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路路域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8
1
作者 董炜华 殷秀琴 +2 位作者 顾卫 江源 刘继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78-685,共8页
通过对半干旱典型草原地带公路路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即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表明,当原有的土壤—植被受到彻底破坏后,大型土壤动物也随之消失;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土壤—植被系统的依存程度要较大型土壤动物小得多,即便土壤... 通过对半干旱典型草原地带公路路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即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表明,当原有的土壤—植被受到彻底破坏后,大型土壤动物也随之消失;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土壤—植被系统的依存程度要较大型土壤动物小得多,即便土壤—植被系统受到彻底破坏,中小型土壤动物也能存活。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动物的类群和密度明显增加,植被发育顶级阶段两个生境的土壤动物类群和密度存在差异。植被恢复阶段和植被发育顶级阶段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差异较小。鞘翅目土壤动物与全部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鞘翅目土壤动物对研究区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全磷、全钾和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平均灰色关联系数较大,说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与这几个主要因子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植被演替 公路路域 卓资山
下载PDF
桌贺地区石炭纪沉积与聚煤特征
2
作者 朱如凯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5,共5页
桌子山—贺兰山地区石炭纪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碎屑岩层,含少量碳酸盐岩夹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中统靖远组、羊虎沟组和上统太原组。该沉积为一套包括水下三角洲平原,上、下三角洲平原等三角洲沉积体系。区内备组段均含煤,其中以上三角洲... 桌子山—贺兰山地区石炭纪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碎屑岩层,含少量碳酸盐岩夹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中统靖远组、羊虎沟组和上统太原组。该沉积为一套包括水下三角洲平原,上、下三角洲平原等三角洲沉积体系。区内备组段均含煤,其中以上三角洲平原成煤条件最好,煤层稳定,厚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石炭纪 聚煤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奥陶纪盆地原型:来自贺兰山和桌子山地区奥陶系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振涛 周洪瑞 +4 位作者 王训练 景秀春 张永生 袁路朋 沈智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41-1061,共21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贺兰山—桌子山地区奥陶纪盆地原型一直存在争议。因此,作为连接盆地与造山带的纽带,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的沉积响应特点理应引起重视。贺兰山—桌子山地区奥陶系沉积组合普遍存在二元结构,即下部以发育台地相...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贺兰山—桌子山地区奥陶纪盆地原型一直存在争议。因此,作为连接盆地与造山带的纽带,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的沉积响应特点理应引起重视。贺兰山—桌子山地区奥陶系沉积组合普遍存在二元结构,即下部以发育台地相碳酸盐岩为特征,上部发育一套复理石沉积,代表了盆地原型从伸展向敛合发展的不同阶段。本文选取贺兰山—桌子山盆地东、西缘奥陶系两个代表性的剖面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的古地理背景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通过野外露头的详细描述和岩石薄片矿物组分的鉴定,揭示了桌子山地区奥陶纪沉积环境的演变序列和贺兰山地区樱桃沟组的事件沉积特征。借助本文部分作者在桌子山地区同步采样获取的牙形石化石的最新成果,确定了桌子山地区奥陶系二元沉积组合界线处的精确时限为牙形石生物带Pygodus anserinus结束的位置,时间上为晚奥陶世桑比期最早期,接近中、上奥陶统界线的年龄(458.4±0.9 Ma,ICG 2014),这与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构造转换面(或是盆山转换面)的时限一致。通过对比研究认为樱桃沟组与其下伏地层构成的被动大陆边缘—复理石沉积序列结构实为前陆盆地序列,代表了贺兰山地区于中奥陶世已进入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樱桃沟组复理石沉积序列中多套滑塌角砾岩夹层的存在和显微研究表明阿拉善陆块(?)逐渐靠近华北陆块过程中可能从阿拉善陆块(?)东缘(被动大陆边缘)垮塌的产物。而桌子山剖面奥陶系相同的二元沉积结构,同样对应了Sinclair前陆盆地地层模型的前两个阶段,暗示当时前陆盆地业已影响到了桌子山地区。综合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纪构造体制由伸展转换为敛合的时限可能代表了阿拉善陆块与华北板块发生了初始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贺兰山 桌子山 沉积组合 前陆盆地 樱桃沟组
下载PDF
内蒙桌子山地区凝结水对岩溶地下水补给的探讨 被引量:14
4
作者 梁永平 阎福贵 +1 位作者 侯俊林 王维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0-323,共4页
内蒙古桌子山区为西北干旱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不足200mm。区内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中岩溶水是当地重要供水水源。该区岩溶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关系图表明,其样点基本分布在当地雨水线左上方,存在明显的反向“氧漂移”现象,这种现象在作者... 内蒙古桌子山区为西北干旱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不足200mm。区内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中岩溶水是当地重要供水水源。该区岩溶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关系图表明,其样点基本分布在当地雨水线左上方,存在明显的反向“氧漂移”现象,这种现象在作者所见到我国北方多数岩溶泉域岩溶地下水的同位素分布是唯一的。通过本区特定的气候、水文地质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分析认为,本区岩溶地下水中可能存在凝结水的补给,这一观点在2004年8月30日清晨的露水同位素取样分析后得到了进一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桌子山地区 岩溶地下水 凝结水补给 同位素
下载PDF
桌子山地区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的制约 被引量:14
5
作者 吴素娟 张永生 邢恩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60-1873,共14页
子山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保留相对完整的奥陶统地层。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中-上奥陶统乌拉力克组16件碎屑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对碎屑岩的源区特征和形成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拉力克组碎屑岩主要为成熟度较低... 子山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保留相对完整的奥陶统地层。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中-上奥陶统乌拉力克组16件碎屑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对碎屑岩的源区特征和形成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拉力克组碎屑岩主要为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屑岩,SiO2 为 62.74%~85.47% , K2O/Na2O比值为2.2~12.9,tFe2O3+MgO值为2.6%~7.21%。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呈现轻稀土富集、 重稀土平坦和 Eu、 Ce 负异常特征。砂岩风化蚀变指数(CIA)为 66~75,反映温暖、湿润条件下中等的化学风化程度。Zr /Sc 和 Th /Sc 比值共同表明乌拉力克组的碎屑组成不具备“沉积再旋回” 的特征。砂岩物源区组成判别图研究表明,乌拉力克组碎屑岩的物源区主要出露长英质沉积岩。砂岩形成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及特征指数分析表明,乌拉力克主要形成于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相关沉积盆地,具有多物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桌子山地区 乌拉力克组 物源 构造环境
下载PDF
从桌子山剖面看华北地台西缘奥陶系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文华 苏景学 魏文懂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31,共4页
采用野外观察描述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分析了桌子山剖面奥陶系各组地层沉积相特征 ,得到了沉积环境的垂向变化和横向迁移规律 .以桌子山剖面奥陶系沉积相研究为基础 ,结合相邻层次层序关系模式 ,建立了华北地台西缘奥陶系层序... 采用野外观察描述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分析了桌子山剖面奥陶系各组地层沉积相特征 ,得到了沉积环境的垂向变化和横向迁移规律 .以桌子山剖面奥陶系沉积相研究为基础 ,结合相邻层次层序关系模式 ,建立了华北地台西缘奥陶系层序地层学模式 ,华北地台西缘奥陶系由 3级层序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桌子山剖面 华北地台 地层 沉积相 层序地层学模式
下载PDF
内蒙古西桌子山新生代以来自然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秦树辉 韩秀珍 郝润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0年第4期307-311,共5页
以分布在内蒙古西桌子山及其邻近地区的珍稀植物群的生态环境演变为主线 ,根据古地质、古气候、古土壤、古生物等地史文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 ,综合分析论述了该地区在新生代以来的生态环境变迁与植物群变化的关系 。
关键词 新生代 生态环境演变 生态环境变迁 植物群变化
下载PDF
内蒙古西桌子山及其邻近地区珍稀植物群分布现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秦树辉 郝润梅 +1 位作者 韩秀珍 赛西雅拉图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9年第S1期135-138,共4页
本文结合野外实地考察,重点介绍了内蒙古西桌子山及其邻近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群的区系特征、分布现状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 西桌子山 珍稀植物群 分布现状
下载PDF
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砾屑灰岩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俊 何幼斌 +3 位作者 肖彬 王宁 苑伯超 罗进雄 《地球科学期刊(中英文版)》 2013年第4期119-127,共9页
以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砾屑灰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从沉积背景、岩性、结构和构造等方面分析了砾屑灰岩的特征,探讨了其成因。通过对乌拉力克组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乌拉力... 以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砾屑灰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从沉积背景、岩性、结构和构造等方面分析了砾屑灰岩的特征,探讨了其成因。通过对乌拉力克组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乌拉力克组沉积环境为深水斜坡一盆地环境。乌拉力克组大套页岩中所夹的砾屑灰岩呈块状,内部不具层理,砾屑大小混杂,无分选,无粒序,反映了碎屑流沉积特征。中奥陶世期间,贺兰坳拉谷发生强烈裂陷,在贺兰坳拉谷边缘发育碳酸盐重力流沉积,主要受同生断裂控制。贺兰地堑具有南强北弱的特征,桌子山地区同生断裂的构造强度相对不大,因此所形成的斜坡坡度不大,碎屑流沉积总体上不是十分发育。上斜坡坡度较大,为沉积物过路带。砾屑灰岩主要沉积于下斜坡,少数被搬运至盆地边缘,甚至盆地中,但是被搬运至不同位置的砾屑灰岩在发育规模、对下伏地层的侵蚀程度、颗粒大小和磨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下斜坡处沉积的砾屑灰岩规模大,底部具有明显的截切面,颗粒大且磨圆差;到盆地处时,由于远离物源区,砾屑灰岩规模小,底部平坦,颗粒小且磨圆相对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桌子山地区 乌拉力克组 砾屑灰岩 碎屑流沉积 沉积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