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汉语的进行体范畴 被引量:34
1
作者 石毓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24,共11页
迄今为止的工具书和语法专著大都笼统地认为“正”、“在”和“着”具有相同的功能,都是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但是我们通过对大量的语言事实调查发现,这三个标记的功能虽有交叉,但却具有明确的分工,而且它们的使用条件也不同,在很多情... 迄今为止的工具书和语法专著大都笼统地认为“正”、“在”和“着”具有相同的功能,都是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但是我们通过对大量的语言事实调查发现,这三个标记的功能虽有交叉,但却具有明确的分工,而且它们的使用条件也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不能互换。三个标记从不同的侧面全面而细密地表达一个动作行为的完整进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标记 进行体
下载PDF
说句末助词“在”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晓雪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237,共6页
位于句末的助词"在"有四种语法意义:A、对事态出现某种变化加以确认;B、表静态持续;C、表动作进行;D、表确信或申明语气。本文认为A类和B类"在"由位于句末的"在这里/那里"语法化而来,C类"在"则... 位于句末的助词"在"有四种语法意义:A、对事态出现某种变化加以确认;B、表静态持续;C、表动作进行;D、表确信或申明语气。本文认为A类和B类"在"由位于句末的"在这里/那里"语法化而来,C类"在"则是B类"在"类化作用下的产物,D类"在"由位于句末的存在义动词"在"语法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末助词 语法化
原文传递
谓词性结构的事件性和现代汉语进行体标记的语义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媛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4-245,329,共12页
对"在"和"着"的语义分析,长期的讨论只限于"动态/静态"的二元对立。本文通过讨论新的语言事实以及一些争论较多的问题,提出(1)"动态/静态"的语义对立只适用于"在";(2)"着"... 对"在"和"着"的语义分析,长期的讨论只限于"动态/静态"的二元对立。本文通过讨论新的语言事实以及一些争论较多的问题,提出(1)"动态/静态"的语义对立只适用于"在";(2)"着"的分析要引入一个新的事件性特征"均质性","着"只能用于均质的事件类型。均质性特征是汉语进行体表达的一个重要语义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体 事件性 均质性
原文传递
时间副词“在”的定位功能 被引量:8
4
作者 付义琴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5,95,共7页
时间副词"在"的实质可看作是给予主语以时间上的定位,这种时间定位功能是由其空间定位功能发展而来的。"在"的本质特征是定位性,而"着"具有伴随性,这种特点可以解释一系列"在"与"着"... 时间副词"在"的实质可看作是给予主语以时间上的定位,这种时间定位功能是由其空间定位功能发展而来的。"在"的本质特征是定位性,而"着"具有伴随性,这种特点可以解释一系列"在"与"着"在使用上的区别。从时间副词"在"的来源上考察,也能看出"在"从空间定位功能向时间定位功能发展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 区别 来源
下载PDF
“正”和“在”:情态与体貌之分
5
作者 方绪军 李旋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65-75,共11页
本文认为现代汉语副词“正”和“在”的根本区别在于表达情态和体貌之分。“正”表契合情态,强调人或事物恰好契合某种身份、性质、状态等,或强调两个相关的事物、事件或情形在某方面(包括在时间上)恰好契合。“在”则表进行体,表示动... 本文认为现代汉语副词“正”和“在”的根本区别在于表达情态和体貌之分。“正”表契合情态,强调人或事物恰好契合某种身份、性质、状态等,或强调两个相关的事物、事件或情形在某方面(包括在时间上)恰好契合。“在”则表进行体,表示动作行为活动变化处于持续进行或持续发生的状态。而“正在”既表情态又表体貌,但其句法功能并不只是“正”和“在”的功能交集,而是相对于“正”和“在”既有所收窄,又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 情态 体貌
下载PDF
吐鲁番出土唐代书信中的肯定语气词“在”
6
作者 丁爱玲 《汉语史学报》 2023年第2期233-243,共11页
吐鲁番出土唐代书信中位于句末的“在”,性质上可视为肯定语气词,功能上主要表达确认或肯定语气,兼带有一些状态持续义。本文发现,语气词“在”在唐初期书信中就可用于疑问句,且“在”的语法化程度很高,别于唐代正式公文,而与同时期及... 吐鲁番出土唐代书信中位于句末的“在”,性质上可视为肯定语气词,功能上主要表达确认或肯定语气,兼带有一些状态持续义。本文发现,语气词“在”在唐初期书信中就可用于疑问句,且“在”的语法化程度很高,别于唐代正式公文,而与同时期及之后口语性强的文献一致。结合“在”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功能和句法表现,本文主张汉语方言的语气词“在”沿袭自近代汉语并有一定的功能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出土唐代书信 肯定语气词 功能
原文传递
“正”“在”“着”的功能再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欧阳晓芳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68,共10页
根据功能透明原则,"正""在""着"能够高频共现是因为它们分属不同功能域。通过考察三者与动词和时间表述的共现约束,发现"正"属于时域,是对事件进行精准时间定位的相对时标记;"在"属... 根据功能透明原则,"正""在""着"能够高频共现是因为它们分属不同功能域。通过考察三者与动词和时间表述的共现约束,发现"正"属于时域,是对事件进行精准时间定位的相对时标记;"在"属于体域,是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的进行体标记;"着"与时间表达无关,是状态化标记,可以跨功能域承担不同的功能。将"正""在""着"分别与同属时域、体域、存在域的其他形式进行对比,并依托行为动词谓语句、祈使句、否定结构等对"正"、"在"、"着"进行功能对比,也进一步验证了它们的功能差异。这不仅是三者能够共现的根本原因,还可以解释"着"的隐现、"V着"存在句宾语的施受不限、"V着"的叠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透明原则 功能域 共现约束 功能对比
原文传递
“NP+在NL+VP”与“在NL+NP+VP” 被引量:2
8
作者 林齐倩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1-49,共9页
本文根据“在NL”的语义指向、语义功能分别对“在NL”置于主语前和置于主语后这两类句式进行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跨出单句的形式和范围,尝试将包含“在NL”的句式放在语篇中进行考察,全面揭示制约“在NL”在这两种不同位置的句法、语义... 本文根据“在NL”的语义指向、语义功能分别对“在NL”置于主语前和置于主语后这两类句式进行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跨出单句的形式和范围,尝试将包含“在NL”的句式放在语篇中进行考察,全面揭示制约“在NL”在这两种不同位置的句法、语义、语用、语篇等因素以及这两种句式的对应变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所 句法 语义 语用 语篇 “NP+NL+VP” NL+NP+VP”
下载PDF
玉林话“在”字的意义及其用法 被引量:2
9
作者 梁忠东 《泰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21-126,共6页
普通话的"在"可以用作动词、介词和副词,玉林话的"在",除了用作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本文全面描述玉林话"在"的各种意义及其具... 普通话的"在"可以用作动词、介词和副词,玉林话的"在",除了用作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本文全面描述玉林话"在"的各种意义及其具体用法,并对其运用规律作了一定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林话 意义 用法
下载PDF
四川西昌话中“在”的特殊用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琳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9,共3页
西昌话中的"在"跟普通话中的"在"的区别有三:1、"在"可以用为助词放在句末表示状态的持续或者动作的进行;2、"在"可跟"这儿/那儿"组成介词短语"在这儿/那儿"放在动词前作... 西昌话中的"在"跟普通话中的"在"的区别有三:1、"在"可以用为助词放在句末表示状态的持续或者动作的进行;2、"在"可跟"这儿/那儿"组成介词短语"在这儿/那儿"放在动词前作副词用,表示动作的进行;3、"在"还可以跟"还"组成固定搭配"还在"做副词,直接修饰形容词,表示事物正处于某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昌话 特殊用法
下载PDF
玉林话“在”的助词用法
11
作者 梁忠东 《钦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74-77,共4页
玉林话的"在",除了用如普通话的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
关键词 玉林话 助词 用法
下载PDF
汉语方言中的无条件连词“在”及其来源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启振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5-91,共7页
汉语方言可用"在"表示无条件关系,这一功能源于表任凭义的"在"。具体语义演变过程为:"在"的"空间存在"义和"居于"义演变出表因果关系的"取决于"义,继而发展出"任凭&q... 汉语方言可用"在"表示无条件关系,这一功能源于表任凭义的"在"。具体语义演变过程为:"在"的"空间存在"义和"居于"义演变出表因果关系的"取决于"义,继而发展出"任凭"义;"任凭"义的"在"进一步语法化为纵予连词,纵予句蕴涵无条件句,"在"于是成为无条件连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条件 方言
原文传递
论安徽金寨方言的“倒”“在”及其对立共存
13
作者 吕可 彭泽润 《萍乡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84-88,共5页
安徽金寨方言中的“在”和“倒”既可以充当介词也可以充当体貌助词。体貌助词“倒”“在”表示动作或动作事件在时间层面的延续,两者在语法范畴、句型和句类分布等方面呈现对立的状态,但可以在句子和语义层面共存。句子层面的共存分成... 安徽金寨方言中的“在”和“倒”既可以充当介词也可以充当体貌助词。体貌助词“倒”“在”表示动作或动作事件在时间层面的延续,两者在语法范畴、句型和句类分布等方面呈现对立的状态,但可以在句子和语义层面共存。句子层面的共存分成弱联系性和强联系性两种共存态,并且都带有强调的语气色彩。语义层面的共存表现在两者都可以充当介词,用来介引人或物所在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寨方言 “倒” 对立共存
下载PDF
“在”虚化引起的动词增元现象探讨——以“我住在北京”为例
14
作者 段文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现代汉语实词的虚化是语言历时发展的体现,同时也为共时的研究提供了素材。文章在前人有关"在"虚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句式"NP+VP+在+NL处所"因"在"的虚化,动词(VP)"价"的改变以及整个句... 现代汉语实词的虚化是语言历时发展的体现,同时也为共时的研究提供了素材。文章在前人有关"在"虚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句式"NP+VP+在+NL处所"因"在"的虚化,动词(VP)"价"的改变以及整个句式的变化,并探询其具体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VP++NL处所 动词 增元
下载PDF
清华简研究二题
15
作者 王永昌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82-84,共3页
在当前清华简释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把《郑武夫人规孺子》简13中的第二个"■"字读为"董",并认为该简文中的"上"当指"武夫人","久之于上三月"可以理解为"久之三月... 在当前清华简释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把《郑武夫人规孺子》简13中的第二个"■"字读为"董",并认为该简文中的"上"当指"武夫人","久之于上三月"可以理解为"久之三月于上",即根据武夫人(的意愿)拖延君葬之事三个月。此外,把《殷高宗问于三寿》简9中的"■"字读为"在",将简文断读为"我思天,风既回或止,吾勉自抑畏以敬,夫在始",大意为从一开始就要(对上天心怀)谨慎、敬畏、恭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童主)(董) (兹才)() 断读
下载PDF
生成语法框架下“在”的语类特征研究
16
作者 邢越 《现代语文》 2020年第1期38-44,共7页
生成语法框架下,可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在"分为多种句法范畴进行讨论,不同句法范畴下的"在"表现出不同的句法、语义特征,并占据不同的句法位置。在句法制图理论背景下,"在"按层级序列由低到高可分别实... 生成语法框架下,可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在"分为多种句法范畴进行讨论,不同句法范畴下的"在"表现出不同的句法、语义特征,并占据不同的句法位置。在句法制图理论背景下,"在"按层级序列由低到高可分别实现为主动词、轻动词和体标记等多个句法范畴。层级越高的句法范畴,相应的语法化程度越高,语义虚化程度也越高。此外,现代汉语中的"来"也有近似于"在"的语法化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范畴 层级序列 语义特征
下载PDF
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
17
作者 郑继娥 《汉字汉语研究》 2019年第1期86-98,128,共14页
根据"在"字词组与谓语中心语动词的相对位置,《今文尚书》、甲骨文、金文中介词"在"表方所的辞例,可分"在+宾+VP""VP+在+宾""在+宾+NP"三类进行定量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在"... 根据"在"字词组与谓语中心语动词的相对位置,《今文尚书》、甲骨文、金文中介词"在"表方所的辞例,可分"在+宾+VP""VP+在+宾""在+宾+NP"三类进行定量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在"字的宾语、所修饰和补充的谓语中心语成分以及定语中心语成分可知,"在"字方所结构的语法功能、位置是相同的,但"在"字的宾语在甲骨文中最具体;句中谓语中心动词语义各有特点,据此可以看出上古汉语"在"表方所结构的传承和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所介词 今文尚书 甲骨文 金文
下载PDF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 被引量:11
18
作者 宛新政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5,共8页
“V就V在P”是常用口语格式,本文对其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进行探讨。以形式差异为依据将该格式划分为三个语义次类;并从概念域理论出发,认为它们分别对应于“行域”、“知域”和“言域”,而且处于不同的语法化等级。根据该格式所保留的... “V就V在P”是常用口语格式,本文对其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进行探讨。以形式差异为依据将该格式划分为三个语义次类;并从概念域理论出发,认为它们分别对应于“行域”、“知域”和“言域”,而且处于不同的语法化等级。根据该格式所保留的话题特征,文章推论指出它源自汉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进而分析其语义重点和语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就VP”格式 语义结构 语用功能 概念域
原文传递
再论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因素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文辉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7,共8页
张赪(1997)提出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的音节数目是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最重要因素,戴浩一(1985)认为“在+处所”在句子所表达的事件中的认知语义地位决定其句法位置,其语义类型与句法位置的匹配规律体现了时间顺序像似性。本文支持戴... 张赪(1997)提出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的音节数目是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最重要因素,戴浩一(1985)认为“在+处所”在句子所表达的事件中的认知语义地位决定其句法位置,其语义类型与句法位置的匹配规律体现了时间顺序像似性。本文支持戴浩一的观点,认为音节数目限制的说法不仅不能否定戴浩一的观点,反而从反面支持了他。有学者认为时间顺序像似性存在一些反例,本文对此提出了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所 时间顺序像似性 动词音节数目 尽快确定直接成分原则
原文传递
“在NV下”式的受动特性与成立动因 被引量:10
20
作者 屈哨兵 《汉语学报》 2006年第1期10-17,共8页
本文认为“在NV下”式隐含着被动观念,将与动词短语发生关系的“在……下”看成是一种可能被标。第一部分分析“在NV下”句的受动格局和受事分布;第二部分立出始发和现存两个指标分析“在NV下”式在隐含着被动观念的同时对所涉事件的划... 本文认为“在NV下”式隐含着被动观念,将与动词短语发生关系的“在……下”看成是一种可能被标。第一部分分析“在NV下”句的受动格局和受事分布;第二部分立出始发和现存两个指标分析“在NV下”式在隐含着被动观念的同时对所涉事件的划分方式上的内部差异;第三部分对“在 NV下”式的成立动因,分别从历时条件、框架蕴含、动性显化和语际诱发进行了辨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V下”式 被动观念 可能被标 动因 受动 动词短语 内部差异 划分方式 指标分析 第一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