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国宗法制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8
1
作者 钱宗范 何海龙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4-89,共6页
宗法制度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针对近年来史学界提出的种种不同意见 ,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宗法制度的起源、本质、表现形态和发展阶段 ;并对所谓宗法为周公创立 ,周代以前、以后不存在宗法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存在的标志 ,... 宗法制度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针对近年来史学界提出的种种不同意见 ,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宗法制度的起源、本质、表现形态和发展阶段 ;并对所谓宗法为周公创立 ,周代以前、以后不存在宗法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存在的标志 ,《礼记》的大小宗理论就是周代的宗法等不符合史实的观点 ,以及当前宗法的改造和村治等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制度 父系家长制 嫡长子继承制 周公 族权
下载PDF
“克己复礼”的千年聚讼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自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0,共6页
"克己复礼"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之一。两千多年来,关于这一命题,可谓聚讼纷纭。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是"克己"的真义;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争论的核心是"复礼"的真义。本文认为,对孔子"克己复礼为... "克己复礼"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之一。两千多年来,关于这一命题,可谓聚讼纷纭。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是"克己"的真义;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争论的核心是"复礼"的真义。本文认为,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语正确理解的关键是对"复礼"二字的阐释。"复"既有"恢复"、"返回"之意,也有"实践"、"履行"的内涵。周礼是融礼之内在精神——敬、诚、忠、信、义与礼之外在规范——礼节仪式为一体的"中华文化内核"。孔子是周礼之内在精神的捍卫者,反对那种丢弃了"礼"的精神而徒有形式的礼节仪式。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自觉约束个人言行举止,回复周礼所倡导的礼之内在精神和道德情感,最终使人与人之间拥有理性的仁爱,使社会走向有序与和谐。通过与时俱进的发展,"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仍能为中国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建设和人类全球伦理的建立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周公 周礼 克己复礼
下载PDF
“文本诠释”与“现实投射”:杜预、范宁《春秋序》中的历史与建构
3
作者 许超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4,共10页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将“《春秋》始于隐”指向周平王与鲁隐公时间上的相接,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序》亦承其说,但二者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杜预在强调时间相接的同时,亦将鲁隐公视为让国之贤君,从而将鲁隐公比之周公,对其有再兴东周...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将“《春秋》始于隐”指向周平王与鲁隐公时间上的相接,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序》亦承其说,但二者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杜预在强调时间相接的同时,亦将鲁隐公视为让国之贤君,从而将鲁隐公比之周公,对其有再兴东周的期待;但在《穀梁》的脉络下,范宁不能将鲁隐公视为贤君,而只能冀望于孔子的“将来法”。也就是说,在杜预、范宁笔下,周公、孔子产生了不同的位阶,“圣人制作”的主体也就随之改变,从而形成了“再造中兴”与“俟诸将来”两种不同的期待。究其实,则是西晋初“绍开中兴”与东晋末“礼崩乐坏”的历史现实在杜预、范宁文本中的投射,从而产生了二者对《春秋》与“圣人”的不同解读与诠释。但二者对《春秋》的解读并不仅仅是“知人论世”,更是要“知事用世”,期待《春秋》由经典文本进入历史世界,从而使现世走向《春秋》所昭示的“王道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杜预 范宁 孔子 周公
下载PDF
周公才是中国文化的先祖 被引量:3
4
作者 启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5-90,共6页
中国文化的先祖既非黄帝亦非孔子,而是周代初年的大思想家周公。所谓"炎黄子孙"、"孔孟之徒"等说法均为不确。周公通过对礼文化的重建和政治哲学的创立,以及将殷人的上帝崇拜转换为天崇拜,完成了由自然宗教过渡到... 中国文化的先祖既非黄帝亦非孔子,而是周代初年的大思想家周公。所谓"炎黄子孙"、"孔孟之徒"等说法均为不确。周公通过对礼文化的重建和政治哲学的创立,以及将殷人的上帝崇拜转换为天崇拜,完成了由自然宗教过渡到伦理宗教的伟大变革。自此之后,在周公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其独特的政治观、历史观、宗教观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中国文化 先祖
下载PDF
周公心性论甄微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兆贵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第1期26-32,共7页
周公是一位极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内涵丰富,对先秦诸子及后代思想、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周公谈人性,提出"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的重要命题。他的人性论偏于性善无不善,强调后天"习"的重要性... 周公是一位极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内涵丰富,对先秦诸子及后代思想、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周公谈人性,提出"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的重要命题。他的人性论偏于性善无不善,强调后天"习"的重要性、人的主动性。周公强调"心论"。他所说的"心"的内涵,包括忧患意识、敬,重视"心"尤多于重视外物、礼仪。他也极重视君王之心、贵族之心:尽心办事,不可贪图安逸。他强调心、教育、爱物三者的关系:长辈好好教导后辈,爱惜"土产",就能改善心。他认为环境对人性起重要作用,他重视教育、教化。可见,周公的"心"是人文心、历史心,而不是个人之私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人性论 心论
下载PDF
论孔子的天道观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志强 王功龙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2,共7页
"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非常重要的范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天道"观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要真正认清孔子的"天道"观实质,必须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及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背景及其礼学发展... "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非常重要的范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天道"观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要真正认清孔子的"天道"观实质,必须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及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背景及其礼学发展传承。孔子继承了周公以来的重视人道,天道与人道互相结合的观点,对"天道"观重新做了阐释,认为"天"首先是一个外在于人类的物质实体,并不相信"天命"的先天决定性,把周公的的"天人之际"发展为"人人之际",以仁德来教化民众,以"礼"来安排人与人的关系,创立了儒家学说,即所谓经学。新"天道"观是孔子创建儒家学说的思想理论基础。孔子的"天道"观不是崇尚宗教人格之天,而是自然之天、伦理之天、道德之天,这就是孔子"天道"观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周公 天道观 儒家
下载PDF
藩屏王家:清华简《皇门》《四告》的权力互动及政治伦理
7
作者 王晨光 《史学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6,共12页
自战国以降,学者寄希望于建立政治伦理以实现对权力的制衡,惯性代入减省刑罚、施行德治、以民为本的仁君叙事疏释先秦文献,由此严重遮蔽了权力运行的基本逻辑。通过重审清华简《皇门》与《四告·满告》可知,西周政治伦理基于周王对... 自战国以降,学者寄希望于建立政治伦理以实现对权力的制衡,惯性代入减省刑罚、施行德治、以民为本的仁君叙事疏释先秦文献,由此严重遮蔽了权力运行的基本逻辑。通过重审清华简《皇门》与《四告·满告》可知,西周政治伦理基于周王对“大门宗子势臣”———即藩屏势力集团的维护。一方面,型、德、祀等表述的实质,是周王诉求宗子守常、型范祖考、勤恤王邦;另一方面,册封、主祭、共祀、昭穆制等设计,也维系藩屏系统内各分族间的军事互助纽带。周王与宗子属于利益共生的牵制关系。故该类文献属于宗法系统对内的笼络话语,并非集权形态下君民关系或君主内在道德的议题。当藩屏模式被郡县制取代,“民”的主体由率族藩屏的宗子降格为被单向征调的编户齐民,导致了权力双向交互关系失衡,才发生诸子改造概念内涵,试图通过制造政治伦理抑制王权独大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政治伦理 民本 周公 昭穆
原文传递
从《武》、《三象》至《大武》看周公制礼作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国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6-91,共6页
中国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礼乐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周公的制礼作乐在这一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公制礼作乐有其历史的继承。通过考察、梳理《象》、《三象》、《勺》、《武》、《大武》之名实及相互关系,可以... 中国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礼乐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周公的制礼作乐在这一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公制礼作乐有其历史的继承。通过考察、梳理《象》、《三象》、《勺》、《武》、《大武》之名实及相互关系,可以消除文献有关周乐称名不一给后人所造成的困惑;并且由此也可揭示从《武》、《三象》到《大武》的演变线索以及由这一演变所反映的周公制礼作乐的精神和周代礼乐制度性质的新变。周公告祭武王之乐歌《时迈》之于《大武》乐的创制,乃至有周一代的礼乐制度、文化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周代礼乐制度的确立也是周公人格的确立;儒家文化能开导出"天下为公"、"大公无私"的意义向度,源于周公以其整个人格为后世的儒家文化作了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三象》《勺》 制礼作乐
原文传递
《诗经·豳风·破斧》与周公巡狩
9
作者 尹荣方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89-97,共9页
《诗经·豳风·破斧》主旨不是征战,不是讨伐所谓反叛的管、蔡、商、奄“四国”,诗中没有讨伐之语;诗中所谓“四国”指“四方”;而诗中所云之“周公东征”,指的是周公之“巡行”东方;“周公东征”之“征”,本义为“巡行”(巡狩)... 《诗经·豳风·破斧》主旨不是征战,不是讨伐所谓反叛的管、蔡、商、奄“四国”,诗中没有讨伐之语;诗中所谓“四国”指“四方”;而诗中所云之“周公东征”,指的是周公之“巡行”东方;“周公东征”之“征”,本义为“巡行”(巡狩),周公巡行的目的为开辟荒地(伴随狩猎活动)、敬授民时、选拔人才、封邦建国等,这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及典礼活动。诗中谈到的周公“东征”所用之“斧、斨、锜、”等,皆为农具,也说明周公东征无关乎征战,而与巡狩垦荒的农事活动相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豳风·破斧》 周公 巡狩 四方 垦荒 农具
下载PDF
三监“叛周”原因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建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3-28,共6页
通过对《尚书》中"百工"及"百官"词意的重新考释,结合《逸周书》、《竹书纪年》、《诗经》中的相关内容及"三监之地"的现代考古结果,考察西周初年的三监"叛周"事件,"三叔"其实并未... 通过对《尚书》中"百工"及"百官"词意的重新考释,结合《逸周书》、《竹书纪年》、《诗经》中的相关内容及"三监之地"的现代考古结果,考察西周初年的三监"叛周"事件,"三叔"其实并未武装叛乱。武王伐纣时,西周已劫夺走了殷商的核心技术人才和青铜工具,周公任冢宰又要强征邶国及庶邦百工,使"三监之地"失去生存及发展条件,这才是"三叔"、武庚和其他庶邦共同反对周公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监叛周 周公 百工 百官
原文传递
试论《周易》的心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仪明 《地方文化研究》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古人多关注心法问题,特别是理学与禅学诸家。《周易》的心法是什么呢?似乎未见前人专门论及。也曾有学者认为是"中"的,却不具有以心传心的特点。以周公为代表的周王室所充分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应该被认为是《周易》的心法。... 古人多关注心法问题,特别是理学与禅学诸家。《周易》的心法是什么呢?似乎未见前人专门论及。也曾有学者认为是"中"的,却不具有以心传心的特点。以周公为代表的周王室所充分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应该被认为是《周易》的心法。忧患意识的易学心法,首先具有情感上的强烈流露,而同时又具有深厚的理性基础。忧患意识是周公立身处世和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周公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并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警醒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因此,易学心法的研究,应该成为易学研究的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心法 作易者 周公 忧患意识
下载PDF
论庄存与文史之学──以庄存与《尚书既见》对周公的论评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兆贵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66,共13页
庄存与重视经学研究,五经皆有论著。他融经、史、子于一炉,即经即史,于经阐释义理,于经反映历史。这有别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是他的经学特色。他所著的《尚书既见》是即经即史的代表作。该书就经学言,以经证经,兼用今文、... 庄存与重视经学研究,五经皆有论著。他融经、史、子于一炉,即经即史,于经阐释义理,于经反映历史。这有别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是他的经学特色。他所著的《尚书既见》是即经即史的代表作。该书就经学言,以经证经,兼用今文、古文、逸《尚书》以及《书序》《诗经》《孟子》等经典;阐释义理,包括提倡大一统思想,强调理想的君臣关系等;就史学言,论述周公一些事迹,强调周公没有践祚称王或摄政当国。他提出成王即位已不年轻的看法,具史学洞见。他对周公一些事迹的考证不合史实,是他史学研究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存与 经史之学 《尚书既见》 周公
原文传递
召公与周初政治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7-141,共5页
周初政局 ,内忧外患。文王之子召公在周公的劝说下 ,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同周公一起 ,平灭三监叛乱 ,挽救了即将倾覆的周王朝 ;南征江汉 ,经营了周的南国 ;负责营建东都洛邑 ;提出了“敬德”“殷鉴”思想 ;扶立康王继位。召公是周初... 周初政局 ,内忧外患。文王之子召公在周公的劝说下 ,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同周公一起 ,平灭三监叛乱 ,挽救了即将倾覆的周王朝 ;南征江汉 ,经营了周的南国 ;负责营建东都洛邑 ;提出了“敬德”“殷鉴”思想 ;扶立康王继位。召公是周初一位重量级的政治人物 ,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召公 周初 周公 三监之乱 历史作用
下载PDF
周公奔楚史事缕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书灿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2001年第2期21-24,共4页
周公奔楚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周公所奔之楚实即南土之楚,并非卫都所在之楚丘和西土之楚山。周公奔楚实即周公让位于成王,有禅让之意。
关键词 楚丘 楚山 禅让 周公奔楚 秦汉时期 历史事实 成王
下载PDF
论周公与和谐文化传统 被引量:1
15
作者 辜堪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47,共5页
周公建立的以"德"、"孝"为核心价值的伦理道德体系、以"礼"、"乐"为载体的社交礼仪制度,以及"德治"、"仁政"的政治模式构成了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基本框架,并直接为儒家所... 周公建立的以"德"、"孝"为核心价值的伦理道德体系、以"礼"、"乐"为载体的社交礼仪制度,以及"德治"、"仁政"的政治模式构成了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基本框架,并直接为儒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影响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性格和历史发展的深层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和谐文化 周公
下载PDF
桐叶封弟新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懋学 《泰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87-91,共5页
桐叶封弟的真伪历来是学术界的公案,学者们大都对故事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然而只要从故事的本身出发,注意分析当时故事核心人物间的关系以及权力对比,就不难发现,桐叶封弟故事的真实性是非常高的。桐叶封弟实为成王以桐叶戏弟为虚,行... 桐叶封弟的真伪历来是学术界的公案,学者们大都对故事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然而只要从故事的本身出发,注意分析当时故事核心人物间的关系以及权力对比,就不难发现,桐叶封弟故事的真实性是非常高的。桐叶封弟实为成王以桐叶戏弟为虚,行封叔虞于唐为实的一个借口,也反映出成王当时确有难言之隐。桐叶封弟中周公对成王的真实想法其实也早已心知肚明,"周公成之"是作为臣子的周公在故意配合成王。桐叶封弟的背后隐藏着周初朝中君臣权力间的博弈,对于君臣来说,故事的结果也是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叶封弟 成王 周公 借口 配合
下载PDF
清华简《皇门》篇主旨新读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向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32-36,共5页
清华简《皇门》篇一般被认为是描述了周公归政成王时期的"政治遗嘱",但在认真释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主旨应是刚建立的周朝面对管蔡之乱,周公告诫群臣应与王庭保持一致,保持舆情畅通、共同面对危局的政治心声。... 清华简《皇门》篇一般被认为是描述了周公归政成王时期的"政治遗嘱",但在认真释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主旨应是刚建立的周朝面对管蔡之乱,周公告诫群臣应与王庭保持一致,保持舆情畅通、共同面对危局的政治心声。这件事发生当不是在所谓归政的周公七年,而是在周公摄政二年前后,通过对《皇门》篇的重新释读,可以发现周公从摄政称王到最终归政是有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的,由此也可窥见周初的政治情态、周公为周王朝长治久安而施行的特殊政治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皇门 周公 摄政称王
下载PDF
先秦思想总结视域下的周公形象——论《吕氏春秋》对周公的评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兆贵 曹娜 《天中学刊》 2019年第5期109-116,共8页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招集宾客而编写的著作,也是混杂综合学风的代表。其“贵公”篇继承先秦“公天下”思想,把周公当作“公天下”的典范,对其推崇备至;“当染”篇与《墨子·所染》篇相同,称赞周公对武王王业起重要作用,应是武王的...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招集宾客而编写的著作,也是混杂综合学风的代表。其“贵公”篇继承先秦“公天下”思想,把周公当作“公天下”的典范,对其推崇备至;“当染”篇与《墨子·所染》篇相同,称赞周公对武王王业起重要作用,应是武王的导师;“尊师”篇进一步确定周公是武王之师;“古乐”篇说周公创作《诗》及歌舞,是音乐家、舞蹈家;“观世”篇说周公提出“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说,意要在德行、学问上不断提升,就要跟比自己高明贤能的相处,向他们学习;“重言”篇称赞周公善于言说,重视天子言行一致及其作用;“精谕”篇进一步指出周公极善于言听,以无言处明其意;“长利”篇说周公不选地势险阻之地为封国,“公天下”有其深谋远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周公 先秦思想
下载PDF
汉唐间孔子与周公地位之嬗变——以敦煌蒙书《孔子备问书》“孔子问周公”为缘起 被引量:2
19
作者 焦天然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32-41,共10页
汉代孔子与周公的地位受到经学今古文之争与政治文化的影响,孔子与周公的形象在社会认知中相对独立,表现为画像石、画像砖中“孔子见老子”与“周公辅成王”两个不同的母题。隋至唐初尊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太宗朝《五经正... 汉代孔子与周公的地位受到经学今古文之争与政治文化的影响,孔子与周公的形象在社会认知中相对独立,表现为画像石、画像砖中“孔子见老子”与“周公辅成王”两个不同的母题。隋至唐初尊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太宗朝《五经正义》颁行,孔子地位提高。武周时期出于政治需求推崇周公,《孔子备问书》推测成书于此时。玄宗薄周尊孔,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子备问书》的抄写年代当在此前。唐中后期孔子地位日隆,最终成为“先圣”与“先师”二元一体的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备问书》的传播土壤不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备问书》 孔子 周公 画像石
下载PDF
周公和周初历史
20
作者 项晓静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6-48,共3页
周公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历史人物,他辅佐武王伐纣灭商;辅佐成王执掌朝政;平乱东征;分封建国;制礼作乐;提倡德治,对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西周初年最为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关键词 周公 西周 政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