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仁”与“学”到“仁之学”——谭嗣同《仁学》的两个维度及其关系
1
作者
李训昌
付清爽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1-54,共4页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学"至"仁"、化"学"归"仁",试图把"学"的认知理性和功利实用收摄在"仁"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关于"仁"的新学说。因此,谭嗣同的《仁学》,虽不脱中体西用论的窠臼,但是却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虽是雏形,但却是近代学人会通中西文化而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
学
新仁学
中体西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仁学”研究到“仁学哲学”创作——近30年汉语“仁学”研究趋势述评
2
作者
许兰
《哲学评论》
CSSCI
2016年第1期84-99,共16页
近30年中国大陆汉语学界“仁学”成果极其丰富,有体系性的作者可以三家为代表:唐力权从“场有哲学”的形上学出发,对儒家“仁”的结构和“仁”内部蕴舍的矛盾做出了深刻的阐述,倡导“仁材并建”的人性论,以期为儒家式的民主、科学提供...
近30年中国大陆汉语学界“仁学”成果极其丰富,有体系性的作者可以三家为代表:唐力权从“场有哲学”的形上学出发,对儒家“仁”的结构和“仁”内部蕴舍的矛盾做出了深刻的阐述,倡导“仁材并建”的人性论,以期为儒家式的民主、科学提供思想的出路;牟钟鉴在回顾仁学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新仁学思想体系,为当代各领域的具体问题提供儒家式的解决思路;陈来从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资源出发建构仁学本体论,旨在解决当代中国在伦理道德与社会价值观层面出现的诸多问题.诸家的思想出发点虽然不同,然而都试图以仁学为根基,来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出活化传统思想资源以应对当代社会的学术研究新动向.从哲学创造的角度看,则体现了立足于仁学而从事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思想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
新仁学
场有哲学
仁学本体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仁”与“学”到“仁之学”——谭嗣同《仁学》的两个维度及其关系
1
作者
李训昌
付清爽
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出处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1-54,共4页
文摘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学"至"仁"、化"学"归"仁",试图把"学"的认知理性和功利实用收摄在"仁"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关于"仁"的新学说。因此,谭嗣同的《仁学》,虽不脱中体西用论的窠臼,但是却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虽是雏形,但却是近代学人会通中西文化而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关键词
仁
学
新仁学
中体西用
Keywords
benevolence
study
a
new
study
of
benevolence
the
western
use
of
th
Chinese
style
分类号
B25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仁学”研究到“仁学哲学”创作——近30年汉语“仁学”研究趋势述评
2
作者
许兰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出处
《哲学评论》
CSSCI
2016年第1期84-99,共16页
基金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阐释及其实践路径”(项目编号:14JZD04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近30年中国大陆汉语学界“仁学”成果极其丰富,有体系性的作者可以三家为代表:唐力权从“场有哲学”的形上学出发,对儒家“仁”的结构和“仁”内部蕴舍的矛盾做出了深刻的阐述,倡导“仁材并建”的人性论,以期为儒家式的民主、科学提供思想的出路;牟钟鉴在回顾仁学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新仁学思想体系,为当代各领域的具体问题提供儒家式的解决思路;陈来从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资源出发建构仁学本体论,旨在解决当代中国在伦理道德与社会价值观层面出现的诸多问题.诸家的思想出发点虽然不同,然而都试图以仁学为根基,来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出活化传统思想资源以应对当代社会的学术研究新动向.从哲学创造的角度看,则体现了立足于仁学而从事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思想意图.
关键词
仁
新仁学
场有哲学
仁学本体论
Keywords
benevolence
new
study
of
benevolence
ontology
of
benevolence
field-being
philosophy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仁”与“学”到“仁之学”——谭嗣同《仁学》的两个维度及其关系
李训昌
付清爽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仁学”研究到“仁学哲学”创作——近30年汉语“仁学”研究趋势述评
许兰
《哲学评论》
CSSCI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