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现的四方北宋铭文杂剧砖雕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康保成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105,共7页
沈从文最先发现"丁都赛"杂剧砖雕的研究价值并撰文予以介绍,刘念兹则从戏剧文物的角度作了研究与评价。2014年,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新征集到分别刻有"杨揔惜"、"丁都赛"、"薛子小"、"... 沈从文最先发现"丁都赛"杂剧砖雕的研究价值并撰文予以介绍,刘念兹则从戏剧文物的角度作了研究与评价。2014年,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新征集到分别刻有"杨揔惜"、"丁都赛"、"薛子小"、"凹敛儿"名字的四方北宋杂剧砖雕。其中,"薛子小"扮演的脚色为副末,"凹敛儿"扮演副净,"杨揔惜"扮演引戏,"丁都赛"扮演末泥。这组砖雕中的主人公大约活动在1126年1月至9月间,砖雕的制作或稍晚。砖雕印证和补充了文献记载及以前发现的戏剧文物,对于进一步研究北宋杂剧的脚色装扮和演出形态,提供了可供研究与比较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杂剧 砖雕
原文传递
元代南北戏曲的交流与融合(上) 被引量:6
2
作者 俞为民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61,共7页
元灭南宋后,北曲杂剧南移杭州,并与南戏产生了交流,两者在剧目、剧本形式、脚色体制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交流与融合。南北戏曲的这一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典戏曲的进一步成熟。
关键词 北曲南移 南北曲交流 剧目交流
下载PDF
元杂剧服饰与妆饰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彬 《服装设计师》 2023年第1期39-44,共6页
元杂剧服饰与妆饰在中国戏曲服饰与化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却是学界关注较少且研究较为薄弱的部分。由于元代大量文人参与杂剧创作,以至于与元杂剧服饰与妆饰相关的文献资料较以往戏曲服饰与妆饰研究而言显著增多。同时元代墓葬出... 元杂剧服饰与妆饰在中国戏曲服饰与化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却是学界关注较少且研究较为薄弱的部分。由于元代大量文人参与杂剧创作,以至于与元杂剧服饰与妆饰相关的文献资料较以往戏曲服饰与妆饰研究而言显著增多。同时元代墓葬出土杂剧服饰与妆饰考古资料进一步印证了剧本文献资料中相关服饰与妆饰的记载。本文采用二重证据法,通过文献资料与墓葬出土元杂剧服饰与妆饰考古资料相结合,比对分析研究,进而还原元杂剧服饰与妆饰的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杂剧 服饰 妆饰
下载PDF
试论明中期传奇对杂剧体制的浸淫
4
作者 刘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7期102-106,共5页
明中期作家对杂剧体制进行了大胆改革。他们吸收了传奇在演剧上的成功之处,同样吸收了传奇中一些符合时代思维的体制要素,在角色、题目正名、楔子、开场与下场诗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调整。这些调整不仅是明代演剧的实际需要,更是戏曲发展... 明中期作家对杂剧体制进行了大胆改革。他们吸收了传奇在演剧上的成功之处,同样吸收了传奇中一些符合时代思维的体制要素,在角色、题目正名、楔子、开场与下场诗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调整。这些调整不仅是明代演剧的实际需要,更是戏曲发展到明代中期文人化的具体体现。在明中期曲作家的改造与调整下,杂剧体制趋于精致,更适合文人情绪的表达,也更符合明代戏曲舞台的表演。不同戏曲的体制融合在明中期杂剧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期 杂剧 传奇 体制
下载PDF
宋辽金俗文学交流若干事实的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杨万里 《殷都学刊》 2005年第4期53-59,共7页
《蓬蓬花》、《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等辽代歌曲流行于北宋末的汴京,它们是宋辽俗文学交流的缩影。宋辽俗文学交流的历史可溯源于契丹与五代的文学交流。辽代俗文学的发展,为北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宋金俗文学... 《蓬蓬花》、《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等辽代歌曲流行于北宋末的汴京,它们是宋辽俗文学交流的缩影。宋辽俗文学交流的历史可溯源于契丹与五代的文学交流。辽代俗文学的发展,为北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宋金俗文学交流始于金灭北宋。金院本在吸收、改造了宋杂剧的艺术成分后,最后发展成元杂剧;而宋杂剧在南方的发展则是融入南戏或自然消亡。因此,元曲和元杂剧的形成,本质上是宋辽、宋金之间俗文学交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文学 番曲 交流 杂剧 院本
下载PDF
论宋杂剧由两段式演进为三段式的时间及动因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叙武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75,共12页
宋杂剧原是在宫廷大宴节次中表演的节目,北宋杂剧一场分为两段,即艳段加正杂剧,并与队舞结合演出。进入南宋孝宗乾道朝(1165年),宫廷大宴节次取消了队舞,为填补空出来的时间,确保宫廷宴饮节奏不被打乱,原本独立存在、与杂剧性质最为接... 宋杂剧原是在宫廷大宴节次中表演的节目,北宋杂剧一场分为两段,即艳段加正杂剧,并与队舞结合演出。进入南宋孝宗乾道朝(1165年),宫廷大宴节次取消了队舞,为填补空出来的时间,确保宫廷宴饮节奏不被打乱,原本独立存在、与杂剧性质最为接近的杂扮被纳入杂剧演出结构,置于正杂剧之后。由此宋杂剧演进为一场三段式,同时保留一场两段式。宋杂剧内部结构松散,各段内容互不贯通,艳段、正杂剧、杂扮之间是非固定组合关系。一场三段式杂剧走向消亡大约是在1235年至1264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杂剧 艳段 正杂剧 杂扮 队舞
原文传递
论关汉卿的历史剧《单刀会》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占鹏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8-23,共6页
本文通过对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关汉卿在创作此剧时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发挥了自己的主观想象。关汉卿对关羽情有独钟,将他塑造成一个近乎神道的人物,不仅为后世考证关羽是关汉卿远祖的观点提供了资料依据,而且对... 本文通过对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关汉卿在创作此剧时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发挥了自己的主观想象。关汉卿对关羽情有独钟,将他塑造成一个近乎神道的人物,不仅为后世考证关羽是关汉卿远祖的观点提供了资料依据,而且对关汉卿所怀抱的强烈的汉民族感情与拥有的严肃的正统思想给予有力支持。在中国古典戏曲史上,《单刀会》是一部既有深刻思想性又有独特艺术性的优秀杂剧,分析它对准确认识和恰当评价关汉卿的文化品格与历史地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汉卿 杂剧 《单刀会》
下载PDF
论元曲家笔下的苏轼形象 被引量:3
8
作者 赵义山 田欣欣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7-52,共6页
在元曲作品中 ,有一部分篇目是以前代文人 (或他们的作品 )为描写和歌咏对象的 ,在这些作品中 ,元曲家有选择地突出了主人公的某些方面。如出现在元曲家笔下的苏轼 ,曲家们便集中突出了他作为沦落文士、疏狂浪子和隐逸高人的形象特征。... 在元曲作品中 ,有一部分篇目是以前代文人 (或他们的作品 )为描写和歌咏对象的 ,在这些作品中 ,元曲家有选择地突出了主人公的某些方面。如出现在元曲家笔下的苏轼 ,曲家们便集中突出了他作为沦落文士、疏狂浪子和隐逸高人的形象特征。在这些被突出的形象特征中 ,实际上蕴涵着元曲家的人格理想并寄寓着他们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叹 ,与作为历史人物的苏轼 ,已有了相当的距离。简而言之 ,元曲家笔下的苏轼形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曲家 苏轼形象 “沦落文士” “疏狂浪子” “隐逸高人”
下载PDF
与莎士比亚“诗剧”相对应的中译文——莎士比亚剧本英译汉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朱达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80-84,共5页
莎士比亚时代英国伦敦剧院上演的剧本多用无韵体诗形式。无韵体诗突破传统格律诗束缚 ,自由度大些 ,易抒发情感 ,语言也显自然些。轻重音节的有规律的交替是构成英语韵律的突出因素。中国约有 3 60种戏曲。秦腔、川剧、越剧、粤剧、豫... 莎士比亚时代英国伦敦剧院上演的剧本多用无韵体诗形式。无韵体诗突破传统格律诗束缚 ,自由度大些 ,易抒发情感 ,语言也显自然些。轻重音节的有规律的交替是构成英语韵律的突出因素。中国约有 3 60种戏曲。秦腔、川剧、越剧、粤剧、豫剧和黄梅戏等拥有众多民众 ,但京剧影响最大 ,普及全中国。它们风格各异 ,但唱词上有共性 ;均为戏曲“诗”体。由此 ,与莎士比亚“诗剧”相对应的中译文 ,应用道地中文 ,吸取中国历史悠久的戏曲 (诗 )体长处 ,仿戏曲体 ,运用现代汉语 ,译成略具古典风味 ,耐看、上口、耐唱 (耐诵 )、耐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剧本 英译汉 韵律 节奏 杂剧 南曲 北曲 英国 诗歌
下载PDF
论清代杂剧的个人化倾向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坤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125,共5页
清代杂剧作家深化了明中后期杂剧作家个人化的观照方式,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融己身入剧,注重主体情感与个体趣味,使个人化特色表现在戏曲活动的各个方面。这一个人化倾向有其产生的独特原因,它在推进清杂剧案头消亡的同时,亦促成了文人杂... 清代杂剧作家深化了明中后期杂剧作家个人化的观照方式,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融己身入剧,注重主体情感与个体趣味,使个人化特色表现在戏曲活动的各个方面。这一个人化倾向有其产生的独特原因,它在推进清杂剧案头消亡的同时,亦促成了文人杂剧的最终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杂剧 文人 个人化
下载PDF
元代文人心态管窥——以“亚仙”“元和”故事在元曲中的流变和传播为例
11
作者 孙艳 任聪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2期1-5,10,共6页
李亚仙、郑元和的故事从唐中期即在民间流传并引起文人关注。至宋代二人故事经民间说话艺人播扬,传播更广。到元代被石君宝等杂剧作家改编搬上戏曲舞台,二人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加之杂剧演出的特点,故事遂更为传扬,影响日益扩大。在元... 李亚仙、郑元和的故事从唐中期即在民间流传并引起文人关注。至宋代二人故事经民间说话艺人播扬,传播更广。到元代被石君宝等杂剧作家改编搬上戏曲舞台,二人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加之杂剧演出的特点,故事遂更为传扬,影响日益扩大。在元代,二人故事颇受文人青睐,持续出现在文人散曲作品中。这样一个书生与妓女的爱情故事受到一代文人的喜爱,究其原因是和当时的文人心态有关。其中既有文人对底层行业的理解认同,对封建纲常伦理观念的质疑,也和文人自尊及学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相关,同时涉及其内心潜藏的复杂情感需求、教化因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亚仙 郑元和 散曲 杂剧 文人 心态
下载PDF
沈璟及其昆曲杂剧
12
作者 徐子方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3,共3页
作为一代昆曲大师 ,沈在杂剧创作方面也有所染指。这方面最值得提出的是他将杂剧形式正式引入了昆曲领域 ,创作了《十孝记》和《博笑记》两部短剧集。它们在演唱音律方面显然和他的传奇一样 ,同属昆曲的范畴 ,准确地应称之为昆曲杂剧 ... 作为一代昆曲大师 ,沈在杂剧创作方面也有所染指。这方面最值得提出的是他将杂剧形式正式引入了昆曲领域 ,创作了《十孝记》和《博笑记》两部短剧集。它们在演唱音律方面显然和他的传奇一样 ,同属昆曲的范畴 ,准确地应称之为昆曲杂剧 ,以与杨慎、许潮乃至徐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景 杂剧 昆曲 《十孝记》 《博笑记》 音律
下载PDF
乞儿驱傩与宋杂剧——韩城“北宋杂剧图”壁画读解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华斌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93,共13页
2009年陕西韩城出土的北宋晚期平民墓葬壁画"杂剧演出图",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表现为公元9世纪后半叶晚唐"乞儿驱傩"和"散乐打单杖鼓"的遗俗。据此,可以从表演艺术角度连接"前戏曲"与宋元杂剧成... 2009年陕西韩城出土的北宋晚期平民墓葬壁画"杂剧演出图",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表现为公元9世纪后半叶晚唐"乞儿驱傩"和"散乐打单杖鼓"的遗俗。据此,可以从表演艺术角度连接"前戏曲"与宋元杂剧成熟阶段的演进轨迹,并据以上溯中原地区周秦汉唐的傩俗、葬仪、散乐百戏,乃至优伶中乐优与俳优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傩 葬礼 散乐 单杖鼓 杂剧
原文传递
北宋杂剧艺人肖像雕砖的发现 被引量:4
14
作者 廖奔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98,共5页
近期4块汴京宋杂剧艺人肖像墓葬雕砖在中州的发现令世人瞩目。4人一字排列镶嵌,脚色特征明显,3人姓名见于《东京梦华录》,皆为当时京都当红杂剧艺人。其中"丁都赛"雕砖与此前传世雕砖系同模所制,说明当时民间模制墓葬雕砖的... 近期4块汴京宋杂剧艺人肖像墓葬雕砖在中州的发现令世人瞩目。4人一字排列镶嵌,脚色特征明显,3人姓名见于《东京梦华录》,皆为当时京都当红杂剧艺人。其中"丁都赛"雕砖与此前传世雕砖系同模所制,说明当时民间模制墓葬雕砖的风习。中州墓葬汴京杂剧艺人肖像雕砖的集中出土,以及杂剧砖雕墓葬的流行,是宋杂剧演出在民间盛行的反映。北宋墓葬杂剧装饰的形制各异,有砖雕、壁画、石棺雕刻等,而以杂剧砖雕最为常见,此类墓葬集中出土于中州地区的黄河两岸,宣示了当地曾经的历史文明状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剧 肖像雕砖 模制 仿木结构砖雕墓
原文传递
唐宋元“杂剧”名实考
15
作者 张志峰 《艺术探索》 2023年第6期102-112,共11页
杂剧在唐宋元时期有不同的形态:唐杂剧亦称“杂戏”,主要分百戏和歌舞戏两类。唐参军戏虽在中晚唐时期出现歌舞、科白相融合的形态,但并没有完全从百戏中独立出来。北宋杂剧上承唐参军戏,但此时参军戏和百戏分途,二者在大宴时完全独立供... 杂剧在唐宋元时期有不同的形态:唐杂剧亦称“杂戏”,主要分百戏和歌舞戏两类。唐参军戏虽在中晚唐时期出现歌舞、科白相融合的形态,但并没有完全从百戏中独立出来。北宋杂剧上承唐参军戏,但此时参军戏和百戏分途,二者在大宴时完全独立供盏;与南宋杂剧相较,北宋歌舞戏有杂剧之实而无杂剧之名。南宋时期,由于教坊罢省、队舞的融入,大量和曲杂剧出现,杂剧开始由科白戏向歌舞戏逐渐过渡。元杂剧则主要是在队舞基础上,融合宋杂剧、诸宫调、唱赚以及北方新型俗曲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剧 杂戏 参军戏 队舞 院本
下载PDF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大怀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21,共5页
新见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皆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奇杂剧创作在退出文学舞台前的某些新变,其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和戏曲史意义不容忽视,理应被纳入近现代戏曲研究领域。鉴于版本稀见,兹述于此,并就作者... 新见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皆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奇杂剧创作在退出文学舞台前的某些新变,其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和戏曲史意义不容忽视,理应被纳入近现代戏曲研究领域。鉴于版本稀见,兹述于此,并就作者和作品的来源及背景进行必要交代和力所能及的考证,为学界继续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国 传奇 杂剧 考论
下载PDF
“威人以法不若感人以心”——论元明间“辰钩月”系列杂剧的道德化展衍趋向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红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77-81,119,共6页
元明易代,朱氏王朝对于文化思想的控制更为严格,使此一时期的戏剧创作日益表现出正人心、厚风俗的道德化取向,其中尤以元吴昌龄的《张天师夜祭辰钩月》、元末明初无名氏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明朱有燉的《张天师明断辰钩月》三部&qu... 元明易代,朱氏王朝对于文化思想的控制更为严格,使此一时期的戏剧创作日益表现出正人心、厚风俗的道德化取向,其中尤以元吴昌龄的《张天师夜祭辰钩月》、元末明初无名氏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明朱有燉的《张天师明断辰钩月》三部"辰钩月"系列杂剧为代表。若按创作时间先后的顺序将三剧对读,正可看出元明间戏剧不断强化道德风化的价值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剧 "辰勾月"系列杂剧 吴昌龄 《张天师断风花雪月》 朱有燉 道德化
下载PDF
元代杂剧南移寻踪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修生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中国的南戏、杂剧大约在公元 1 1 90年 (宋光宗绍熙元年、金章宗明昌元年 )以后 ,逐步演变为较为完整的戏剧形式。当时 ,由于多个政权并存 ,处于南北分治的局面。元统一全国后 ,杂剧开始南移。文章通过对元杂剧四大家与杭州关系的寻绎 ... 中国的南戏、杂剧大约在公元 1 1 90年 (宋光宗绍熙元年、金章宗明昌元年 )以后 ,逐步演变为较为完整的戏剧形式。当时 ,由于多个政权并存 ,处于南北分治的局面。元统一全国后 ,杂剧开始南移。文章通过对元杂剧四大家与杭州关系的寻绎 ,考察杂剧南移的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杂剧 戏剧形式 南移过程 文化现象 戏剧家 杭州市
下载PDF
济楚衣裳眉目秀:宋杂剧脚色服饰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彬 《艺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6期114-126,共13页
宋杂剧的表演形式以滑稽调笑为主,表演时一般有末泥色、引戏色、副末色、副净色和装孤色等五个脚色。宋杂剧脚色服饰在中国戏剧服饰史上具有独特的面貌和重要性。其表演服饰穿戴具有符合自身行当的特征,每一脚色服饰穿戴也大致保持固定... 宋杂剧的表演形式以滑稽调笑为主,表演时一般有末泥色、引戏色、副末色、副净色和装孤色等五个脚色。宋杂剧脚色服饰在中国戏剧服饰史上具有独特的面貌和重要性。其表演服饰穿戴具有符合自身行当的特征,每一脚色服饰穿戴也大致保持固定,具备了传统戏剧服饰的程式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杂剧 脚色 服饰
下载PDF
卑贱者人格意识的觉醒——元杂剧奴婢和妓女形象之特点
20
作者 孙艳霞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3期88-91,共4页
元代的爱情婚姻剧塑造了许多卑贱者的典型形象。本文所谓卑贱者,是指那些被剥夺了做人权利的奴婢和妓女。她们身处社会最低层,命运极其悲惨。可贵的是,她们并没有屈服于不公平的命运,而是表现出了极强的抗争意识。本文通过对作品中这些... 元代的爱情婚姻剧塑造了许多卑贱者的典型形象。本文所谓卑贱者,是指那些被剥夺了做人权利的奴婢和妓女。她们身处社会最低层,命运极其悲惨。可贵的是,她们并没有屈服于不公平的命运,而是表现出了极强的抗争意识。本文通过对作品中这些卑贱者形象性格的分析,来表现她们身上所蕴涵的人格意识的觉醒,从而更好地理解元杂剧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卑贱者 人格意识 杂剧 奴婢形象 元朝 妓女形象 贞节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