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和”与“中和”——论礼乐的核心精神 被引量:5
1
作者 冯兵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7,共7页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和” 和精神
下载PDF
据清华简《参不韦》补释《保训》篇的“中”字
2
作者 任龙龙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2期22-28,124,125,共9页
清华简《保训》里的“中”学界存在多种说法,均难成定论。清华简新发布的《参不韦》篇出现的“中”可训为“法”,指自然、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规律。联系起来比较,《保训》之“中”也当理解为法则,指自然、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具体而... 清华简《保训》里的“中”学界存在多种说法,均难成定论。清华简新发布的《参不韦》篇出现的“中”可训为“法”,指自然、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规律。联系起来比较,《保训》之“中”也当理解为法则,指自然、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具体而言即统治者借以维护统治的一套规则系统,当包括历法、伦理制度、律法制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训 参不韦
下载PDF
释“解”与解“释”
3
作者 贾连翔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1期22-32,124,125,共13页
在春秋晚期以降金文、竹书等出土文献资料中出现的“■”字,与“巨”字形体有别,且词义无关,应是“接中”之“解”的表意初文,原指器物的关节连接处。出土文献中的“不■”“毋■”即传世文献之“不解”“匪解”,又作“不懈”;“■冻”... 在春秋晚期以降金文、竹书等出土文献资料中出现的“■”字,与“巨”字形体有别,且词义无关,应是“接中”之“解”的表意初文,原指器物的关节连接处。出土文献中的“不■”“毋■”即传世文献之“不解”“匪解”,又作“不懈”;“■冻”即“解冻”。三晋货币面文“中都”等之“中”或有讹作“■”形者,与“■(解)”并非一字,只是同形关系。邹国陶文之“■”字,应分析从■(解),■声,是为“解释”之“释”所专造的形声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甲骨金文“中”字初义与商周宗庙旗杆铭旌制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53,共12页
殷墟与周原甲骨文以及商周金文中皆有名词"中"字的字形用法,其字形中部或方或圆并系有旗斿形状。这种用法也见之于古文献,古今学术界对此用法说法不一。考察甲骨文中"中"的形体、用法和词义,其实就是春秋之后的&qu... 殷墟与周原甲骨文以及商周金文中皆有名词"中"字的字形用法,其字形中部或方或圆并系有旗斿形状。这种用法也见之于古文献,古今学术界对此用法说法不一。考察甲骨文中"中"的形体、用法和词义,其实就是春秋之后的"重",也就是战国竹简中的"童"字,是一种专用于去世父祖的木柱,据说士"重"3尺之高,诸侯长7尺、天子长9尺。"中"(重)上系有父祖名号的铭旌;这种"中"(重)上还有悬置物品的斗方,用来祭祀去世的父祖。这种系有铭旌的"中"(重),殷礼与周礼不同:殷礼中的"中"是死者安葬前、后一直使用,直至虞礼时去"显考"而入祖庙方止;周礼中的"中"(重)则只在死者安葬前使用,入藏后则用木主(或石主)代之,铭旌与"中"(重)入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庙旗杆 铭旌 商代甲骨文
下载PDF
也谈《西儒耳目资》“甚”“次”“中”的含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宜志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94,共5页
根据《西儒耳目资》的表述以及对相关韵母的分析并与现代相关方言印证,可以认为:《耳目资》中的u次为[],u中为[u],u甚为[ω],u中和u甚可以合并为一个韵母;o甚为[■],o次为[o];e甚为[ε],e次为[e]。
关键词 《西儒耳目资》 江淮官话
原文传递
《左传》“天诱其衷”新释
6
作者 马晓玥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第3期90-94,112,128,共7页
《左传》中出现的“天诱其衷”一语中,“诱”有“致”义,“其”指代天,“衷”在古本中当作“中”,指“心”。“天诱其衷”即“天送诣天心”,可意译为“天降心意”。“以诱天衷”指的是“以招致天心”。“天诱其衷”与《国语·吴语... 《左传》中出现的“天诱其衷”一语中,“诱”有“致”义,“其”指代天,“衷”在古本中当作“中”,指“心”。“天诱其衷”即“天送诣天心”,可意译为“天降心意”。“以诱天衷”指的是“以招致天心”。“天诱其衷”与《国语·吴语》中“天舍其衷”“降天衷”的含义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其衷
下载PDF
秦简牍中"夬""史"互讹的现象和原因再探
7
作者 翁明鹏 《汉语史学报》 2023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文章梳理了"夬""史"二字的字形演变,发现其在甲骨、金文和楚简中区别明显,但秦简牍文字里却时有讹混.《说文》据小篆字形解"史"为"从又持中"之说虽不确,但"夬""史"上部(非... 文章梳理了"夬""史"二字的字形演变,发现其在甲骨、金文和楚简中区别明显,但秦简牍文字里却时有讹混.《说文》据小篆字形解"史"为"从又持中"之说虽不确,但"夬""史"上部(非"中"字)当是通过秦文字"中"字形体而互相混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简牍 讹混
原文传递
吕大临与北宋理学 被引量:1
8
作者 文碧方 《嘉应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2-37,共6页
吕大临是北宋理学中极为特殊而又重要的人物,他先是张载弟子,后为二程门人,其为人为学由关学、洛学所共同促成。本文在对吕大临的思想略作介绍的基础上,试图将其思想置诸牟宗三的宋、明儒学之分系理论中作一分析与讨论,以便说明吕大临... 吕大临是北宋理学中极为特殊而又重要的人物,他先是张载弟子,后为二程门人,其为人为学由关学、洛学所共同促成。本文在对吕大临的思想略作介绍的基础上,试图将其思想置诸牟宗三的宋、明儒学之分系理论中作一分析与讨论,以便说明吕大临思想不仅兼具关学和洛学之特点,而且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架构和型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心 五峰蕺山系
下载PDF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飞 《汉字汉语研究》 2021年第3期30-35,126,共7页
本文根据古文字形体、古音通假知识和传世文献材料,认为清华十《四时》简2和简4中的“■”字应释为“中”,读为“融”。简2中的“融冻”意为冰冻融化;简4中的“四钩皆融”意为四钩都很明亮,即四钩全部出现在天空中。
关键词 清华十 四时 古文字
下载PDF
吕大临的《中庸》阐释--兼论与张载、二程的《中庸》诠释之异同
10
作者 吴喜双 张培高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3-49,共7页
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的气本论思想。吕大临受其影响也非常注重气,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并认为世界之所以能生成、运动的关键在于气本身具有内在的动力。虽然在此观点上吕氏同于张载而不同于二程,但在理气关系上,他明显背离了... 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的气本论思想。吕大临受其影响也非常注重气,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并认为世界之所以能生成、运动的关键在于气本身具有内在的动力。虽然在此观点上吕氏同于张载而不同于二程,但在理气关系上,他明显背离了张载而趋同于二程。中庸是《中庸》极为重要的概念。小程从体用关系上对“中”进行了分析,认为“中”从体上说,为“在中”;从用上说,为“时中”。虽然,吕氏也是从体用上来界定“中庸”,但在“中”与“心”的关系上两人的看法有较大的不同。正因有异,故而他们所主张的修养工夫亦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大临 理气 未发 反身格物
下载PDF
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甲骨卜辞中的“中周”与早期殷周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曹定云 刘一曼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0-68,共9页
花园庄东地出土甲骨中有"中周有口弗死"、"妃中周妾不死"、"周入四"等。其中的"周"是国名,"中周"是人名,"妃中周妾"是"中周"之配偶,花园庄东地出土甲骨卜辞的... 花园庄东地出土甲骨中有"中周有口弗死"、"妃中周妾不死"、"周入四"等。其中的"周"是国名,"中周"是人名,"妃中周妾"是"中周"之配偶,花园庄东地出土甲骨卜辞的时代下限在武丁早期,此时的"中周"应是周族历史上所都之"豳"邑,而不是"岐周"。根据考古资料,"豳"的地望约在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周关系 周” 甲骨卜辞 殷墟花园庄东地 文物考古
原文传递
复合词的成词过程及其辞书释义--以定中式复合词为例
12
作者 王恩旭 袁毓林 《语言学论丛》 2022年第1期121-151,共31页
辞书释义存在两方面的难题:一是词义解释难题,即不清楚词义中包含着哪些信息、哪些是需要解释的信息、哪些是不必解释的信息等;一个是词义检验难题,即不知道如何判定一个词的释义是否准确。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难题,本文放弃以往从具体... 辞书释义存在两方面的难题:一是词义解释难题,即不清楚词义中包含着哪些信息、哪些是需要解释的信息、哪些是不必解释的信息等;一个是词义检验难题,即不知道如何判定一个词的释义是否准确。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难题,本文放弃以往从具体词出发的研究策略,改用了从概念意义出发的研究策略。首先,以“可燃冰”为例分析了定中式复合词的成词过程(第1部分);然后,扩大样本,揭示了定中式复合词成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第2部分);最后,参照复合词的成词过程构建了一个与之相反的释义过程。研究表明,弄清复合词的成词过程有助于解决“词义解释难题”和“词义检验难题”(第3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式复合词 成词过程 概念意义 理想化描述 认知凸显
原文传递
汉代射礼用器“中”考
13
作者 张帅 张闻捷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83,156,157,共11页
在大量汉代器座中,有部分双孔器座,其造型、组合与单孔器座有别。作者通过对出土情境、文献与图像资料的梳理,指出这类双孔器座应为汉代射礼用器中的“中”,即射礼中承装算筹的一种器物。同时,目前出土所见汉代的“中”与礼书记载也存... 在大量汉代器座中,有部分双孔器座,其造型、组合与单孔器座有别。作者通过对出土情境、文献与图像资料的梳理,指出这类双孔器座应为汉代射礼用器中的“中”,即射礼中承装算筹的一种器物。同时,目前出土所见汉代的“中”与礼书记载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材质、孔的数量乃至造型方面。相比之下,先秦时期的“中”还缺乏实物资料,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孔器座 射礼 投壶礼
原文传递
清华简《越公其事》篇研读札记 被引量:1
14
作者 翁倩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88-91,共4页
《越公其事》为清华简第七辑中的一篇,是记载句践灭吴历史的语类文献。目前,学者们已对《越公其事》的字词进行注解并梳理其文义了,但是仍有疏漏之处。笔者通过仔细研读简文,并结合相关语境,外交辞令的表达规律梳理文义后,认为《越公其... 《越公其事》为清华简第七辑中的一篇,是记载句践灭吴历史的语类文献。目前,学者们已对《越公其事》的字词进行注解并梳理其文义了,但是仍有疏漏之处。笔者通过仔细研读简文,并结合相关语境,外交辞令的表达规律梳理文义后,认为《越公其事》第一章之"砺"读为"励",勤勉的意思,而"中"应该读作"衷",释为善、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越公其事》 “砺” 释读
下载PDF
汉语“中”的形态句法演化探究
15
作者 鲁志杰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9-33,共5页
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中”与名词相组合的两种语序,跨范畴之间的语序和谐使得“名词+中”成为优势语序,主要是由汉语语法系统内部结构的平衡性所决定的,“中”的形态句法演化路径为: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前置→后置)→体... 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中”与名词相组合的两种语序,跨范畴之间的语序和谐使得“名词+中”成为优势语序,主要是由汉语语法系统内部结构的平衡性所决定的,“中”的形态句法演化路径为: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前置→后置)→体助词(体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序 形态句法 演化路径
下载PDF
上博简《中弓》与《论语》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化平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共4页
楚简《中弓》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仲弓之间的对话,部分内容可与《论语.子路》"仲弓问政"章对读。孔子提出的"刑政不缓,德教不倦"的命题,与《论语》中孔子的德治思想差异明显,而与《孔子家语》一些篇章的主旨相通。以... 楚简《中弓》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仲弓之间的对话,部分内容可与《论语.子路》"仲弓问政"章对读。孔子提出的"刑政不缓,德教不倦"的命题,与《论语》中孔子的德治思想差异明显,而与《孔子家语》一些篇章的主旨相通。以上情况表明《中弓》所记孔子言论恐非原貌,利用此类文献研究孔子思想时需要谨慎其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 《论语》 德治思想 《孔子家语》
下载PDF
《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新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刚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5期13-15,共3页
《毛传》把《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的"伐"解释为"中干",孔颖达《正义》认为"中干"就是中型的盾。"中干"一词在出土文献里多次出现,表示旌旗一类的物品。安徽大学藏战... 《毛传》把《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的"伐"解释为"中干",孔颖达《正义》认为"中干"就是中型的盾。"中干"一词在出土文献里多次出现,表示旌旗一类的物品。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伐"的异文作"旆",和"中干"正好对应,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蒙伐有苑"的本义,纠正前人对《毛传》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