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焦循的《孟子正义》
1
作者 高雨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焦循的《孟子正义》为清儒新十三经之一,是清代学术的典范之作,同时这部撰述又是焦循一生学术思想的总结之作,集中反映了清代中后期的学术风貌。焦循《孟子正义》的注疏方法典型地体现着清代学术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其注疏方法背后深具思... 焦循的《孟子正义》为清儒新十三经之一,是清代学术的典范之作,同时这部撰述又是焦循一生学术思想的总结之作,集中反映了清代中后期的学术风貌。焦循《孟子正义》的注疏方法典型地体现着清代学术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其注疏方法背后深具思想史的意义。焦循在书中重新确立了《孟子》一书的经典意义,构建了自我的义理之学,实现了对汉宋之学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注疏 宋学 通儒 思想史
下载PDF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瑞 《安顺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2-94,共3页
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之中,顾炎武以其经世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榜样。他勇于针砭当时学术界存在的弊端,痛斥某些学者空谈阔论、沽名钓誉的无耻之举,倡导"博学于文,行己... 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之中,顾炎武以其经世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榜样。他勇于针砭当时学术界存在的弊端,痛斥某些学者空谈阔论、沽名钓誉的无耻之举,倡导"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道德,开启清代经世致用之学风,以其实际行动影响了时人与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经师 人师 学术思想 人格魅力
下载PDF
北宋史学、理学、博学视野中的唐诗论
3
作者 胡建次 《嘉应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85-87,共3页
北宋,在诗话、序跋书信、诗选几种主要的文学批评形式对唐诗的论评之外,一些史学家、理 学家、博学家在考史论文、寓道谈理中,从他们自身所具知识结构、所持批评原则出发,对唐人唐诗也有论 评。他们不同的观照视点,拓展了北宋唐诗论评... 北宋,在诗话、序跋书信、诗选几种主要的文学批评形式对唐诗的论评之外,一些史学家、理 学家、博学家在考史论文、寓道谈理中,从他们自身所具知识结构、所持批评原则出发,对唐人唐诗也有论 评。他们不同的观照视点,拓展了北宋唐诗论评的视域,为宋代唐诗学的成长和发展捐献了血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史学家 理学家 博学家 唐诗之论
下载PDF
通儒无声品自高——近现代诗文名家何振岱之我见
4
作者 蔡德贵 《闽江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6,共6页
近代福州文人何振岱,擅长作诗填词,并精通书画,琴艺亦属上乘。何振岱在世时便以诗文名世,其词作、楹联均称佳作,诗论亦富有个人特色。他不仅学问渊博扎实,而且品格高尚,教书育人极为严谨,堪称近现代史上的一位通儒。
关键词 何振岱 诗词创作 书法作品 训导弟子 通儒
下载PDF
“士大夫之学”视野下的曾国藩“奇偶互用”说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3,共13页
曾国藩在奠定“士大夫之学”学术规模的过程中,根植《易传·系辞》的宇宙观和张载的辩证观,依据韩愈“孔墨相用”说而提出“奇偶互用”说。相较清中叶以来“奇偶相生”“奇偶相杂迭用”“骈散相成”“奇偶相间”“奇偶相参错综”等... 曾国藩在奠定“士大夫之学”学术规模的过程中,根植《易传·系辞》的宇宙观和张载的辩证观,依据韩愈“孔墨相用”说而提出“奇偶互用”说。相较清中叶以来“奇偶相生”“奇偶相杂迭用”“骈散相成”“奇偶相间”“奇偶相参错综”等说,“奇偶互用”说确立“奇”为本位、以“奇”兼“偶”的体用关系,主要从行气运辞、天授人事的角度记述奇偶,重塑韩愈古文在学术分途中的连接作用与在文体演变中的典范价值。该说完善并发展了姚鼐“文分阴阳”说,试图纠正桐城理论阴阳分判、偏于阳刚,而创作失之阴柔的流弊。曾国藩大胆接受富有争议的“孔墨相用”说,体现了其在晚清大变局中,借助韩愈归本经子、博学于文的“大贤君子之道”,复兴修己治人、经世致用的大人之学的淑世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晚清 士大夫之学 骈散合一论 韩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