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颂的和谐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开梅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44-47,共4页
《诗经》三颂的出现标志着颂体文学的诞生。而其中的《周颂》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贵族的政治统治理念。尤其周颂中的“忠孝”和谐理念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其中的不少因素是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 《诗经》三颂的出现标志着颂体文学的诞生。而其中的《周颂》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贵族的政治统治理念。尤其周颂中的“忠孝”和谐理念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其中的不少因素是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在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不仅对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繁荣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的培养,对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恪尽职守的公仆精神的树立,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周颂 和谐理念 忠孝 现实意义
下载PDF
殷周祭祖礼的因革与《周颂》的礼乐性质 被引量:3
2
作者 马银琴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1期38-50,共13页
《周颂》中不见祭祀周穆王及后世诸王的颂歌,这与周代祭祖礼的发展演变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殷周对抗之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一方面消解了殷人天命神权的合法性,同时也让周人失去了“天宗上帝”的必然庇护。周人的先祖,尤其... 《周颂》中不见祭祀周穆王及后世诸王的颂歌,这与周代祭祖礼的发展演变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殷周对抗之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一方面消解了殷人天命神权的合法性,同时也让周人失去了“天宗上帝”的必然庇护。周人的先祖,尤其是文王与武王在不断被歌颂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周人实际上的保护神。但从祭祖礼的角度而言,周初一方面损益殷礼创造“配天而祭”的祭祖礼仪,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又遵循着“祭不过三代”、重视近世祖先的习俗。随着时世推移,文王、武王先后超出了近世三代之祖的祭祀范围,而政治上仍然存在着推崇文武的强烈需求。于是,融会整合两种礼俗,推尊文王、武王为“百世不祧之祖”的昭穆制度应时而生。通过昭穆制度,周初就已成熟的祖神分离思想最终落实在礼的实践层面上,通过神化后稷、文王、武王以配天的郊祭与专祭祖先并重视三代近祖的庙祭表现出来。这一次对祭祖礼的融会整合,确立了周人礼乐精神中“雅”“颂”分立的核心本质,以告功娱神为目的郊祭之乐“颂”随着郊祭礼仪的稳定趋于定型,以“立政”为目的、“言王政之所由兴废”的“雅”乐由此开始走上繁荣兴盛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颂》 祭祖礼 昭穆制度 郊祭 庙祭
下载PDF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释读管见 被引量:1
3
作者 祝秀权 《文学与文化》 2018年第1期97-101,共5页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只有"周公作多士敬毖"和"成王作敬毖"是"序"语,两"琴舞九絉"当各自归下文,连"元入启曰"读。《周公之琴舞》之诗篇与《周颂·敬之》是根据同一底本而创作的...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只有"周公作多士敬毖"和"成王作敬毖"是"序"语,两"琴舞九絉"当各自归下文,连"元入启曰"读。《周公之琴舞》之诗篇与《周颂·敬之》是根据同一底本而创作的不同版本,而不是同一创作版本的不同流传。楚人在据周公、成王原有的言辞创作诗歌时,必然会带上楚国诗歌的特点,这就是《周公之琴舞》的来源,也是它与《周颂·敬之》之异同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之琴舞 周颂 敬之
下载PDF
从舞容与颂诗的关系看《大武》在典礼中的运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全志 《音乐探索》 CSSCI 2012年第4期42-48,共7页
《大武》舞容与颂诗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学者从舞容所代表的意义去考察《大武》所用颂诗的方法是不合适的。《礼记》孔子与宾牟贾的对话、《左传》"季札观乐"、诸侯各国对《大武》的僭越行为等,都说明《大武》舞容与所用... 《大武》舞容与颂诗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学者从舞容所代表的意义去考察《大武》所用颂诗的方法是不合适的。《礼记》孔子与宾牟贾的对话、《左传》"季札观乐"、诸侯各国对《大武》的僭越行为等,都说明《大武》舞容与所用颂诗之间存在一定的游离关系。从舞容与颂诗之间游离的角度来看《大武》的用诗情况,会更加清晰明了。在具体的祭祖典礼中,从三献起开始演奏《大武》乐,《周颂》中的祭祖诗根据不同的祭祀种类和对象进行分分合合。在"九献"之内,《大武》作为祭祖诗的背景音乐,并不限制或影响新的祭祖诗的产生。"九献"之后,天子亲帅群臣舞《大武》,此时歌唱《维清》、《武》、《酌》三首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武》 舞容 《周颂》 祭祖诗 祭祖程序
下载PDF
《诗经·周颂》二题
5
作者 祝秀权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241-243,274,共4页
《诗经·周颂》主要有两个特征:一、形式特征:不分章节,篇幅短小,言辞古奥;二、情感特征:一种宗教情感。
关键词 周颂 形式特征 情感特征
下载PDF
《周颂》的“雅颂”思想探究
6
作者 胡吉星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3期43-46,共4页
学界对《周颂》的研究存在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周颂》的价值需要以"雅颂"思想为切入点,重新加以探讨。《周颂》充满着"雅颂"思想,其"雅颂"思想呈现出较明显的伦理化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对"... 学界对《周颂》的研究存在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周颂》的价值需要以"雅颂"思想为切入点,重新加以探讨。《周颂》充满着"雅颂"思想,其"雅颂"思想呈现出较明显的伦理化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德"观念和"孝"观念的颂扬。与之前的颂歌相比,《周颂》的"雅颂"思想有进步性,并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颂 雅颂思想 伦理化
下载PDF
泰州市北宋墓群清理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为刚 潘耀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1-36,共6页
1999年在泰州市东郊抢救性地清理了一处宋代墓葬群,这是泰州地区第二次发现宋代墓葬,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漆器、成套的文房用品和标有墓主姓名的买地券,为研究宋代泰州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泰州宋墓 漆器 文房用品
下载PDF
由它簋盖铭文说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差寺王聪明”句的解读——兼申“成王作”中确有非成王语气《诗》 被引量:3
8
作者 宁镇疆 《出土文献》 2020年第4期53-63,156,共12页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差寺王聪明"句,传统多读"差寺"为"佐事"或"佐持"。本文结合它簋盖铭文相近辞例,认为其中"差"当读为语词"嗟","寺"当读为"时",...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差寺王聪明"句,传统多读"差寺"为"佐事"或"佐持"。本文结合它簋盖铭文相近辞例,认为其中"差"当读为语词"嗟","寺"当读为"时",理解为近指代词"是",故此句当断读为"嗟!寺(时)王聪明"。由此断读,可知这明显是他人称颂时王的口吻,而此句又居"成王作"之第八启中,这说明李学勤先生当初判断"成王作"组诗中也有非成王语气确有道理。由此出发,关于《周公之琴舞》组诗的结构其实还有需要重新探讨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之琴舞》 它簋 寺王 《周颂》
下载PDF
从刘展到来瑱——论唐肃、代时期维持江、淮转运线路的努力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政儒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1-52,共12页
本文通过对发生在唐肃、代时期的刘展之乱、来之死两次事件的深入剖析,指出,这两次事件的起因并非是因为奸佞谗言。而是体现了在安史叛乱这样危急、复杂的情况下,唐中央政府维持其转运东南财赋线路的努力。而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些努力,... 本文通过对发生在唐肃、代时期的刘展之乱、来之死两次事件的深入剖析,指出,这两次事件的起因并非是因为奸佞谗言。而是体现了在安史叛乱这样危急、复杂的情况下,唐中央政府维持其转运东南财赋线路的努力。而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些努力,保护和维持了唐后期仰给东南财赋格局的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肃宗 代宗 刘展 来瑱 运河 襄州 宋州 唐朝
下载PDF
《大武》舞“三成而南”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莹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1-77,共7页
《大武》舞是创作于西周初年的一部史诗性舞蹈。《礼记·乐记》记载这个舞蹈共分为六"成",其中的第三成"三成而南"对应的歌词为今本《诗经·周颂》的《赉》诗。"三成而南"寓意丰富,不仅蕴含"... 《大武》舞是创作于西周初年的一部史诗性舞蹈。《礼记·乐记》记载这个舞蹈共分为六"成",其中的第三成"三成而南"对应的歌词为今本《诗经·周颂》的《赉》诗。"三成而南"寓意丰富,不仅蕴含"文王之德"的思想,还反映了武王在南返途中,在管地封赏有功之臣、部署对南国诸侯的军事行动的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大武》舞 《周颂·赉》 管邑
原文传递
浅谈“国风”的抒情技巧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君艳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2年第1期60-63,共4页
“国风” 是《诗经》中的精华,这些民歌感情真挚,抒情技巧高妙。“国风” 的抒情技巧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使用复沓等方面。
关键词 古代文学研究 《诗经》 国风 抒情诗 意境 复沓 抒情技巧
下载PDF
祭祀祖先和以性娱神——《周颂》、《九歌》祭祀诗两极现象的文化考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惠卿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8,共4页
本文从周公制礼作乐的北方礼乐文化和巫风盛行的南楚文化之差异大背景着眼,通过对祭祀对象、祭祀功能及祭祀手段诸层面的分析,揭示了《周颂》与《九歌》呈现两极反差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先秦巫的主要职掌及特性的探索和《九歌》文本的考... 本文从周公制礼作乐的北方礼乐文化和巫风盛行的南楚文化之差异大背景着眼,通过对祭祀对象、祭祀功能及祭祀手段诸层面的分析,揭示了《周颂》与《九歌》呈现两极反差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先秦巫的主要职掌及特性的探索和《九歌》文本的考察,揭示了《九歌》以性娱神的真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颂》和《九歌》 祭祀诗 祖先 以性娱神 文化
下载PDF
军事地理环境与北宋时期秦州经济的发展特点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小敏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2-61,共10页
北宋时期的秦州,自然环境、民族聚居使其农林牧业发达,成为西北富庶之地。然而,受军事地理环境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秦州经济又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吐蕃诸族和西夏的侵扰,抑制了秦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量采伐破坏了秦州的林木资源... 北宋时期的秦州,自然环境、民族聚居使其农林牧业发达,成为西北富庶之地。然而,受军事地理环境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秦州经济又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吐蕃诸族和西夏的侵扰,抑制了秦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量采伐破坏了秦州的林木资源,土地的开垦削弱了畜牧业;另一方面,军民屯田使秦州的荒闲土地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官私贸易使秦州的商业一派繁荣景象,大量驻军使秦州酿酒业极其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秦州 军事地理环境 农林牧业 商业 酿酒业
原文传递
宋代耀瓷的装饰艺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孟树锋 《陶瓷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38-144,共7页
本文以宋代耀瓷为对象,就其烧造历史演化、器皿造型、装饰纹样、处理手法、做工技巧、釉色机理、地方民俗和美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美术、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上阐述了宋代耀... 本文以宋代耀瓷为对象,就其烧造历史演化、器皿造型、装饰纹样、处理手法、做工技巧、釉色机理、地方民俗和美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美术、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上阐述了宋代耀瓷艺术的成因及风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耀瓷 装饰 艺术
下载PDF
国家图书馆藏周叔弢所捐宋元明清古籍善本说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颖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4年第5期79-80,83,共3页
周叔弢是我国著名的古籍文物收藏家,他捐赠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七百余种善本书,多为宋元刻本和明清抄本,大多购自公私大藏书家及书估。
关键词 周叔弢 宋元刻本 明清抄本 藏书家
下载PDF
西域胡乐东渐与周隋歌舞戏的西胡化
16
作者 李建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89,共12页
周隋歌舞戏的西胡化主要表现在音乐、面具、表演形式三个方面。音乐的西胡化以乐器、乐律、旋律的西胡化为主,其实质为中原铁尺律向西域龟兹律的让步。面具的西胡化,反映出歌舞戏叙事、抒情意识的渐次强化。表演形式的西胡化表现为歌舞... 周隋歌舞戏的西胡化主要表现在音乐、面具、表演形式三个方面。音乐的西胡化以乐器、乐律、旋律的西胡化为主,其实质为中原铁尺律向西域龟兹律的让步。面具的西胡化,反映出歌舞戏叙事、抒情意识的渐次强化。表演形式的西胡化表现为歌舞与叙事的结合,表征出歌舞戏剧情构建意识已走向自觉。周隋歌舞戏乐律的西胡化,为唐代乐律的改制铺平了道路,唐声诗的歌唱之风受乐律改制影响而兴发;周隋歌舞戏叙事意识的自觉化,直接助推唐戏弄进入发展巅峰,唐声诗、唐戏弄的黄金时代从此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胡乐 周隋歌舞戏 西胡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