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荀子《正名》篇语言理论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磊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6期63-65,共3页
荀子是先秦思想家,他对语言有深刻的认识,他的语言观主要体现在《正名》中。从其名实关系论、制名枢要论、语词功能论、结构系统论及语言时空观五个方面来看,并与索绪尔的语言观作比较,可以看出荀子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关键词 荀子 《正名》 索绪尔 语言观
下载PDF
郑明主任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经验介绍 被引量:4
2
作者 杨丽霞 《中医儿科杂志》 2012年第6期5-6,共2页
郑明老师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选方用药从肺脾立论,药膳食疗相结合;治疗期间尤其注重患儿的精神调护。
关键词 郑明 小儿特应性皮炎 临床经验
下载PDF
秩序与身份:正名视域中礼的神圣性 被引量:3
3
作者 钟艳艳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0年第4期55-66,198,共13页
在正名前提下完成个人生命的意义化安置和社群逻辑的秩序性安排是礼的要务之一。礼制是展现秩序安排的重要路径,礼仪是确立等级秩序以安置个人身份的重要举措。从物象与天象入手,礼在社会秩序与个体身份两层面引导社群逻辑的建成。以《... 在正名前提下完成个人生命的意义化安置和社群逻辑的秩序性安排是礼的要务之一。礼制是展现秩序安排的重要路径,礼仪是确立等级秩序以安置个人身份的重要举措。从物象与天象入手,礼在社会秩序与个体身份两层面引导社群逻辑的建成。以《周礼》为经典依据,能够发掘历史的具体的礼在社会秩序建立、个体身份与角色意义获得中的决定性地位,并能窥见正名思想与儒家宗教性的互恰与互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正名 社会秩序 身份性伦理
下载PDF
荀子《正名》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 被引量:3
4
作者 曾祥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2-105,共4页
在《正名》中,荀子详细阐述了名的符号性质,系统探讨了名称的作用,提出了命名的基本原则以及正确使用名称的原则和方法。因此,从现代语词符号理论来看,荀子的《正名》实际上是一篇论述命名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关键词 荀子 正名 语词符号 符号学
下载PDF
“招子”“旗”“牌”“看板”与“题目”“正名”——东亚古典戏剧的商演广告 被引量:3
5
作者 麻国钧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124,共15页
金元北曲杂剧进入市井勾栏演出之后,其性质便发生重大变化,从而获得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如何宣传,便成为能否赚得票房以维持戏班生存的大事。本文利用中、日、韩的文献以及图片,总合论证"题目""正名"是当... 金元北曲杂剧进入市井勾栏演出之后,其性质便发生重大变化,从而获得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如何宣传,便成为能否赚得票房以维持戏班生存的大事。本文利用中、日、韩的文献以及图片,总合论证"题目""正名"是当时的商演广告,进而论证"题目""正名"书写在"牌"上,而"牌"源于宋代宫廷演出的"队名牌",清代末年梨园公演所谓"水牌",不过是古代商业演出广告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曲杂剧 题目 正名
原文传递
“守死善道”《论语》的死亡伦理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禹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88,158,159,共14页
儒家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之时,特有其死亡伦理,其内容表现并非简单地重生恶死。以死卫道作为孔子守护善道的坚定信念,持存于儒者之心,因此死亡在孔子思想中有着重要的明道作用。但这并非意味着要在行动上直接践行,而是自有其前提... 儒家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之时,特有其死亡伦理,其内容表现并非简单地重生恶死。以死卫道作为孔子守护善道的坚定信念,持存于儒者之心,因此死亡在孔子思想中有着重要的明道作用。但这并非意味着要在行动上直接践行,而是自有其前提和条件。儒者通过正确践行“善道”,首要当是不因错误的抉择而陷入危害生命的境地。其次,君子在身处乱邦之时,该“杀身成仁”还是隐遁保身,孔子并未给出强制性的要求,而是为儒者的自我选择留出余地。最后,孔子的死亡观念有其伦理性的限度,即以正道明义为原则,以为民行仁为目的,不以名节作为衡量其仁德与否的唯一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死善道 儒家 孔子 正命 死亡伦理
原文传递
《黄帝四经》的“正名—用名”逻辑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曾昭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1-45,共5页
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结构与规则之学。帛书《黄帝四经》逻辑为"正名—用名"论证类型,"正名"是确立名之所指,反映着道家的名实观;"用名"体现于"君人南面之术"里,为执政治世之保证。《皇帝四经》&qu... 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结构与规则之学。帛书《黄帝四经》逻辑为"正名—用名"论证类型,"正名"是确立名之所指,反映着道家的名实观;"用名"体现于"君人南面之术"里,为执政治世之保证。《皇帝四经》"正名—用名"逻辑是先秦道家逻辑的一部分,只是《老子》讨论重点在"道"名上、《管子》与《皇帝四经》一样讨论重点在"物"(社会政治)名上,《庄子》则兼而有之。"正名—用名"逻辑是一种离不开具体内容的论证类型,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的功利性。先秦道家逻辑是先秦逻辑的一部分,先秦逻辑都是此种类型,不是演绎、归纳的逻辑,也不同于佛教逻辑。正是因为"正名—用名"是一种论证结构而成为中国逻辑类型,又有别于中国哲学,但是它必以中国哲学为基础。由此来确立中国逻辑之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四经》 逻辑 正名 用名
下载PDF
以法正名:《商君书》“正名”思想研究
8
作者 施阳九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8-34,共7页
“正名”是先秦思想的重要主题之一。作为战国中后期的重要学派,商鞅及其后学也以自己的理论视角回应着先秦“正名”的两重向度。他们通过揭示亲亲之仁爱对于政治秩序建构的消极作用,否定了儒家援仁入礼来“正名”的意义。在重审人性、... “正名”是先秦思想的重要主题之一。作为战国中后期的重要学派,商鞅及其后学也以自己的理论视角回应着先秦“正名”的两重向度。他们通过揭示亲亲之仁爱对于政治秩序建构的消极作用,否定了儒家援仁入礼来“正名”的意义。在重审人性、考察时势的基础上,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法”被提了出来。新“法”不仅重正了政治层面的“名”,使其恢复了有效力,而且推动了语言认知层面的“名”在现实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人性 《商君书》
下载PDF
以战正名:孔子“正名”思想的战争法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姬娜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03-108,共6页
在孔子的视野里,"名分"是具有政治内涵的一个概念,名分具有使"礼"明确化、符号化的功能。孔子希望通过"正名"来确认或迫使社会承认"礼"的秩序的合理性。因"正名"而产生的政治需求反... 在孔子的视野里,"名分"是具有政治内涵的一个概念,名分具有使"礼"明确化、符号化的功能。孔子希望通过"正名"来确认或迫使社会承认"礼"的秩序的合理性。因"正名"而产生的政治需求反映在战争领域,就是用战争的手段达致"名正言顺"的目的。以现代战争法的视角解读孔子的"正名"思想会发现,孔子的"名"与开战理由及战争权等战争法范畴密切相关。孔子在诸侯争霸、大夫篡权、陪臣执国命、士大夫越礼逐权的乱世中,深刻洞察到"名"的制约作用,并将其引入对战争行为的指导。直到今天,这些思想对于战争法的发展与完善依然是值得借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战争法 开战理由 战争权
原文传递
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
10
作者 吴礼权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4-9,共6页
孔子的"正名"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去观察,我们认为其中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名"与"实"的关系问题;二是"言"与"事"的关系问题;三是"君子慎言&qu... 孔子的"正名"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去观察,我们认为其中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名"与"实"的关系问题;二是"言"与"事"的关系问题;三是"君子慎言"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孔子关于"名"、"实","事"、"言"关系的观点,都有颠倒主从关系的认识偏颇,但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分析,则亦不乏其合理性的内核。至于"君子慎言"的观点,从现代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则具有时代前瞻性的认识价值,在社会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论 语言学 孔子 哲学 名实
下载PDF
论上博简《容成氏》篇的性质与学派归属问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青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2-106,共5页
上博简《容成氏》篇内容丰富,性质较为特殊,是了解战国社会思潮的一篇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关于其学派归属问题,大致有儒家、墨家、纵横家等不同说法。分析是篇内容,可以看到,其理论思想与儒家的《大戴礼记.少闲》篇非常相似,而与《墨子... 上博简《容成氏》篇内容丰富,性质较为特殊,是了解战国社会思潮的一篇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关于其学派归属问题,大致有儒家、墨家、纵横家等不同说法。分析是篇内容,可以看到,其理论思想与儒家的《大戴礼记.少闲》篇非常相似,而与《墨子.非攻》篇相乖戾。《容成氏》篇所宣扬的理想社会与《礼记.礼运》篇相一致,是篇力求借助讲述古史来阐述尧舜禅让和汤武革命,而这正是儒家理论中的两大基本思路。从《容成氏》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七十子后学发展传统儒学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容成氏》 儒家 百家争鸣
下载PDF
春秋战国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进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文化生态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巍翔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8期149-152,共4页
春秋战国对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影响,以及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性,学者们从很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大体上没有从大文化生态的角度进行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思想文化活跃的社会转型时期,三者在时空上一致,... 春秋战国对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影响,以及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性,学者们从很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大体上没有从大文化生态的角度进行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思想文化活跃的社会转型时期,三者在时空上一致,相互促进,生动地展示了技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在互动中形成了一种差序的文化生态: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进为新的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形成和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物质基础;二、旧的上层建筑的解体和"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上层建筑的基文章化形态;三、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以及"百家争鸣"的形成从思想文化上巩固了社会变革的成果为以后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合理论证和预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思想文化 文化生态性
下载PDF
《黄帝内经》逻辑思维文化探源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凤岐 陈永灿 +1 位作者 陈正 王庆其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53-556,共4页
正名、别异、比类均为逻辑思维中的重要概念,不仅是中国古代名辩学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逻辑体系的核心。从先秦文化的角度探讨《黄帝内经》逻辑思维的根源,在名实关系上,《黄帝内经》把实看成第一性,而名是第二性,随着其所反映的实... 正名、别异、比类均为逻辑思维中的重要概念,不仅是中国古代名辩学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逻辑体系的核心。从先秦文化的角度探讨《黄帝内经》逻辑思维的根源,在名实关系上,《黄帝内经》把实看成第一性,而名是第二性,随着其所反映的实的变化而变化,这主要受到墨家及稷下学派对名实关系认识的深刻影响;在对待事物同异的问题上,《黄帝内经》并没有片面地强调同或异,而是认为要辩证地去认识同异之间的关系,这与墨家学派和名家惠施的观点基本一致;在运用比类方法时,《黄帝内经》与墨家学派和荀子注重的通过实际经验去概括类的概念相一致,而不同于孟子就先验方面去规定一些类的概念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逻辑思维 正名 别异 比类 先秦文化
原文传递
《颜氏字样》与唐代的字样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孟晋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195-200,共6页
本文考证英藏敦煌文献斯388《正名要录》的作者为唐初郎知年,同卷所载字样书残卷为经郎知年修订过的《颜氏字样》,进而考察总结出当年《颜氏字样》的面貌。结合《颜氏字样》和《正名要录》材料,探讨了郎知年的主张和贡献,描绘了唐代字... 本文考证英藏敦煌文献斯388《正名要录》的作者为唐初郎知年,同卷所载字样书残卷为经郎知年修订过的《颜氏字样》,进而考察总结出当年《颜氏字样》的面貌。结合《颜氏字样》和《正名要录》材料,探讨了郎知年的主张和贡献,描绘了唐代字样学的兴起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氏字样》 《正名要录》 《群书新定字样》 《干禄字书》 字样学
下载PDF
吴瑞甫《新订奇验喉证明辨》喉科学术思想评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7-450,共4页
吴瑞甫为近代福建及新加坡著名国医名家、教育家及中西医汇通之佼佼者,其《新订奇验喉证明辨》于近代白喉肆虐,时医多未知悉西医白喉血清疗法所作。重视喉科病脉证并治,强调辨疾病本质及整体诊查与局部辨证相参合。阐明广义喉痹阴阳与... 吴瑞甫为近代福建及新加坡著名国医名家、教育家及中西医汇通之佼佼者,其《新订奇验喉证明辨》于近代白喉肆虐,时医多未知悉西医白喉血清疗法所作。重视喉科病脉证并治,强调辨疾病本质及整体诊查与局部辨证相参合。阐明广义喉痹阴阳与“四时五脏气化”之学理,从三阴三阳气化说阐释喉痹“一阴一阳结”。融会中西治白喉,在时疫的基础上提出“痰毒”病原说。阴虚白喉和虚寒白喉辨治、遣方用药重辨证及蒐集喉科民间治法与验方,针对华南“阳燠气泄,中虚湿盛”的体质特点,凸显地域治疗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订奇验喉证明辨》 痰毒 一阴一阳结 吴瑞甫
下载PDF
山水画风格苍润秀雅的“明四大家”
16
作者 王恪松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98-100,共3页
明代中期 ,由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的市民阶层和有钱有闲的阶层剧增 ,他们需要大批的绘画装点门面 ,这无疑刺激了苏州———吴门山水画的发展。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四家”的出现 ,不仅打破了“院体”和“浙... 明代中期 ,由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的市民阶层和有钱有闲的阶层剧增 ,他们需要大批的绘画装点门面 ,这无疑刺激了苏州———吴门山水画的发展。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四家”的出现 ,不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润秀雅 沈周 文教明 唐寅 仇英
下载PDF
先秦“正名”的语言规范价值——以孔子、荀子为例
17
作者 孙月香 汪业全 《河池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9-73,91,共6页
先秦"正名"旨在"正"以"礼"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之"实",集中表现为"正"涉"礼"语词之义,"正"涉"礼"语词之用。"正名"蕴含正音。通过"约定... 先秦"正名"旨在"正"以"礼"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之"实",集中表现为"正"涉"礼"语词之义,"正"涉"礼"语词之用。"正名"蕴含正音。通过"约定俗成",达到"名""实"相符。"约定俗成"论本质上是语言规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语言规范 孔子 荀子
下载PDF
元杂剧“题目正名”考释
18
作者 张进德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0-107,共8页
"题目正名"受到元杂剧作家的重视,缘于杂剧艺术本身的大众化欣赏要求与先秦以来形成的重名传统;其在剧本中的位置不同,刊出刊落,自有其道理;"题目"与"正名"意义与作用不同,命名依据多样,二者关系复杂。同... "题目正名"受到元杂剧作家的重视,缘于杂剧艺术本身的大众化欣赏要求与先秦以来形成的重名传统;其在剧本中的位置不同,刊出刊落,自有其道理;"题目"与"正名"意义与作用不同,命名依据多样,二者关系复杂。同时,"题目正名"也存在粗疏、不通及与情节脱节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题目 正名
下载PDF
钱希言《戏瑕》所记《水浒传》传播史料辨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齐洲 王丽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62,共7页
钱希言《戏瑕》载"文待诏诸公暇日喜听人说宋江,先讲摊头半日,功父犹及与闻",学界多以为此材料能够证明嘉靖前即有《水浒传》在社会上传播。然而,通过文献考证得知,"犹及与闻"的"功父"即明末著名画家、... 钱希言《戏瑕》载"文待诏诸公暇日喜听人说宋江,先讲摊头半日,功父犹及与闻",学界多以为此材料能够证明嘉靖前即有《水浒传》在社会上传播。然而,通过文献考证得知,"犹及与闻"的"功父"即明末著名画家、藏书家钱谷之子钱允治,他与文征明等一起"听人说宋江"的时间不能早于其出生的嘉靖二十年(1541),实际时间应该更晚,正值文征明的晚年,这时《水浒传》在社会上已得到广泛传播。至于他们听人所说"宋江"是说话故事还是《水浒传》或者兼而有之,已经无法确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希言 文征明 钱谷 钱允治 《水浒传》
下载PDF
唐寅、文征明文化性格比较论 被引量:5
20
作者 沈金浩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77,共6页
文化性格是指包含文化内涵的人物性格。唐寅、文征明皆以诗书画三绝著名当时与后世,而两人之人生及文化性格则大不同。唐“百年强半”而夭,而文则遐寿九秩,且主持吴中风雅30余年;唐曾中解元,涉科场案而愤世自放,文数试不得一举人而待诏... 文化性格是指包含文化内涵的人物性格。唐寅、文征明皆以诗书画三绝著名当时与后世,而两人之人生及文化性格则大不同。唐“百年强半”而夭,而文则遐寿九秩,且主持吴中风雅30余年;唐曾中解元,涉科场案而愤世自放,文数试不得一举人而待诏翰林三年;唐赴宸濠招而不得不佯狂以免,而文卒能避之。唐纵情酒色,而文持身谨严。而两人之诗,则唐更有个性与时代气息。唐、文的这种差异,反映了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在经济生活和社会风气发生新变的时代,文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可能作出的选择。考察这种文化性格的差异及其成因,对认识中国文学、文化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如何发挥作用、这些作用又会有怎样的意义和效果,都可以提供一定的启示并帮助我们思考当代的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寅 文征明 文化性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