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方法和固定部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清彬 东耀峻 +2 位作者 李祖兵 赵吉宏 董福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6-699,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固定方法和部位特点。方法:对从1990-11~2004-12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救治、资料完整、行手术治疗的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交通事故是导致颧骨复合体发生骨折... 目的:回顾性分析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固定方法和部位特点。方法:对从1990-11~2004-12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救治、资料完整、行手术治疗的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交通事故是导致颧骨复合体发生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152例手术复位固定患者中,有10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必要时,附加小切口),44例单纯采取局部小切口;有123例采取钛板坚固内固定,22例采用单纯钢丝栓结;其余7例未做固定。固定部位:共应用328块钛板,其部位分布为颧额缝96块、颧颌缝及颧牙槽嵴45块、颧颞缝92块,骨折断端95块。术后随访平均3年(6~72个月),96.9%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冠状切口(必要时候,附加小切口)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固定方式:坚固内固定逐渐替代了钢丝固定;固定部位主要集中于颧骨复合体区的水平力柱和垂直力柱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固定方法 固定部位 力柱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处理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耀武 刘彦普 +3 位作者 于擘 易玉龙 彭品祥 张浚睿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2-424,共3页
目的 :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致伤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方法 :通过病案记录研究 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复位质量及面部外观评价依据临床观察及影像学检查。随访 3~ 12个月。结果 :79例患者中 87.3 %为男性 ,主要是 2 0~ 4 0岁... 目的 :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致伤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方法 :通过病案记录研究 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复位质量及面部外观评价依据临床观察及影像学检查。随访 3~ 12个月。结果 :79例患者中 87.3 %为男性 ,主要是 2 0~ 4 0岁的青壮年 ,占 73 .5 %。交通伤为主要致伤原因 ,占 5 8.2 % ,其次为暴力伤 ( 15 .2 % )。颧面畸形、眼球内陷、复视、张口受限、咬合错乱发生率分别为 83 .5 %、2 4 .1%、19.0 %、60 .8%、3 5 .4 %。神经损伤以眶下神经为主 ,占 4 1.8% ,其次为面神经 ,占 13 .9%。最常用的手术进路为冠状切口 +前庭沟切口 ( 3 0 .4 % ) ,其次为单纯冠状切口 ( 2 2 .8% )。 4 0 .5 %的患者应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 ,2 0 .3 %的患者将小型钛板固定技术与钢丝结扎结合使用。74例患者获得了满意的颧面部外形。3例患者术后仍有轻度复视及眼球内陷。所有咬合错乱的患者均获得功能性咬合。结论 :颧骨复合体骨折有多种治疗方法 ,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应用冠状切口或辅加其它切口进路及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坚固内固定 冠状切口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径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清彬 东耀峻 +1 位作者 李祖兵 赵吉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3-415,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复位径路。方法:对1990-11~2004-12在我院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交通事故是导致颧骨复合体发生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152例患者中,有20例单... 目的:回顾性分析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复位径路。方法:对1990-11~2004-12在我院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交通事故是导致颧骨复合体发生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152例患者中,有20例单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全冠状切口8例,一侧冠状切口12例),3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切口(全冠状切口12例,一侧冠状切口26例),有32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切口+眶周小切口(全冠状切口15例,一侧冠状切口17例),有1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切口+眶周小切口+其他小切口(全冠状切口10例,一侧冠状切口8例),44例单纯采取局部小切口;术后随访平均3年(6~72个月),152例患者中得到随访的有129例(84.8%),治疗效果I级45例(占34.8%);II级72例(占55.8%);III级12例(占9.3%)。117例(117/129,90.7%)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冠状切口(必要时附加小切口)和单纯局部小切口在不同适应证中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复位径路 冠状切口
下载PDF
眶下径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4
4
作者 沈海平 周建国 +1 位作者 沈燕 黄丽娟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21-322,共2页
目的 对眶下径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 6 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作临床分型 ,经眶下径路作开放整复加微型钛板坚强固定手术。结果  (1)眶下径路术野暴露充分 ;(2 )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快、对位精确 ;(3)微型钛... 目的 对眶下径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 6 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作临床分型 ,经眶下径路作开放整复加微型钛板坚强固定手术。结果  (1)眶下径路术野暴露充分 ;(2 )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快、对位精确 ;(3)微型钛板固定坚固 ;(4 )无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5 )疗效优良率达 96 9%。结论 眶下径路适宜于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眶下径路 坚强内固定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祖兵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193-196,共4页
颧骨复合体骨折(zygomatic complex fractures,ZCF)是颌面部常见的骨折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随着"功能与外形双项标准"的提出,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开放治疗逐渐... 颧骨复合体骨折(zygomatic complex fractures,ZCF)是颌面部常见的骨折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随着"功能与外形双项标准"的提出,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开放治疗逐渐增多。本文介绍了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规范治疗做一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骨折 骨折固定 复位
原文传递
冠状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殷卫红 戚道一 +2 位作者 王力敏 刘静明 朱正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6-678,共3页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和固定术中应用冠状切口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减少并发症的措施。方法8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应用单纯冠状切口为36.9%、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为32.1%、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前庭沟切口为16.7%和冠...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和固定术中应用冠状切口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减少并发症的措施。方法8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应用单纯冠状切口为36.9%、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为32.1%、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前庭沟切口为16.7%和冠状切口+前庭沟切口为14.3%。术中患者均使用微型钛板或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对于眶底骨折出现眼球内陷的患者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进行眶底重建。结果84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术后随访3个月到2年,无面神经永久性损伤,术后所有咬合关系紊乱的患者均达到功能性咬合。通过训练后张口度得到满意恢复。8例患者术后患侧颧弓处仍稍显膨隆。术后眼球内陷只有1例仍大于3mm,其余均恢复满意。结论颧骨复合体骨折使用头皮冠状切口时,熟练掌握颞部的解剖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仔细保护神经及血管结构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切口 颧骨复合体 骨折 坚强内固定
下载PDF
小切口、三维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43例临床评价 被引量:13
7
作者 徐兵 史俊 +2 位作者 唐友盛 沈国芳 卢晓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观察小切口、三维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经术前X线片、CT或三维CT成像确诊后,全麻下取眉弓外、同侧口腔前庭沟切口,复位后分别进行颧额缝、眶下缘、颧上颌缝三维方向的金属小钛板坚强内... 目的:观察小切口、三维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经术前X线片、CT或三维CT成像确诊后,全麻下取眉弓外、同侧口腔前庭沟切口,复位后分别进行颧额缝、眶下缘、颧上颌缝三维方向的金属小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2例患者颧骨突度略显不足;3例患者术后张口度<3.5cm,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张口训练后,张口度恢复正常;2例患者有眶下区(患侧上唇)麻木。结论:本手术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损伤,而且达到了三维方向坚强内固定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内固定 骨折
下载PDF
210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清彬 东耀峻 +1 位作者 李祖兵 赵吉宏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210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从1990年11月至2002 年12月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10例颧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 210 例中,有152例手术复位,其中有108例采... 目的 回顾性分析210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从1990年11月至2002 年12月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10例颧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 210 例中,有152例手术复位,其中有108例采用头皮冠状切口,18例采用Gillie′s切口,微型切口17例,口内前庭沟切 口5例,其余4例采用其它小切口。152例中,118例采用钛板坚固内固定,5例钛板坚固内固定辅以钢丝固定,22 例采用单纯钢丝栓结;其余7例未做固定。术后随访平均2年(6~72个月),96.9%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 果。结论 颧骨骨折的致伤原因主要以交通伤为主,治疗原则已经由“改善功能,兼顾外形”发展到“功能与外形双 项标准”;坚固内固定效果优于并且已经替代钢丝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骨折 钢丝固定 临床回顾 颧骨骨折 钛板坚固内固定 切口 交通伤 外形 替代
下载PDF
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 被引量:12
9
作者 姚正廷 王育新 +1 位作者 赵军 马志方 《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356-360,共5页
目的探讨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过程中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口腔颌面外科15例使用局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行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5例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 目的探讨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过程中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口腔颌面外科15例使用局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行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5例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面形理想,面部对称,开口度恢复正常,眼球运动正常,复视消失。结论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位置隐蔽、复位精确、固定可靠,对于非粉碎性或非陈旧性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小切口 口内切口 颧骨复合体骨折
下载PDF
头颌部弹力套的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谭玉莲 彭国光 +6 位作者 王科 蔡润婵 吴美珍 凌舒文 庞宏 王世容 彭丽云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24-1525,共2页
目的评价头颌部弹力套在颧骨复合体骨折及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口腔医疗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颧骨复合体骨折及下颌骨髁突骨折术后患者作为实验组,使用头颌部弹力套;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 目的评价头颌部弹力套在颧骨复合体骨折及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口腔医疗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颧骨复合体骨折及下颌骨髁突骨折术后患者作为实验组,使用头颌部弹力套;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相同骨折位置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普通弹力头套,评价两组的切口愈合情况、患者舒适度和护士换药时间。结果实验组在以上3个评价指标方面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颧骨复合体骨折及下颌骨髁突骨折术后患者使用头颌部弹力套切口愈合好、舒适度高且换药操作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颌部弹力套 颧骨复合体骨折 颌骨髁突骨折
原文传递
Mimics软件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维CT图像中的测量与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曾勇 张纲 +2 位作者 雷涛 吴小波 谭颖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并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方法收集需要手术治疗的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20例,术前摄颌面部三维CT,利用Mimics软件对双侧颧骨复合体与邻近骨骼解剖标志点中选取的同样两点之间的距离和选取同样... 目的探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并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方法收集需要手术治疗的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20例,术前摄颌面部三维CT,利用Mimics软件对双侧颧骨复合体与邻近骨骼解剖标志点中选取的同样两点之间的距离和选取同样的三点之间的角度进行测量分析,计算患侧与健侧之间的差值,以此为骨折移位数据指导手术。术后复查CT并测量各段距离和角度,评价复位效果。结果1)颧骨复合体骨折时,颧骨体骨折块多向后、向内移位。术后患侧与健侧比较,骨折段移位距离差值减少至2 mm以内,角度差值减少至1°以内,复位达到三维对称,开口及咬合功能恢复好,手术效果满意。2)健侧的颧弓突点水平角和颧突点水平角数据呈正态分布,分别为138.50°±1.15°和132.72°±0.89°。结论三维CT测量可以实现对颧骨复合体空间移位的定量测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复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骨折 三维CT测量 MIMICS软件 头影测量
下载PDF
下睑缘外眦切口切开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 被引量:10
12
作者 田荣祥 蔡天刚 +1 位作者 任玉峰 蔡现良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53-354,共2页
目的:探讨下睑缘外眦小切口配合口腔前庭沟切口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的效果。方法:分析25例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采用面部小切口切开坚强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愈后面部无明显畸形,面中部突度恢复,无复视,无睑外翻、... 目的:探讨下睑缘外眦小切口配合口腔前庭沟切口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的效果。方法:分析25例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采用面部小切口切开坚强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愈后面部无明显畸形,面中部突度恢复,无复视,无睑外翻、溢泪,张口度恢复正常。5例遗留面中部麻木。结论:采用下睑缘外眦小切口配合口腔前庭沟切口可以达到三维立体固定颧骨复合体的效果,手术创伤小,操作过程简单,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上颌骨复合体 骨折 小切口 坚强内固定
下载PDF
颞部发际前缘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庆福 王凡 +2 位作者 应凯 李静平 徐美丹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颞部发际前缘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ZCF)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优势和效果。方法:沿颞部发际前缘作纵行切开分离,注意保护跨越颧弓的面神经颧、额支,横向切开颧弓表面深筋膜和骨膜,暴露骨折部位。A1型病例仅采用颞部发际前缘... 目的:探讨颞部发际前缘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ZCF)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优势和效果。方法:沿颞部发际前缘作纵行切开分离,注意保护跨越颧弓的面神经颧、额支,横向切开颧弓表面深筋膜和骨膜,暴露骨折部位。A1型病例仅采用颞部发际前缘切口,B、C型病例配合眶周及口腔前庭等小切口,利用该切口撬动整个颧骨体复位,重建颧骨体外形轮廓。精确复位后,采用微型钛板作坚强内固定。不作头皮冠状切口。结果:99例107侧ZCF患者术后疗效优良率达86.0%。颞部发际前缘切口均一期愈合。面神经颧、额支麻痹引起的暂时性瘫痪率为24.3%,6个月内全部恢复,无永久性面瘫发生。结论:颞部发际前缘切口具有术野清晰,操作方便,创伤小,出血少,提高复位固定准确性及瘢痕隐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部发际前缘切口 颧骨复合体骨折 坚强内固定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路径探讨 被引量:9
14
作者 尹刚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总结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术的手术路径和效果。方法:对2005-11—2011-05在我院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7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的手术路径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在76例患者中,有4例颞部切口,有2例前庭沟切口,有26例单纯... 目的:总结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术的手术路径和效果。方法:对2005-11—2011-05在我院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7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的手术路径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在76例患者中,有4例颞部切口,有2例前庭沟切口,有26例单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有1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有9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结膜囊切口,有5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沟切口,有12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切口+下睑缘切口。术后随访平均3年(6~48个月)。结果:76例患者中随访3年的有61例(80.2%),治疗效果Ⅰ级22例(占36.0%);Ⅱ级35例(占57.3%);Ⅲ级4例(占6.3%)。55例(55/61,90.1%)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冠状切口(必要时附加小切口)和单纯局部小切口在不同适应证中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手术路径
下载PDF
局部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9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孙旭 郭澍 +1 位作者 孙强 张双溢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726-728,共3页
目的 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探讨局部小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对9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颧弓表面、眉尾、眶下缘及口内前庭沟等部位切口,将骨折复位后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 目的 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探讨局部小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对9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颧弓表面、眉尾、眶下缘及口内前庭沟等部位切口,将骨折复位后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的伤口均Ⅰ期愈合,瘢痕微小,无面神经损伤发生.随访6 ~15个月,其中2例出现术后张口困难,经功能锻炼后张口度恢复正常;5例患者自觉双侧面形不对称,取出内固定后自觉面形对称满意.结论 局部小切口手术进路可以通过微小创口获得清晰的术野,减少了术中出血;其精确的复位和微小的瘢痕使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后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骨折 小切口 内固定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头颅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玉华 唐友盛 +6 位作者 徐兵 史俊 彭玲玲 卢秋宁 乔建功 李刚 赵颖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从2002-2004年,收集9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进行三维螺旋CT检查,将数据文件通过MIMICS软件转换成快速成型设备读取文件的通用格式,在快速成型机上...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从2002-2004年,收集9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进行三维螺旋CT检查,将数据文件通过MIMICS软件转换成快速成型设备读取文件的通用格式,在快速成型机上制做头颅模型。在模型上补充诊断,模拟截骨复位固定,并预制钛板及制作中间模板等,以此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模型指导和预测。根据模型外科,在全麻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利用中间模板协助复位固定。术后复查CT,并利用相关软件测量与术前对比分析,评定疗效。结果:所有9例行头颅模型外科患者术前和术中诊断完全符合,手术复位效果良好,手术后面型恢复满意。术后检查并行测量发现颧骨复位完全,两侧达到三维对称,张口度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应用CAD/CAM技术得到的实体模型在术前明确了诊断,并可在模型上进行手术预测,为手术入路和复位方向及距离提供精确数据。但此方法术前周期长,费用高,限制了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骨折 CT测量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坚固内固定
下载PDF
以上颌窦为基准的三维CT测量对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秀景 王双义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 :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建立以上颌窦为基准的三维CT测量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 :收集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并需要手术的患者17例,术前做上颌骨、颧骨三维CT扫描,观察上颌窦形态的改变,并在CT工作站上应用相关软件,以双侧上颌... 目的 :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建立以上颌窦为基准的三维CT测量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 :收集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并需要手术的患者17例,术前做上颌骨、颧骨三维CT扫描,观察上颌窦形态的改变,并在CT工作站上应用相关软件,以双侧上颌窦的标志点为基准对颧骨高点的内外、前后及上下距离测量,根据差值算出颧骨高点在各向的移位程度并指导手术复位。术后复查CT观察上颌窦形态的恢复并用同样方法测量,对比双侧数据的差值,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7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术前均存在上颌窦后外侧壁和前壁的骨折并移位,其中有2例合并存在上颌窦内侧壁的骨折。CT测量结果显示:手术前患侧颧骨高点以向后移位为主(平均4.40 mm),多伴有向外移位(平均4.08 mm),向下移位(平均2.03 mm),仅个别患者向内移位。术后所有患者上颌窦形态基本恢复,在三个方向上的移位基本消失或减少至2 mm,对三个方向上的移位进行手术前后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部外形及张口功能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三维CT测量可以观察颧骨复合体骨折上颌窦形态的改变,以上颌窦为基准的三维CT测量可以实现颧骨高点在三维空间上的移位的定量测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复位和疗效的评判具有指导意义,术中及术后上颌窦形态的恢复可以作为复位成功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上颌窦
下载PDF
半冠状切口联合前庭沟切口治疗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贺祖武 王雨新 《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729-732,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有效方法及并发症。方法对46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行冠状切口联合前庭沟切口,暴露眶下缘、颧额缝、颧颞缝以及颧牙槽嵴,复位后在颧额缝、颧颞缝及颧牙槽嵴3点行坚强内固定,术后随访1-30个月,对... 目的探讨治疗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有效方法及并发症。方法对46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行冠状切口联合前庭沟切口,暴露眶下缘、颧额缝、颧颞缝以及颧牙槽嵴,复位后在颧额缝、颧颞缝及颧牙槽嵴3点行坚强内固定,术后随访1-30个月,对其疗效以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骨折一期愈合,面部外形以及张口度得到恢复,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冠状切口联合前庭沟切口能充分暴露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点固定能有效恢复面部三维结构以及张口度,避免睑下缘切口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骨折 冠状切口 前庭沟切口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彭布强 高振杰 +2 位作者 申露露 郝保平 蔡明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在各类颧骨复合体骨折坚固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将87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分别应用改良冠状切口(42例)与传统切口(45例)进行复位和固定,对比分析改良冠状切口的优越性、可能并发... 目的:探讨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在各类颧骨复合体骨折坚固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将87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分别应用改良冠状切口(42例)与传统切口(45例)进行复位和固定,对比分析改良冠状切口的优越性、可能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结果:改良组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3~6个月,面部瘢痕不明显,开口度恢复理想,咬合关系正常,术后秃发率及颞部凹陷率较低,无1例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传统组中,2例术后第5天出现创区感染,切口延期愈合,术后肿胀反应明显;4例患者术后3月时仍存在面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秃发率及颞部凹陷率较高。结论:改良冠状切口较传统切口具有切口隐蔽、术野暴露好、复位精确、美观效果好、面神经损伤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冠状切口 颧骨复合体骨折 坚固内固定 面神经 腮腺上极 颞筋膜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导航下颧上颌骨骨折复位固定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守卫 钱浩亮 +5 位作者 江宏兵 程杰 杜一飞 郭松松 叶金海 袁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8-663,共6页
目的:介绍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下的颧上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技术,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例单侧颧上颌骨骨折的患者,术前拍摄锥形束CT(CBCT)并将数据导入Accu Navi软件,采用镜像原理规划骨折复位,实时导航技术对术中骨折端复位进... 目的:介绍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下的颧上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技术,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例单侧颧上颌骨骨折的患者,术前拍摄锥形束CT(CBCT)并将数据导入Accu Navi软件,采用镜像原理规划骨折复位,实时导航技术对术中骨折端复位进行精确指导。术后1个月拍摄CBCT,在横断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3个维度上,测量患侧和健侧参考点间的差值,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通过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成功完成所有患者的复位固定;术前CT数据分析显示患侧与健侧差值范围0.037~9.257 mm,术后数据分析显示患侧与健侧差值范围0.000~3.490 mm,术后较术前差值明显减小(P<0.001),提示术后复位良好;术前各维度健患侧差值2~4 mm比例为33.9%(61/180),4~6 mm比例为7.8%(14/180),>6 mm比例为6.1%(11/180);术后各维度上健患侧差值均<4 mm,其中2~4 mm比例为3.3%(6/180)。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可用于指导颧上颌骨骨折的精准复位,在三维方向上获得满意的面部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导航 颧上颌骨 骨折 复位 坚固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