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食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与旅游的耦合性研究——以沪苏浙皖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爱平 马楠 陶然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共7页
休闲经济时代,人们由注重饮食的生理需要转向注重美食体验,美食信息越发受到关注。美食网络关注度是美食关注的典型表现和测量手段,是大众美食体验诉求的反映。通过百度指数,以沪苏浙皖41个城市为例,研究获取到2012-2014年各城市美食网... 休闲经济时代,人们由注重饮食的生理需要转向注重美食体验,美食信息越发受到关注。美食网络关注度是美食关注的典型表现和测量手段,是大众美食体验诉求的反映。通过百度指数,以沪苏浙皖41个城市为例,研究获取到2012-2014年各城市美食网络关注度和旅游网络关注度指数数据,采用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等5个指标及GIS技术,刻画和分析了研究区美食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差异特征,并探讨了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耦合性。研究发现:美食网络关注度指数逐年增长,年内具有季节性特征,受旅游季节性影响;城市间有显著差异,指数多分布于传统长三角城市,城市旅游发展水平对美食网络关注度有显著影响;美食、旅游关注度显著正相关,系数最高的多为皖北城市,而系数较高的为重点旅游城市;美食、旅游相关系数与指数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周边城市对美食关注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关注度 时空格局 美食旅游 沪苏浙皖地区
下载PDF
苏浙皖毗邻地区珍稀观赏竹种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赖广辉 洪岩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9-126,共8页
据多年的调查研究 ,苏浙皖毗邻地区有 1 2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珍稀竹种。主要报道了这些竹种的分布概况、资源蕴藏量以及引种栽培现状 ,通过对产地气候等生态因子的分析 ,结合国内一些大地域的自然条件 ,确定了各竹种的适生范围。同时... 据多年的调查研究 ,苏浙皖毗邻地区有 1 2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珍稀竹种。主要报道了这些竹种的分布概况、资源蕴藏量以及引种栽培现状 ,通过对产地气候等生态因子的分析 ,结合国内一些大地域的自然条件 ,确定了各竹种的适生范围。同时讨论了它们在造园中的应用 ,提出了若干保护与繁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观赏竹种 分布 资源概况 生境 苏浙皖毗邻地区
下载PDF
长三角省级区域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比较研究——兼论安徽省国家高新区发展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胡伟 汪凯 邹中华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3年第10期51-58,共8页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都迫切需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挥创新支撑和引领作用。基于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创新活动调查统计数据,系统比较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国...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都迫切需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挥创新支撑和引领作用。基于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创新活动调查统计数据,系统比较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国家高新区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金投入、创新主体培育、国际平台建设和技术合同成交5个方面的创新指标情况,分析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现状,针对安徽省国家高新区存在的人才投入创新支撑不足,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布局不均衡,以及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能力较弱等问题,从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围绕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打造“升级版”创新共同体和加强政策对接联动等方面提出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苏浙皖 国家高新区 区域 创新
下载PDF
沪苏浙皖绿色创新竞争力动态仿真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 被引量:3
4
作者 朱会霞 耿德传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6-26,共11页
鉴于绿色创新竞争力系统的复杂性,通过构建创新投入、创新资源、生态环境和创新产出4个子系统的绿色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绿色创新竞争力系统仿真模型。以长三角沪苏浙皖四省(市)为研究区域,动态仿真研究四省(市)... 鉴于绿色创新竞争力系统的复杂性,通过构建创新投入、创新资源、生态环境和创新产出4个子系统的绿色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绿色创新竞争力系统仿真模型。以长三角沪苏浙皖四省(市)为研究区域,动态仿真研究四省(市)的绿色创新竞争力演变趋势,分析比较关键变量,明确四省(市)绿色创新竞争力的差异与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各变量的变化趋势均有利于绿色创新竞争力的提升,整体指标状况优良,绿色创新效益显著。江苏省的绿色创新竞争力综合水平最高,浙江省的绿色创新竞争力综合水平与上海市基本相近,安徽省处于最低位置。四省(市)在绿色创新竞争力的不同维度分别占据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创新竞争力 沪苏浙皖 系统动力学 动态仿真
下载PDF
浙皖两地牡丹的栽培及应用现状 被引量:3
5
作者 郑艳伟 范义荣 +2 位作者 郭晨瑛 范庆君 张庆宝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5-841,共7页
对安徽南部及浙江等地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品种、种植面积、管理技术及应用开发形式等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期为浙皖两地牡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调查共记录了16个传统观赏品种,其中10个为《中国牡丹品种图志(西... 对安徽南部及浙江等地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品种、种植面积、管理技术及应用开发形式等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期为浙皖两地牡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调查共记录了16个传统观赏品种,其中10个为《中国牡丹品种图志(西北.西南.江南卷)》记录品种,6个为新记录品种;凤丹品系中选育的新品种有10个。自然条件下,传统栽培的牡丹品种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引进品种,引种牡丹品种在适应性上差异显著,推广应用时应注意品种的选择;浙皖两地牡丹应用的主要形式为牡丹专类园,但开发方式多样。江南牡丹的发展亟待建立一个品种资源库,使得牡丹资源收集、品种的规范命名、引种及培育工作能够有计划地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艺学 牡丹 浙皖地区 资源分布 栽培应用 品种资源库
下载PDF
沪苏浙皖正在形成世界超级经济区--基于主体、空间和联系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倪鹏飞 李冕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43,共14页
经济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空间支柱,目前长三角经济区经过多年发展,已有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上海的功能层次稳步提升,经济区规模不断扩大,并发挥扩散效应以带动全国的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文章从主体、空间、联系三个... 经济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空间支柱,目前长三角经济区经过多年发展,已有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上海的功能层次稳步提升,经济区规模不断扩大,并发挥扩散效应以带动全国的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文章从主体、空间、联系三个方面建立了经济区的理论框架,基于两小时通勤圈和经济一体化测度发现长三角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至沪苏浙皖,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基于主体规模和功能层次发现这是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超级经济区。文章建议顺应这种客观趋势,在空间上制定带动纵深发展的战略规划,在联系上建立全面一体的协同机制,在主体上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上海的功能层次,促进沪苏浙皖成为全球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层次高端、联系紧密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同时,发挥交通网络效应,促进功能扩散和技术外溢,更好地发挥沪苏浙皖超级经济区对全国的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苏浙皖 世界超级经济区 主体 空间 联系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信阳移民苏浙皖交界地区的历史背景及进程刍议
7
作者 吴长城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79-83,共5页
太平天国战后,苏浙皖交界地区人口损失巨大。河南信阳人口过剩、匪患不断,加之信阳籍官员护佑,出现了移民该地区的浪潮。客民与土民在不断的冲突中走向融合。
关键词 晚清 信阳 移民 苏浙皖
下载PDF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省产业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基于沪苏浙皖政策规划的比较视角
8
作者 林琳 刘洪民 《科技和产业》 2022年第3期72-77,共6页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规划纲要顶层设计的背后,亟须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政策规划的支撑和协同。基于沪苏浙皖促进一体化发展政策规划的比较视角,对江苏省实施一体化发展总体纲要所提出的区域性产业政策规划进行...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规划纲要顶层设计的背后,亟须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政策规划的支撑和协同。基于沪苏浙皖促进一体化发展政策规划的比较视角,对江苏省实施一体化发展总体纲要所提出的区域性产业政策规划进行探讨,简要分析与沪浙皖三地政策规划与实施的异同。研究认为,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对一体化发展产业规划的实施基本都有较为明确的认知与目标,对应“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节点,凸显进一步将长三角打造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意义,应积极发挥一体化政策的正面影响,通过一市三省的产业政策协同融合来实现长三角地区整体高质量的发展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产业政策 政策规划 江苏省 沪苏浙皖
下载PDF
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现状及优化研究
9
作者 沈煦然 周丽霞 《兰台世界》 2021年第8期42-46,共5页
从长三角地区档案工作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背景出发,比较分析沪苏浙皖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形式、内容、效率,指出三省一市档案网站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形式、内容、效率上存在的问题,为改进三省一市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沪苏浙皖 档案网站 网站信息服务
下载PDF
粤浙皖商人的企业家精神
10
作者 郑永红 《乡镇经济》 2009年第6期87-89,共3页
企业家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企业家作用的发挥常受企业家精神的制约。文章通过对粤浙皖商人企业家精神的比较,揭示出不同地区的企业家群体因精神特质的显在差异,导致的经营行为和经济发... 企业家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企业家作用的发挥常受企业家精神的制约。文章通过对粤浙皖商人企业家精神的比较,揭示出不同地区的企业家群体因精神特质的显在差异,导致的经营行为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差异。文章对现代徽商重振企业家精神并引领安徽经济快速崛起,有一定的启迪与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浙皖商人 经营行为 企业家精神
下载PDF
苏浙皖边界地区苏皖运动的有关问题
11
作者 朱德寿 殷仲再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5-19,共5页
苏皖运动的存在于否,对研究苏浙皖边界地区的地质发展史和正确认识长兴阶地层有重要意义。笔者论证了长兴组的厚度变化、界线粘土层的性质与成因、底砾岩的确认和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群的突变等问题,认为:1)区内苏皖运动是存在的;2)砺... 苏皖运动的存在于否,对研究苏浙皖边界地区的地质发展史和正确认识长兴阶地层有重要意义。笔者论证了长兴组的厚度变化、界线粘土层的性质与成因、底砾岩的确认和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群的突变等问题,认为:1)区内苏皖运动是存在的;2)砺山—江阴海堤不可否定;将安徽广德牛头山经江苏宜兴至江阴条带内的龙潭组上部地层作为长兴组的相变产物是不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皖运动 龙潭组 地层 断裂
下载PDF
浙皖赣相邻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29
12
作者 余心起 张达 +2 位作者 汪隆武 颜铁增 邓国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6-684,共9页
浙皖赣相邻区在加里东时期受到华南加里东构造事件的影响,前震旦纪基底及早古生代早期盖层强烈隆升并褶皱变形,皖浙赣邻接部位早—中石炭世地层直接覆盖在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之上,东端清凉峰一带的中石炭统覆盖在上寒武统之上,但尚未见... 浙皖赣相邻区在加里东时期受到华南加里东构造事件的影响,前震旦纪基底及早古生代早期盖层强烈隆升并褶皱变形,皖浙赣邻接部位早—中石炭世地层直接覆盖在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之上,东端清凉峰一带的中石炭统覆盖在上寒武统之上,但尚未见到有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证据。同时,古陆南侧及东侧震旦纪—早志留世盖层向南(东)滑脱,接触带附近与基底一并形成倒转产状及倒转褶皱;北侧向北滑脱形成滑覆褶皱及临溪盆地、兰田残留向斜盆地。印支、燕山事件对加里东构造形迹产生了不可忽略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基本延续至今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构造事件 基底隆升 滑脱伸展 倒转褶皱 滑覆褶皱 后期叠加改造 浙皖赣相邻区
下载PDF
清代苏浙皖蝗灾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闵宗殿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5-62,共8页
文章根据苏浙皖三省 198种方志资料 ,研究了该地区清代的蝗灾情况 ,纠正了《清史稿》和《清实录》中记载的不足 ,讨论了文献上关于清代苏浙皖的蝗灾记载、蝗灾分布和特点以及三省的治蝗措施等问题。文末附有作者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 清代 《清史稿》 《清实录》 蝗虫 自然灾害 农业 江苏 浙江 安徽
下载PDF
浙皖晚中生代仙霞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岩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建芳 龚瑞君 +5 位作者 汪隆武 蔡晓亮 徐双辉 陈津华 陈小友 汪建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8-212,共15页
仙霞岩体是浙北和皖南交界区域明显受北东向学川-孝丰断裂构造带控制的大岩体,其内部岩性复杂,主要由早期中粒二长花岗岩、巨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晚期中粗粒正长花岗岩、细粒正长花岗岩组成,后期有大量细晶岩、石英正长岩、闪长玢岩、安山... 仙霞岩体是浙北和皖南交界区域明显受北东向学川-孝丰断裂构造带控制的大岩体,其内部岩性复杂,主要由早期中粒二长花岗岩、巨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晚期中粗粒正长花岗岩、细粒正长花岗岩组成,后期有大量细晶岩、石英正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辉绿岩等脉岩侵入。锆石U-Pb年龄数据显示早期二长花岗岩大约侵位于145.1~144.2Ma,晚期正长花岗岩大约侵位于131.7~130.8Ma,后期辉绿岩脉侵位于128.3Ma。两期岩石均具高SiO_2、高K_2O+Na_2O和低P_2O_5特征;早期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高钾钙碱系列岩石,稀土配分曲线强右倾,中等负Eu异常,富集Rb、Th、U、K,亏损Ba、Nb、Sr、P、Ti等特征;晚期正长花岗岩为准铝质-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岩石,稀土配分曲线弱右倾、强负Eu异常,同样富集Rb、Th、U、K,强亏损Sr、P、Ti等特征;均属高分异I型花岗岩类。两期岩石均具有相对高的(86Sr/87Sr)i值(0.70807~0.70988)和εNd(t)值(-8.87^-5.14),Nd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36~1.65Ga。成岩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的改变,构造背景由中晚侏罗世(165±5~145±5Ma)的挤压环境向早白垩世早期(145±5~125Ma)的伸展拉张环境转变有关,致使古老江南造山带地壳物质熔融并可能混染扬子岩石圈地幔物质形成的两期岩浆经高程度结晶分离作用先后侵位,也表明浙西北乃至华南地区晚中生代构造转换时间为145Ma左右,且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多期次伸展拉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仙霞岩体 浙皖地区
下载PDF
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浙皖马鞍山高分异岩体成因的约束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建芳 汪隆武 +3 位作者 陈津华 朱朝晖 刘健 章明圆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8-114,共17页
为了解由早期(伟晶、巨晶)斑状二长花岗岩、中期(细粒)花岗岩和晚期花岗(斑)岩脉组成的马鞍山杂岩体的成因,采用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法厘定其侵入时代,年龄显示伟晶斑状二长花岗岩为132.2±1.6Ma,巨晶斑状二长花岗岩为127.7&#... 为了解由早期(伟晶、巨晶)斑状二长花岗岩、中期(细粒)花岗岩和晚期花岗(斑)岩脉组成的马鞍山杂岩体的成因,采用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法厘定其侵入时代,年龄显示伟晶斑状二长花岗岩为132.2±1.6Ma,巨晶斑状二长花岗岩为127.7±1.2Ma,细粒花岗岩为128.3±1.1Ma,花岗斑岩脉为127.4±1.8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体从早到晚具有从钾玄岩系列向高钾钙碱系列演变特征,分异演化程度逐渐变高;斑状二长花岗岩具有高REE含量,轻重稀土分异较为明显,具较强负铕异常和弱右倾的配分曲线特征,富集K、Th、U、Rb等元素,弱亏损Ba、Sr、P、Nb、Ta、Ti等元素;细粒花岗岩及花岗(斑)岩脉具有较低REE含量,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具强负铕异常和"V"型配分曲线特征,富集K、Th、U、Rb等元素,强亏损Ba、Sr、P、Nb、Ti等元素.马鞍山岩体为浙西北-皖南地区早白垩世俯冲造山后陆内拉张作用环境下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同源岩浆侵位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产物,具有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马鞍山岩体 浙皖相邻区.
原文传递
基于场理论的沪苏浙皖地区旅游空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爱平 刘艳华 +2 位作者 钟林生 徐勇 周凤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4-372,共9页
区域旅游供给场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场类型,场叠加、场结构与场核的作用效应是区域旅游供给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对区域旅游供给场相关概念进行定义与空间解析的基础上,以游客密度作为旅游场强变量,运用GIS技术对由沪苏浙皖这一区域的空间... 区域旅游供给场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场类型,场叠加、场结构与场核的作用效应是区域旅游供给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对区域旅游供给场相关概念进行定义与空间解析的基础上,以游客密度作为旅游场强变量,运用GIS技术对由沪苏浙皖这一区域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场的场域分异更为显著,但游客密度的集中程度在下降;(2)区域旅游场内存在较明显的"三阶梯"等级结构特征,且在考察末期,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场域范围不断扩大,尤以第二阶梯的扩大最为明显;(3)由场核向外围随着距离的增加,旅游场强呈现出显著的衰减特征,各次级场域的场核间也存在明显的场强波动地带;(4)区域旅游场极化、扩散作用并存,上海这一区域型场核在极化作用的同时在东西方向上对区域旅游场的扩散作用明显,但其扩散作用强度仍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差异 旅游供给场 场理论 沪苏浙皖地区
原文传递
江南造山带东段800~780Ma陆内裂谷岩浆活动——来自浙皖赣邻区约790Ma铝质A型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7
17
作者 邓奇 汪正江 +6 位作者 王剑 胡志中 崔晓庄 杜秋定 马龙 熊小辉 杨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55-1868,共14页
对江南造山带东段浙皖赣邻区的灵山花岗斑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灵山花岗斑岩形成于791.8±2.6Ma。在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上,灵山花岗斑岩具有高Si,高TFeO/(TFeO+MgO)值,... 对江南造山带东段浙皖赣邻区的灵山花岗斑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灵山花岗斑岩形成于791.8±2.6Ma。在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上,灵山花岗斑岩具有高Si,高TFeO/(TFeO+MgO)值,低Mg、Ca、Mn和P,显示出过铝质的特征(A/CNK=1.04-1.18);微量元素富集Rb、Ga、Th、Zr、Y,贫Sr、P、Ti、Ba;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明显,并表现出强烈的负Eu异常,这些特点与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一致。地球化学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表明,灵山花岗斑岩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最有可能来源于早期初生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800-780Ma的岩浆活动是华南新元古代一期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该期岩浆活动不仅在华南新元古代盆地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在该时期构造环境的探讨、板溪期沉积旋回时限的标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浙皖赣邻区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钦杭成矿带皖浙赣相邻区成矿地质背景对比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芳 杜建国 +1 位作者 许卫 汤金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5,共5页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钦杭成矿带安徽部分(皖南地区)、江西部分(赣东北地区)和浙江部分(浙西地区)的矿源层、岩浆岩、地质构造。赣东北地区燕山期与斑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发育的根本原因是幔源岩浆直接参与成矿作用,赣...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钦杭成矿带安徽部分(皖南地区)、江西部分(赣东北地区)和浙江部分(浙西地区)的矿源层、岩浆岩、地质构造。赣东北地区燕山期与斑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发育的根本原因是幔源岩浆直接参与成矿作用,赣东北地区与斑岩体有关矿床发育的关键原因在于斑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既有拉张,又有挤压,另外赣东北地区深大断裂发育,从而有利于深源岩浆参与成矿作用,且矿源层多,并具多阶段成矿作用。皖南的逍遥岩体是皖南寻找W、Mo、Cu、Ag等矿床的有利地段,休宁天井山金矿成矿前景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 燕山期 矿源层 幔源岩浆 构造环境
下载PDF
苏浙皖地区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目标的选择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念发 闫吉柱 +2 位作者 陈红 张淮 赵新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2-560,共9页
从晚震旦世开始至中三叠世,苏浙皖(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三套巨厚的海相烃源岩系,即:上震旦统—上奥陶统,石炭系—二叠系、下三叠统海相烃源岩。三套烃源岩热演化特点不同,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期构造阶段的热演化,已达... 从晚震旦世开始至中三叠世,苏浙皖(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三套巨厚的海相烃源岩系,即:上震旦统—上奥陶统,石炭系—二叠系、下三叠统海相烃源岩。三套烃源岩热演化特点不同,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期构造阶段的热演化,已达过成熟干气阶段;上古生界烃源岩基本处于生油阶段晚期;大部分三叠系烃源岩处于成熟生油阶段,少数处于未成熟阶段。区内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两次成油过程,第一次发生在加里东运动前的盆地沉降阶段,第二次发生在加里东运动后晚古生代陆表海沉积阶段。全区海相油气储盖条件发育,配置有利,经多年油气勘探证实,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应立足于苏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除苏北地区外,尚有皖南与浙西地区。中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应集中在区内几个发育较好的中生代盆地,如常州、句容、无为、望江盆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特征 勘探目标 海相沉积 烃源岩 热演化 构造改造 下扬子地区 生烃潜力 江苏 浙江 安徽
下载PDF
明清时期苏浙皖沪干湿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禧亮 任改莎 +2 位作者 张立霞 冯洋 孙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6-71,共6页
以旱涝史料为基础,利用最小二乘方法、滑动平均方法、累积距平方法、小波分析方法等统计方法对旱涝灾害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1)将《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文献资料存入属性数据库,利用"典型词典"对《总集》中的旱涝... 以旱涝史料为基础,利用最小二乘方法、滑动平均方法、累积距平方法、小波分析方法等统计方法对旱涝灾害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1)将《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文献资料存入属性数据库,利用"典型词典"对《总集》中的旱涝和正常年份记录进行提取,获得区域干湿等级序列。得知发生涝灾的年份明显多于发生旱灾的年份。2)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干旱和洪涝灾害进行了拟合分析,涝灾在1550年之前为负距平,之后为正距平,旱灾在1700年之前为正距平,之后为负距平;使用滑动平均方法和累积距平方法对旱涝灾害阶段性进行分析,旱涝灾害发生可以分为7个主要阶段;使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旱涝灾害的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旱涝灾害有2年、8-11年、18年、30年、50年、75年、100年和150年左右准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气候 干湿 变化规律 苏浙皖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