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表面积和不同温度的热灸样刺激对大鼠延髓背侧网状亚核神经元的激活作用 被引量:42
1
作者 李亮 杨金生 +3 位作者 荣培晶 贲卉 高昕妍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3-320,共8页
目的:探讨热灸法的作用机制及最佳的热灸刺激参数。方法:选用SD大鼠15只,微电极胞外记录延髓背侧网状亚核(SRD)神经元活动,观察7种不同温度(40、42、44、46、48、50、52℃)和7种不同圆形面积(直径分别为1.0、1.5、2.0、2.5、3.0、3.5、4... 目的:探讨热灸法的作用机制及最佳的热灸刺激参数。方法:选用SD大鼠15只,微电极胞外记录延髓背侧网状亚核(SRD)神经元活动,观察7种不同温度(40、42、44、46、48、50、52℃)和7种不同圆形面积(直径分别为1.0、1.5、2.0、2.5、3.0、3.5、4.0 cm)组成的不同组合的热刺激对SRD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刺激部位以"中脘"穴为中心,刺激持续时间为30 s。结果:40℃和42℃的热刺激在任何面积下对SRD神经元均无激活作用;44℃-Φ3.5 cm和44℃-Φ4.0 cm的刺激组合对SRD神经元有明显激活作用;温度达46℃以上后,热刺激面积与SRD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呈线性相关;48℃-Φ3.0 cm、50℃-Φ3.5 cm、52℃-Φ3.5 cm刺激组合达到SRD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平台期,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SRD神经元放电不再随刺激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结论:伤害性范围内的热刺激可以激活SRD神经元,当热刺激达到一定参数后,SRD神经元的激活反应会出现平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灸法 细胞外放电 延髓背侧网状亚核 热刺激温度 热刺激面积 中脘穴
原文传递
合募配穴灸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41
2
作者 张迪 袁星星 +1 位作者 王炳予 张雅丽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12期1401-1405,共5页
目的观察合募配穴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63例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胃... 目的观察合募配穴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63例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合募配穴艾灸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星期。分别评价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胃泌素(G17)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8%,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中医症状积分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PGⅠ、PGR及G-17水平显著增高(P<0.01),PGⅡ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PGⅠ、PGR及G-17水平明显增高(P<0.05),两组治疗后PGⅠ、PGR及G-17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PGⅡ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HP阳性率为3.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募配穴灸法能显著改善CAG患者临床症状,增加HP的清除率及降低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GⅠ、PGR及G-17和下调PGⅡ水平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灸器灸 胃炎 萎缩性 配穴法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类 中脘 足三里 灸法
下载PDF
重灸中脘穴对脾胃虚寒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肠激素、胃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5
3
作者 劳美铃 魏爱生 +1 位作者 王甫能 杨原芳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观察重灸中脘穴对脾胃虚寒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肠激素、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脾胃虚寒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重灸中脘穴治... 目的观察重灸中脘穴对脾胃虚寒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肠激素、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脾胃虚寒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重灸中脘穴治疗。疗程结束后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胃动力学(胃收缩频率、胃排空时间、胃排空率)、主要临床症状评分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AS、MTL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胃收缩频率、胃排空时间、胃排空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重灸中脘穴治疗脾胃虚寒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可调节胃肠激素,改善胃肠动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艾条灸 中脘 脾胃虚寒 糖尿病并发症 胃轻瘫 胃肠激素类 胃动力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中脘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NO、GAS、EGF的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灵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7期59-61,共3页
目的:观察足三里与中脘配伍电针对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0)、胃泌素(GAS)的影响,来探讨单穴或多穴配伍治疗对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差异。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足三里组、中脘组、足三里配中脘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每... 目的:观察足三里与中脘配伍电针对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0)、胃泌素(GAS)的影响,来探讨单穴或多穴配伍治疗对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差异。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足三里组、中脘组、足三里配中脘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0.6 ml/100 g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各组检测胃黏膜EGF、血清和胃黏膜N0、GAS含量。结果:各电针组EGF、NO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GAS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足三里组、中脘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足三里配中脘组与这两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足三里、中脘两穴配伍对胃黏膜损伤修复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中脘 胃黏膜 表皮生长因子 一氧化氮 胃泌素
下载PDF
不同刺法针刺中脘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绪峰 蒋丽元 王慧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和针刺组,每组45例。芒针组芒针针刺中脘穴,针刺组中脘穴直刺0.5~1寸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两组均以2星期为1个疗程。以消化... 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和针刺组,每组45例。芒针组芒针针刺中脘穴,针刺组中脘穴直刺0.5~1寸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两组均以2星期为1个疗程。以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及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芒针组、针刺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芒针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积分均较针刺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芒针组治疗后上腹痛、上腹部灼烧感症状积分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有效率(95.6%)高于针刺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脘穴芒针速刺与常规针刺均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其中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的改善,芒针速刺优于常规针刺;中脘穴芒针速刺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不良 针刺 芒针 中脘 巨针疗法
下载PDF
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被引量:23
6
作者 夏文丽 杨涛 +4 位作者 王寅 李芙蓉 陈霞 李颖 李悦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6期514-515,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莱菔子等中药贴敷中脘穴,对照组采用淀粉加赋型剂组成的安慰剂贴敷中脘穴,治疗方法相同。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随访时尼平消化不良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P<0.01),治...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莱菔子等中药贴敷中脘穴,对照组采用淀粉加赋型剂组成的安慰剂贴敷中脘穴,治疗方法相同。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随访时尼平消化不良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P<0.01),治疗前后及治疗前随访时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随访时SF-36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法 消化不良 中脘 尼平消化不良指数 SF-36生活质量量表
下载PDF
中药联合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符芳姿 王哲 许振胜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1026-1030,共5页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4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以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联合艾灸(取穴神阙、...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4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以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联合艾灸(取穴神阙、中脘、足三里、天枢、脾俞、肾俞)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匹维溴铵片,疗程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QOL)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2组各有2例患者无法坚持服药而退出研究,即最终2组各有35例患者完成试验。(2)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85.71%,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治疗后,治疗组的大便泄泻、腹痛腹胀、脘腹痞满、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食欲不振8个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1);而对照组仅大便泄泻、腹痛腹胀、脘腹痞满、倦怠乏力4个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0.05或P <0.01);治疗组在改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4)治疗后,2组IBSQOL 8个项目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 <0.05或P <0.01),且治疗组在改善情绪状况、精神状态、睡眠状况和饮食影响方面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1%和11.42%。【结论】中药与艾灸联合治疗IBS-D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四神丸 参苓白术散 艾灸 生活质量 神阙 中脘 足三里
原文传递
雷火灸联合真武汤加减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玉霞 周嘉洲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832-836,共5页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PNS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0例。西药组给予标准化激素疗法和一般常规治疗,联合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火灸(取...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PNS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0例。西药组给予标准化激素疗法和一般常规治疗,联合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火灸(取穴:中脘、关元、水道)和真武汤加减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及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经1个疗程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西药组为70.00%;联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TC、LDL-C、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Alb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联合组在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TC、LDL-C、中医证候积分和提高Alb水平方面均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真武汤加减治疗PNS,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脂TC、LDL水平,提高患者血清Alb水平,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火灸 真武汤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脾肾阳虚 中脘穴 关元穴 水道穴
原文传递
上脘、中脘、下脘穴的体表定位汇考与局部解剖探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徐蕾 杨红星 +3 位作者 章越 王超 刘阳阳 刘建卫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第9期4-6,共3页
上脘、中脘、下脘穴为任脉上的三个重要腧穴,但历代医家对其体表定位的描述并不统一。现经查阅、比较古今文献记载的三穴的体表定位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对腧穴深层解剖结构的研究,明确了该三穴在不同解剖层次上的组织结构及其体内投影... 上脘、中脘、下脘穴为任脉上的三个重要腧穴,但历代医家对其体表定位的描述并不统一。现经查阅、比较古今文献记载的三穴的体表定位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对腧穴深层解剖结构的研究,明确了该三穴在不同解剖层次上的组织结构及其体内投影的脏腑器官,旨在为三穴的临床应用和针刺安全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脘穴 中脘穴 下脘穴 体表定位 解剖
下载PDF
“中脘”“足三里”不同刺激参数组合对正常大鼠胃内压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建志 陆梦江 +2 位作者 韩旭 徐斌 余芝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5-130,共6页
目的:观察"中脘""足三里"不同刺激参数组合对正常大鼠胃内压的影响,探索"中脘""足三里"的配伍运用规律。方法:按照进针顺序("中脘"先针/"足三里"先针)和电针刺激强度组合(... 目的:观察"中脘""足三里"不同刺激参数组合对正常大鼠胃内压的影响,探索"中脘""足三里"的配伍运用规律。方法:按照进针顺序("中脘"先针/"足三里"先针)和电针刺激强度组合("中脘"1mA和"足三里"1mA、"中脘"1mA和"足三里"2mA、"中脘"1mA和"足三里"4mA)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在动物胃窦放置球囊,连接压力感受器和多导电生理记录系统并记录胃内压,应用2×3×4析因分析方法分析0~30s、30~60s、60~90s、90~120s4个时间段各组电针干预对胃内压的变化倍率值影响,观察电针"中脘""足三里"不同刺激参数组合在不同时间段对大鼠胃内压的影响。结果:在0~30s时间段内,"中脘"对胃内压的效应以抑制为主(P<0.05),"足三里"穴显示出兴奋的效应趋势(P>0.05)。与0~30s的效应相比,各组电针在30~120s的效应量降低(P<0.01)。在"中脘"1mA和"足三里"1mA刺激下,进针顺序可影响0~30s的效应,对30~120s的效应没有影响;在"中脘"1mA和"足三里"2mA刺激下,进针顺序可影响0~30s和90~120s的效应;在"中脘"1mA和"足三里"4mA刺激下,进针顺序可影响0~120s的效应;"中脘"先针的情况下,"足三里"刺激强度加大到4mA可明显拮抗"中脘"的效应。结论:"中脘"和"足三里"配伍应用可产生拮抗效应,这一效应受进针顺序、电针刺激强度和针刺时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中脘 足三里 胃内压 电针刺激强度 穴位刺激顺序 时间进程
原文传递
运用fMRI观察电针关元及中脘穴相对特异性的脑功能网络 被引量:16
11
作者 方继良 洪洋 +9 位作者 王小玲 刘河生 王寅 刘军 王雷 薛超 周科华 宋明 刘保延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6-372,共7页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后的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关元穴显示更强的胀满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FMRI 脑功能连接 穴位特异性 关元穴 中脘穴
原文传递
电针天枢不同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荣 白海霞 +2 位作者 冀来喜 金晓飞 闫丽萍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年第11期639-642,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天枢加不同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筛选治疗UC活动期较佳的腧穴处方。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天枢组、电针天枢+中脘组、电针天枢+上巨虚组、电针天枢+中脘+上巨虚...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天枢加不同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筛选治疗UC活动期较佳的腧穴处方。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天枢组、电针天枢+中脘组、电针天枢+上巨虚组、电针天枢+中脘+上巨虚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的结肠黏膜损伤指数、血清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变化。结果:模型组溃疡溃疡较大,充血、水肿明显,黏膜损伤指数较高,各电针治疗组均可明显降低黏膜损伤指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DA、NO明显增加,SOD明显减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电针治疗组均可明显降低MDA、NO,提高SOD的含量,但各组间存在差异,以天枢+中脘+上巨虚组效果明显。结论:电针天枢加不同配穴对UC大鼠结肠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以天枢、中脘、上巨虚三穴配伍疗效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溃疡性结肠炎 天枢 中脘 上巨虚
下载PDF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洋 周鹏飞 +3 位作者 姜亚欣 姜楠 刘翔 刘佃温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第11期1362-1365,共4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脐三穴(天枢、关元和中脘)埋线治疗,对照组取相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便障碍症状积分表各项评分(...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脐三穴(天枢、关元和中脘)埋线治疗,对照组取相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便障碍症状积分表各项评分(排便通畅度、排便时间、腹胀症状)及总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5 d、30 d后排便障碍症状积分表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0 d后排便障碍症状积分表各项评分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三穴埋线是一种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较针刺治疗具有更持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疗法 埋线 便秘 针刺疗法 天枢 关元 中脘
下载PDF
针刺中脘不同组穴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梁波 贺剑波 刘汉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3期564-566,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中脘(CV12)不同组穴(俞募配穴、募合配穴)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俞募配穴组和募合配穴组,分别给予针刺中脘-胃俞(BL21)、中脘-足三里(ST36)为主,对GERD主要症状的积分进行观察评价... 目的:观察针刺中脘(CV12)不同组穴(俞募配穴、募合配穴)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俞募配穴组和募合配穴组,分别给予针刺中脘-胃俞(BL21)、中脘-足三里(ST36)为主,对GERD主要症状的积分进行观察评价。结果:俞募配穴组及募合配穴组分别在经过2个疗程及3个疗程治疗后,症状积分出现显著下降(P<0.05)。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俞募配穴组及募合配穴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80.77%,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中脘之俞募或募合配穴均能有效地用于GERD的治疗,两者近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但针刺俞募配穴的起效时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脘穴 俞募配穴 募合配穴 针刺 胃食管反流病
下载PDF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increases the expression of glutamate aspartate transporter and glial glutamate transporter-1 in the brain of rats with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被引量:10
15
作者 Rui-Qing Li Ming-Yue Wan +7 位作者 Jing Shi Hui-Ling Wang Fei-Lai Liu Cheng-Mei Liu Jin Huang Ren-Chao Liu Le Ma Xiao-Dong F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013-1018,共6页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has been shown to alleviate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in rats.However,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poorly understood.In this study,we used the ra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del...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has been shown to alleviate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in rats.However,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poorly understood.In this study,we used the ra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del of stroke.Three days after surgery,absorbable surgical catgut sutures were implanted at Dazhui(GV14),Jizhong(GV6),Houhui,Guanyuan(CV4)and Zhongwan(CV12).The Zea Longa score was used to assess neurological function.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muscle tension.The 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assay was used to measure infarct volume.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as performed for glutamate 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and glial 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expression.Western blot assa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GLAST and GLT-1.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ere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expression of GLAST and GLT-1m RNAs.After catgut implantation at the acupoints,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substantially improved,muscle tension was decreased,and infarct volume was reduced in rats with spasticity after stroke.Furthermore,the expression of GLAST and GLT-1 m RNAs was increased on the injured(left)side.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alleviates spasticity after stroke,likely by in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GLAST and GL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TROKE Dazhui (GV14) lizhong (GV6) Houhui Guanyuan cv4) zhongwan cv12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limb spasm glutamate transporter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论中脘穴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宪奇 裴景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128-129,共2页
文章通过查阅相关理论文献及实验研究资料,并参考现代临床研究,详细论述了中脘的穴性、功能、主治以及操作,为中脘穴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中脘穴 应用
下载PDF
针刺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及MEK/ER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汪婧修 梁娟 《上海针灸杂志》 2022年第7期720-726,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SGU)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α含量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针刺修复SGU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58只雄...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SGU)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α含量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针刺修复SGU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5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2只、针刺治疗组12只、药物对照组12只及针刺对照组12只。采用束缚-冷应激(WRS)法制备SGU大鼠模型,针刺治疗组针刺大鼠中脘及双侧足三里穴,药物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溶液(0.2 mg/kg),针刺对照组针刺中脘及足三里旁开5 mm处,连续治疗7 d。应用Guth法计算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UI),HE染色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形态学改变及血清中EGF、TGF-α含量变化。Western blot分析大鼠胃黏膜组织中pMEK、pERK及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UI值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1);胃黏膜损伤明显,可见充血、水肿、伴有糜烂;大鼠血清中EGF、TGF-α水平较空白明显降低(P<0.01);胃黏膜组织中pMEK、pERK、及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UI值显著下降(P<0.01),能有效改善大鼠胃黏膜损伤,显著升高大鼠血清中EGF、TGF-α水平(P<0.05,P<0.01),同时显著上调胃黏膜组织中pMEK、pERK及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P<0.01)。针刺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够促进SGU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其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MEK/ERK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胃溃疡 针刺疗法 中脘 足三里 MEK/ERK信号通路 大鼠
下载PDF
电针中脘对阴虚体质人群任脉上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沈慈敏 许金森 +3 位作者 郑淑霞 潘晓华 兰彩莲 朱小香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中脘穴对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对200名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体质问卷,共收集到阴虚体质志愿者15例(女9例,男6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其常态下、电针中脘穴20 min、取针后10 min,任脉线上... 目的:探讨电针中脘穴对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对200名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体质问卷,共收集到阴虚体质志愿者15例(女9例,男6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其常态下、电针中脘穴20 min、取针后10 min,任脉线上膻中穴、下脘穴及气海穴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结果:电针阴虚体质受试者中脘穴20min:1膻中穴浅表MBPU显著降低,与电针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下脘穴浅表MBPU较针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气海穴浅表MBPU有所下降,与电针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中脘穴20min相比,取针后10min3个穴位上浅表MBPU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中脘穴能降低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线上浅表MBPU,尤以膻中穴MBPU下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微循环血流 任脉 中脘 电针 阴虚体质
原文传递
电针中脘穴对大鼠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石宏 杨兆坤 +6 位作者 王晓宇 何伟 宿杨帅 张晓宁 万红叶 曲正阳 景向红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18,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中脘穴对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与延髓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核团神经元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SD大鼠均以0.5 mol/L稀盐酸0.5 ml/100 g灌胃以诱导胃伤害性反应,随机选出8只统计灌胃前1 min与灌胃后第1、... 目的观察电针中脘穴对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与延髓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核团神经元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SD大鼠均以0.5 mol/L稀盐酸0.5 ml/100 g灌胃以诱导胃伤害性反应,随机选出8只统计灌胃前1 min与灌胃后第1、5、10、15、20、25、30、35、40、45、50、55、60 min胃平滑肌肌电慢波信号(GSW)曲线下面积,以及延髓孤束核(NTS)和迷走神经背核(DMV)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剩余12只大鼠于稀盐酸灌胃后5~25 min内给予中脘穴电针干预持续1 min,比较电针干预前后各1 min内GSW曲线下面积以及NTS和DMV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结果与灌胃前比较,GSW曲线下面积在灌胃后第1、5、10、15、20、25 min明显增加,NTS兴奋性神经元(占比90%,57/63)细胞外放电频率在灌胃后第1、5、10、15、20、25、30、35、40 min明显升高,且均在灌胃后第1 min达到峰值(P<0.01或P<0.05);DMV抑制性神经元(占比91%,20/22)细胞外放电频率在灌胃后第1 min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与中脘穴电针干预前比较,电针干预后GSW曲线下面积及NTS兴奋性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明显降低(P<0.05),而DMV抑制性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中脘穴可以改善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其可能通过减少内脏感觉的传入信息降低延髓NTS神经元的兴奋性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伤害性反应 酸刺激 中脘穴 电针 孤束核 迷走神经背核
原文传递
大鼠中脘穴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8
20
作者 哈丽娟 崔建 +1 位作者 刘晓娜 李铁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839-842,共4页
目的用Alexa荧光素488和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B(Alexa Fluor 488, 594 conjugated cholera toxin subunit B, AF488/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揭示大鼠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特异性分布规律。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0.1%的AF488-CTB和AF... 目的用Alexa荧光素488和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B(Alexa Fluor 488, 594 conjugated cholera toxin subunit B, AF488/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揭示大鼠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特异性分布规律。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0.1%的AF488-CTB和AF594-CTB 2种示踪剂各4 mL分别注入5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相当于人体的中脘和左侧胃俞穴的部位。灌流固定后取出颈、胸、腰部脊髓和脊神经节,并制成组织切片,然后直接用荧光显微镜系统观察和记录被标记的神经元。结果在AF488-CTB标记的与"中脘"穴相关的神经元中,其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均以胸(T)9为中心分别呈对称性分布在T6-T13的脊神经节中和T5-T10的脊髓前角第Ⅸ层的后内侧部;同时,在AF594-CTB标记的与胃俞穴相关的神经元中,其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均以T12为中心分别分布在注入侧的T8-腰(L)2脊神经节中和在T10-L1的脊髓前角第Ⅸ层的最前部。结论应用AF488-CTB和AF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成功揭示了与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和脊髓均有其各自对应的节段和区域,这一规律性分布特征,为在细胞水平上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神经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脘 胃俞 神经示踪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