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8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诞:美学向弱者的敞开 被引量:5
1
作者 任亚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88-90,共3页
文明的高度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孕育了荒诞这一美学主潮 ,荒诞是丑的极端表现 ,是人类心灵对所有现实倾向的接纳。荒诞使世界的矛盾性存在彻底公开化、清晰化 ;荒诞的出现是对传统美学的反抗 。
关键词 荒诞 传统美学 弱者 美学评价 人文关怀 审美思想 艺术形态
下载PDF
《黄金时代》:存在主义的东方式言说 被引量:3
2
作者 崔金巧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98-102,共5页
《黄金时代》作为王小波的发轫之作,其为20世纪中国文学留下的智性读解空间与西方存在主义有着特定的意义关联。文本以其自由叙事肌理网结,无论是对孤独个体的发现与关注、生存困境背后荒谬存在的意义追寻、还是对人类终极存在的诗性回... 《黄金时代》作为王小波的发轫之作,其为20世纪中国文学留下的智性读解空间与西方存在主义有着特定的意义关联。文本以其自由叙事肌理网结,无论是对孤独个体的发现与关注、生存困境背后荒谬存在的意义追寻、还是对人类终极存在的诗性回归诉求,无不充盈着西方存在主义置于中国现代性语境后的东方式理念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黄金时代》 存在主义 荒谬
下载PDF
荒诞、反讽与存在的考证——格非的“智者叙述”及其知识分子书写 被引量:2
3
作者 蔡志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01-107,116,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小说的叙事历险逐渐褪敛了形式探索的锋芒,从虚构的修辞性现实到对存在境遇的深度探测,先锋作家在叙事转型中重新出发。格非的“智者叙述”及其知识分子书写,在偶然、荒诞与反讽的叙事情境里,刻绘了文明暮色中的... 20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小说的叙事历险逐渐褪敛了形式探索的锋芒,从虚构的修辞性现实到对存在境遇的深度探测,先锋作家在叙事转型中重新出发。格非的“智者叙述”及其知识分子书写,在偶然、荒诞与反讽的叙事情境里,刻绘了文明暮色中的知识人画像,以及飘扬在文化废墟上的欲望旗帜。格非对存在的考证不仅为知识分子的文化危机提供了精神备忘录,而且点燃了文化灰烬里未熄犹生的薪火余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非 智者叙述 荒诞 反讽 存在 知识分子
下载PDF
荒诞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朱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94-96,共3页
20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家们集中运用了荒诞这一艺术手法,随着世界的变幻和艺术的发展,荒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潮,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取代了丑的中心地位,成为又一新的审美范畴。荒诞的美学意义与荒诞产生的文化背景、成为审美范畴的... 20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家们集中运用了荒诞这一艺术手法,随着世界的变幻和艺术的发展,荒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潮,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取代了丑的中心地位,成为又一新的审美范畴。荒诞的美学意义与荒诞产生的文化背景、成为审美范畴的缘由以及审美特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 审美 西方现代派文学
下载PDF
误入世界的孤独体验——谈皮兰德娄和卡夫卡作品的孤独性和荒诞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潘书文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46-49,共4页
20世纪初叶,世界文坛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荒诞审美特征的现代主义作家,使"孤独"和"荒诞"成为这一时期众多文学作品的代言词。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德娄和奥地利的小说家卡夫卡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都对人生存在... 20世纪初叶,世界文坛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荒诞审美特征的现代主义作家,使"孤独"和"荒诞"成为这一时期众多文学作品的代言词。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德娄和奥地利的小说家卡夫卡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都对人生存在现代世界内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自我与现实的格格不入做了很好的阐释,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两位作家的一些代表作品,来比较他们创作风格的相似之处,从而进一步阐明孤独性和荒诞性的深层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性 荒诞性 假面 异化
下载PDF
向命运抗争的悲剧——解读加缪的《局外人》 被引量:2
6
作者 任玲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9-71,共3页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是荒诞哲学思想的展示。该小说主人公莫尔索以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出对荒诞的彻悟,即对一切事情均采取一种超然态度的生活哲学。他凭借着对本真自我的追求与荒诞的社会抗争,造成了自己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人与人...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是荒诞哲学思想的展示。该小说主人公莫尔索以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出对荒诞的彻悟,即对一切事情均采取一种超然态度的生活哲学。他凭借着对本真自我的追求与荒诞的社会抗争,造成了自己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无法沟通。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解说,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 格格不入 隔阂
下载PDF
论加缪的荒谬的存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正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8-10,共3页
加缪的哲学散文《西西弗的神话》从哲学上最严肃的问题自杀入手引出荒谬的这个中心话题,引出了荒谬的产生及其原因,荒谬的概念的界定以及面对荒谬的三种态度。
关键词 加缪 荒谬 自杀 人生态度
下载PDF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哲学内涵 被引量:1
8
作者 石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3-145,共3页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它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了他人的不可靠,从个体的属性上表现了自我的无从把握,从现实的由繁荣到毁灭表现了存在的虚无,从饮食男女的根性之回归表现了世事、人生的荒诞。文学与哲学的高度统...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它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了他人的不可靠,从个体的属性上表现了自我的无从把握,从现实的由繁荣到毁灭表现了存在的虚无,从饮食男女的根性之回归表现了世事、人生的荒诞。文学与哲学的高度统一是其根本特征,小说也因此而获得了超常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他人 自我 存在 荒诞
下载PDF
重构生活与反抗、超越荒诞——从叙述方式的角度解读《局外人》 被引量:2
9
作者 晁召行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63-67,共5页
对《局外人》的叙述方式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都把作品的主题归结为主要揭示了“荒诞”。其实,从叙述方式上讲,《局外人》是默尔索面对荒诞和死亡而不屈服,要通过语言重构生活、表明自己对过去的“义无反顾”态度的产物。在默尔索的... 对《局外人》的叙述方式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都把作品的主题归结为主要揭示了“荒诞”。其实,从叙述方式上讲,《局外人》是默尔索面对荒诞和死亡而不屈服,要通过语言重构生活、表明自己对过去的“义无反顾”态度的产物。在默尔索的重构过程中,出现了针对他的两个“法庭”、两个“审判”,即法庭对他的刑事审判、读者对他的道德审判,并因此揭示了两种荒诞。作品的主题也因此更丰富、更深刻。它不仅揭示了荒诞,也表现了默尔索对荒诞的反抗,同时启发读者树立超越荒诞的意识。默尔索则是一个因法庭的荒谬而被扯入“荒诞”中的人,他本人并不荒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 重构 反抗 超越
下载PDF
因为希望所以等待——简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琴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77-79,共3页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荒诞手法表现了世界的荒诞性,人们用荒诞的行为来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提出希望,而希望只能在荒诞的等待行为中进行。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最终还是存在了一...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荒诞手法表现了世界的荒诞性,人们用荒诞的行为来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提出希望,而希望只能在荒诞的等待行为中进行。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最终还是存在了一线的希望,因为人们是抱着希望才去等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荒诞手法 希望
下载PDF
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浅析费·索洛古勃的《卑劣的小鬼》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60-64,共5页
费.索洛古勃的长篇小说《卑劣的小鬼》既具有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逼真性和批判性,又运用了许多现代主义手法来表现时代情绪以及现代人的荒诞与异化。因此,它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而是运用象征、隐喻、梦幻、荒诞和... 费.索洛古勃的长篇小说《卑劣的小鬼》既具有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逼真性和批判性,又运用了许多现代主义手法来表现时代情绪以及现代人的荒诞与异化。因此,它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而是运用象征、隐喻、梦幻、荒诞和神话模式构建出来的一部极富现代意味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精神 梦幻 荒诞 神话模式
下载PDF
存在主义视野中的新武侠小说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小琪 胡晓玲 《湘南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9-23,共5页
虽然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但新武侠小说却与西方存在主义达到了内在的契合。首先,它展示了追逐意义的荒诞,他者操纵的荒诞和观念的荒诞。其次,它表现了主体内在的孤独和身世的孤独。再次,它表现了主体的自我选择和拯救。
关键词 新武侠小说 存在 荒诞 救赎
下载PDF
论怪诞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耀农 肖莉 《枣庄师专学报》 2004年第5期61-66,共6页
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怪诞现象的探源和浅析 ,认为怪诞是一个流变的概念。概括并分析了怪诞的审美特征 :反常的构成原则 ;混合恐惧和滑稽的震惊感 ;双重性的功能价值。怪诞与滑稽的区别主要在于反常程度、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的差... 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怪诞现象的探源和浅析 ,认为怪诞是一个流变的概念。概括并分析了怪诞的审美特征 :反常的构成原则 ;混合恐惧和滑稽的震惊感 ;双重性的功能价值。怪诞与滑稽的区别主要在于反常程度、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的差异上 ;怪诞与荒诞的区别在于怪诞更多作为一种创作手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怪诞 荒诞 滑稽 文学艺术作品 创作态度 流变 创作手法 反常 中外 区别
下载PDF
荒诞背后的真实社会剖析——张贤亮长篇小说《一亿六》的世象解剖和人性雕刻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海珺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69-73,共5页
张贤亮的长篇小说《一亿六》讲的是一群妓女、嫖客和商人、警察,还有那懵懂无知的青年一亿六、二百五的故事。他们都是生活在中国底层的活生生的人,被扭曲的社会标杆挤压变形。它看似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其背后却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巨大的... 张贤亮的长篇小说《一亿六》讲的是一群妓女、嫖客和商人、警察,还有那懵懂无知的青年一亿六、二百五的故事。他们都是生活在中国底层的活生生的人,被扭曲的社会标杆挤压变形。它看似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其背后却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巨大的社会历史画面。它对社会无序和腐败的暴露和揭露,可以说是准确而深刻的。以现在的反腐来反观其小说对社会世象的刻画,充分彰显了张贤亮先生对小说艺术的准确预见性、艺术表现性以及深刻的社会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贤亮 一亿六 荒诞 世象解剖
下载PDF
论西方现代文学资源对于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廖华英 唐东堰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41,共4页
莫言一方面深深扎根于民族土壤中,一方面大胆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学的营养,最终成就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而外来文学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荒诞文学以及印象主义文学的学习、借鉴上。他的作品杂糅了多种... 莫言一方面深深扎根于民族土壤中,一方面大胆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学的营养,最终成就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而外来文学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荒诞文学以及印象主义文学的学习、借鉴上。他的作品杂糅了多种声音,融合了多种艺术技巧,促成了莫言作品的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 意识流 荒诞 文学观念
下载PDF
语言功能荒诞化处理的非荒诞化效果——读《等待戈多》
16
作者 张化新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6-18,共3页
语言在传统文学创作中与权威的解释相一致。但在荒诞派作品中情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语言失去了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功能,只成为一种能证明发声体存在的声音。这种失去审美性的"贬值了"的语言,它所展现的情景,在形而上的层面... 语言在传统文学创作中与权威的解释相一致。但在荒诞派作品中情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语言失去了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功能,只成为一种能证明发声体存在的声音。这种失去审美性的"贬值了"的语言,它所展现的情景,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却具有一种深刻性,一种悲剧意识的深刻和使人通过震撼而达到振奋的深刻。这正是荒诞派艺术对语言功能荒诞化处理所取得的非荒诞化效果,也可称其为对语言功能异化处理的非异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荒诞 悲剧的境界 非荒诞化效果
下载PDF
真实的狂想——阎连科小说叙事艺术举隅
17
作者 陈剑兵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69-72,共4页
阎连科的小说是一种"超越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写作,善于运用对视、荒诞、寓言化等叙事艺术,有着很强的真实性,融汇着深刻的现实思想批判,也使他的写作成为有生命力的常青之树。
关键词 对视 荒诞 寓言化 叙事艺术
下载PDF
论怪诞
18
作者 曾耀农 肖莉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20-24,45,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怪诞现象的探源和浅析,认为怪诞是一个流变的概念。本文初步概括并分析怪诞的审美特征:反常的构成原则;混合恐惧和滑稽的震惊感;双重性的功能价值。怪诞与滑稽的区别主要在于反常程度、创作态度和审美价... 本文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怪诞现象的探源和浅析,认为怪诞是一个流变的概念。本文初步概括并分析怪诞的审美特征:反常的构成原则;混合恐惧和滑稽的震惊感;双重性的功能价值。怪诞与滑稽的区别主要在于反常程度、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的差异上;怪诞与荒诞的区别在于怪诞更多作为一种创作手法,荒诞更主要是一种观念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怪诞 滑稽 荒诞 反常 震惊感 双重性
下载PDF
在路上——浅谈金庸小说体现的现代人存在之困
19
作者 余苗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0-54,共5页
“在路上”是金庸武侠小说中侠客们别无它选的生活状态。然而这又不仅仅指侠客,实际透视了现代人精神、情感和心理上的困境:缺乏存在的根据,肉体上和精神上都无所归依,想追寻精神的家园,然而一切的追寻都是无意义的,一切的追问只是更加... “在路上”是金庸武侠小说中侠客们别无它选的生活状态。然而这又不仅仅指侠客,实际透视了现代人精神、情感和心理上的困境:缺乏存在的根据,肉体上和精神上都无所归依,想追寻精神的家园,然而一切的追寻都是无意义的,一切的追问只是更加说明了存在的荒谬,于是生命中只剩下无尽的行走与悲凉。“在路上”就是指这样的一种存在状态:不知道从何处来、不知道向何处去,始终在宇宙中悬浮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路上 金庸武侠小说 无根 孤独 荒诞 悲剧
下载PDF
怪诞探源
20
作者 曾耀农 肖莉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4年第3期73-77,81,共6页
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怪诞现象的探源和浅析,笔者认为怪诞是一个流变的概念。文章初步概括并分析怪诞的审美特征:反常的构成原则;混合恐惧和滑稽的震惊感;双重性的功能价值。怪诞与滑稽的区别主要在于反常程度、创作态度和审美价... 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怪诞现象的探源和浅析,笔者认为怪诞是一个流变的概念。文章初步概括并分析怪诞的审美特征:反常的构成原则;混合恐惧和滑稽的震惊感;双重性的功能价值。怪诞与滑稽的区别主要在于反常程度、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的差异上;怪诞与荒诞的区别在于怪诞更多作为一种创作手法,荒诞更主要是一种观念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怪诞现象 创作态度 审美价值 滑稽 荒诞 双重性 震惊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