"结构特征的混杂岩共同构成了增生杂岩,发育双重逆冲构造、逆冲断层、无根褶皱、紧闭褶皱和透入性面理。该增生杂岩与蛇绿岩之间为断层接触,并位于断层下盘。混杂岩是由斜长花岗岩(561Ma)、斜长岩(507Ma)、辉绿岩、玄武岩、硅质岩和砂岩等外来或原地岩块与浊流成因的细碎屑岩基质共同组成;基质和砂岩块体均发育同沉积构造,呈现出滑塌堆积典型特征。空间上,拉脊山口增生杂岩与上覆蛇绿岩被断层所分割且共同仰冲于中祁连南缘青石坡组浊积岩之上,具有与东侧昂思多地区增生杂岩和蛇绿岩相似的岩石组成、构造变形和时空结构特征。它们与南侧的岛弧带共同构成了南祁连构造带寒武纪-早奥陶世沟-弧体系,指示了寒武纪-早奥陶世时期南祁连洋盆向南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楔 混杂岩 滑塌堆积 拉脊山 南祁连构造带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体中部晚三叠世安山质增生弧的确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夏磊 闫全人 +3 位作者 向忠金 江文 宋博 陈辉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9-604,共26页
本文研究揭示,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简称松潘-甘孜地体)中部三叠系复理杂岩中的安山岩块是增生弧岩浆活动的产物,具有高度不均一均匀的岩石组构、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特别是这些安山岩显示了与松潘-甘孜三叠系海相浊积岩具有高度的... 本文研究揭示,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简称松潘-甘孜地体)中部三叠系复理杂岩中的安山岩块是增生弧岩浆活动的产物,具有高度不均一均匀的岩石组构、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特别是这些安山岩显示了与松潘-甘孜三叠系海相浊积岩具有高度的Sr-Nd同位素亲缘性,沿亏损地幔和三叠系海相浊积岩混熔曲线分布,且主要分布于三叠系海相浊积岩端元区。这表明该增生弧安山质岩浆主要由增生楔中的海相浊积岩基质部分熔融形成,并受到了增生楔中大洋岩石圈残片等超镁铁/铁镁质组分的不同程度混染。安山岩时代(226.8±1.9Ma^213.7±0.9Ma)以及同时期广泛的S型花岗岩侵入活动(228±2Ma^204±7Ma)揭示增生弧形成于晚三叠世Norian期。前人工作表明,位于松潘-甘孜地体东北隅的诺尔盖-松潘盆地是一个周缘前陆盆地。因此,松潘-甘孜地体并非单一构造成因的地质体,至少由二叠纪-三叠纪演化的古特提斯大洋和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诺列期周缘前陆盆地两部分构成。前者是松潘-甘孜地体的主体部分,由松潘-甘孜古特提斯洋在三叠纪时期快速收缩形成的增生楔杂岩组成,其上发育增生弧,局部残存古特提斯大洋盆地及被构造移置的洋壳残片;后者为西秦岭弧(248~234Ma)与扬子地块碰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地体 斑状安山岩 增生楔杂岩 增生弧
下载PDF
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增生楔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流体运移通道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志豪 吴能友 李家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1-449,共9页
南海东北部海域水深、沉积厚度大、沉积速率高和有机质含量丰富,为马尼拉增生楔中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提供了必要的气源,且相应适宜的温压条件以及构造背景也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赋存,其中马尼拉俯冲带俯冲前缘以及增生楔中的断裂... 南海东北部海域水深、沉积厚度大、沉积速率高和有机质含量丰富,为马尼拉增生楔中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提供了必要的气源,且相应适宜的温压条件以及构造背景也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赋存,其中马尼拉俯冲带俯冲前缘以及增生楔中的断裂系统成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非常重要的运移通道。通过对地震剖面中断裂系统和三维地貌图的精细解释,分析了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存在的海沟前缘正断层、海沟轴部的盲断层以及增生楔中的盲冲断层或逆冲断层,直到最后发育成隔断叠瓦状岩片的逆冲断层组,这些断裂系统反映出增生楔上天然气水合物的含气流体的形成、运移及聚集过程,成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增生楔 断裂系统 运移通道 马尼拉海沟俯冲带
下载PDF
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带输入板块的不均一性 被引量:9
8
作者 陈传绪 吴时国 赵昌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063-4073,共11页
本文整合了横跨马尼拉海沟北段的21条多道地震层位信息、海底地形以及天然地震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内的输入板块性质差异及其对增生楔变形和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沿马尼拉海沟北段的输入板块在地壳性质、基底起伏和沉积物厚度上存... 本文整合了横跨马尼拉海沟北段的21条多道地震层位信息、海底地形以及天然地震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内的输入板块性质差异及其对增生楔变形和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沿马尼拉海沟北段的输入板块在地壳性质、基底起伏和沉积物厚度上存在明显的自北向南的差异:(1)最北段基底埋深大,上覆沉积物厚,地壳厚度较薄,地壳性质可能为初始南海洋壳或者圈闭的菲律宾海洋壳;(2)中段基底埋深浅,上覆沉积物薄,地壳厚度大,地壳属性表现为过渡壳性质,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初始的地壳性质可能为华南陆块张裂分离出的微小陆壳块体,或者是南海洋壳;(3)南段基底埋深和沉积物厚度介于中间,存在明显的地磁条带,地壳性质为正常的南海洋壳.这一输入板块性质的不均一性可解释该区的特殊增生楔变形现象,如恒春弱变形带的出现,向海方向内凹的海沟形态以及上陆坡海底的大幅抬升等,同时也影响了研究区内的板片俯冲形态和发震构造的地震活动性.研究结果证实了沿马尼拉海沟北段存在南北向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但对于地壳属性的最终厘定还需要更多的地质与地球化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尼拉海沟 俯冲带 输入板块 增生楔 多道地震
下载PDF
是岩浆侵入还是构造侵位?——湖北两郧随枣镁铁岩带野外调查纪实 被引量:8
9
作者 王荃 刘雪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9-338,共10页
湖北省武当山—随州—枣阳一线存在一呈北西西走向的镁铁质岩浆岩带,长约390km,宽40~100km。其中超镁铁质岩14处,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21处,镁铁质岩250处,出露面积689km2。自上世纪开展1∶20万区调工作迄今,已出版的成果资料一致认为... 湖北省武当山—随州—枣阳一线存在一呈北西西走向的镁铁质岩浆岩带,长约390km,宽40~100km。其中超镁铁质岩14处,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21处,镁铁质岩250处,出露面积689km2。自上世纪开展1∶20万区调工作迄今,已出版的成果资料一致认为,这些岩体是镁铁质岩浆沿深大断裂侵入而成。笔者等于2005年随机选择了丹江口和随州境内两条地质调查路线,在实地详细观察了35个大小不一的岩体,证实该岩浆岩带的岩体都不是镁铁质岩浆就地侵入形成,而是众多外来的镁铁质岩块与武当山群和随县群浅变质浊积岩共同构成的混杂岩带。这一论断的具体根据为:邻接岩块的围岩普遍不存在热变质;围岩的纹理、层理及韵律层理均有完好保留;岩块边部并无冷凝边及结晶变细现象;岩块内部的相带及条带状构造与岩块的外形无关,并可常见造岩矿物之结晶条带被接触界面斜截;岩块中穿插有不规则状石英脉体及斜长花岗岩脉,但二者从不侵入围岩,这表明,岩块形成时代早于围岩;一些大、中型岩体都不是单一侵入体,而是许多中、小型岩块的集合体;在岩块内部从来未见到围岩捕虏体。从岩块的岩石化学分析结果看出,调查区内的镁铁质岩均属拉斑玄武岩系列,相当于蛇绿岩套中的堆积杂岩,是古洋脊或边缘海盆扩张脊的产物。据此可以断定,此混杂岩带所在的武当山—大悟山地体,具有增生楔的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层地体 外来岩块 浊积岩 混杂岩 堆积杂岩 增生楔
下载PDF
Indentation tectonics in the accretionary wedge of middle Manila Trench 被引量:8
10
作者 LIJiabiao JINXianglong +3 位作者 RUANAiguo WUShimin WUZiyin LIUJianhu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12期1279-1288,共10页
Based on the multibeam morpho-tectonic analysis of the Manila Trench accretionary wedge and its indentation tectonics and the contrasting researches with other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three tectonic zones of ... Based on the multibeam morpho-tectonic analysis of the Manila Trench accretionary wedge and its indentation tectonics and the contrasting researches with other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three tectonic zones of the wedge are established, faulting features, tectonic distri- bution and stress mechanism for the indentation tectonics are analyzed, oblique subduction along Manila Trench with convergent stress of NW55° is presented, and the relation- ship of the ceasing of Eastern Subbasin spreading of South China Sea Basin to the formation of subduction zone of Ma- nila Trench is discussed. By the model analysis and regional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seamount subduction along Ma- nila Trench does not lead to the erosion of the accretionary wedge and the oblique subduction actually is a NWW- trending obduction of Luzon micro-plate that results from the NWW-trending displacement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痕筑造学 堆积楔 马尼拉海沟 倾斜俯冲 形态构造分析 俯冲带
原文传递
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增生楔前缘构造变形和精细结构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金尉 吴时国 +7 位作者 姚永坚 陈传绪 宋陶然 王吉亮 孙金 张汉羽 马本俊 谢杨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845-2858,共14页
马尼拉俯冲带是南海的东部边界,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信息,同时也是地震和海啸多发区域.本文利用过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分析了研究区内海盆和海沟的沉积特征,精细刻画了区内增生楔前缘的构造变形、结构以及岩... 马尼拉俯冲带是南海的东部边界,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信息,同时也是地震和海啸多发区域.本文利用过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分析了研究区内海盆和海沟的沉积特征,精细刻画了区内增生楔前缘的构造变形、结构以及岩浆活动特征.研究区内增生楔下陆坡部分由盲冲断层、构造楔和叠瓦逆冲断层构成,逆冲断层归并于一条位于下中新统的滑脱面上,滑脱面向海方向的展布明显受到增生楔之下埋藏海山和基底隆起的影响;上陆坡的反射特征则因变形强烈和岩浆作用而难以识别;岩浆活动开始于晚中新世末期并持续至第四纪.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增生楔的形成时间早于16.5 Ma,并通过前展式逆冲向南海方向扩展;马尼拉俯冲带的初始形成时间可能在晚渐新世,而此时南海海盆扩张仍在持续.南海东北缘19°N—21°N区域为南海北部陆坡向海盆的延伸,高度减薄的陆壳的俯冲造成马尼拉海沟北段几何形态明显地向东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尼拉俯冲带 增生楔 构造变形 初始俯冲 多道地震
下载PDF
俯冲洋壳的折返及其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意 叶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61-1478,共18页
大洋俯冲带中高压(HP)和超高压(UHP)岩石的折返机制一直以来都是俯冲工厂中最不为人知的问题之一。本文根据搜集全球折返到地表的洋壳榴辉岩基础数据(包括岩石学特征、峰期温压条件和折返P-T轨迹),初步探讨了洋壳榴辉岩的折返机制。根... 大洋俯冲带中高压(HP)和超高压(UHP)岩石的折返机制一直以来都是俯冲工厂中最不为人知的问题之一。本文根据搜集全球折返到地表的洋壳榴辉岩基础数据(包括岩石学特征、峰期温压条件和折返P-T轨迹),初步探讨了洋壳榴辉岩的折返机制。根据峰期矿物组合、温压条件和对应的地温梯度,典型大洋俯冲带中的榴辉岩可以分为三类:含柯石英的UHP硬柱石榴辉岩(2.7~3.2GPa,470~610℃,5~7℃/km)、HP硬柱石榴辉岩(1.7~2.6GPa,360~620℃,5~8℃/km)和HP绿帘石榴辉岩(1.5~2.3GPa,540~630℃,7~12℃/km)。与大陆俯冲碰撞造山带中的HP-UHP榴辉岩相比,洋壳榴辉岩具有较低的峰期温压条件和较高的低密度含水矿物的含量,但是普遍缺失高密度的蓝晶石。已有的俯冲洋壳的折返模式都基于一个假设:洋壳榴辉岩密度比周围地幔大。因此,洋壳榴辉岩的折返必须借助于低密度的蛇纹岩或者变沉积岩。MORB体系的热力学模拟研究表明,俯冲洋壳的矿物组合、矿物含量和密度主要受低密度含水矿物(如硬柱石、绿泥石、蓝闪石和滑石等)的稳定性控制,并且在同等深度条件下,冷俯冲洋壳的密度低于热俯冲洋壳的密度。经历冷俯冲(~6℃/km)洋壳的密度在<110~120km(P<3.3~3.6GPa)的深度仍小于周围地幔,但是经历热俯冲(~10℃/km)洋壳的密度在>60km(P>1.8GPa)的深度就已经超过周围地幔。结合高温高压实验资料和地球物理观察数据,我们认为在>120km的深度,俯冲基性洋壳本身密度大于周围地幔,不存在低密度的地幔楔蛇纹岩(蛇纹石已发生分解),并且大洋板块的俯冲角度突然增大可能阻碍了更深部的低密度变沉积岩的折返。以上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现今折返到地表的洋壳榴辉岩和变沉积岩的形成深度普遍小于120km。折返过程中硬柱石脱水分解会导致洋壳密度增大,退变形成的蓝晶石榴辉岩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返 俯冲洋壳 密度 低密度含水矿物 蛇纹石化俯冲通道 增生楔
下载PDF
大别山低级变质岩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树桐 吴维平 +1 位作者 陆益群 汪德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95-810,共16页
大别山南北两侧的浅变质岩是碰撞造山以前洋壳俯冲造山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兰山片岩或张八岭群是俯冲的洋壳;苏家河群、信阳群和佛子岭群是由洋壳俯冲形成的海沟沉积,并因俯冲过程中的前进变形而形成增生楔;杨山煤系和梅山群是石炭... 大别山南北两侧的浅变质岩是碰撞造山以前洋壳俯冲造山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兰山片岩或张八岭群是俯冲的洋壳;苏家河群、信阳群和佛子岭群是由洋壳俯冲形成的海沟沉积,并因俯冲过程中的前进变形而形成增生楔;杨山煤系和梅山群是石炭纪弧前盆地沉积,并因俯冲过程中的前进变形而被增生楔逆掩。宿松群是扬子大陆被动边缘沉积,不是俯冲造山带的成员。因洋壳俯冲形成的弧和弧后盆地可能已被新生界沉积物掩盖。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碰撞造山后期从深部折返的外来体。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正好处于洋壳和增生楔之间,破坏了早期洋壳俯冲造山带的完整性,使得洋壳俯冲造山阶段的特征被破坏,因而不易辨别。俯冲造山阶段应为奥陶纪到泥盆纪,碰撞造山阶段应从二叠纪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弧前盆地 增生楔 洋壳
下载PDF
增生楔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以缅甸某区块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蔡文杰 朱光辉 +2 位作者 姜烨 杨松岭 李爱山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2-747,共6页
增生楔地区油气勘探因其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复杂的地质背景很少有人涉足。缅甸若开海岸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会处,是典型的增生楔构造。以缅甸若开海岸某区块为例,通过对该区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深入分析,搞清了该区的成藏规律。分... 增生楔地区油气勘探因其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复杂的地质背景很少有人涉足。缅甸若开海岸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会处,是典型的增生楔构造。以缅甸若开海岸某区块为例,通过对该区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深入分析,搞清了该区的成藏规律。分析认为该区具备较好的生烃条件,但强烈的构造运动一方面使得本来就相变快的储层变得更加不连续,另一方面使得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多被破坏。综合分析认为,保存条件是制约该区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未来油气勘探应以寻找构造活动相对较弱、保存条件好的区带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增生楔 俯冲带 勘探潜力 油气
原文传递
台湾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规律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海荣 王英民 +2 位作者 刘振湖 周爱华 黄奇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5-282,共8页
基于对台湾岛、台湾海峡和周边海域(南海、东海)的盆山系统、相应动力学机制、构造单元以及其他诸多造山带和毗邻前陆盆地的研究,提出了台湾西部前陆盆地演化的4阶段模式,即:①增生楔发育-单向物源阶段;②挠曲响应-双向物源阶段;③前陆... 基于对台湾岛、台湾海峡和周边海域(南海、东海)的盆山系统、相应动力学机制、构造单元以及其他诸多造山带和毗邻前陆盆地的研究,提出了台湾西部前陆盆地演化的4阶段模式,即:①增生楔发育-单向物源阶段;②挠曲响应-双向物源阶段;③前陆盆地系统形成阶段;④造山带坍塌-前陆衰退阶段。并对各阶段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和物源供给方式的差异给予了探讨,认为在增生楔发育-单向物源阶段,尽管增生楔业已推覆至陆缘层序之上,但盆地依然呈被动陆缘的外廓特征,以大陆方向为盆地的唯一物源;在挠曲响应-双向物源阶段,盆地开始明显出现挠曲响应,增生楔开始具备并逐步加大向盆地供应沉积物质的能力,但依然以大陆方向为主要物源方向;在前陆盆地系统形成阶段,前渊和前隆区逐步形成,在来自唯一物源、后陆方向造山带物质的快速充填下,前陆期层序快速向前隆方向超覆,形成典型的前陆楔形体;在造山带坍塌-前陆衰退阶段,伸展作用出现并快速扩展,前渊抬升,前陆层序遭受剥蚀,火山作用重新出现。并探讨了该模式是否具有周缘前陆盆地的普遍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模式 阶段划分 增生楔 造山带 周缘前陆盆地 台湾西部前陆盆地
下载PDF
大陆边缘特殊地质体与水合物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蔡峰 闫桂京 +2 位作者 梁杰 李清 董刚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5,共5页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增生楔、泥底辟、断裂-褶皱和滑塌体等特殊地质体或构造。天然气水合物既可以产于被动大陆边缘,也可产于活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增生楔上沉积物厚度大,断层和褶皱发育,有利于流体的运移...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增生楔、泥底辟、断裂-褶皱和滑塌体等特殊地质体或构造。天然气水合物既可以产于被动大陆边缘,也可产于活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增生楔上沉积物厚度大,断层和褶皱发育,有利于流体的运移、聚集,形成水合物堆积体。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物的塑性流动、泥火山活动等常常在海底浅表层形成断裂-褶曲、底辟和海底滑坡等多种构造、沉积环境,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赋存提供了理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天然气水合物 增生楔 泥底辟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马鬃山增生楔时空演化历史:来自野外精细解剖、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约束
17
作者 王嘉轩 王盛栋 +5 位作者 张克信 宋博文 易先奎 罗清发 汤君阳 陈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2-1122,共21页
北山造山带围限于华北克拉通、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塔里木克拉通之间,是中亚造山带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其构造-地层区划和地质演化历史长期存在着不同认识。其中贾不泉口子地区的马鬃山增生楔是研究北山地区构造演化的天然载体,本文... 北山造山带围限于华北克拉通、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塔里木克拉通之间,是中亚造山带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其构造-地层区划和地质演化历史长期存在着不同认识。其中贾不泉口子地区的马鬃山增生楔是研究北山地区构造演化的天然载体,本文针对该增生楔的不同地质体开展了详细的识别和解剖,共识别出蛇绿混杂岩岩片、洋岛-海山岩片、洋内弧岩片、深海-半深海硅质岩岩片、活动陆缘-海沟浊积岩岩片和陆缘增生弧岩片等多种岩片类型。在马鬃山增生楔活动陆缘-海沟浊积岩岩片中的两件凝灰质粉砂岩样品(P3-57、P3-110)和一件含砾岩屑砂岩样品(P3-82)获得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410Ma、430Ma和286Ma。本研究对北山地区古生代的构造古地理格局演变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具体表现为:(1)贾不泉口子地区的马鬃山增生楔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程度与年代学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对不同类型岩片予以解构分析,还原不同类型岩片的构造古地理背景;(2)贾不泉口子地区的马鬃山增生楔中的3件基质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表现出~2.5Ga、~1.5Ga、~0.9Ga、~450Ma、~430Ma、~410Ma、~350Ma和~288Ma的多峰值频谱特征,分别记录了北山地区的变质结晶基底、哥伦比亚和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聚合-裂解事件、活动大陆边缘多期次构造-岩浆事件、残留洋盆以及同碰撞造山快速携入马鬃山增生楔;(3)北山造山带的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占比分布规律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表明马鬃山增生楔的物源区整体上由前寒武纪时期缝合带北侧提供转向由二叠纪时期缝合带南侧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板块地质学 增生楔 碎屑锆石年龄 北山造山带 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建波 程日辉 +1 位作者 刘鹏举 刘建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36-742,共7页
中国大别—苏鲁造山带为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碰撞造山带,该带北缘和内部产有原岩时代为新元古代—晚古生代的浅变质岩。这些浅变质岩对应于扬子板块北缘前寒武变质基底和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大陆架沉积物,形成过程于印支期扬子板块向北俯... 中国大别—苏鲁造山带为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碰撞造山带,该带北缘和内部产有原岩时代为新元古代—晚古生代的浅变质岩。这些浅变质岩对应于扬子板块北缘前寒武变质基底和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大陆架沉积物,形成过程于印支期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的刮削作用密切相关,与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刮削形成的加积楔具有类似的动力学过程。对大别—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与折返过程,而且确定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位置位于大别造山带北淮阳带的北部和苏鲁造山带的五莲—蓬莱群的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积楔 大陆板块 浅变质岩 高压变质岩 大别-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从源到汇”: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砂箱物理模型浅表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邓宾 黄瑞 +4 位作者 马华灵 何宇 赖冬 姜磊 刘树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1-444,共14页
"从源到汇"理论完善了砂箱物理模型中地壳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机制的理解,我国西部地区新生代发生了全球最为显著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却少见相关浅表作用过程报道。本文系统阐述地壳浅表作用过程机理和挤压砂箱... "从源到汇"理论完善了砂箱物理模型中地壳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机制的理解,我国西部地区新生代发生了全球最为显著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却少见相关浅表作用过程报道。本文系统阐述地壳浅表作用过程机理和挤压砂箱模型"从源到汇"过程的相似性机理,基于国内外以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相关浅表作用过程(即构造-剥蚀-沉积)为对象的砂箱物理模型研究结果,综述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及其对褶皱冲断带系统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从源到汇"的浅表作用过程有利于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互馈,剥蚀作用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后缘区域,有利于形成较窄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沉积作用不仅受控于造山带或褶皱冲断带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还受控于沉积物路径过程等复杂因素,其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前缘与前陆盆地区域,较高的沉积物沉积作用有利于形成较宽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临界楔理论强调挤压增生楔形体前缘加积物质(输入)与楔形体表面剥蚀物质(输出)达到平衡后楔形体呈自相似性生长,即造山楔形体地表坡度与基底坡角之和趋于恒定,它们共同控制其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构造-剥蚀-沉积浅表作用过程及其时空范围。构造砂箱物理模型与褶皱冲断带系统"从源到汇"浅表剥蚀-搬运-沉积作用过程的标准变量/参数的一致性对比研究,是当前二者相结合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毫无疑问的是,对于"从源到汇"浅表作用过程天然实验室中典型褶皱冲断带/流域体系的构造砂箱物理模型模拟研究,将会持续不断地拓展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格架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源到汇 构造-剥蚀-沉积 挤压增生楔形体 砂箱模型
下载PDF
增生楔盆地物源及沉积相分析——以缅甸某区块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蔡文杰 朱光辉 +2 位作者 姜烨 杨松岭 李爱山 《复杂油气藏》 2012年第4期9-13,共5页
作为主动大陆边缘"沟—弧—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生楔盆地地质背景复杂,构造变形强烈,多期构造推覆造成地层重复叠置,开展沉积相分析难度非常大。本文以缅甸某区块为例,从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出发,通过重矿物分析确定... 作为主动大陆边缘"沟—弧—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生楔盆地地质背景复杂,构造变形强烈,多期构造推覆造成地层重复叠置,开展沉积相分析难度非常大。本文以缅甸某区块为例,从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出发,通过重矿物分析确定该区物源,同时利用以露头沉积相为基础,结合粒度分析和测井相分析,对该区的沉积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分析认为,该区除了来自孟加拉湾的北向物源,晚渐新后若开山一侧的东部物源也是重要的沉积来源,两套物源共同控制了该区的沉积相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楔 沉积相 重矿物 粒度分析 缅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