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仁”与“学”到“仁之学”——谭嗣同《仁学》的两个维度及其关系
1
作者 李训昌 付清爽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1-54,共4页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学"至"仁"、化"学"归"仁",试图把"学"的认知理性和功利实用收摄在"仁"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关于"仁"的新学说。因此,谭嗣同的《仁学》,虽不脱中体西用论的窠臼,但是却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虽是雏形,但却是近代学人会通中西文化而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仁学 中体西用
下载PDF
从“仁学”研究到“仁学哲学”创作——近30年汉语“仁学”研究趋势述评
2
作者 许兰 《哲学评论》 CSSCI 2016年第1期84-99,共16页
近30年中国大陆汉语学界“仁学”成果极其丰富,有体系性的作者可以三家为代表:唐力权从“场有哲学”的形上学出发,对儒家“仁”的结构和“仁”内部蕴舍的矛盾做出了深刻的阐述,倡导“仁材并建”的人性论,以期为儒家式的民主、科学提供... 近30年中国大陆汉语学界“仁学”成果极其丰富,有体系性的作者可以三家为代表:唐力权从“场有哲学”的形上学出发,对儒家“仁”的结构和“仁”内部蕴舍的矛盾做出了深刻的阐述,倡导“仁材并建”的人性论,以期为儒家式的民主、科学提供思想的出路;牟钟鉴在回顾仁学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新仁学思想体系,为当代各领域的具体问题提供儒家式的解决思路;陈来从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资源出发建构仁学本体论,旨在解决当代中国在伦理道德与社会价值观层面出现的诸多问题.诸家的思想出发点虽然不同,然而都试图以仁学为根基,来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出活化传统思想资源以应对当代社会的学术研究新动向.从哲学创造的角度看,则体现了立足于仁学而从事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思想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仁学 场有哲学 仁学本体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