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民族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的困境与新路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晓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2,共4页
当代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实际在场与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不在场,使各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公共空间中呈现出"不在场的在场"的情形,从而指涉了整体意义的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在场。中... 当代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实际在场与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不在场,使各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公共空间中呈现出"不在场的在场"的情形,从而指涉了整体意义的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在场。中外文学的单边译入与各民族母语文学译出的艰难也不对称。穿越汉语直接进入世界文学语境与更多的作家作品更自觉地通过汉译进入中国文学公共空间的两种跨语际、跨文化、跨国际传播行为的出现,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在场的自觉行为,这种行为对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真实面貌并使多民族母语文学进入其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语文学 不在场的在场 单边译入 文化洼地效应 跨语际跨文化
下载PDF
临者的徘徊:布朗肖视域中主体的“隐在场”
2
作者 李连杰 吴永鹏 罗文斌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30-136,共7页
在莫里斯·布朗肖的理论视域中,“主体”在场于对事物的现象性体验却缺席于其对事物本身的把握,这是一种“隐在场”的状态。“隐在场”基于主体对“世界”之支配权利的抽离而实现,这一理论意味着主体在面向存在时自身权利的重置。... 在莫里斯·布朗肖的理论视域中,“主体”在场于对事物的现象性体验却缺席于其对事物本身的把握,这是一种“隐在场”的状态。“隐在场”基于主体对“世界”之支配权利的抽离而实现,这一理论意味着主体在面向存在时自身权利的重置。在此立场中,“死亡”与“文学”对主体展露“垂死”与“孤独”的属性,致使主体临近本源却永远只能徘徊在“外部”。而“他者”于这一过程介入,超越主体。“隐在场”使主体无法经历存在本身,只能进入“他者”来实现本质的真正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隐在场” 死亡 文学 他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